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家鄉的名人作文(合集15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

家鄉的名人作文(合集1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名人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名人作文1

  我的家鄉——安徽,是一個盛產人才的地方。許多的政治家、領導人、文學家,乃至明星,都出自這個風水寶地。

  我很敬佩的一個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葉匡政,就是我們安徽人。他出生於1969年4月,是安徽合肥人,現居北京。

  葉匡政最初的詩歌創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初三的時候,同座同學喜歡寫詩,於是我也回去寫了一首,拿來告訴他這是我從雜誌上看來的,問他寫得怎樣,他說寫得很好!還一句一句解釋給我聽。” 從那以後,葉匡政開始了他的詩歌生涯,小小年紀,一些作品就在當地報紙上發表,有些還入選了《中學生優秀詩歌選》。在他的高中時代,主編了校報與詩刊,寫了合肥中學生第一首早戀的詩,於是在合肥的中學生裡出了名。到大學時,詩仍然是葉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業,同時也是貼心的安慰。那時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詩人,一個文化學者。

  正是葉匡政對詩歌的不懈努力與追求,使得他能夠在文學創作的領域遊刃有餘,出版的詩集與發表的文化批評文章,不僅為人們所看好,也在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葉匡政不顧外界的干擾,各種爭議聲,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批評家的道路,也堅持這他做一名詩人的夢想。正是這不屈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葉匡政詩歌欣賞:

  《第二糧食倉庫》

  這是米的顫動。高大的倉庫

  幾隻麻雀不曾轉身

  就從氣窗上飛走

  一個人沉溺於這靜疊的整體

  使他屏息,把自己擠得比米更緊

  清冷的房梁下沒有任何運動與它相像

  粗大的光線把倉庫變得無比沉寂

  使糧垛站得更加堅定

  我究竟看了多久

  那種豐盈才在糧垛之上緩緩升起

  又朦朧,又唯一,像生命解體時的光芒

  安詳地說:“我的身體就是目的。”

  光滑、潔白的米粒,在倉庫中

  保留著一點泥土的溫暖

  淡淡的米香懸垂在黑暗深處

  像小小的種子,在那裡

  我聽而不聞

家鄉的名人作文2

  我的家鄉在無錫,這裡人傑地靈,有很多家喻戶曉的名人:有“乒壇健將”蔡振華,有“檯球王子”丁俊暉,有“中國奧運之父”何振梁……其中,我最佩服的還是一名畫家——徐悲鴻。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出生於1895年,於1953年去世。他是我國現代畫家,也是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擅長畫人物、走獸、花鳥,他作畫講究光線、造型,注重對物體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他的畫在當時的中國畫壇影響十分巨大。徐悲鴻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他畫的奔馬栩栩如生,好像能看到群馬疾馳時塵土飛揚的壯觀場面。

  徐悲鴻學畫十分刻苦。1919年他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礎訓練,他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仔細聽講,認真學習;下午拿著畫本去展覽會臨摹大畫家們的作品。由於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不得不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去。在那裡,他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於畫家康普,併到博物館觀摩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還經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動物,在動物園一待就是大半天。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後,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分每秒,孜孜不倦地努力鑽研,他的繪畫水平因此日漸提高。

  徐悲鴻不僅學畫刻苦,還十分熱愛祖國。在他剛去法國留學時,有一位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說了許多辱沒中國人的話。徐悲鴻知道了,義正詞嚴地對那個學生說:“你既然瞧不起我的國家,那好,從現在開始,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到畢業時我們來一比高下。”那位外國學生被徐悲鴻的氣場震住了,但又怕丟臉,只能弱弱地說了聲:“好。”從此,徐悲鴻更加努力地學畫,終於成了一名聞名中外的畫家。那位外國學生對他刮目相看,心悅誠服地向他道了歉。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徐悲鴻,我真為家鄉有這樣的名人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名人作文3

  他只是個樸實的果農,他只是位七十歲的老漢,可他卻是全村有名的種桃專家――劉爺爺。

  四年前的暑假,我第一次見到這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爺爺:皮膚黑紅黑紅,有些地方還在脫皮,在這種膚色的襯托下,白花花的鬍子和和藹的眼睛格外醒目。面對全身散發著親切友善氣息的劉爺爺,我毫不客氣地接過他遞來的桃子大吃起來。

  粉嘟嘟的大桃子只罩了層“緊身衣”,一口下去,滿嘴都是清甜。柔嫩的果肉無需多嚼,大塊大塊地摩擦著喉嚨,涼冰冰、甜蜜蜜,直沁肺腑。啊,樹的精華!

