查文庫>臘八節> 精選臘八作文彙編六篇

臘八作文

精選臘八作文彙編六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臘八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臘八作文 篇1

  1月3日是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有關專家指出,臘八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臘”在古代本是一種祭禮。在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每到臘八節這一天,人們總要吃上一頓香甜可口的“臘八粥”。

  專家介紹說,“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多種多樣,各地版本不同、說法不一。在佛家看來,“臘八粥”來自印度,是佛教的一種宗教節日食品。自從佛教傳入中國,臘月初八這一天廣為施捨饑民的善舉,逐漸演變成熬煮臘八粥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臘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漸隱退,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了。

  專家指出,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民謠曰:“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漸隱退,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有關專家指出,臘八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臘八作文 篇2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說,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禦寒冷。“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臘八作文 篇3

  一碗香甜的臘八粥,不僅是冰心奶奶對母親的思念,更飽含了後一代對上輩領袖的敬愛。而在我們這個時代,誰還會去追究臘八粥的含義,只是吃吃罷啦!而冰心奶奶卻不同,她用這碗香甜可口,而又象徵著團結的臘八粥用來紀念母親和周總理。其實那十八種乾果包含的正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尊敬與思念。

  文中講述了作者冰心每年都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給孩子們煮臘八粥吃,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煮著吃的,吃起來香甜可口,這十八種乾果象徵著十八羅漢,也象徵著人民團結一心,冰心奶奶用這香甜可口的臘八粥來紀念她的母親,而小朋友們則用臘八粥來紀念我們的前輩,我們敬愛的周爺爺。

  是啊!和平年代是來之不易的,沒有老一輩英雄烈士們浴血奮戰,哪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呀!難道我們不應該在臘月初八吃上一碗香甜的臘八粥來紀念我們的前輩嗎?

  緬懷祖先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今思古,來思今,後輩思先人。這種美德又一代一代地向下流傳,就如同文章所講香甜的臘八粥也是後代對先人的思念,對英雄、對周總理、對烈士們的敬愛!讓我們傳承這種美德,同時以此勉勵自己努力學習,為了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輝煌而奮鬥!

臘八作文 篇4

  煮粥的方法各地不同,地方製作時也有精粗之別。北京煮粥用料以米、豆、棗三者為主體。米的繁多,分為粳米、糯米,再加黍稷(黃米和小米),大麥米,果類的薏仁、芡實。豆以赤豆為主,也可以少加芸豆。黃豆、豌豆等絕用。棗是果類之首,取其香,起調味作用。考究的煮法是先取豆湯和棗湯,取湯之法是將赤豆煮爛,用做豆沙的方法去皮留沙,再溶入豆湯內。棗煮爛去皮、核,棗的原形,另放侍用,剩下棗、豆的皮渣,用淘米籮在清水中濾一二次,加入原湯,煮粥時用湯做底,加清水下米,再加上的果肉就煮成味道的臘八粥了。用此法煮出的粥,顏色繹紅,充滿棗、豆的甜香。

  北京煮臘八粥除供佛、自吃外,還饋贈親友。禮尚往來,不免競務新奇。用粥果,還粥果在粥面上擺出美麗的圖案。所用的乾果和果仁中,以核桃仁為最要。蜜餞中以葡萄乾為主。粥初七日就煮好了。晚間,把送人的粥分盆分碗盛出,就在粥面上用果子擺起圖案來。場面俗稱“擺粥”。大人小孩全家出動,各逞技巧。上面所說小小節日氣氛就指擺粥活動。尤以小孩子最感興趣。擺粥剝製果子手續很繁複,剝果仁的皮,屬核桃最難,剝的要完整不碎,還小鑷子鉗淨折皺部分的皮,以不傷肉為標準。此外用小刀在蜜糕、青梅、柿餅上刻花樣。如原只核桃肉作獅子頭,原只棗肉作獅身。棗肉作花籃,生栗子切片切條作籃柄籃框等等隨意。一碗粥擺好,外表裝飾得瑰麗多姿,博取的欣賞和讚譽。

  北地天寒,粥雖煮得多,也顧慮有餿腐之虞,初八日飽餐一頓外,多的粥,屋外,粥結凍後,可以隨時吃。人家臘八粥可以儲存到春節。粥結成冰,要塊地砍屋內溶解,再加水燒透而食。但蜜餞類的果品粥里加熱,蜜餞(是柿餅、蜜糕),經熱後就使粥湯稀釋,米的黏性完全喪失了。粥加白糖原味有濃厚的棗豆香,加赤砂糖則更帶有玫瑰香,都非常可口,加奶油而食,那就更是美味了。加水時,改為加牛奶,也很可吃,決用黃油。

臘八作文 篇5

  臘八快到了,或許某些人的牢騷也快到了:又一個“飲食節”。

  這回吃什麼呢?還用問,吃臘八粥唄。

  那麼,為了來點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檢閱,咱就扳著面孔問一聲:臘八該做點什麼呢?

