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觀南平紅荔有感3篇

觀南平紅荔有感

觀南平紅荔有感3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南平紅荔有感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南平紅荔有感3篇1

  感謝資訊院黨委在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批准全院青年團員觀看法制教育片《南平紅荔》,一方面豐富青年團員的業餘文化生活,增強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牢固樹立新時期青年團員政治信仰,全面提升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質。

  影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詹紅荔同志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作為一名少年法庭庭長,她幫助過許許多多犯了罪的孩子,觀影過程中被害人母親和少年犯母親的哭泣、控訴、無助無數次讓我感動,紅荔遊走在他們之間忍受歇斯底里的責難和謾罵,忍受一位人民法官在庭外所不能承受的痛和愛,但她始終沒有放棄愛的信念,沒有放棄對孩子們的關心,在量刑、判刑、出獄後給予孩子們母親般的關懷,這些都遠遠超過了一位法官責任和義務。透過觀影,我在以下三方面有較深認識。

  一、通往心靈的廊橋,需要用心靈去溝通

  影片中無數次出現過唐橋的畫面,除了剪輯手法上前後呼應之外,更多的是暗示人與人的溝通,尤其是對失足少年的關愛,這種愛來自母愛,來自法律的正義,來自家庭的溫暖,來自社會的關心,和很多陌生人熱心的幫助。走一次橋就是作一次溝通,紅荔靜默地行走在一片青山綠水之間,看起來無聲無息,卻是承載著法律的正義和權威,肩負著生命的尊嚴。扮演紅荔的演員鄔君梅的嗓音是極有特色,總是用極其輕描淡寫的聲腔表現大是大非,你從那船過水無痕的表演中體味到悲天憫人的無疆大愛。十八趟行走,終於,何剛的母親變賣了三代祖屋將十八萬賠償款落實到位。

  影片後半部分,何剛的父親寫了檢舉信,狀告詹紅荔收了原告的賄賂,逼迫其妻賣房。當上級找詹紅荔談話的那個夜晚,她輾轉反側失眠,心裡陷入痛苦。被何剛刺死的少年的母親為了還詹紅荔一個清白,將十八萬賠償款原封不動地甩在調查組跟前,慷慨激昂地為詹紅荔說了幾句公道話,原先她可是把法院傳票撕碎了甩在詹紅荔的臉上的。影片放映到此處,感動已經不是政治說教帶來的成果,而是發自看者本身。這是一次次溝通取得的效果,不折不扣地震撼著每個人心,當你真心實意對待別人,不帶任何功利色彩,不帶任何私慾,你一定能獲得同等的回報,甚至更多。

  二、 大愛無疆,既是法官也是母親

  出獄後的李成龍和方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不被社會接納,李成龍先是輟學,然後流連網咖,以致翻入銀行的防火牆,觸犯法律,再次鋃鐺入獄;而一心向上的方超也沒能逃脫社會這張勢利網的歧視,最終無法忍受他人的排斥,從十六層的高樓上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花季的生命。

  方超的死痛徹我的心扉。那樣一張俊秀的面孔,這樣如花的生命,卻有著這樣絕望而淒涼的眼神,當畫外音裡放出方超大段的告白,我立即淚如雨下。“詹媽媽,我只是好奇偷了一臺電腦,只是我沒想到這臺電腦這麼貴,貴到我用一生都還不清……”我的心裡糾了一下。難受、難過、同情種種複雜的感情浮現。方超一定想不明白,為什麼社會告訴我們有錯就改還是好孩子,他改了,再也不會了,而社會卻又不認賬了?方超之死堅定了詹紅荔呼籲建立未成年人輕度犯罪前科封存制度的決心。

  脫下法官制服的庭外的生活,她更像一位母親,大愛無疆,關心著孩子們的成長。這是一種將工作延伸在生活每個細節的態度,已經超越了常人對“秉公執法”的理解,在“公”“私”之間,紅荔又當法官又當母親,這種將責任負到底的精神,已經將法官和母親的角色渾然為一體,而支援這種信仰的力量,來自於主人翁心底深深的愛,正是這種無私的愛,深深地感動了每一位觀影者。

  三、 堅持不懈地努力,付出總有回報

  在紅荔和一大批法官的努力下,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透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犯罪時不滿十八週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其犯罪記錄予以封存。除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和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以外,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該規定的實施,是紅荔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是忠於自己崗位、兢兢業業工作,踏踏實實奉獻,她是一位好母親、好法官、好公僕。

