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元宵節> 元宵的作文【精】

元宵的作文

元宵的作文【精】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宵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的作文1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元宵節。這個始於漢代,盛行於唐宋的節日,一直沿襲至今。歷代有不少詩人為之妙筆傳情。在大地回春之時,於詩詞中感受元宵節的魅力,別有一番情致。

  展燈、觀燈是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漢朝張燈一夜,唐朝增至三夜,從十四到十六,滿城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元宵詩中自然不乏對這一活動的吟詠。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一詩中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詩中描寫了長安城元宵之夜明燈錯落、人潮湧動,深更時分人們仍不願離去的情景。而郭利貞在《上元》詩中則這樣描繪觀燈的情景:“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你看,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門外月華如晝,男女老少街上觀燈,車水馬龍好不熱鬧。描寫燈節盛況的詩詞還有很多,如宋代朱淑真《元夜》所寫的“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聲鬧春風”,還有“已見炬如千樹列,更看燈似百花開”“千家春不夜,萬里月連宵”“明月千門雪,銀燈萬樹花”“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等,寫的都是元宵之夜展燈、觀燈的歡樂情景和美好祝願。

  除了看花燈,吃元宵是元宵節裡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不少文人墨客連元宵的味道以及煮吃製作的過程都有精描細繪。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詞》不但道出當時的元宵是何種餡、什麼米,甚至連誰家的粉好等都寫得清清楚楚:“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姜白石的《詩曰》詞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他所描繪的是南方元宵節的場景:“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實在是真切生動,活靈活現,妙不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節還是一個十分浪漫的節日。古代,由於封建禮教森嚴,平日裡男女不許謀面。因此,情思萌動的少男少女們好不容易盼來個可以自由活動的機會。少女們急切切更衣梳妝,藉著觀燈會情郎,成為當時獨特而又普遍的現象。文人墨客對此情此景同樣多有繪聲繪色的描寫,如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詩人雖然在上闋點明瞭“去年元夜時”,痴情的男子在“人約黃昏後”感到的甜蜜;但在下闋便寫出了“今年元夜時”,因“不見去年人”的哀傷,以至於“淚滿春衫袖”,讀來不免讓人心生悵惘。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更是把此情此景描述得淋漓盡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同樣是元宵佳節,不同的心境卻折射出不同的情感。紅紅火火的元宵節,是中華大地土生土長的一個文化因子,它和一副副喜氣洋洋的春聯,一聲聲響徹年頭年尾的爆竹,一篇篇文辭優美的詩詞歌賦,構成了饒有雅趣的特色中國年。

元宵的作文2

  又到元宵佳節,媽媽今年買回了“思念”湯圓。吃著甜甜的湯圓,一縷縷思緒湧上我的心頭,眼前又浮現出三年前太外婆教我包湯圓的情景…… 當時太外婆已經90歲高齡了,但她老人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是我們家的老……

  又到元宵佳節,媽媽今年買回了“思念”湯圓。吃著甜甜的湯圓,一縷縷思緒湧上我的心頭,眼前又浮現出三年前太外婆教我包湯圓的情景……

  當時太外婆已經90歲高齡了,但她老人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是我們家的老壽星。每年春節全家團聚時,她總要親自包春捲、做湯糰呢!三年前的元宵節,是我第一次跟著太外婆學做湯圓,那一幕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那天下午,全家老小都聚在外婆家裡過元宵,大人們在屋裡聊天,我們一群小孩在屋裡屋外地奔來跑去,四世同堂,好不熱鬧!這時,我看見桌上已經放好了製作元宵的材料:糯米粉、黑洋酥、冰糖等。太外婆坐在輪椅上,和外婆、姨婆圍在桌子旁忙乎開了。我看了也一下子來了興致,沒等大人同意,就已捋起袖子摻和進來了。

  我興奮地學著大人的樣子,把已調好的原料均等地分成若干份餡心,隨後開始號稱自己“力大如牛”,搶著揉搓起糯米粉漿……外婆笑著說:“別鬧了,快一邊兒玩去!”我不理睬,繼續用力。太婆看我小手這麼有勁兒,露出慈祥的笑容,說道:“這孩子聰明。既然你這麼想幹活,太婆來教你包湯圓吧!”我一聽,蹦得老高,開心地叫:“太好了!太好了!”於是,我看著太外婆在和好的麵糰條上先用皺巴巴的手緩緩擠出一小團,再把那小團麵粉搓搓圓,接著就表演起了“絕活”:只見她拇指頂著小麵糰中間,食指貼著外皮,慢慢地邊推邊轉。慢慢地,小麵糰中間竟出現了個“小坑”,變成了一個雪白的“小碗”!然後,太外婆把分好的黑洋酥餡兒填進了小坑,便開始封口了。她繼續邊轉邊捏,邊轉邊捏,最後還在掌心裡搓了搓,於是“小碗”又變成了一個“小乒乓球”!“太婆真棒!”我看得目瞪口呆,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

  於是我開是依樣畫葫蘆地學了起來。做著做著,我有點熟練了,感覺這很像是在美術課上做橡皮泥呢!不一會兒就做了好幾個,我把做好的湯圓整整齊齊地排成一排。一排雪白的湯圓,好像一群正待下河的“天鵝”呢!看著自己的“傑作”,我心裡別提有多自豪了!