  這可有點“腦筋急轉彎”,不太好說了。

  正確答案是:做“臘八蒜”;沒轍,還是吃的!

  講究人的臘八蒜必須在臘八這天做,只有這天做出來的蒜到時才會泛出正宗的翡翠綠蠟,味道也才會正宗,也才能不耽擱事兒正好趕上用。

  臘八蒜的用場和蒜有關,關鍵是那個“蒜”字和“算”字同音。拿老北京來說,一般的鋪子都要在臘八開始攏賬,掌櫃的揹著灶王爺將一年來外賒欠款算清楚,記到帳上,等老爺子揣夠了紅包上天嚼舌頭的時候好去討債。可中國人,老禮儀之邦,大過年(蜡祭,臘月——正月期間)的找上門兒去急赤白臉跟人家要錢,總是失禮;何況要錢要急了難免出口些過份的話,總不能讓街坊鄰居也成天聽著“小子(zei1)!欠債還錢”“還打白條啊?!都啥時候啦!”之類的煩心話吧。怎麼辦呢,這臘八蒜就派上用場了:要錢的時候為了防止擾民,掌櫃的就讓夥計挨門挨戶將臘八那會兒泡的“蒜”給欠債的送去。欠債的收到了臘八蒜自然心知肚明:放賬的送信兒來了,趕緊想辦法湊錢還賬唄!在過去,臘八蒜都是這樣只送不賣的;要是賣就得吆喝,大過年的,滿街吆喝“臘八算”無論如何是一種惡性刺激。

  一個臘八蒜,所謂的“紀念性”和“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檢閱”都淋漓盡致地包含在其中了,此乃說笑。

  臘八蒜只是小菜一碟,並不在臘八那天吃。臘八節主要的民間習俗還是熬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來源,我從50年代小學課本上學到一個故事;寫夫妻倆又懶又饞,日子過得一年不日一年。那年臘月初八,夫妻倆實在沒吃的了,就從家裡糧囤掃出了點五穀雜糧的底子熬了點稀粥,算是又混一頓。後來再去掃,什麼也沒了。沒過幾天這夫妻倆就餓死了。後人引以為戒,就在臘八這天熬粥喝,以示革命要節約,持家要勤儉,一天省一口,不必多生產——另一種懶法。

  這只是臘八粥來源的一個民間傳說故事,或許是過去有人怕別人撐出病來好心瞎編的,不過把這喝粥的習俗編得讓人那麼不舒服;會讓人理解為:粥都喝了,過幾天該死了。

  可能還有不少人聽著這檔子事也覺晦氣,於是最近二十幾年,這故事重新流傳了,原來故事中的夫妻倆變成了兄弟倆。故事情節大同小異,只是這兄弟倆喝完粥以後沒死,第二年他們吸取了經驗教訓,狠狠地勤勞勇敢了一回,真的過上了好日子——很是與時俱進。如此流傳下去,後人要是再聽這故事的時候,絕不知道這故事當中還死過人呢!中國歷史上,瞞死人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只要你瞞得及時,瞞得巧妙,就是一個高尚的'瞞家,一個純粹的瞞家,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瞞家。

  還有一個民間故事也是說臘八粥來源的。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家中窮,只好去給財主放牛。一次放牛時把牛摔傷,財主大怒,將朱元璋關起來餓飯。小太祖爺餓了幾天實在頂不住勁兒了就在屋裡四處翻騰找吃的,一無所獲,氣得掘地三尺,結果把一個老鼠窩挖塌了,那裡面有老鼠倒騰過來的五穀雜糧棗兒栗子什麼的。說到這兒,我忽然想起《紅樓夢》第十九回中寶玉給黛玉編的故事,說臘月初七眾米耗子下山去偷米、豆、紅棗、栗子、花生、菱角、香芋等原料,準備初八熬臘八粥(不是迴圈邏輯,是我故事講半道兒走神了),這個老鼠洞裡的東西會不會就是米耗子們偷來熬臘八粥的