  由於老人的親切和蜜桃的誘人,我成了他家的常客。沒桃子吃時,看他一人在園中忙碌,也挺有意思。

  這麼甜的桃子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不,老人頂著烈日,提著一隻半人高的水桶,咬著牙走進果園。我忍不住捏起了鼻子:“這是什麼呀?好臭!”“這是豬糞!”見我目瞪口呆的樣子,劉爺爺笑了:“這可是天然肥料,啥化肥都比不上!臭是臭了點,為了來年一流的桃兒,有啥關係?”說罷,在我驚異的目光中,佈滿皺紋的大手捧起一攤豬糞,嫻熟地平鋪到桃樹根部。

  “人家一鏟完事兒了,哪比得上用手鋪效果好?讓大家吃上高水準的桃兒,我才安心哪!”老人真誠的話語令我若有所悟。

  一棵、兩棵……劉爺爺一絲不苟地照料著桃樹們。兩個小時過去了,坐在樹陰下的我只覺得酷熱難忍。劉爺爺呢?渾身溼透了,滿頭汗珠直往下掉,他的眼睛都快睜不開了,手上動作遲緩了下來,卻沒有停止。“歇歇吧,劉爺爺!”“還有半片林,不能歇……”

  劉爺爺啊,今年夏天,捧起一隻您送來的桃,我久久凝望,這不僅僅是桃啊,還是大樹的精華,更是您老人家汗水和心血的結晶!

家鄉的名人作文4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養魚大王。他以前是一個無業遊民,每天無所事事,就知道打牌。而且經常輸,欠了一大筆債。終於有一天,他在打牌又輸了時氣急了,把手指剁掉了一根,發誓從此以後不再打牌。

  此後,他每天都在尋找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魚塘,有人進去釣魚,出來後,只要付了一定的錢,就可以把魚拿走。他想,自己也可以辦一個這樣的魚塘。

  回到家之後,他仔細琢磨,用心籌備,魚塘開張了。他經過了幾番嘗試,幾次失敗,最終成功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魚大王。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釣魚,一天可以賺幾百塊,多的時候可以賺上千元。他幾乎不需要自己餵食,來釣魚的人都會把魚餵飽了。

  說起辦魚塘的經歷,真不是一兩句話講得完的。因為是第一次辦魚塘,他投入了很多的本錢。還問朋友借了不少錢,東湊西借,一下子投資了幾十萬元。可是因為缺少經驗,第一批魚苗全死了。

  但他毫不氣餒,一個人隻身到外面學習養魚知識,經過多方求教學習,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把所有的養魚知識全學會了。

  回來之後,他又投進了幾萬元,又買了好多魚苗,投放了魚塘。

  他這次喂的是先進的魚食小麥果,魚長得很快。他真正發家致富了,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了。現在,村裡的人想吃魚,不需要到外面去買了,只需要拿著漁杆去釣幾條就可以了,這種釣魚方式,既增添了生活樂趣,又可以有魚吃,真是一舉兩得的樂事啊!他還把經驗傳授給鄉親們,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如今,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也會慕名前往這裡釣魚。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養魚大王,你看,他是不是名副其實的養魚大王呢?

家鄉的名人作文5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想必這是許多人能耳熟能詳的詩吧,可是它的作者白居易,你是否瞭解他的事蹟呢?