  在目前的中國,社會對有前科的未成年人缺乏普遍的寬容和關愛,刑罰報應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許多人的思想裡。《南平紅荔》這部影片是普法電影中的一次飛躍。“情”與“法”的邊界,青年團員更應牢固樹立新時期青年團員政治信仰,堅決抵制一切違法犯罪活動,恪守職責,利索能力幫助他人,營造全社會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氛圍。要學習紅荔同志堅持不懈地付出,不在乎名利,不怕被冤枉,善做事、會做事、敢做事、做到底的實幹精神。

觀南平紅荔有感3篇2

  在中國,有這樣一位法官,她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法院少年法庭的庭長,她盡心盡力的幫助失足少年,那些感人事蹟遍佈大江南北,她就是詹紅荔。她從事法院工作20xx年,在少年審判庭工作10多年間,所審結的500多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無一發回重審、無一錯案、無一投訴、無一上訪,成功感化幫教了1100多名少年犯走向新生,挽救了70多個瀕臨破碎的家庭。為了傳頌和讚揚詹紅荔精神,根據她的先進事蹟改編了電影《南平紅荔》。

  6月6日下午,在學校的組織下,丁蘭實驗學校全體教師一起觀看了《南平紅荔》這部電影。“少年審判庭有它的特殊性,審判和懲罰並不是目的。”詹紅荔認為,面對這個特殊的群體,法官要“多一點愛心,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恆心,多一點責任心,多一點包容心”。

  帶著愛心和責任,在實踐中,詹紅荔與同事們總結出一套頗具特色的“三三九不工作法”。

  審判前“三個不開庭”:閱卷後對關鍵問題沒有梳理清楚的,不開庭;被告人成長經歷沒調查清楚的,不開庭;沒有與被告人見面,進行一次心理疏導的,不開庭。

  庭審中“三個不輕易”:被告人沒有真誠悔過的,不輕易下判;有被害人的案件,沒有和解的,不輕易下判;可以判非監禁刑但沒有落實幫教措施的,不輕易下判。

  庭審後“三個不鬆手”:入監後延伸幫教沒有到位的,不鬆手;迴歸社會後思想出現反覆或問題沒有解決的,不鬆手;發出的司法建議沒有得到落實的,不鬆手。

  對領刑後迴歸社會的未成年人,詹紅荔不稱他們“少年犯”,而是稱“新生少年”。為此,她從20xx年起成立了新生少年服務隊,成員均為有過犯罪過失的“問題少年”,至今隊員已有166人。作為這些新生少年的“媽媽”,詹紅荔不離不棄地守護、幫扶他們。至今,詹紅荔已幫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課堂或順利升學。她還開通了延平區青少年維權熱線,在全市20多所學校主講法制教育課。

  從電影《南平紅荔》聯想到我們教師肩上的這一份重擔。有人說,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位好老師是莫大的幸福。老師很偉大,古語有云:“師者,人之模範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老師,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選擇:選擇了忙碌,就放棄了閒適;選擇了責任,就放棄了迴避;甚至,選擇了偉大的堅守,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放棄了生存……每當我看到孩子們求知若渴的雙眼時,每當我看到學生們在深夜的燈光下勤奮學習時,每當我看到學生的簡訊:“老師,您辛苦了”“老師注意安全”時,在我內心深處總有一種無窮動力在推動著我,讓我在教育這片原野上不斷往前走,我知道,那就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愛和責任。正因為如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時刻銘記著:愛心,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新時期師德師魂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要愛一切學生,愛學生的一切。

  如何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在生活中關心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的從影片中兩個事件得到啟示:面對問題學生,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包容他的“曾經”;用一顆母愛之心幫助其踏上嶄新的道路;教導學生常懷一顆感恩、寬容之心,感恩他人,包容彼此。要做到不放棄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學會做人。從影片中少年犯的例子,作為教師,更要從學生的心理上關愛學生,及時發現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積極開導他們,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

  當然,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愛是微弱的,是平凡的,我們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愛與責任做一些非常平凡的事情。只有那些在最危難時期,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甚至用生命詮釋了教師的愛與責任的人,才是新時代最偉大最崇高的師德師魂。感謝有詹紅荔這樣新時代的先進工作者,為我們上了一節很精彩的課。

