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臘八節> 關於臘八節的習俗作文範文

臘八節的習俗作文

關於臘八節的習俗作文範文

  導語:臘八節到要喝粥,一碗香濃送你手。雖無燕窩魚翅貴,情誼濃濃藏裡頭。願你身體健康保,無病無災樂悠悠;願你生活多美滿,夫妻和睦到白頭。祝臘八節快樂無憂!接下來小編整理了關於臘八節的習俗範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宗教、農祀節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南北朝佛教傳人中國後,與佛教節日相重合,又稱“佛成道節”。

  關於臘日的來歷,起源於遠古漢族先民的一種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農事空閒,人們便進山打獵,以備新舊交替的年底,用獵物作“犧牲”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祈福禳災。古文,獵與臘為同字。因此,這種祭典就稱為“臘祭”,農曆十二月也就順呼為“臘月”。

  在歷史上,每年的臘月天子們都要向天祈福,並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舉辦“臘”這種祭典,以求神靈、祖先保佑,取得來年豐收。“臘鼓鳴,春草生”是漢代流傳的民諺,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臘月敲鼓驅疫,迎接新春的隆重儀式和情景。

  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從先秦時起,“臘日”已被當作一個節日來過,但在當時臘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此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並祈求豐收和祥瑞。

  臘八節習俗-吃臘八粥  每逢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根據史料記載,臘八節吃臘八粥盛行於宋代:

  臘八粥的傳說有三種。

  一是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了撒播瘟疫的鬼,這個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民間有“臘八赤豆打鬼”之說。所以,臘八粥多以多種豆熬煮,就與此有關。

  二是佛教傳人我國以後,宗教習俗又滲透影響了這一節日活動。相傳陰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的佛成道節,意為佛祖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相傳釋迦牟尼青年時出家求道,曾與苦行外道苦修六年,遍遊印度各地、尋求人生真諦。一日,他來到摩揭陀國,即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由於奔波勞累,酷熱難耐,忽然昏倒在河畔。此時,一位牧羊女路過發現了他,便尋來許多野果與多種雜米混合煮成熱粥給他食用。釋迦牟尼吃飽以後,元氣得以恢復,隨後,又跳進尼連河中沐浴,更覺心清氣爽。於是,他一連幾日在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成就了天上正覺,得道成佛。故此,每年臘八日,各地寺院都誦經作法,以紀念佛祖成道。

  三是明太祖朱元璋傳下來的。據說,朱元璋小時給富人放牛時,常捱餓,不得不到處偷點東西充飢。一次,不巧被主人捉住後關在一間小房子裡,也不給他飯吃。他餓極了,發現屋子的角落裡有一個老鼠洞,於是便去扒老鼠洞,想找些吃的充飢。鼠洞扒開後發現裡面藏了許多老鼠搬積的大米、豆子、紅棗、芋艿等五穀雜糧,於是他便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煮成粥吃,他感覺這頓粥比什麼都香。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大魚大肉不消說,連山珍海味也都吃厭了,覺得什麼電不合口味。一天,忽然想起小時候煮老鼠糧吃粥的味道來,就令太監用雜七雜八的糧食、豆類,煮了一鍋糖粥。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故叫“臘八粥”。大臣們見皇上吃這種粥,就學著做來吃,民間也跟官員們學,於是,吃臘八粥,就成了一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臘八粥,又名“七寶粥”、“五味粥”。“七寶”指的是粥裡的各種點綴物,也就是杏仁、桃仁、果脯等。“五味”則指粥的五種主要原料,即江米、黃米、豆子等。

  到了元代,配料不斷改進,以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為配料。每逢臘八,“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都中官員士庶作硃砂粥”,無論是紅糟粥還是硃砂粥,都充分體現了元朝統治者對佛教中喇嘛教的崇拜。

  明清時,臘八粥的製作更加精細,《燕京歲時記》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末、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菊葡以作點綴”。每逢節期,皇宮都要煮臘八粥,而且還要分賜給百姓。“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生動地描繪了清代北京城臘八的風俗。

  臘八粥主料為粘米與紅小豆,其他可摻人黃米、小米、高梁米、大麥米、大米、豇豆、小豆、芸豆、豌豆等,所有五穀雜糧。另外,還有大棗、栗子、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種果子、果核。總之,湊成八樣以上,即可煮食。其製作特點是集多種米穀為一鍋,粘爛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中國南北的臘八粥風味各異,大略區分,北方喜好在粥中加糖成甜食,而南方則加鹽及時令蔬菜為鹹品。

  從民間傳說上看,食臘八粥還有崇尚勤儉節約的寓意。據說,古時有一戶人家,生活糜費,經常糟踏糧食蔬菜。一年農業欠收,到了冬天,天寒地凍,這家人粒米皆無,飢餓難捱,只好求助於鄰居。鄰居們將平時收集的他家倒掉的糧菜送給他,並告之全是他浪費的東西。此人慚愧萬分,隨即將這些糧菜煮成雜粥,度過了饑年。此後,人們便流行臘八煮雜貨粥的習俗,以教育後人養成節儉持家的美德。