  湯圓上桌啦!我連忙端起我親手做的那碗,舀起一顆就往太外婆嘴邊送。太外婆早就沒牙了,但她還是用兩片嘴唇用力抿下一口,用那滿是皺紋的嘴慢慢蠕動著、品嚐著,一邊還喃喃道:“乖……乖!甜……甜!”在場所有的人都笑了!屋子裡充滿了幸福和甜蜜……

  如今,太外婆已過世了。可每當元宵節吃湯圓時,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三年前的那一幕幕。“每逢佳節倍思親”,太婆我好想念您!太婆,是您教會了我包湯圓,是您讓我體會到了團圓的幸福和甜蜜。我永遠難忘那年元宵節留給我的溫暖回憶!

元宵的作文3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的作文4

  這天是20xx年的元宵節,也是我盼望已久的節日,因為這一天我可以吃元宵,放爆竹,看煙花。“吃元宵啦!”媽媽手裡端著熱氣騰騰的元宵,嘴裡高興地叫著,元宵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生活像元宵一樣蜜甜,我嚼著綿綿的、沙沙的黑芝麻元宵,真是美在碗裡,甜在心裡。

  吃過元宵,我們一家人便歡快的來到街上看煙花,街上的人真多呀,像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湧來,各個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喜悅,我們隨著人流來到文化廣場,這裡是看煙花的好地方,只聽見“嗖”的一聲,一朵大菊花在空中驟然開放,從花芯中綻放出無數個色彩斑斕的花瓣,頓時把美麗的夜空裝飾得更加絢麗多彩,人們不約而同的發出讚歎聲;緊接著一朵朵色彩各異的梨花在空中競先開放,爭奇鬥豔;又聽見“砰”的一聲,一個小圓點爆裂了,迸出無數個小圓點,接著無數個小圓點變成了無數個小蘑菇,它們像一個個小傘兵從空中飄落下來,一會兒消失在深邃的夜空中,人們陶醉在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裡。

  放煙花可有趣了。煙花的種類真多!小夥伴們有的放“坦克”,有的放“蝴蝶”,有的放“老鷹”,有的放“魔術彈”,還有的跟著大人放禮炮……煙花五顏六色,紅的、黃的、紫的、綠的、金黃的、雪白的……好看極了!人們正看得起勁,忽然,一個淘氣的小朋友點燃一隻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地飛向人群,人們嚇得四處躲藏;我也趁機點起心愛的小“飛機”,它噴著火焰向前衝去,“啪”的一聲爆炸了,放出五彩的鮮花,膽小的女孩趕緊往遠處跑去,我們卻樂得哈哈大笑起來。

  這天晚上,我們玩的真開心!

  正月十五鬧花燈,吃過晚飯,我們全家走上街頭去觀燈。

  這時夜幕已經拉開了,廣場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彩燈,真是燈的世界,人的海洋,世紀廣場人山人海,禮花五顏六色。正是“火樹銀花鬧全城,萬頭攢動賞花燈。莫怪人稱第一景,億兆星斗燦龍宮。”在人群擁擠下,我們顧不得細看,跟著人群向前走,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個大公雞型燈,只見它全身羽毛豔麗,昂首挺胸正對著遊人鳴叫,彷彿告訴人們春天來了。我還沒有看夠,就被鬧鬧嚷嚷的人群捲到了一盞鯉魚燈前,只見它是長方體的底座,背景是清河水庫管理局辦公大樓的模型,前面有兩條大鯉魚,鱗片閃閃發光,魚的嘴巴一張一合,尾巴一搖一擺的,好像正在為遊人拜年。真是:“魚躍碧波錦繡春,聞雞起舞閤家歡。”繼續向前走,是清河鋼廠的機械燈,長方體底座上兩隻威風凜凜的大公雞在鳴叫,旁邊是一個菱形的機械轉盤,一面寫著吉字,一面寫著鋼廠簡介,說鋼廠xx年產量達到7萬噸,利稅1898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35%、48%。“真是金雞報曉滕盛事,鋼水銀花鬧新春。”我無比感慨中,眼前出現了一座大型機械燈,他的底座是長方體的,上面一位童子在打金蟾,讓它吐出更多的錢,金蟾的嘴巴一張一合,前面有8個大小不一的銅錢和一個聚寶盆,盆上寫著吉祥如意。這是在祝清河人猴年發大財。人們議論紛紛,這時只聽見路上傳來陣陣鑼鼓聲,一群秧歌隊走來,這邊鑼鼓響,那邊禮花鳴,地上人頭攢動,天上流光四射,真是太美了。

  那熠熠發光的彩燈,照得黑夜如同白晝,使人們看到生活的甜蜜,人人臉上漾著笑容!

  難忘,正月十五夜……

元宵的作文5

  我喜歡的節日有:喜氣洋洋的春節;莊嚴隆重的國慶節;豐富多彩的兒童節;還有……不過,我最喜歡的節日是元宵節。春節的喜慶還沒過去,元宵節又悄悄地來了,我有幸和奶奶一起到大溝村看鬧元宵。

  (1) 第一天下午

  我和奶奶剛到大溝村,就有親朋好友熱情相迎,他們帶我們來到祭祀宮殿參觀,他們告訴我和奶奶:祭祀宮殿前的那塊空地,是此次鬧元宵的主會場。透過裊裊上升的煙霧,我發現,那裡所有的人都興高采烈,;穿著賞心悅目的衣服,合祭祀用品,準備鬧元宵……