  見到老鼠洞裡的糧食,小太祖爺大喜,用這些鼠糧熬了一鍋粥,美美飽餐了一頓,雖說有些臊味兒,可比吃山珍海味還香。

  朱元璋當皇上後,終日美味佳餚膩著了,甚覺乏味,沒勁透了。那天正好臘月初八,朱元璋忽然想起當年吃鼠糧的事情來,憶苦思甜,便叫廚子按他說的熬了一鍋鼠糧粥與文武百官共享。當然,時過境遷,這粥朱元璋再也吃不出當年那味道來了,那道理和劉寶瑞那段朱老爺子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一個樣,何況這回粥裡還少了老鼠屎和老鼠尿兩樣東西,能是當年那味道嗎!雖然憶苦思甜未成,朱元璋繼續感覺沒勁,可是朱元璋在臘八那天和文武百官熬鼠糧粥的事兒卻傳到民間,百姓們紛紛效仿,於是成就了臘八喝粥的風俗。

  這故事流傳當中也變了,鼠糧二字當然要去掉,老鼠屎老鼠尿也不要出現,不然,說太祖爺吃老鼠屎老鼠尿都覺得香噴噴的,大不敬。

  這也只是個民間故事,但凡故事,都是編出來的,可編故事不能離譜,像喝臘八粥起源於朱元璋這故事無論是為了拍太祖爺還是罵太祖爺,這拍得罵得都太離譜了,明朝之前民間就不過臘八,不喝臘八粥了嗎?

臘八作文 篇6

  在很久很久以前,蘇州的西園寺是一座很有名的寺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送禮來了一位自稱從天台山國清寺來的和尚,想在這裡住下來,禮佛修行。

  因為天台山國清寺也是相當出名的寺廟,所以,當西園寺的當家老和尚聽了別人的通報後,立刻就想見見這個專程來投靠的和尚。可是見到他後,老和尚卻異常的失望,因為眼前這個遠道而來的傢伙,不僅相貌平常,還是五短身材,簡直就像個普通的莊稼漢,看不出一點靈氣,根本不像一個和尚。

  不過老和尚認為人不可貌相,或許他是真人不露相吧,這也說不定,還是再觀察一下吧。老和尚親切的問他,叫什麼名字,都會幹些什麼,那個和尚都一一回答,原來他叫阿二,笨笨拙拙的,不會說法,不會念經,笨手笨腳,嘴巴也很笨,什麼事都做不成,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挑水種菜。就連普通的洗米,洗菜,削胡蘿蔔也不太熟練。看來真是個普通的莊稼漢呢。

  不過老和尚學的還是要給他一個機會的,於是就將他收留了下來,讓他在廚房裡做事,於是他就成了一個火頭僧,雖然淘米,洗菜,削胡蘿蔔這種事他不太會,但挑水種菜可是他的拿手好戲,接下來廚房裡的一切的粗活都有阿二一手包辦了,天還沒亮他就起來幹活了,一會兒澆水,一會兒是小淘米,一會兒又是洗菜。她趕緊回來,總是手勤,腳快,高高興興的,從早忙到晚忙碌個不停。

  就在這時,阿二的兩個師兄,突然發現阿二有一個大破布袋子,而這大布袋子裡裝的竟然都是每天吃剩下的糧食,袋子裡面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實在太噁心了,他們覺得阿二非常噁心,但是阿二沒有辦法,因為在家鄉節儉慣了,他每天都會把吃剩下的菜曬乾淨了放到自己的破布袋裡面,過了幾年後袋子裡足足有兩石半的食物了。

  有一天其他兩個和尚在大殿裡唸經唸的太專心了,忘記要去取糧食,可是又不敢違反規定去找他們兩個,急得滿頭大汗,他想去買米吧,卻又下起了鵝毛大雪,這時,他急中生智,把自己破布袋裡所有的兩石半的糧食一股腦全都倒了進去。

  到吃飯的時候,和尚們來到食堂,都不知道這煮的是些什麼東西,但是飯又不像飯,是粥不像粥。但是由於寺廟裡的食堂規定,不準挑食,所以他們只好把所有的飯喝了下去,沒想到還挺好喝,於是就問他是用什麼煮的,當聽見是用這些糧食煮的之後,他的兩個師兄都把剛吃下的飯菜給吐了出來,而老和尚卻非常欣賞阿二這種珍稀量是節儉的精神。

  因此每到臘月初八,是大家都會發一些不知道是什麼的玩意兒,一股腦全倒進鍋裡,煮成臘八粥。這樣做是為了提醒自己永遠不要浪費糧食,做一個節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