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憶> 家的記憶作文4篇

家的記憶作文

家的記憶作文4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的記憶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的記憶作文1

  提到對老家玉環的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老家的海,老家的美食了。

  老家的海是濁黃色的,它沒有海南島水的通透,沙的細膩,也固然沒有錢江潮的壯闊與扣人心絃。它只是慵懶著,深睡著,就如同一位智者的老眸,它似乎看透了這個小鎮人民的生活,漁民早出晚歸,碼頭邊山丘上的燈塔,亮了又滅了。

  十月初,對於老家的漁民是個盛大的節日,那天是船可以出航的日子,整個小鎮子,都滿溢著喜慶的氣息,東沙的碼頭放的鞭炮簡直要比過年時的還熱鬧。一個不大的碼頭上熙熙攘攘的,每一包行李的揹包都記載著一個家庭背後的溫情故事,那些精瘦的漁民,裹著一件件質樸的皮襖,挨個兒與親人們擁抱。那一刻,淚水與牽掛瀰漫在碼頭的角角落落,伴著汽船的鳴笛,親人們的揮手致意,正式告一段落。

  然後,是一片安靜的大海。

  老家的吃食的確豐富,錫餅則是老家最具特色的美食了,那些賣錫餅的老太婆,早早地就爬起來,她們事先和好了薯粉和麵粉的油麵團,待到太陽高了,顧客多了,便熱起鍋來,一個個的將麵糰兒打至鍋裡,那些心靈手巧的老太婆們的手藝的確讓人驚訝。一隻四寸長的擀麵鏟子,只要在油鍋裡一展、一拍、一翻、一夾,一張熱乎,富有彈性的錫餅就做好了。午飯時帶回家去,一夥人團聚燒上一桌好菜,燒鍋文火稀粥,把食物包入錫餅裡,佐著粥吃,的確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團聚的幸福與溫馨。

  老家的人的手是特別靈巧的,各色的包子,丸子他們都能包起來。將菜、肉絲、鰻魚乾、豆腐乾,蔥花切做一碗,再用溫水將大量的薯粉與少許米粉和在一起,倚在小竹凳,獨自包上一下午,兩籠的薯粉包便包好了,那皮韌的香,有勁,肚子裡也極有貨兒,山珍海味,哪樣兒沒有?嘖嘖。

  再就是老家的文旦了,金黃、皮厚、顆粒大而飽滿,半透明的米粒宛如珍珠,溫婉的鑲嵌著。取來剖開解解饞,一口咬下去,滿口的汁水,滿口的香甜,那從顆粒裡沁出的甜與酸交織在舌間,滿口家的味道。

  戀故鄉的大海,戀故鄉的美食,這些都是最真切,最凝重的家的記憶啊!

家的記憶作文2

  記憶中的老家不繁華,交通也不便利,條件也不如現在這般好,但它散發的濃郁的文化氣息讓它在我的記憶中難以抹去。

  “被巴渝文化包圍的老家”

  我的老家坐落在長江的南岸,早晨起來,我會和爸爸一起晨練。我們一邊晨練,一邊看江畔的美景。晨霧籠罩著長江周圍,那晨霧像掛在空中的千萬條待染的白紗,緩緩地擺動著,在朝陽下變化奇異的色彩,美麗動人。

  江岸的風景總是讓人難忘,但印象最清晰的卻是位於渝中半島的夫歸石。那大大的礁石,在陽光照射下,變得引人注目。只消我一眼便可看到。爸爸似乎看到了我的目光,便指著那塊礁石對我說:“那是夫歸石,它擁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是這樣的,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便來到了當時的江州。江州呢,就是現在的重慶,自從看到了塗山氏之後,塗山氏就和他一見鍾情,隨後便結了婚。婚後三天,大禹就因為治水而離開了重慶,數年未歸。塗山氏每天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來這裡等待大禹的歸來。但可悲的是,直到死大禹也沒有歸來。最後,塗山氏在失望的等待中,把自己的身體融入到夫歸石中。

  這種濃濃的巴渝文化隨著長江水的滾滾流淌包圍著我記憶的老家。

  “被美食文化和方言文化籠罩的老家”

  美食文化在重慶呢,我想每個人一定都會想到火鍋。每當重慶溼熱的時候,老家總會異常潮溼,婆婆就會做火鍋來吃。火鍋的由來呢其實是這樣的:傳說,重慶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回民宰牛後只要其內臟,骨,皮並把它們加入裝滿辣椒、花椒、蒜等辛辣之物的水中,煮而食之,可以飽腹、驅寒,祛溼。久而久之就傳承了下來,變得世界聞名了。

  一家人在老家的院子裡圍坐成一團,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十分的和睦。在每一次的火鍋盛宴中,大家都會用重慶的本地方言來對話。這時重慶的方言文化也出現了。大家用著“巴適”,“安逸”這種方言來描述著這種美味的食物。

  老家被火鍋的撲鼻香氣和獨特的方言所籠罩著。

  這一個被美食文化和方言文化籠罩著的記憶中的老家,給人一種濃郁的親切感。

  這個記憶中的老家被許許多多的文化所籠罩著。它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底蘊讓我久久不能忘記…