  元宵節的遊行開始了,大人給我們一面紅旗,我想這應該是用來祈福的吧。

  我和小朋友們聽著鑼鼓聲,跟著遊行的隊伍,慢慢地前進。看!路邊的景色可真美啊:有高高的龍眼樹;有五彩繽紛的野花,有正在緩緩流動,像一條青綠色的綢帶一樣的小河;還有青裡透紅,掛在那葉梢的西紅柿……聞著那清新的空氣和泥土的芳香,我神清所爽,頓時陶醉了。隨著表姐的提醒,我往回一看,後面人山人海,紅旗在風中飄揚,只聽得鑼鼓聲一片,那聲音猶如一隻威風凜凜的猛虎,發出王者般的長嘯。在我們遊行經過的人家,已點起乾草,燃放鞭炮,只見旁過一片火光,那鞭炮的聲音,猶如一隻獅子在吼叫,好象在慶賀這幸福吉祥的節日,我想:如果從天上看這浩浩蕩蕩的隊伍,有可能會以為是一隻巨大的火龍在樹叢中穿梭。

  遊行完畢,接著進行的是祈福儀式,只見大家有的敲鑼;有的打鼓,有的找著媽祖像,有的拿著香火,有的舉著祭品,還有的……哦!對了,大家爭著祈福,口裡還唸叨著,仔細一聽,原來是:五穀豐登、全家平安、風調雨順、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等等吉祥如意的詞,這寄託了多少個人的美好的願望啊!

  (2) 第一天晚上

  夜幕慢慢降臨,那演藝隊也過來了。

  如果說晚上的夜空像大海,那麼雲兒們就是大海中的朵朵雪白的浪花。演藝團開始表演,那舞姿猶如一隻只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樂曲聲,奏出了吉慶祥和,奏出了喜所洋洋;人們看得如痴如醉。抬頭一看,雲朵也在悠閒地聽著這優美的音樂。

  音樂過後,“扛欖轎”開始了,只見大家扛著欖轎,繞著兩堆火,跑著跳著,在不時地動欖轎呢!有時候還會突然換人;原本速度很慢,但過了一會兒,大家都掌握了技巧,速度快了起來,鋒如一隻猛虎,在火中奔跑,跳躍喔!

  (3) 第二天晚上

  第二天晚上七點整的時候,遊燈開始了,大家把自己家裡架子上的十盞燈籠點燃,大家開始拿著燈籠遊行了,我們站在高外,往下望,高爾夫球下成了我的海洋,燈的世界……

  遊行結束後,當然是放鞭炮了,只風四股超級長的鞭炮被點燃,只見外面”啪啦披哩”一陣後,開啟門,發現外面充滿了硝煙,好象仙境一般。放煙花開始了,突然間,火藥像沖天炮一樣,“嗖!嗖!嗖!”地射上天去,在天空中綻開了美麗的花朵……我們笑著,歡呼著……

  鬧元宵在歡聲笑語中漸漸結束了。

  此次鬧元宵熱鬧非凡,明年我還要來大溝村,鬧元宵。

元宵的作文6

  嘿嘿,怎麼樣?這些可都是我從元宵節的猜謎花燈會上收集來的,有謎語、腦筋急轉彎,來測試一下吧!這些都比較難,尤其是那個“清明前的晚上”,是不是思維定勢了?你可別以為就是清明節前,想要破解這道題,得去上堂歷史課才能知道。告訴你吧,清朝前是明朝,明朝前是元朝,“清明前”是“元”,“晚上”就是“宵”,連起來就是“元宵”。絕吧。

  元宵不僅要猜燈謎,還要吃湯糰。俗話說“吃了湯糰,一家團圓。”還別說,這湯糰的種類可真多,有麻芯、豆沙、肉餡等等,品種齊全。今年還多了一種擂沙湯糰:把煮好的湯圓從鍋裡撈出來,在黃豆沙裡翻滾幾下,不一會兒,湯圓就披上了一件金燦燦的衣服,可愛極了!輕輕地咬一口,豆沙餡就溢位來,那味道別提有多好了呢!

  吃也吃了,玩也玩了,該去賞燈了。信義坊裡張燈結綵,無數的燈籠,映著一張張笑臉;造型各異的花燈讓人流連忘返。最露臉的是立在高處的一隻神氣十足的大公雞,彷彿在說“雞年,我就牛!”

  月亮又該圓了,正月十五鬧元宵,在這最後一個給好友拜年的日子裡,我要真誠地對關心我的好友同學,愛我的親人,還有老師們說:“祝你們新春愉快,開心過每一天!”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上元竹枝詞》清,符曾)元宵也叫“湯圓”、“圓子”。漢武帝時期,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元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據說元宵象徵閤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萬事如意。

  以往的元宵節,我都是在家吃元宵,可今天在學校老師卻教我們自己做元宵,這下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我們先將糯米粉用開水調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會過稀;也不能過少,少了沒粘性。然後取一塊皮在手掌中搓成圓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個窩,把餡放在裡面“包”好。放餡時一定不可以太貪心,否則會把皮的“肚子”給撐破的。包好後,終於可以下鍋了。我按照老師說的煮元宵的四個訣竅:“開水下鍋,慢水煮,點冷水,勤換水”將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進水裡。沒多久,可以起鍋了,掀開蓋子,只見一個個雪白的湯圓漂浮在水中,彼此緊貼著,好像一粒粒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將它們舀到碗裡,聞著那香噴噴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開始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

  品嚐著自己親手做的元宵,覺得特別好吃,心裡特別開心。我回家一定要做給家人吃,讓他們一起分享我的“傑作”。

  今天是元宵節。一起床,我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湯圓!”媽媽笑著說:“好的!馬上就煮給你吃!”