  唐代宗在位時,天下戰亂,李正己割據河南,百姓民不聊生。親人的離世,流離失所的痛苦,白居易就在這樣的年代中度過了童年。可是“天無絕人之路"白居易是一個絕頂的神童。儘管他天資聰穎,可是讀書卻十分刻苦,年紀輕輕的,口都生了瘡,手都磨出了繭,風華正茂卻華髮早生。

  後來,白居易的才華被唐憲宗賞識,為了報答皇恩,白居易頻繁上書,寫出了數以千計諷刺社會的優秀詩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便是典例了。

  生性耿直、清正廉潔的白居易註定仕途不順。他先是被人說越職,後又被誹謗,被貶為江州司馬。途中和弟弟白行簡相遇,哥弟倆見面,心中五味雜陳。白居易被任命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路跟隨,他們在途中遇到了元稹,白居易與他志同道合,兩人因此成為了至交。身為官員的白居易心繫百姓,嚐嚐救濟於難民。

  後來,老年時期的白居易悠閒自得。可他心中卻仍心繫故土,策馬回到舊宅,並寫下"落日駐行騎,沉吟懷古情。鄭風變已盡,溱洧至今清。不見士與女,亦無芍藥名。"白居易在老宅停了一夜,遲遲不願離去。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叫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人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雖然人已故世,可他精神永存!"詩王”的一生可真是坎坷不平啊!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詩魔”——白居易!

家鄉的名人作文6

  說起名人,同學們一定會想到那些戰鬥英雄,勞動模範,或是作家、畫家、科學家,還有歌星、影星等,可我們家鄉的名人確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普通人。

  我們家鄉的名人叫做“陳瑞生”,聽爸爸說,陳瑞生是爸爸的同學,我聽後非常的驚訝!心想,陳瑞生,怎麼會是爸爸的同學呢?他可是革命烈士呀!爸爸應該是在騙人的吧!於是,我問爸爸:“爸爸,陳瑞生髮生過什麼樣的事情而讓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呢?”,於是爸爸便慢慢的向我講解起來。

  爸爸說:“陳瑞生和他是小學同學,他學習特別刻苦,最終透過他的努力考上了大學,那一年大學一年級放暑假,陳瑞生便坐上了火車往家裡趕,剛到家,他覺得天氣太熱,便跑去家後面的河裡去洗澡,可是剛到河裡,他發現有兩個小朋友溺水了,陳瑞生便不顧一切的跳下水裡救那兩個小朋友,但當他把那兩個小朋友救上岸時,他卻溺水身亡了。”爸爸說到這兒,我真為陳瑞生而感到惋惜,我也特別不喜歡那兩位小朋友,他們為什麼不在大人們的陪伴下去游泳,如果不是陳瑞生及時到來的話,恐怕那兩個小朋友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

  陳瑞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可就因為這件事而犧牲了,他英勇救人的事蹟傳遍了我的家鄉,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陳瑞生小時候上的那所小學也改了名,變成了“陳瑞生小學”。他的英勇事蹟也在這所小學流傳著,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小學生。

  透過爸爸繪聲繪色的講解,我感覺這位家鄉的名人真的很了不起,他的英勇救人的精神也感染了我,下次回到家鄉,我一定要爸爸帶我去陳瑞生小學,去看一下這位家鄉名人曾經學習的地方,瞭解更多的知識。

家鄉的名人作文7

  提起名人,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那些明星。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好多平凡卻偉大的人。今天,我要向大家鄭重介紹我們丁香鎮紅星敬老院院長查志向爺爺。

  查志向爺爺是敬老院負責人。自十幾年前擔任丁香鎮敬老院院長以來,始終堅守“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的信念,用真誠關愛每一位老人,用真心管理好敬老院。

  工作中,他將每一位老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他們病了,查爺爺第一時間自己先掏腰包送老人去醫院看病,遇到精神失常的孤寡老人,查爺爺親自將他們送往安慶六院接受治療,囑託又囑託。

  查爺爺不僅在精神上對這些老人給予關心,生活上也將膳食管理得相當科學。他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讓老人們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對於有行動能力的老人,還帶著他們種小菜、養雞、養豬等,樂趣無窮,生活也由此更加豐富多彩!

