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南京中考作文範文:“讓我想一想”
中考已經來到,小編整理了關於中考的範文,快來看看吧。
“孩子,南京中考今年作文題是什麼?”“讓我想一想。”“到底是什麼?”“讓我想一想。”“作文題就幾個字,還要想啊?”“作文題就是——讓我想一想!”
這個有趣的段子昨天刷爆朋友圈,不過今年這個中考作文題卻頗受考生歡迎,因為“有話說”!
今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體現“在關注生活中學會思考”的理念。
首先,整份試卷的選材凸現了“人與生活”的主題,語基部分的“住”、文言文閱讀的“食”、小說閱讀的“行”、非連續文字的“衣”,都反映日常的生活。更直接體現理念的是作文題“讓我想一想”。
首先,審題的難度較小。此題選用了學生最常見的直接命題形式,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甚至沒有導語,因為“讓我想一想”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口頭語,也是學生的常用語,無需任何輔助條件即可理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想一想”呢?遇到某個問題,某件事或處於某種情境之中,這是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一種常態經歷。為什麼要“想一想”呢?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停下來想一想,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答案,找到更好的方法。停下來“想一想”是讓我們明白獨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學習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對學生而言,儘管思維活動幾乎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現象,但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問題。
如果說去年的作文題力圖引導學生關愛他人,為人著想,偏重於情感的培育,今年的題目則立足思考,體悟生活,既重感性,又重理性。其次,選材的空間很寬。“思考”的行為是離不開生活的,因為思考的內容常常就是生活本身。無論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或者社會生活,都值得用心“想一想”,於是,可“想”的問題,也就成了學生自由選擇的廣闊天地。題目力求引導學生不要只忙於題海,而忽視了對我們身邊的人、事、物的思考,對生活的體悟。在緊張繁忙的學習生活裡,有時我們要學會停下來,靜一靜,想一想。總之,今年的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力求引導學生關注世界,思考人生,體悟生活,對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與語文素養,都有積極的意義。
作文範文:
昨晚,我和媽媽一起看電影,散場後已經十一點多鐘了。走到十字路口時,我發現一輛卡車停在斑馬線後面。過了一會兒,紅燈轉為綠燈,他才啟動車輪行駛過去。可是,當時路上空空蕩蕩的,在他前面沒有一輛車子,而且警察也已經下班了;卡車司機如果不等亮綠燈就開過去,也肯定毫無關係,那位司機為什麼這麼規矩呢》
我奇怪的問媽媽,媽媽說:“你自己去想想,多想想。”從昨晚到今天,我真是“多想想”。現在我想了出來:我想那位司機一定是認真、一絲不苟的人;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一點也不含糊,不管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後。
可是現在很多人沒有那位司機的認真勁兒,我也是其中的一個,比如我穿馬路經常不走斑馬線,還自認為是“靈活”哩。
還有,老師來上課,有的同學隨便說笑,見到班主任站在門口,我們立刻肅靜無聲,可班主任一走,我們又放肆起來……
昨晚的那位司機,使我想得很多很多……
相關閱讀:
今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體現“在關注生活中學會思考”的理念。
首先,整份試卷的選材凸現了“人與生活”的`主題,語基部分的“住”、文言文閱讀的“食”、小說閱讀的“行”、非連續文字的“衣”,都反映日常的生活。更直接體現理念的是作文題“讓我想一想”。
首先,審題的難度較小。此題選用了學生最常見的直接命題形式,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甚至沒有導語,因為“讓我想一想”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口頭語,也是學生的常用語,無需任何輔助條件即可理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想一想”呢?遇到某個問題,某件事或處於某種情境之中,這是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一種常態經歷。為什麼要“想一想”呢?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停下來想一想,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答案,找到更好的方法。停下來“想一想”是讓我們明白獨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學習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對學生而言,儘管思維活動幾乎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現象,但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問題。
如果說去年的作文題力圖引導學生關愛他人,為人著想,偏重於情感的培育,今年的題目則立足思考,體悟生活,既重感性,又重理性。其次,選材的空間很寬。“思考”的行為是離不開生活的,因為思考的內容常常就是生活本身。無論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或者社會生活,都值得用心“想一想”,於是,可“想”的問題,也就成了學生自由選擇的廣闊天地。題目力求引導學生不要只忙於題海,而忽視了對我們身邊的人、事、物的思考,對生活的體悟。在緊張繁忙的學習生活裡,有時我們要學會停下來,靜一靜,想一想。總之,今年的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力求引導學生關注世界,思考人生,體悟生活,對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與語文素養,都有積極的意義。
語文:穩中微調,關注“課本和生活”
如果說今年的語文中考卷是一隻飛翔的小鳥,那麼,課本和生活就是它的兩個翅膀。
首先,在繼承傳統中體現穩中微調。試卷採用積累與運用、閱讀、寫作三大板塊,形式與去年一樣;全卷閱讀總量5000字左右,與去年基本相同;題量為18題(含作文),也與去年一致,給學生留足閱讀、思考的時間。從題型上看,所選材料多在課本中學過,在生活中見過,在平時學習、複習時練過。學生拿到試卷,會有熟悉感、親切感。從導向上看,試卷選用老舍《駱駝祥子》中的《車伕老馬》作為小說閱讀素材,在去年考查《童年》的基礎上,繼續引導學生閱讀名著。
試卷的“微調”主要有兩處:一是將字音字形題調整為全卷的第1題,且改為選擇題,降低了難度。二是將古詩的考查放到“非連續性文字”中,有利於學生利用相關材料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
第二,在聯絡課本中關注實際學情。試卷選材有的直接來自課本。如填寫詩文名句、出處或作者,解釋古文中加點詞的意思。有的靈活運用課本。如從語文課本中選幾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彙編成集。有的在課本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如第5題的素材選自蕭乾的《北京城雜憶》,而課文《吆喝》也出自這本書;與課文同出處的還有古文,文言文閱讀材料《養生》與課文《記承天寺夜遊》都出自蘇軾的《東坡志林》,且語言風格一致。
第三,在貼近生活中考查語文能力。試卷以“人與生活”為主線。在“積累與運用”部分考查用比喻句描寫初中校園,給“搭棚的”下定義,選用建築學家梁思成的作品集為例,這是突出一個“住”字;古文選用蘇軾關於“養生”的,體現一個“食”字;《車伕老馬》與“行”相關;非連續性文字則圍繞“衣”字組材。可見,試卷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