  不一會兒,媽媽就拿來了一碗香噴噴的湯圓。正當我高興地吃著的時候,我突然想到,要是我也能煮湯圓那該有多好啊!以後,我想吃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動手了!就馬上對媽媽說:“媽媽,你教教我,怎樣煮湯圓好嗎?我如果會煮了,就可以煮給你吃了!”媽媽笑著答應了,嘴上說:“你這愛吃鬼!”

元宵的作文7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我們一家過得快快樂樂的。

  聽媽媽講,傳說在很久以前,世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突然災難降臨、城內洪水氾濫,城外田地乾旱,原來是王母娘娘請玉帝去赴宴,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宴會後餘地回宮辦事,於是把雨簿寫錯了,本應是城外雨五分,城內雨三分,玉帝給寫反了。青龍得知原因,便偷偷地裡溜到天宮,改了雨簿,這樣世上又慢慢恢復了本來面目。玉帝酒醒後,也發現寫錯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說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將錯就錯。後來玉帝發現自己的雨簿被改過,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來到人間殺了青龍,丞相照做了。青龍被丞相殺了後,變成一隻神鳥,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慚愧,便下書要黃帝向百姓傳令,要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龍。每年春節,人們都要敲鑼打鼓,耍龍舞獅幾年青龍,慶祝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所以今晚媽媽權力下放,把煮湯圓的重要任務交給我來執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所以心裡好像揣著一隻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看媽媽煮湯圓的經驗,先把水燒開,把湯圓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我焦急地等待著,等待著。白白胖胖的湯圓浮出水面,看著它們一個個膨脹,我興高采烈地喊道:湯圓要出鍋了。我慶幸,還好湯圓沒煮破。大家高興地品嚐了我煮的湯圓,美食家媽媽給我打了一個一百分,誇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麼高的評價,我心裡美滋滋的。

  晚上七點左右,我們全家一起下樓放焰火。正好碰上我的好朋友劉一凡,我倆一起去放焰火。我拿著一個最大的金椰子禮花,用香把禮花點著了,看見一朵朵美麗的茶花衝上天空綻放了,我和劉一凡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個超大型的飛毛腿,只見那好似流星劃過天際,放射出五彩光芒,飛遠了。接著又放了手搖花、花籃、降落傘

  最後我們全家津津有味地坐在沙發上看著元宵晚會,其樂融融的。

  今天我學會了煮湯圓的常識,感受到了放焰火的快樂。我夢想每天都是元宵節那該多好啊!我期盼著明年的元宵節

  傳統的元宵節作文三: 我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有剪紙,生宵,元宵等。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

  過元宵節當然少不了吃元宵.元宵又叫湯圓,它的名子還有個故事呢!很久以前人們把湯圓叫元宵。袁世凱知道了覺得很不吉利。元宵不就是袁消嗎?於是他下令把元宵改做湯圓.從此元宵又名湯圓。元宵的餡有很多.有紅豆的.芝麻的.還有綠豆的

  湯圓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個放在嘴裡,媽媽大叫;小心點,別燙著。咬上一口餡慢慢地流了出來,粘粘的.甜甜的味道好極了!

  元宵節可少不了觀花燈。吃完元宵,我和老爸來到天一廣場.這裡的花燈可真多啊!有奔跑的老虎.吃草的兔子.還有在遊動的魚兒.真是五花八門!都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爸爸給我買了一個兔子花燈.只要一按按紐.兔兒便會唱起歡樂的歌。我連忙拿起我的兔子燈加入鬧花燈的行列。

元宵的作文8

  我的家鄉在湖北荊山山麓,地屬襄樊管轄,是個版土面積三千八百五十七平方公里,總人口六十萬人的小縣城。原名思安,因境內有漳河,故改思安縣為南漳縣。

  小學時有篇課文叫《西門豹》,講的是西門豹治河投巫的故事。課文裡西門豹治的那河叫漳河,那時年紀小,以為這漳河便是這打從家鄉門前流過的小河,竟高興得手舞足蹈。後來才曉得此漳河非彼漳河,那漳河在河南安陽,比南漳縣城都有名。

  南漳這小縣也終於沒負了“思安”這名諱,絕不樹大招風,恐怕出了湖北就再沒人知曉襄樊有個南漳了。但又何必天下皆知呢?這畢竟絲毫不影響這小縣城的與樂。淳樸的家鄉人,就如此安定地在這塊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生活著。老人們三兩聚在樹下閒聊,大人們起著腳踏車在不太寬敞的馬路上來回穿梭,孩子們專心地坐在講堂聽老師講解。街道或許並不繁華,沒有繁弦急管,也沒有火樹銀花與燈紅酒綠,卻安詳而端莊。歲月就在小巷厚厚的落葉上慢慢流淌。

  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自然被這個一心祈求平安的小縣所看重。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地家鄉,正月十五上午地遊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地人都在隊伍裡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著自己地歡喜。遊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地人摩肩接踵。調皮地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地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群裡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地苦笑、抱歉地賠罪及眾人寬容地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著震天撼地地鑼鼓聲,歡樂地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地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地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地地面都被喜慶地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地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地味道:煮好後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與炒好地芝麻,絕不亞於蔣雯麗代言地那“味美香甜甜”地“三全凌湯圓”。

  南漳不是個富裕的小城,沒有太多的財力來舉辦燈會。可這並不影響家鄉人賞燈的情趣。小巷裡,小販擺弄著各式各樣的花燈,牢牢拽著媽媽衣角的孩子睜大眼睛望著花花綠綠的閃光物,央求著。大人無奈地望著孩子,掏出錢交給滿臉笑容的小販。孩子得了心愛的玩具,高興得手舞足蹈。