  其實,查爺爺自己的小家非常不幸。妻子早逝,丟下了一對兒女,尤其女兒,先天殘障,無生活自理能力,查爺爺又當爹又當媽,幾十年來含辛茹苦拉扯著癱瘓在床的女兒,生活得十分艱辛!

  生活雖艱難,但查爺爺愛心永駐,每年“六一”兒童節,他總會騰出時間來到學校,給我們帶來精神食糧,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人說:“查志向,你也太傻了吧!”,也有人說他想圖個名氣。面對嘲笑也好,敬仰也罷,查爺爺總是一笑而過:“我願盡我所能讓更多的家庭享受天倫之樂。”

  查爺爺,一個關心老人,關愛社會的楷模,不愧有“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最美池州人”“全國勞模”等二十多項光榮稱號!今後,我一定以查爺爺為榜樣,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8

  有一位老人,手拄柺杖,身軀佝僂,滿目深情的守望者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二十二年如一日,他就像照看孩子一樣精心呵護這些樹木,今天,他將要把這片與自己相伴二十二個春秋的森林無償捐給國家,他是誰?他就是一為民的楊善洲。

  楊善洲為了脫險自己當初立下的承諾:“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在他退休以後就不斷幫助別人,不停的植樹造林,他把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人民,貢獻給國家,貢獻給荒山。有一次,他聽說保山縣大官市大隊成立了個茶葉專業組,但沒有生產資到處借錢,他立刻送去800元,大家都在想:“楊善洲這樣埋頭苦幹和無私奉獻為了啥?”為了人民!為了國家!

  楊善洲不僅為民造福,還對老百姓是非親切。一次,楊善洲和秘書在保山散步,他走進一戶人家親切地問著老婆婆家裡的情況,老婆婆躲躲閃閃的說一切正常,楊善洲先進廚房看看,可老婆婆不讓,和楊善洲繞開話題,楊善洲一再要求,老婆婆只好讓他們進去,他們走進廚房,看到一位走路一瘸一拐的女子正在做飯,楊善洲問老婆婆:“這是怎麼回事?”老婆婆回答道:“我兒媳婦的腿摔傷了。”楊善洲平平拉開女子的褲腳斬釘截鐵地說:“她的腿化膿了,得上醫院。“並叫秘書被女子上醫院,老婆婆和女子都反對,可以設定強行讓秘書被女子,並對老婆婆說:“您放心,治好了就送她回來。”他把秘書和女子送上車,給了秘書20元,目送著車子離開,自己走到另一戶人家檢視情況。

  楊善洲是老百姓的貼心人,退休後,他看到滿山荒蕪的大涼山,毅然決定到大涼山種樹。從此以後,他都在大涼山上找果核、育苗種樹,不論嚴寒酷暑,他總是頂風冒雪,風餐露宿在山上,一個斗笠,一領蓑衣,一張草鋪,一把鋤頭陪伴著他,一干就是二十二年。“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付出換來了大連山的滿山蒼翠,他把這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捐給國家。

  楊善洲雖然走了,可他的一片深情留在人們心間。

家鄉的名人作文9

  說起名人,大家一定會想到戰鬥英雄、作家、畫家、歌星等等。其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我的家鄉錦玲舞蹈藝術團那便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它的創辦者就是李錦玲老師。

  李老師現在快接近60歲了,但她背不彎,腿不酸,走起路開精神抖擻的。陽光下只有幾根銀絲在飄動。我從幼兒園的小布丁一直到現在,都在李老師那兒學舞蹈,經常參加一些大型文藝舞蹈晚會,比如“春晚”、“少代會”,那可都是她一手操辦的。李老師只要接下任務,都會盡心盡力的把它做得最好,最完美。