家的記憶作文3

  從出生開始,我就生活在這個弄堂裡。弄堂不長,從頭到尾大概也就七八排幾十戶人家,每一家都是多年的.鄰居,看到我都會親切地叫我“朵朵”。

  家裡的房子是自己建造的,整個一樓除了廚房和廁所外都是客廳,在這個大大的廳裡我可以騎小車玩輪滑,爸爸甚至給我搭了一個充氣的小城堡,小夥伴兒們都喜歡到我家來玩。

  樓頂上家家都有個小菜園子,品種各不相同,我家當然也不例外。外公外婆最喜歡伺弄這些綠色有機蔬菜。夏天是它們豐收的季節,黃瓜、番茄、葫蘆、絲瓜輪番上陣,我們全家拼命地吃還是趕不上它們的生長速度。這時候外婆就會把它們分送給鄰居,鄰居又會回給我們一把他們自己送的莧菜或是南瓜,濃濃的情意就在這一送一回間流淌。

  那時候吃完晚餐,住在隔壁舅爺爺家的太公就會搬出藤椅,坐在大門口扇著芭蕉扇。看到我過去,太公忙不迭地從口袋裡掏啊掏,有時是一顆糖有時是幾粒花生,那是我記憶中最溫馨的時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每家每戶把空餘的房子隔成了一個個小單間出租,住的陌生人越來越多,弄堂裡車子也越來越多,媽媽不再放心把我一個人丟在弄堂裡玩了。

  再後來,太公走了,太公住過的房間重新裝修後也出租了。晚飯後走到熟悉的大門口,卻再也沒有記憶中那個對著我笑的老人了,我很傷心。

  某天放學回家,我突然發現路上到處掛滿了拆遷的橫幅。我們的弄堂也要拆遷了,我有點難以接受。想必外公外婆心裡更難過更不捨吧,畢竟他們在這裡度過了那麼長的歲月。

  新家已經準備好,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要搬離這個伴隨了我們多年的老家,之後在推土機的隆隆聲中它將變成一堆廢墟。每每想到這我的眼眶就忍不住開始泛紅,心裡有太多的不捨:捨不得每天都笑咪咪和我打招呼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捨不得和我一起長大一起淘氣的小夥伴兒;捨不得屋頂的那個菜園子……

  我想要再多看它幾眼,把這個家牢牢地記在我的腦海裡,因為這裡承載著我太多童年的美好記憶!

家的記憶作文4

  在人們心中存著幾種重要的情感,如親情,友情,愛情。但我所記憶最深刻的是鄉情,也就是鄉愁。

  在我小時候,每一天都是很充足的,並不像城裡的孩子一天沒有多少玩耍的時間。

  早晨當我睜開眼,看到的是我家那臺未來得及變換的黑白電視機,但我並不覺得別人家電視機是彩色的而自卑,我卻覺得黑白電視機看得更有韻味,可能是習慣的原因。

  上午,總有小夥伴到我那算得上二層小洋樓的大門,用我喜愛的純正的鄉音喊道:“胖胖,下來耍。”我聽到這句就馬上跑下去與他們一起玩,同時這句話也是我記憶最深刻最開心的一句話。

  中午,我吃著上午和“兄弟夥”一起去田裡“拉”的黃鱔。黃鱔也不加任何的佐料。只需待老家燒的柴火灶裡面的火燒大些,就將還在掙扎的黃鱔用火鉗夾起放入火中燒上幾分鐘就可以了,但燒糊了就只能怪你技術不行。

  下午,如果在水稻的收割季節,我們這個“團伙”就會跑到一塊田裡捉螞蚱、蝗蟲和青蛙。有時運氣好還能捉到一倆只猴子,更多時間就是扮“鍋鍋餚”玩得不亦樂乎。整個田野充滿我的和夥伴的歡聲笑語,次次都玩到傍晚,等各家父母幹完了活來接他們回去才算完。

  傍晚身上穿著早晨才穿上的乾淨衣服,但乾淨衣服已經變成了一件泥衣。當看見媽媽在做我喜歡吃的菜,我黝黑的沾滿泥土的小臉蛋上笑開了花,露出唯一一處白的地方——牙齒。吃完飯後我坐在充滿年代感的板凳上,腳下是媽媽與爸爸結婚時買的腳盆,我小心翼翼的洗著,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踩出一個正適合我的小腳丫的洞。如果在冬天,腳凍得發紫,媽媽就用一個在醫院拿的一個空藥水玻璃瓶,在裡面滿倒上適量的熱水,睡覺時將它放在腳邊即可。

  老家的生活過得充實而簡單。

  但現在,農村慢慢變成鄉、鎮。以至於闊別老家多年以後,我回到那看著曾經的老房子,卻潸然淚下,這裡更多的東西被城市建築所替代。

  我小時候抓黃鱔,捉螞蚱的田被一座座洋房取代,我能做的卻總是記住這些童年和對老家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