  在清代,北京最大的喇嘛寺院雍和宮每逢臘八必精心煮粥來供佛。在雍和宮內有一口富有傳奇色彩的`大銅鍋,鍋的直徑達2米,深l米,一次能容數石米,煮成的粥可供數百人食用。當時,一進臘月,朝廷總管內務府就派司員將粥料和乾柴一車車運到雍和宮。雍和宮臘八粥的粥料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以外,還有羊肉丁和奶油。粥煮好後點綴粥面的是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待粥料和乾柴備齊後,初七——早即生火熬粥。據記載,每鍋要下小米十二石,雜糧、乾果各——百斤,乾柴一萬斤,共熬六鍋,前三鍋放奶油全份果料。粥熬成後,第一鍋供佛,第二鍋送進宮,第三鍋賞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賞文武官員和封寄給各省的地方大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加上前五鍋剩下的作為施捨用。

  臘八節習俗-做臘八蒜  將新蒜蒜頭掰開,剝去蒜辦的外皮,浸泡在醋內(容器要洗淨,不要帶油汙)。一週後,蒜辦變綠色,味道酸辣可口,醋已含蒜香。南方稱之為“翡翠蒜”;北方多在臘月做此菜,故稱“臘八蒜”。吃餃子,拌冷盤時倒上一些味道非常鮮美。

  臘八節習俗-吃臘八菜  人們在臘八除了做臘八蒜外,還要做臘八菜。將大白菜取其裡幫和菜心,去掉菜頭,切成一寸半的菜段,用清水洗淨,淋幹。取一洗乾淨的小缸,將淋好的白菜碼在缸裡,上面擺上生蒜,再撤上一些白糖,碼一層再如法碼第二層,直到碼到缸口,然後倒人食醋,與菜持平。將缸口密封,中途不要開啟。在常溫下保持到大年三十。所做臘八菜白中透綠,清脆爽口,酸中含甜又微辣。

  臘八節習俗-吃臘八面  陝西關中地區有在臘八節吃臘八面的習俗。臘八面的做法是用八種蔬菜做成臊子,外加辣椒油澆在面上,一來是取“辣”與“臘”同音,二是為驅走寒氣。

  臘八節習俗-臘八成年儀式  在臘月初八,雲南西部的納西族要為家中年滿13歲的男女小孩舉行成年儀式。儀式由女家長主持。儀式開始時先拜火塘邊的祖先神位,然後男孩的左手撫摩火塘左邊的男柱,由家長為他脫去長衫換上褲子;女孩右手撫摩右邊的女柱,左手拿一銀幣,雙腳踏在兩個米袋上,預兆將來生活豐裕和生產興旺,家長為她脫去長衫換上裙子。舉行成年儀式後,表示男女小孩就成為大人了。

  臘八節習俗-打臘鼓  古諺雲:“臘鼓鳴,春草生。”中國民間自古以來便有打臘鼓的習俗。通常是在臘日,或臘日前一天,村民集會,擊鼓驅疫。屆時,人們戴上假面具,扮作金剛力士,敲擊細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趕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舊時,農業生產落後,冬日送肥保溫防寒是確保來年豐收的重要措施。故而臘日打臘鼓還有擊鼓催春的農事之意。諺語道: “臘鼓動,農人奮。”臘日一過,農民便忙於運肥上田,為新春的耕作開始著手進行準備。

  請家畜  另外,在河北省南部,舊時還有“請”家畜、家禽吃臘八粥的習俗,又是一番講究和情趣。當地人每到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一定多煮些粥,除人吃之外,家中飼養的“馬、牛、羊、雞、犬、豬”六畜,也全給一份吃。據當地人傳一說,臘八這天,玉皇大帝照例要派牛魔王、弼馬溫、豬八戒等管理六畜的眾神下界,查訪人間對待六畜是否愛護。這些玉皇的使者見人們和他們的同類得以共享臘八粥,便很高興,回到天上奏明玉帝,玉皇就會給人們降福。這個傳說故事雖然荒誕不經,但很具有人情味,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六畜的仁愛精神。

  篇二:臘八節的習俗與由來

  Laba is celebrated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last lunar month, referring to the traditional start of celebrations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La" in Chinese means the 12th lunar month and "ba" means eight.

  Legends about the origin of this festivity abound. One holds that over 3,000 years ago sacrificial rites called "La " were held in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when people offered their preys to the gods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Chinese characters for prey and the twelfth month were interchangeable then, and ever since "La" has been used to refer to both.

  Since the festival was held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Last month, people later appended the number eight ("ba" in Chinese), giving us the current Laba .

  The majority Han Chinese have long 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eating Laba rice porridge on the Laba Festival. The date usually falls in mid-January.

  臘八在陰曆最後一個月慶祝,標誌者中國新年慶祝的開始。 “臘” 在漢語中意味著陰曆第十二個月,“八”意思是8。

  這個節日起源的傳說很多。其中之一認為三千多年前名叫“臘”的獻祭的儀式在陰曆第十二個月舉行,這天,人們對天神和地神供奉獵物。在那是漢字“獵物”和第十二個月“臘”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從那時起,“臘”一直用於指二者。

  由於這個節日在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慶祝,人們後來補充了數字8(漢語“八”)。因而有了現在的“臘八”。

  絕大多數漢族人長期遵循在臘八節吃蠟八粥的傳統。這個節日通常在陽曆一月中旬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