  前不久,要舉辦少待會了,她把自己的時間安排的緊鑼密鼓的,一口飯沒吃,一口水沒喝,忙出忙進。有一天自己的腰受傷了,卻沒說要休息,而是歇息一分鐘,繼續帶著疼痛工作,工作,再工作。大事兒做完了,又該做小事了為我們做道具,理服裝,扣動作。李老師每天忙到一、兩點,早上六、七點就起床了,她像一根蠟燭燃燒著自己,為別人奉獻。李老師可是一個嚴厲的`人。

  排練時,一會兒拿著話筒說:“你,把動作做漂亮點,要學會表現自己。”,一會兒又說:“誒喲,你們全都給我拉長個苦瓜臉跳,誰願意看呀,哼,醜死了。”,就是這樣一天一天辛苦地排練著。一眨眼,到了演出這一天,李老師又在我們耳邊嘮叨著:“孩子們,今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你們每個人都給我笑起來,聽到了嗎?”,我們上了臺,每個人都像一個快樂的小天使,盡情的舞蹈著。完美的演出就這樣呈現在觀眾們眼前。

  李老師正因為要求嚴格,正因為嚴厲,正因為她做每一臺演出都那麼用心,才會的名人這個響叮噹,難得的稱號。

  現在,在我們昭通只要有一些大型晚會,都會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李錦玲。

家鄉的名人作文10

  20xx年,美國參議院裡燈火通明。一位五十來歲的中年人站在臺上,發表他的就職演說。鎂光燈從屋頂投射到他略微謝頂的頭上。他身前的小桌子上立著一塊牌子:能源部長—朱棣文。

  朱棣文,1943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任職於天津大學,擔任校長;父親身兼三所大學的教授,兄弟姐妹也都是海內外名校的優秀學生。他沒有因為優越的家庭背景和先進的教育條件而沾沾自喜,而是以父母為榜樣,激勵自己奮發向上,才取得了今日令人望塵莫及的成就。

  仔細端詳《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收錄的朱棣文像,去觀察那揚起的鼻樑,莊嚴的柳眉,你會在歲月的溝壑中覺察到那是人生的智慧,會被那深邃的瞳仁所閃爍的、玳瑁框眼鏡所折射的敏銳的知識光芒所折服。

  朱棣文對待學習的孜孜不倦在他就讀的大學裡也是出了名的。他的校友談到他,總要提起他的刻苦:“清晨五點就捧著一摞作業、書本鑽進圖書館撰寫論文;若遇到圖書館沒有開門,他就躲進盥洗室裡溫習功課;課餘時間,他就泡在實驗室裡,做那些後來斬獲數項大獎的研究。”由此可見,他對學習是多麼勤奮,多麼認真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棣文的努力得到回報。1996年,他的“利用鐳射束捕捉原子”的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朱棣文這個名字響徹全球,他的這種捕捉原子的方法直至今日仍在使用。

  又有誰知曉,在這個巨大光環背後,是他多少個日日夜夜辛勤的工作,是他多少次坐在圖書館苦思冥想的成果?朱棣文的成功,是他勤學苦練的寫照。讓我們去學習朱棣文,學習他這種辛勤工作、刻苦學習的精神。

家鄉的名人作文11

  我的家鄉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南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湧現出許多名人——躬耕臥龍崗的諸葛亮,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寫出醫學鉅著的張仲景等等,他們如耀眼的明星,裝點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南陽。

  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名人——張仲景。他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今南陽鄧州)人。他少時隨同郡張伯祖學習岐黃之術,刻苦鑽研,最終青出於藍,醫術遠超其師,成為著名醫學家,與華佗並稱於世,被世人稱為“醫聖”。

  相傳,當時南陽地區連續發生瘟疫,許多人因此而失去性命,而且大部分人死於傷寒。張仲景悲憤交加,他痛恨統治者的無能,將老百姓至於水深火熱之中。為此,他遊歷各地,博採眾長,潛心研究傷寒的治療方法。遊歷期間,他親眼目睹了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研究,他終於寫出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

  《傷寒雜病論》是在《黃帝內經》之後的又一部影響力巨大的光輝醫學典籍,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之中,是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到現在,《傷寒雜病論》已經成為從醫者必讀的重要醫籍。

  自從張仲景寫出鉅著《傷寒雜病論》,他便名震四海,成為我國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後世將他與華佗、董奉並稱“建安三神醫”。我們南陽市東溫涼河畔坐落著醫聖祠,正是為了紀念這位醫學巨匠。

  張仲景心懷百姓,懸壺濟世,縱然生逢亂世,依然篤實好學,博覽群書,常懷悲憫之心,這樣偉大的精神正是我們今天所要發揚光大的!