  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自己那如夢般乾淨淳樸的童年——

  提著哥哥的舊燈籠,在家裡各個角落晃悠,唱著奶奶教的童謠:

  “照啥子啊?照蟲蠅兒螞蟻。照死老(了)吧?照死老(了)……”

元宵的作文9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元宵節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從古至今,元宵佳節也同樣承載了中華民族太多美好希望和祝福,被歷代文人墨可反覆歌吟。如今,歡度元宵佳節已成為我校“植根教育”的傳統民俗文化校本課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鬧元宵歡天喜地,尚傳統立德做人。”學校開展了許多活動有做花燈、猜燈謎、出元宵小報等一系列關於元宵節的活動。我一大早就來到學校,可同學們比我來得還早,他們互相交換觀賞各自的花燈,準備燈謎給別人猜。到了猜燈謎的時間了,平靜的學校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走廊裡擠得滿滿的,我靠自己的腦袋猜中三個,本來我可以猜更多的,可同學們太聰明瞭,一下子就搶光了,我沒他們快,所以我沒能換到大禮物。

  不一會兒,下課鈴響了我飛快的收拾好書包跑回家去,因為我回家要做湯圓。我舀了八大勺米粉在盆裡,媽媽再燒開水,我戴上袖套,圍上圍裙準備開工。不一會兒,水燒好了,媽媽一邊倒水,讓我用勺子攪拌米粉,把它攪成糊狀,一開始很輕鬆,到糊狀時越來越難攪,攪得我手臂都酸了!接下來是搓團,媽媽教我用手把糊狀的米粉擠壓成一個團,我就按照她的話去做,我瘋狂地擠壓它,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個團,然後我用手把它一直擠,我發現它越來越光滑,最後是搓湯圓這也是最簡單的一步了,跟小時候玩橡皮泥一樣,我能把它搓得很圓很圓……湯圓燒好後,吃在嘴裡是鹹的,但我的心裡卻是甜甜的。

  這個元宵節是我長大以來最快樂的一次,我不僅猜了燈謎,而且學會了自己動手做了最好吃的湯圓!

  張辰彬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元宵節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從古至今,元宵佳節也同樣承載了中華民族太多美好希望和祝福,被歷代文人墨可反覆歌吟。如今,歡度元宵佳節已成為我校“植根教育”的傳統民俗文化校本課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鬧元宵歡天喜地,尚傳統立德做人。”學校開展了許多活動有做花燈、猜燈謎、出元宵小報等一系列關於元宵節的活動。我一大早就來到學校,可同學們比我來得還早,他們互相交換觀賞各自的花燈,準備燈謎給別人猜。到了猜燈謎的時間了,平靜的學校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走廊裡擠得滿滿的,我靠自己的腦袋猜中三個,本來我可以猜更多的,可同學們太聰明瞭,一下子就搶光了,我沒他們快,所以我沒能換到大禮物。

  不一會兒,下課鈴響了我飛快的收拾好書包跑回家去,因為我回家要做湯圓。我舀了八大勺米粉在盆裡,媽媽再燒開水,我戴上袖套,圍上圍裙準備開工。不一會兒,水燒好了,媽媽一邊倒水,讓我用勺子攪拌米粉,把它攪成糊狀,一開始很輕鬆,到糊狀時越來越難攪,攪得我手臂都酸了!接下來是搓團,媽媽教我用手把糊狀的米粉擠壓成一個團,我就按照她的話去做,我瘋狂地擠壓它,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個團,然後我用手把它一直擠,我發現它越來越光滑,最後是搓湯圓這也是最簡單的一步了,跟小時候玩橡皮泥一樣,我能把它搓得很圓很圓……湯圓燒好後,吃在嘴裡是鹹的,但我的心裡卻是甜甜的。

  這個元宵節是我長大以來最快樂的一次,我不僅猜了燈謎,而且學會了自己動手做了最好吃的湯圓!

元宵的作文10

  黃昏時忽然看見鄰居的孩子提著燈籠在門外徘徊,猛然記起今天就是元宵節了。異鄉的佳節來得真悄然。這次元宵節該是我在異鄉度過的第三次,也是我離家後的第三十六度元宵節了。第一次離家的晚上,我的淚腺充滿了鄉愁。平凡的家,一旦離開了之後,竟變得那麼溫馨可愛。在異鄉,陌生的小房間,陌生的架床,陌生的燈光呆瞪著我,我呆瞪著陌生的天花板。我的心裡一直有哭的衝動。不知怎的,那一刻我的感情競變得那麼脆弱起來,脆弱得像初春一椏瘦枝,承受不起一隻枯鴉的重量。

