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南京希德勒”《拉貝日記》觀後感

“南京希德勒”《拉貝日記》觀後感

“南京希德勒”《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在德國獲得大獎。下面是《拉貝日記》,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拉貝日記》觀後感一: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約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時的到了。剛剛聽到趙茜說《拉貝日記》時,我的反應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認為拉貝是女的……

  看完《拉貝日記》後,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觸……有道不盡的話……有難以形容的心情……很複雜……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壓抑的……為日本人的行為感到憤怒,為中國人民感到傷心,難過,為約翰感動……

  當我瞭解了約翰的身份後,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到底是因為什麼,一個納粹黨員能夠儘自己所能拯救中國人?其實,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種愛,那是一種嚮往和平的心呀!

  約翰•貝拉,一名德國商人。在中國的30多年間,一直擔任著西門子總經理。1937年日本皇軍展開的無人性的南京大屠殺中,他保護了25萬中國人民!他是偉大的!

  在日軍的轟炸機瘋狂的轟炸著西門子公司附近的中國人民時,拉貝走出了車子,他奮不顧身的從後備箱中取出了納粹國旗。他叫來了助手,將這面巨大的旗幟撐開,讓無數的中國人躲在了旗幟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國發出緊急命令要求拉貝回國時,他毅然的選擇了留在中國,和熱愛和平的人開設了南京安全委員會。在生死關頭,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會面臨死亡的威脅。可他還是選擇了讓夫人離開,自己駐留在中國。

  或許是由於我的年齡已到吧?畢竟我已經是青春期的少女了。會多愁善感。觀看途中,曾好幾次想要落淚。為了拉貝的無私,為了拉貝的偉大,為了拉貝的痛苦……當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軍炸燬時,拉貝痛苦的呼喊著朵拉的名字……

  拉貝會給安全區的孩子發放食物,會為中國人民解決疑難。他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英雄!

  在日本皇軍下令射殺安全區的中國居民的前一刻,拉貝和他的同伴打開了大門,站在了日本皇軍的面前,堅定地說:“如果你們想製造第二次大屠殺的話,就請把我們也帶上吧。”

  結合歷史時間,南京大屠殺發生於1937年,當時國民黨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當時中國最高行政統治中心。蔣介石在日軍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離至成都。

  《拉貝日記》觀後感二: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拉貝日記》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德國納粹黨員約翰·拉貝,作為當時西門子中國區的主管,拉貝加入納粹黨只是順應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瞭解希特勒,他原以為希特勒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在安全區受到日軍威脅期間,拉貝還寫信給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幫助,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面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非常有視覺衝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複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己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群充滿恐懼以及期待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擇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己的勇氣與智慧儘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裡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後來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這裡,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後就要捱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電影往往只是一個有侷限性的載體,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我們不能忘記這些曾經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裡給予我們幫助的人,更不能忘記那段歷史。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拉貝日記》觀後感三:

  影片以時間正序的方式展開,這符合日記形式的故事邏輯,本來無可厚非,可導演偏偏在2個小時的影片之內揉捏太多的人物,結果對拉貝的人物表現有所欠缺,或許導演是想透過其他角色人物性格的不同,來烘托拉貝的高大形象,可其他人物的角色實在是在性格張力與矛盾衝突性上缺乏一種絞力,平淡無奇,因此即沒有刻畫出拉貝偉大救贖者的形象,還使得整部影片淪為一部變相的歷史記錄片。拜託,我們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除了歷史真相之外,還需要看到鮮活的人物性格以及戲劇張力。

  一個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應該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自身的心理鬥爭極其變化,二是外部環境對人物的烘托作用。而想要很好的打造一個東方辛德勒這樣的救贖者,就應該深度刻畫戰爭事件的殘酷性,受難民族遭受屠殺的恐懼性,以及敵人心理情感的變化,這樣才能立體的勾勒出救贖者的艱難和不易,從而拔高整體形象。也會讓觀眾更加的感動和理解人的'本性。然而,在影片裡所有的橋段都如蜻蜓點水式的一筆帶過,根本麼有讓我感到戰爭帶來的一絲絲恐懼,因此拉貝的做法也麼有深深的打動我。

  而且我覺得整部影片充滿了白痴的橋段,讓人苦笑不得,有好幾次讓我快進的衝動。首先是拉貝用德國納粹黨黨旗拯救廠區工人的那一幕,當飛機飛走後,所有人群的歡呼雀躍,突然間讓我懷疑我是不是在看日本侵略中國的電影,怎麼那些人都感覺不到一絲戰爭的陰影?還有在安全區內的女子學校,學生竟然還在正常上課,並且下課的時候還有說有笑,談笑風生,真不知道這些人當時他們的其他民族同胞正遭受著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中途還跑出個叫琅書的女子,我看就是編輯安排的花瓶一個,除了養眼之外,真是一敗塗地,難不成導演想搞一出戰爭期間的曠世悲涼的跨國愛情故事不可?看到這裡真不明白導演你想要烘托什麼?還有更傻的在後面,我一直不明白琅書既然在安全區內,為什麼不能夠安排她弟弟進來?非得每天冒著生命危險跑出安全區去送吃的?難道就是為了後面那一出更傻帽的?竟然喬裝成日本軍官一本正經的在最危險的時刻從最危險的人身邊經過,起先我還以為會有智取日本人的一幕,結果沒有任何防備和辦法的衝過日本人把守的關卡,還把危險帶進了女子宿舍,真不知道那個叫琅書的女子怎麼會有如此傻帽的做法?怎麼好意思把自己的危害帶給同寢室的同伴?其實明明可以選擇躲避或者等其他好的時候再進安全區的。真是啼笑皆非。

  另外,影片對戰爭的殘酷性實在缺乏描繪,其實導演你大可不必擔心中國人民的觀賞承受度,反而讓我覺得即沒有展現拉貝這個救贖者的形象,還讓我覺得這裡面有種討好政治邊緣的嫌疑。有一個司機張被砍頭的橋段,其實也很傻。張與一個日本軍官發生口角之後就被砍頭了,沒有詳細的鋪墊與陳述,缺乏對日本軍人對待普通中國老百姓生不如死的殘酷性,而只是讓觀眾接收了一個結果,完全不過癮。還有就是這之後拉貝挑選20個戰俘當作補償的那一段,那個假裝自己會懂德語的青年出列之後,竟然沒有被日本人槍斃或者砍頭,真是讓我覺得這對日本人是一種虛偽,本來完全可以把這為青年拉出去,然後大刀砍下,這不人家日本人剛好在進行看人頭競賽麼?怎麼到了這個時候反而表現出一種仁慈了?真是操他媽的虛偽。

  還有就是反派的角色越複雜,越體現人性的扭曲,就越能讓觀眾感受到正邪的差別以及角色的力度,於是導演也安排了類似《辛德勒名單》裡阿蒙·戈特角色的日本軍官少佐。可惜少佐的心理掙扎不夠強烈,表現的不夠豐富,應該再加入一些日本軍隊內部對少佐的猜疑和懲罰,這樣,人性才會得以共鳴和張揚。

  這電影純粹就是一部商業娛樂片,還打著以國際眼光來看南京大屠殺事件,其實,我就覺得你很扯,拍不出好電影還偏用“國際眼光”來糊弄中國人民的情感,愚弄中國人的智商,你Y就是在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