家鄉的名人作文12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享譽世界的畫家徐悲鴻。

  徐悲鴻於1885年出生於無錫的宜興縣,是地地道道的無錫本土人。他出身貧寒,卻沒有放棄學習。他在9歲時就已經讀完了“四書五經”,跟父親學習繪畫技術。在10歲時,徐悲鴻已經能為父親在畫面次要部分上色了。之後又因為種種原因,而和前妻蔣碧微一起赴法留學,並鑽研四方的繪畫藝術,將其與國畫完美融合。這是徐悲鴻獨樹一幟的畫法。

  徐悲鴻不僅繪畫技藝高超,而且有著虛懷若谷的品質。有一次,徐悲鴻正在畫展上對畫評議,瞭解還需改善的地方。這時,一個衣著樸素的鄉下老人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對徐悲鴻說:“先生,你這幅畫裡的鴨子畫錯了,你畫的是麻鴨,麻鴨的尾巴哪有這樣長的呢?”,老人說完,還用手指了指那幅畫。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徐悲鴻新創作的《寫東坡春江水暖詩意》中有麻鴨尾羽捲曲如環。鄉人說,雄鴨羽毛鮮麗,尾巴捲曲是有的,但雌麻鴨的尾巴短小,羽毛是麻褐色的,所以畫錯了。徐悲鴻聽後臉上並沒有慍色,反而是深深的感激之情。他還向老人承認疏於寫生並致謝。

  徐悲鴻的愛國情懷也令我感動不已。先不說他生前為中國繪畫改革所做的貢獻,光是他逝世立的遺囑就令我大為讚歎。他死後,妻子廖靜文女士就按他的願望,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以及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多件全部捐獻給國家。這些作品的數量讓人驚歎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徐悲鴻生前一定是個熱愛收藏的人。而一個收藏家卻把畢生所藏都捐給了國家,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感染了我。

  徐悲鴻是家鄉的一顆閃亮的明星,他用自己精湛的繪畫技藝和一生愛國謙遜的品質為家鄉兒童樹立了一個榜樣。

家鄉的名人作文13

  在我的家鄉,不僅有馳名中外的小吃:小籠包,水蜜桃,還有遠近聞名的名人作家錢鍾書,畫畫高手徐悲鴻,可我最敬佩的還是有輝煌成就但曾經四處流浪的“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均,出生於1893年,他一身黑色的衣服,一副黑色墨鏡,一頂黑色帽子,一把年代久遠的二胡,已成為阿炳的標誌形象。

  阿炳從小就天資聰穎,不僅會拉二胡,琵琶彈得也好,在小的時候,阿炳其隨父親雷尊道士華清和學習各種樂器。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死後,他經常和民間吹鼓之間交往,也經常參加他們的吹奏活動,一起表演,後來因為家產變賣殆盡,沒有地方住,無家可歸,淪為街頭的流浪藝人,依靠和民間吹鼓手或單獨拉二胡,彈琵琶為生,在二胡,琵琶的創作中,演奏上有相當大的變化,琵琶的技藝尤為高超,在冬天阿炳為了能讓自己琵琶的水平更高一些,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鍊指動,夏夜他為了能專心致志的練二胡,把腳站在水裡,防治蚊蟲的叮咬會影響到自己專心致志的練二胡。在解放初期發現阿炳在無錫街頭。他那時候起錄音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著名作品。

  阿炳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資訊相關的作品。《二泉映月》絕對是阿炳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為道教的嗩吶曲,早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作品旋律委婉流暢,聽了就讓人身心愉快。