  這幾年來,許多得失都在心外了。有時我會這樣地問著自個兒:歲月真的鈣化了我的心靈嗎?不、不,每次元宵,我的心裡仍有多番潮汐。

  三十六度元宵,而今能在我的記憶中遺下蝸痕的還有幾個呢?三十六度元宵,又曾有過多少不同的屋簷為我遮風蔽露呢?從北到南,從村鎮到城市,記錄著我的歷史和命運的,不是我的掌紋,而是掌上的厚繭。你見過蒲公英吧,那一傘小小的花,啜飲著一盞熠熠的星光,在風中,在暮色裡尋覓一塊可以生根,可以讓葉綠素去醞釀春天的土地。三年逆旅,我心裡的希望,就是這朵小小蒲公英的希望了。都會過去的,我知道,不管那個黑夜多麼漫長。要來的終歸要到來,誰也不能挽留,誰也不能阻擋的——無論你把地平線扭折成那座高山峻嶙的輪廓,太陽始終會逾越而升的。還記得那次在山林裡紮營嗎?夜涼之後我們仰臥在山溪旁的石板上。整個山林入睡後都說著夢囈,星星從樹林的發叢裡走出來,圓圓的月從山脊升起,把王維的潑墨山水潑在我們身上,以及石板上。我想起若虛那首《春江花月夜》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那個晚上整個山林的蟲豹都靜下來,聽我吟若虛的詩,我不知道它們會不會喜歡若虛的飄逸,但我對若虛的空靈歎為觀止。那個晚上我一直沒法閤眼,我的思緒像不斷擴散的漣漪,圈向過去,圈向空濛,圈向虛無,圈向混沌,圈向原始。同樣的元宵,曾經撫拂過古希臘高大的廊柱,月光映在香醇的葡萄酒中,曾經潤澤過多少公卿的喉嚨?同樣的元宵,曾經幾度照過歷盡滄桑的秦淮?月光在商女的琵琶弦上,曾經被捻揉成幾闕後庭花?這一切真的千年如一瞬,隨風而逝,像一句喊出之後再也聽不到迴音的話!那個晚上,我忽然感覺到天地的悠悠和蒼茫,我忽然穎悟:億萬年前,山川立處何曾是山川?億萬年後,山川立處何嘗有山川?若虛已遠逝了不知幾個世紀,春江畔的蘆荻,也不知曾經幾度的枯榮?我們一生中短短的數十度元宵又何足道哉?一個孩子提著燈籠走過我的面前,他的眼神告訴我,他因為擁有這麼美麗的燈籠而深感自豪。黃髮垂髫初懂事禮時的元宵節我也很喜歡提著燈籠,從街頭逛到街尾,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魚燈似的。那時我老是不明白,為什麼這麼有趣的玩意兒,大人們總不去提一隻呢?現在我才明白過來,童心原來就像燈芯一樣,化成灰燼後,就再也燃燒不起來了。

  孩子們,趁著你們的生命還像新茁的竹筍一樣,盡情在月光下譁笑吧,讓清風明月使你們在成長中更挺拔,也讓晶凝著元宵的文化令你們在未來活得更瀟灑!

元宵的作文11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有好多習俗呢!如:賞花燈、猜字謎、吃元宵等等。

  在這一天,書聖故里也是張燈結綵,掛著各種各樣的燈籠。一開始進去是蔡元培廣場,廣場上立著一座“大象燈”。再進去是古色古香的小巷,走在小巷裡,抬頭就可以看見花燈:有荷花燈、“春”字燈、“馬到成功”燈、龍燈、鯉魚燈……

  走著走著,不一會兒,我們便來到了題扇橋。據說,題扇橋是王羲之為了幫老婆婆賣扇子,而在扇子上面題字,老婆婆的扇子一下子就賣光了。後人為了紀念王羲之,把這座橋的名字命名為題扇橋。元宵節的時候,我看見題扇橋的中間還有一把巨大的“扇子燈”呢!

  不知不覺間,我們來到了書聖故里勝利路口處,那兒有一座很大很大的燈,叫“王羲之苦練書法燈”。上面顯示的是王羲之在苦練書法,書童在旁邊磨墨。據說,王羲之在練字的時候,寫壞了很多很多的毛筆,都快堆成一座“小山”了,後人就把這座“小山”叫做“退筆冢”。他練書法練了很多年,洗筆洗得一池水都染黑了,後人把它叫做“墨池”。

  原來這些燈裡還藏著這麼多的學問呢!我一定要好好學習!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今天是元宵節,大街上熱熱鬧鬧,人流如潮。大家都在街上賞花燈。

  不知不覺,元宵夜到了。我端上元宵,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元宵味道真是齊全,有蘋果味的、草莓味的、豆沙味的……不過我最喜歡吃巧克力味的。一口咬下去,甜甜的,真香!

  品嚐完元宵,已是晚上7點55分。這時,奶奶說:“廣場上8點要放煙花,咱們去看看吧!”“放煙花?太棒了!我當然要去啦!”我一聽便來了興致。

  來到街上,只見街上人山人海,大多數都等待著觀看煙花。我見煙花還未點燃引線,便拉著爸爸媽媽先去看花燈。看,那五個好朋友—奧運福娃,正圍成一圈向每一位行人鞠躬拜年呢……

  這時,只聽“嗖—”的一聲,一粒火藥彈隨即飛上天空,又聽見“啪—”的一聲,火藥彈在天空中炸開,形成了一個紅色的球。還沒等我反應過來,一朵粉紅色的花又出現在我眼前。我剛準備驚歎,卻又聽到“砰—啪”的聲音,一團黃色的火花便散發開來,併發出“呲啦”的聲音。我說道:“哇!真像天女散花啊!”可是,這邊卻沒有再次出現煙花。這時,我回頭一看,廣場的另一面也燃放起了煙花。“喔!我明白了,兩面都放。”於是,我們轉過身子,又看起了另一面的煙花。

  “看這個!多漂亮啊!”我喊道。只見那個煙花旋轉著向上升起,排出的火花像一條尾巴,長長地拖在後面。轉到了半空中後,它停止了上升,但依然在旋轉,併發出綠色的火花,漸漸地變成了紅色,然後又變成了粉紅色。最後,終於徹底熄滅。我不禁讚歎:“這才是真正的花開花落啊!”……

  這些煙花照亮了整個夜空。煙花燃放完畢後,陣陣鞭炮聲也隨之而來。在鞭炮聲中,度過了這一個快樂的元宵之夜!

