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精選】家鄉的春節作文900字四篇

家鄉的春節作文900字

【精選】家鄉的春節作文900字四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春節作文900字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春節作文900字 篇1

  相傳,在古代有一種兇猛的野獸,生活在深山老林裡,叫做年。這種野獸每過365天的黑夜就要從山裡竄出來,危害人間。人們都很害怕,於是這天晚上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不睡,一起在桌子前吃團圓飯,而且這頓飯特別豐盛。慢慢的,人們在於它搏鬥中,發現這種野獸怕火光和巨大的聲響。於是每到大年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外面燃放鞭炮和煙花,以驅趕野獸。年被鞭炮和火光嚇走後,人們又怕它再回來,一家老小就整夜不睡,圍著一張桌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春節的傳統習俗:放鞭炮、煙花和守夜吃團圓飯。

  過春節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習俗:貼春聯。貼春聯也是有來歷的。

  春聯,古代稱桃符。在東漢王充《論衡定鬼篇》中,神荼、鬱壘是住在桃樹上管鬼的神,一發現惡鬼就把他們扔給老虎吃掉,所以人們認為鬼怕神荼、鬱壘,也怕桃樹,人們就把桃符掛在大門旁邊,以起到驅鬼的作用。

  過年還要吃餃子和年糕,它們是從哪來的呢?

  從前,有一個昏庸的皇帝聽說人若吃百樣飯,就能長生不老,於是下令各地尋找巧手的廚師。不久,各地被選中的廚師,陸陸續續來到了北京參加篩選,蘇巧生因為自己高超的藝技,被選中了。有一天早上,蘇巧生髮現自己已經為由皇帝做了99頓飯,還差一頓飯就可以離開北京回到家鄉去了,就很高興。可是,就在做飯的時候,發現不知道該做什麼了,他又氣又怕,既想逃跑,又想毒死這個狗皇帝。突然,他瞥見菜板上還剩下一些羊肉和菜,就把它們剁碎了,胡亂加了些調料,用麵包成了許多小角角,下到開水鍋裡煮熟後,就端給皇帝吃了。他正躲在廚房裡等死,沒想到皇帝跑到廚房裡問他:就今天這頓飯最好吃,這是什麼呀?蘇巧生隨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的食品扁食。蘇巧生做完100頓飯後,皇帝還不讓他走,他特別生氣,就半夜跳牆逃走了。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過春節就包這種扁食,慢慢的,就形成了餃子。

  年糕是源於春秋時期吳國的丞相伍子胥。有一次在宴會上,皇帝問怎樣能保護首都,大臣們都建議用高牆把城市圍起來,這樣敵人久攻不進來了,皇帝非常贊同,就命伍子胥承辦此事。高牆修好以後,伍子胥找來隨從吩咐他:這座高牆能保護首都,可是敵人若圍而不打,城中百姓就要捱餓,我如果被彈劾賜死,缺糧時,你就挖牆三尺取糧。隨從也沒在意,以為伍子胥喝醉了。皇帝駕崩以後,夫差即位,聽信讒言,賜伍子胥自刎。越國來攻打吳國,看見高牆,就圍而不打,城中缺糧,百姓哭聲連片,隨從這時想起伍子胥說的話,就帶領百姓挖牆三尺,發現城磚都是用糯米粉做得,這些糯米粉救了百姓的命。於是,每年人們都用糯米粉做板磚,用來紀念伍子胥,這就是年糕的來歷。

  過年的年夜飯上,必定有魚這道菜,這有幾個原因:一是象徵年年有餘;二是因為它比起豬、羊等較便宜;三是因為它比較清淡。作文

家鄉的春節作文900字 篇2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辛卯年初一的上午媽媽帶我去地壇廟會玩兒,我們還在馬路對面的時候,就看見四面八方的人都向地壇廟會走去,人山人海的。我們好不容易才買上了門票,就隨著人群緩慢地在甬路上走。一路上我們看見路的兩邊各有六面打鼓,鼓上面寫的全是繁體字,媽媽讓我認這鼓上的字,我本來不認識繁體字,但是鼓的旁邊有動物的'圖案,經過我仔細的辨認,知道鼓上面寫的是十二生肖屬性。

  在路的兩旁種滿了各種松樹。它們那灰褐色的樹幹,就像旗杆,高高地聳立在兩旁。松樹的樹幹並不粗,只有碗口那麼大,樹枝一層層的向上面舒展開,活像一座塔,所以人們把它們稱為塔松。聽媽媽說,松樹的樹幹是良好的木材,可以造紙;松樹的葉子可以提煉油;松樹的脂液可以做松香、松節油;它的枝和根還是很好的燃料。

  我們經過了檢票口,就進入了地壇廟會里。迎面看見一隻吉祥物——兔子,在向遊客招手,好像在向剛進門的遊客說:“您好,歡迎光臨,兔年吉祥。”還有好多遊客圍著它照相留念。