  他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間音樂家阿炳。

家鄉的名人作文14

  說起家鄉的名人,大概數我媽媽了。我的媽媽今年三十多歲,長得很漂亮,但說話嗓門大,心直口快。做事風風火火,古熱道心腸。

  說起做菜,媽媽是位“超級名廚”,她對炒菜簡直無所不通。什麼宮保雞丁、爆炒魷魚絲、酸辣排骨、清蒸鯰魚,總是有滋有味,會讓你“口水直流三千尺”。也許你會感到有些誇張,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吃了媽媽做的菜,包你回味無窮,再次慕名而來。媽媽在家鄉開了個小吃館,由於飯菜物美價廉,每天賓客很多。

  媽媽包的餃子在當地也很有名,有很多顧客都是衝著媽媽的餃子來的。

  顧客尤其愛吃媽媽做的餃子,是因為她做的“元寶”餃子特別好吃。“元寶”在我們這裡雖然是家常主食,但是我的媽媽卻可以變出好多花樣。韭菜餡的、牛肉餡的、白菜餡捲心菜雞蛋餡的、胡羅卜餡的……有蒸有煮,非常好吃!還有牛肉混沌,一個個小巧玲瓏,吃起來一口一個,美味無比連大飯店的都比不上。媽媽包的餃子總能讓顧客大飽口福,只要是進來都把肚子吃得圓鼓鼓的。

  媽媽不僅菜做得好,動作還非常麻利。每次客人一到吃飯,沒費什麼勁,一桌子的美味佳餚就擺上了。媽媽不僅有超高的廚藝,還熱心助人,家鄉人紅白喜事她都熱情相幫,積極籌劃宴席,來回穿梭,給大家帶來極大的方便。特別讓我佩服的是媽媽的心地善良,常常拿自己的錢去幫助那些孤寡老人。照媽媽的說法是:咱家生意好了,是老天爺眷顧我們,所以要常做善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這樣媽媽成了遠近聞名的廚師、大善人、“名人”。我非常崇拜我的媽媽。

家鄉的名人作文15

  我的爺爺是在深圳長大的,所以深圳也是我的家鄉。而深圳有一個舉世聞名的年輕人,他就是被人們稱為“閃電俠”的科學怪人——盧馭龍。他憑著自身的努力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勇氣取得了人們對他的敬佩。

  盧馭龍出生於1995年1月8日,在他八歲時,被父親接到深圳生活;在他18歲那年,他又畢業於深圳東方英文書院。盧馭龍不僅會法語,還會粵語。在20xx年的一次《中國達人秀》上,各位達人都在施展著渾身解數的絕技才藝。突然,舞臺畫面一轉,變成了一個實驗室,四處的燈光全都暗了下來,更襯托了他的神秘。一個青年人走上了臺,它穿著銀白色防護衣,披著黑色披風,還帶著一個密封面具,他就是盧馭龍。盧馭龍高舉雙手豪氣地說:“我能駕馭風雨雷電!”說完,實驗室裡的一根柱子發出了閃電,白色的光芒直射下來。他讓閃電透過他的右手,然後又拿起鐳射劍,讓閃電纏繞在手上、腿上和劍上。這時,它就像一位偉大的雷神,觀眾們都在為他捏了把汗。表演終於結束了,臺下的觀眾們都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盧馭龍的願望是實現全世界無線電傳輸。因為他九歲時在醫院偶然撿到了一瓶高錳酸鉀,從此便走上了科學的道路,為了實現願望,盧馭龍開了一個實驗室。在實驗過程中,他總是被化學物質燒傷皮膚,最嚴重的一次是在他13歲那年,他想嘗試一下自己配製好的藥物的威力,卻沒想到竟然爆炸了。盧馭龍的整隻右手都掉了下來,大腿被縫了400多針,臉部毀容。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夢想,終於做好了電晶體式等離子弧雙聲道揚音器,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盧馭龍真是我們深圳人的驕傲,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在強大的意志和超凡的勇氣面前,死神也會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