元宵的作文12

  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的家鄉雖然在偏僻的小村莊,但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幾乎都回家,所以家鄉到處人來人往,歡聲笑語。

  我和爸爸、媽媽進家片刻後,我就隨奶奶去點香。我們要點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很大,而且這一柱香非常精緻漂亮,表面有一條張牙舞爪的龍盤著,那條龍栩栩如生,正要騰空而起,真是“神龍盤玉柱”。到了歐家宗祠,這裡早已香菸嫋嫋,許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們來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見盤在香上的龍張著大嘴,好像是對我們說:“主人,你們終於來了,我已經等很久了,快把我點上吧!”爺爺、大伯和二伯合力將桶和香搬到一邊。接著二伯拿出隨身帶著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後點著火。頓時,微小的火苗就迅速變大,變成一條火龍。很快油燃燒完,火滅了,“龍香”上不停地升起縷縷煙霧。點完香,我們來到二伯家門口,吊上鞭炮,然後一起吃團圓飯。聽二伯講,村裡有個習俗,就是每逢元宵佳節的時候,村都組織迎春遊行、元宵燈會,遊行的隊伍來到哪家門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遊行的隊伍所過之處,鞭炮噼裡啪啦地響個不停。正談著,遊行隊伍已經來到二伯家門口,只見長長的遊行隊伍像一條長龍,踏著平坦的村道緩緩向前進。一條引人注目的龍燈,有20多米長,10米來高,吐著鮮紅的舌芯,尾巴翹得老高,好象在向人們誇耀自己:你們瞧,我多威風呀!上面還寫著“萬事如意”、“風調雨順”等吉祥大字。我正看著,爸爸已經點響了鞭炮,噼裡啪啦地響了起來,鞭炮聲伴著歡慶隊伍、動聽的笛聲、鼓聲,組成了一首歡慶元宵的歌。二伯說:“來,我帶你去學校操場看看……”

  來到學校操場往裡走,左邊是八匹奔騰不息的駿馬彩燈,還有鴿子燈、孔雀燈等等。右邊是一條大青龍燈,龍身上寫著“天使龍王”四個醒目的大字。身旁還有一條蛇燈,它張開血盆大嘴,彷彿要把整個世界吞下去似的。再往裡走,展現在我眼前的是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彩燈:“老鼠”正鬼鬼祟祟地在偷肉吃,而“老虎”正在草叢裡虎視眈眈地盯著玩耍的“小羊”,“龍”正在天空觀看“駿馬”和“兔子”賽跑的活動……接著,我們來到了學校的大禮堂,我大喊起來:啊,多漂亮的彩燈呀!我問二伯是從哪裡買來的。二伯說:“裡面掛著這幾十盞燈籠,每一盞燈籠都是村裡的能工巧匠用靈巧的手做出來的喲!”燈籠牌坊旁邊是動植物花燈長廊,長廊裡有可愛活潑的小白兔燈,猴子燈、嫦娥燈、青菜、茄子、西紅柿燈……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我和二伯隨著擁擠的人群吃力地來到了教學樓的頂層走廊上,舉目眺望。大街上、操場上人山人海。這隆重、熱鬧的場面,我還是第一次經歷。望著緩緩離去的人群,我想:元宵的慶祝活動,不正象徵著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國繁榮昌盛嗎?看到這樣熱鬧非凡、歡聲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內心裡大喊:“我愛你———家鄉!”

元宵的作文13

  因要準備元宵節的飯菜,與蓮兒約好到她家附近的“易初蓮花”超市去採購食物。據資深買菜專家提供的情報,“易初蓮花”的菜比別的超市都會新鮮便宜一些。清晨一大早就出門乘車來到了蓮兒家,俺倆先到周邊的菜市場逛了一圈,因為俺一直對市場上的菜不太感冒,所以也只是買了點海帶,然後來到了“易初蓮花”超市。

  超市裡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摩肩接踵。可能因為過元宵節的緣故吧,菜價比以往都高出一大截,韭菜10元錢一斤,蒜薹12元,黃瓜11元,油菜9.5元,辣椒12元,西蘭花8.5元,菜花6元……也只有黃豆芽綠豆芽稍便宜一點,綠豆芽一元三角五分錢一斤,咱小老百姓掙的那幾個錢,怎麼也趕不上這日日攀升的物價啊!但俺看超市裡人流如織,買菜的人一點也沒見少,看到人家大包小兜地買個不停,看來不差錢的還是大有人在啊,也只有俺這個窮人在這兒望菜興嘆了!

  唉!牢騷歸牢騷,抱怨歸抱怨,該買的還是要買,該吃的還是要吃!物價再貴再瘋長,咱總不能把脖子梗紮起來吧!再說,咱自己還好說,嫌貴大不了咱不買不吃,可家裡還有個八十七歲的老孃還要等著吃的呢!據此,俺也沒捨得多買,就算計著買了斤韭菜、雞翅中、菜花、油菜、肉餡,綠豆芽等等……

  其實,俺挺愛吃綠豆芽的,老孃也愛吃,俺做綠豆芽一般都是清炒,清洗乾淨直接放到鍋里加點海米加醋爆炒,然後出鍋。可聽蓮兒說綠豆芽先要用開水焯一下,然後再下鍋炒,她說這樣做出來的菜好吃。按照她的辦法,俺回到家中就把洗好的綠豆芽放到燒開水的鍋裡去焯,可能是俺火候掌握得不好,焯出來的綠豆芽蔫了巴嘰的毫無生氣全無顏色,眼瞅著這炒不能炒拌不能拌的綠豆芽,真的有點煩了愁,雖說不值幾個錢,但是像俺這麼會“過日子”的人,總不能把這不成器的綠豆芽扔掉吧!靈機一動,心想把它剁碎包餃子總可以吧。

  說幹就幹,但總也得找點依據吧,俺這個人可一貫都是照章辦事的。俺就立馬上開啟電腦,上網查一下,看看綠豆芽可不可以包餃子。開啟百度,輸入“綠豆芽包餃子”,你別說這百度就是挺厲害的,一查還真有答案,大多都說不可以;但只有一個回答雖沒有說綠豆芽可以包餃子,但說只要可以入口的菜,都可以作為餃子餡,現在專門賣水餃的餃子店,有幾百種餃子餡呢。俺想也應該是這樣的吧!

