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作文參考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關於孔子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孔子的作文一:
孔子是崇山,高峻巍峨,萬眾仰之;孔子是大海,博大深邃,百川歸之。《論語》是浩瀚無垠的宇宙,星光璀璨,給人以無窮的智慧源泉;《論語》是四季不同的風景,多姿多彩,讓人百讀不厭,流連忘返。
我讀《論語》就感到常讀常新。例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一句,青年時期讀之,覺得孔老夫子很好學,很快樂,很溫和,是個好老頭。及至中年再讀,依然不變對老夫子的基本感覺,然而又多了幾分其他情愫,從老夫子那“老之將至”中感到了一絲秋意,體味到些許惋喟,有點悽美,引發了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人生幾十年,說長則長,說短則短,可以是“長夜難明”,也可以是“白駒過隙”,全在自己。你人生目標堅定,日夜兼程,唯恐來日不多,你就會腳步匆匆,眨眼“賽程過半”。你年紀輕輕,暮氣沉沉,目光呆滯,袖手漫遊,年步“老成”,看破紅塵,就是隻給你三十年,你也覺得太長。
我們要學習孔子,他有理想,愛學習,有毅力,樂觀處事,熱情待人。這些又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的,也是年輕人最需要補充的“生命一號”。當然,中年人、老年人都應該好好學習孔子,多讀《論語》,向聖人靠攏。雖然做不了聖人,但是心中常有聖人做伴,肯定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向聖人靠攏,沾點聖人靈氣,長此以往,口惠心香,肯定會慢慢將原來的“我”超越得很遠很遠。長期堅持,我們離聖人就會越來越近,與聖人一同前行,就會真切感受到聖人的思想,分享聖人的情感,品味聖人的境界和快樂。
關於孔子的作文二:
冬天將盡未盡,我走近孔子。
當車窗外向後跑走的建築有了春秋戰國時的味道,當小小的黃包車上都印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字眼時,我微笑,我走近了孔子,我對他的瞭解將不只是歷史課本上幾行枯燥的文字。
走近孔子,我走進了孔廟。自漢至清,代代皇帝都來祭拜他,為了他“為政以德”的告誡,為了他“苛政猛於虎也!”的感嘆。唐宋元明清,數座不同時代的牌坊巍然而立,將我們從現代引到古代。錚琮古琴,千年古柏,我們走進了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心境。各代皇帝在此立的碑,文革時盡被銷燬,只完整地保留了兩塊。
有人遺憾,有人咒罵,但是他們毀掉的只是千年來壓在孔子身上的一些無謂的讚美和所謂“榮譽”,孔子周遊列國,一生未被認可,又怎麼會在乎這些?我想,孔子留給我們的是思想,是境界,而並非這些後人所刻的大石板。孔廟,原是孔子生前所居住的三間茅草屋的所在地,現在被各代君主所建地如此規模龐大,他去世後沒幾十年就開始年年有皇帝來祭拜,他的待遇甚至比皇帝還高。但是想孔子一生清貧,周遊列國無數次被拒之門外,他的“仁”,他的“一介草民的思想”卻在他死後被發現,被無限度的昇華。
走近孔子,我走進孔府,這是孔子後代的居所。看著偌大的宅院,聽著孔子後代所享受的待遇和種種官銜,我思考,孔子留給後代的恐怕並不是他的思想和境界,只是待遇,只是享受。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世間能有幾人?半部《論語》便可治天下,對於孔子,我們永遠只能知其皮毛。然而孔子的思想已經名揚海外,多少發達國家一直沿用孔子的思想,多少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懷著虔誠的心來祭孔。作為中國人,我們為孔子而驕傲。多麼想在杏壇下,在桃李旁,席地而坐,聽孔子講學,講著一本又一本厚重的竹簡,講著他對世間的理解和夢想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禮”的社會。
至此驚覺自己文筆的枯竭,對於孔子,我讀不懂,讀不完,自然也無法詮釋。我無法走進孔子,我只得走近孔子。
一本《論語》,一杯苦茗,不需于丹,也無需跋涉,便走近孔子了。
關於孔子的作文三:
時間就像一個導演,安排著各個歷史人物按程式的出現、行事,然後逝去。經過歲月的沉澱,歷史人物都已經不存在,但他們的精神卻被傳承、發揚和廣大。——題記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已經離去,但我能從他身上學會了熱情待客,明白了學習要時常複習,知道了不應該應為別人的不理解而生氣,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應為什麼而樂,不應為什麼而生氣,保持平和的心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從孔子身上,我又學會了學習時常注意學思結合,不斷鑽研進取以品德高尚的人魏標準,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並且在溫習舊知識時獲得新知識。從孔子的身上,我學會了一些學習上的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從孔子身上,我還學會了為別人出謀劃策要忠誠,和朋友交往時要誠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需要時常溫習,並且無論做人、學習都要誠實,不能受汙濁環境的干擾,堅持做一個品德端正的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一生見識教書育人,創辦私塾,收受弟子無數。他看人不論出身,只論品德,他認為大多數人皆可教育。孔子曾經周遊列國,宣傳西周的分封制度,但是苦於沒有成效。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被封建君主視為正統學說。儒家傳承兩千多年以來,教育和影響了許多人中國人講究禮儀,溫文爾雅,這都與儒家學派分不開,與孔子分不開。
我只是芸芸眾生中一個微小的孔子的崇拜者,在他偉大精神和道德涵養的籠罩下,我不斷成長,不斷完善自己,應為有這個偉大的航標,所以我絕對不會害怕迷路。
從孔子那裡,我學會了很多。瞭解、探索、學習孔子,我的道路更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