  這裡有許多琳琅滿目的商品,我的眼睛都看不過來了。當然,許多商品都和兔子有關係。例如:各種各樣的兔耳朵髮卡,還有形象逼真的兔爺等。我最喜歡兔耳朵髮卡,於是我拉著媽媽一起挑了起來,這時走來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姐姐,她問攤主:這樣的髮卡多少錢?攤主說:“大的二十元,小的十五元。”於是這位大姐姐也挑了起來,這時我已經挑了一個白色長耳朵上有粉色桃心的髮卡,而那位大姐姐挑了一個大大的紅色兔耳朵髮卡,我們都戴上了髮卡,相互看了一眼,笑了起來,媽媽給我付了錢。繼續向前走,這時我發現原來有許多和我一樣戴著各種顏色髮卡的人,她們頭上戴著髮卡,身上穿著漂亮的衣服,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跟旁邊的人或說或笑,很高興。我們繼續往前走,前邊全是賣花花草草的,有真的,也有假的。我的媽媽買了一束金邊富貴竹,杆是挺直的,一節一節的很像竹子,它的葉子長長的,翠綠的顏色,很惹人喜愛,尤其是在每一片葉子的邊上是金黃色的,在陽光的照耀下,美麗動人,在早春的時節帶給人一股春天的氣息。走著走著,我們拐進了一條小路,裡面全是賣小吃的,有驢打滾、羊雜湯、炸灌腸。每個小攤的前面都擠滿了買小吃的人,有的人手裡拿著香噴噴的羊肉串,還有的人手裡託著熱騰騰的茶湯……讓人看見了都迫不及待地想去買。沒買到的人,手裡拿著錢,使勁向前伸著買小吃。一路上我們東瞧西看,五彩繽紛,稀奇古怪的東西,呈現在我們眼前,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好不愜意。

  最後,我們又隨著返回的遊客走向大門。剛剛離開大門的時候,我們又看了一眼吉祥兔,它好像在對我們說:“祝您兔年吉祥,萬事大吉。”我不禁有一種戀戀不捨的感覺,地壇廟會明年見!這一天可真愉快,真讓我難以忘懷。

家鄉的春節作文900字 篇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的節日,在我的記憶中,它也是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

  家裡的大掃除在年二十三就開始了。對於我們來說,大掃除時掃帚、拖把、雞毛毯子等打掃用具一樣也不能少,年底大掃除是讓家居煥然一新、呵護家人的好時機!一個清新、乾淨的家庭環境無疑會讓全家人新年過得更放心、更舒心!它也代表了除舊迎新。

  在年二十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裡打掃得一乾二淨,從年二十八開始,就去購年貨。過新年要用的東西有很多,例如:各色各樣的糖果餅乾、開心果、瓜子……在年二十八這天,超市、商場里人上人海,貨櫃裡的物品在眨眼間也被搶購一空。晚上,家裡的長輩們就開始著手做糕點了,在我們廣東,就有馬蹄糕、蘿蔔糕、芋頭糕等著名的美味糕點。到九點時,每家每戶就將新春聯貼到門邊上,準備過年。

  年三十是一家團聚的大好日子。人們總是一大早就起床,買好菜,就開始準備晚上豐盛的年夜飯了,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美味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吃完飯後,就到花市逛花街,這時,街上的花既多又美,令人心曠神怡。到了夜晚,大人們就坐在裡屋“守歲”,淘氣的小孩子便在屋外燒起了“噼裡啪啦”的鞭炮,真熱鬧啊!

  正月初一的光景也與眾不同。晚輩們都會提著油、米,以及各種水果到長輩家拜年,是為長者拜賀新年,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到正月十五,春節就將要結束了,但人們的喜慶還在高潮,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家鄉的春節作文900字 篇4

  母親的家鄉在鍾祥,那麼鍾祥也算是我的另一個家鄉了。

  按照鍾祥的叫法,春節,叫過大年,而元宵,則叫做過小年。

  要說過年的氛圍,城區也許感覺不到什麼,要想真正體驗,還得去鄉村田野間看看,領略儲存下來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對於城裡,這兒過年似乎著急一些:剛進入臘月,便能隔三差五地聽見殺豬聲。殺豬的是鄉親們用少許的煙和錢請來的,他們通常以此為生,鄉親們叫他們“殺豬佬”。“殺豬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組成,自帶工具和一個大桶。一到臘月,便挨家挨戶地幫人殺豬。

  到了臘月二十,要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雖然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進入臘月二十以後,人們便緊鑼密鼓地開始準備年貨。吃的方面當然是最重要的。春節必備菜,如蟠龍菜、魚、蒸肉、香腸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還有瓜果:臍橙、蘋果、蘆柑……更是數不勝數;值得一提的,是鍾祥的傳統點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兒,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從臘月二十起,街上的貨攤子就多了——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會在這時出來。

  到了臘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蠶豆的時候到了。是需要用乾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這些的,民間有“七不炒,八不鬧,九號炒了惹強盜”的說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龍菜的時候。所謂包子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包子,是沒有餡兒的,說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饅頭的內心”。而蟠龍菜的工藝太過複雜,現在人們基本買現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裡的長輩便不再準備,等著在外拼搏的孩子們回到家的港灣。

  年三十兒,大人們會去先輩的墳上燒幾柱香,放幾掛鞭,稱上墳,以表達對先輩的懷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說,這是在請祖宗們過年。但現在為了低碳環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準備年夜飯時,是一片溫馨祥和。婦女們在廚房準備饕餮盛宴,而男人們則張羅著貼春聯,小孩們則坐在沙發上,對著取暖器,吃著、喝著、笑著、鬧著。好一片其樂融融!

  紅燭和香點燃了!當家的燒著紙錢,口中唸唸有詞。等放了鞭炮,便可開始大飽口福。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開始拜年。鍾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說。初三之後,則根據親戚的遠近,依次拜年。當然,這是小孩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他們的紅包是大人們免不了的。

  元宵,是鍾祥人民的小年,這是新年的又一個高潮。這天會有許多煙花盛宴,並有觀花燈、猜燈謎、舞龍等節目。街上人們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車水馬龍。人們無不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陸陸續續地返校,大人們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計在於春”,喜慶的新年和春姑娘攜手。新的一年,在火紅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裡,美麗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