  這不,中午俺就用綠豆芽,肉,海米,加上一點兒韭菜包餃子。嗨~餃子出鍋後,俺趕緊嚐了一個,味道還真的挺不錯的,就連俺那嘴特刁非新鮮味美的食物絕不入口的老孃也是一個勁的說好吃!呵呵,從來沒有想到綠豆芽也可以包餃子,蔫了巴嘰的綠豆芽解決了,而且餃子也挺好吃的,另俺還可能是開創了綠豆芽包餃子的“先河”呢!這也叫“歪打正著”吧!稍微有點自吹自擂吧!但不管咋說,俺的心裡還是美滋滋滴沒事偷著樂呢!反正開心就好,咱這也叫窮顯擺瞎樂呵吧!

  正月十五鬧元宵,人家有錢吃湯圓,俺家沒錢不能買,那俺就用綠豆芽包餃子吃吧……

  綠豆芽包餃子真的挺好吃滴,不信?那你就嚐嚐吧!

元宵的作文14

  過了春節,元宵節轉眼就到了。當全國大多數的地方一家人圍著桌子吃湯圓時,小城的元宵節卻有不一樣的風俗。

  元宵節這一天下午,人們備好蠟燭、香、煙花,先到自家的祖墳點點蠟燭香,放放煙花,一是新的一年裡讓祖宗感受一下人間的香火,二是禱求祖上保佑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事業做的紅紅火火。

  趁著家人上墳的時間,家裡的主婦們升起灶裡的火,一口二尺四寸的大鐵鍋裡,放上大半鍋的水,淘米下鍋,再放上芋頭,醃過的豬骨頭、豬腸、豆腐乾、香菇等各種佐料。灶下火正旺,鍋裡水開,白氣冒上來,骨頭的香味就乘著白氣直赴進了鼻端。這時粥還只是一個開始,要慢慢地熬,待到佐料發出的香都融合到一起,鍋裡的粥越來越稠。上墳的人回來了,一鍋香氣誘人的雜燴粥就可以出鍋了(在我們小城叫鹹酸粥)

  說起小城元宵節不吃湯圓吃雜燴粥的風俗,這裡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小城因地處偏遠山鄉,交通不便,算得上窮鄉僻壤了。人們過完春節,備的年貨也吃差不多了,又到扳著指頭算著糧食的時候,元宵節到了,小城的一巧婦們靈機一動,蒐羅了一下家中的剩菜剩飯和不多剩下的年貨,到在鍋裡煮了一鍋雜燴粥。一嘗之下香濃可口,鄰人爭相效仿,口口相傳,就成了小城元宵節吃雜燴粥的習俗。

  埋頭“哧溜、哧溜”地吃著粥,母親總會笑著對我們說:“多吃點,十五夜可要吃十五碗呢,上墳前三碗,回來三碗,看完龍又是三碗,你們敞開了肚子吃。”引來我們的一陳笑聲。

  這邊還在收拾碗筷,那邊鑼鼓聲聲響,煙花朵朵開,板龍燈會已經開始了。“鑼鼓響,腳底癢”,想起小城的這句諺語正印證了看龍人的心裡。

  小城的龍是板凳龍,在一條條板凳上以竹條為骨,白紙為身,做出威嚴生動的龍頭,一節節如在飛騰的龍身。做龍是村中做龍老人的拿手活,不過一個龍頭,也得做上一兩個月,龍身由村中各家的老人負責做好保管。到了舞龍的夜晚,各家各戶拿出自家的龍頭和龍身,在村中的操場上,用活木栓栓上龍頭和一節節龍身,龍頭和龍身裡再放進蠟燭,一條閃閃在夜間飛騰的游龍就出場了。而舉龍即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技術活,要的是舉龍人相互間的默契配合,兩三百節的龍身加上一個大龍頭,龍頭的五六個人抬,一節龍身要兩個壯漢替換著舉。龍身長了,人多了,配合起來就難了。舉龍的時候,領頭人一喊起,後面的人就得舉,領頭人一說放,就得放下,如一人配合不好,該放下時沒放下,或轉彎時偏了點,兩條板凳的活栓就全打拆成剪下狀,很容易傷到就近看龍的人,有時還會拆翻了蠟燭,燒了龍身。所以每年舉龍的人都要挑身強力壯的,還要是有經驗的。

  月上柳梢頭,龍游大街小巷間,人聲沸騰,人頭湧動。舉龍的五六百人加上看龍的,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向前遊移,人中有龍,龍中有人,人與龍相親相近,和諧共存。站在高處看,一條皎龍在夜色上下飛騰,龍過街穿巷,每到一家,那家家主擺好蠟燭香火,在鑼鼓聲煙花聲中,龍為人間禱福祝願。祝願新的一年裡平安健康,幸福美滿。

元宵的作文15

  農曆一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一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一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一月十五日,此後每年一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一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一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一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一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