觀南平紅荔有感3篇3

  為積極響應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市人社局淮海技師學院數控系組織全體教師觀看《南平紅荔》這部影片,學習詹紅荔同志作為一名普通法官如何透過自己努力,幫助少年犯改變命運的事蹟。

  詹紅荔是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少年審判庭庭長。從事法院工作 27 年,其中在少年審判庭工作9年。在審理少年犯罪案件中,她始終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價值觀,忠於職守,為民司法,公正辦案。幾年來她所審結的近500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涉及1140多人,無一發回重審、無一錯案、無一投訴、無一上訪,受到當事人和群眾的高度信賴。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總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少年審判規律的“三三九不工作法”,即三個不開庭:對案件的關鍵問題沒有梳理清楚的,不開庭;對被告人成長背景沒有調查清楚的,不開庭;被告人對犯罪危害沒有足夠認識的,不開庭。三個不輕易:被告人沒有真誠悔過的,不輕易下判;被害方沒有得到精神撫慰、達成和解的,不輕易下判;可以判非監禁刑而沒有落實幫教措施的,不輕易下判。三個不鬆手:入監後延伸幫教不到位的,不鬆手;迴歸社會的問題沒有妥善解決的,不鬆手;發出的司法建議沒有落實的,不鬆手。

  在何剛傷人案中,她往何剛家前後跑了18次去做工作,希望何剛父母到庭參加審判(父母不到場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放棄了他)。作為一名法官,她本可以按照法律給這些少年犯直接判刑,但是她沒有這麼做,為的是讓何剛能真正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能夠真心悔過。受害人鄭少偉家她一趟趟去做工作,甚至引起鄭家的反感,鄭家媽媽將傳票撕掉甩在她的臉上,她的心裡一定十分難過,但她依然堅持做工作,為的是兩家能夠和解。做到了三個不開庭、三個不輕易。

  挽救了一個孩子就挽救了一個家庭,挽救了一個家庭就增添了一份和諧。詹紅荔同志被親切地稱為“法官媽媽”。她不僅做好審判工作,還積極關心、幫助失足少年。當少年犯張成龍出獄的.時候親自去接,送他書本和一些法制方面的書,希望他能夠迴歸社會。張成龍在出獄後給的班主任寫下了決心書,決心好好讀書,考大學,孝順他的母親。對於獄中正在改造的少年犯,她一直做到“跟蹤幫扶”工作,經常到獄中探望,帶領他們搞活動,讓他們能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未來的生活。眾多少年犯在她的引領之下積極改造,決心重新做人。

  她積極探索創新,推動建立了預防未成年犯罪體系和新生少年融入社會機制,傳遞司法溫暖,化解社會矛盾。許多少年犯在出獄後認為自己忘掉了自己的過去,現在以一個全新的面貌進入社會,社會也會以同樣的想法來對待他們。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的汙點卻緊緊地跟隨著他們。張成龍在出獄後不被學生接受難以融入社會,最後沉迷網路,再次成為少年犯。詹紅荔認為,如果說孩子第一次犯錯是孩子的錯,那麼孩子的第二次犯錯就應該是社會的錯,因為社會沒有給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她積極思考讓這些孩子重新融入社會的方法。方超在出獄後洗心革面,以無比認真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但僅僅因為他曾偷過東西做過牢就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在遭遇世人的白眼之後,他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他臨終前對詹法官說“我知道我偷的筆記本有點貴,但我沒想到會貴到要用我的一生來還”。他是那麼的無助!這也成為詹法官推動立法改革的導火索。對於方超的死,她無比的心痛。作為一名法官,她認為應當運用法律的武器來幫助這些失足少年重返社會。後來她積極推動立法改革,對輕微犯罪少年的檔案進行封存,任何人未經法律允許不得檢視,這一重大改革給了這些少年犯重新做人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大大減少了他們再次犯案的機率,更好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詹法官是一名法官,更是一名優秀的教育者!在改造這些少年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她的智慧,教會他們做人。

  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老師,我認為應當向她學習教育學生的智慧。對待有問題的學生,要摸清他們的生活環境,不輕易批評學生,不輕易給學生“貼標籤”,不輕易給學生下結論。充分挖掘學生優點,透過表揚、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和學生家長優質聯絡,將學生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對於家庭矛盾或變故引起的反常,提醒家長給予孩子更多關注。透過“家—校”聯動的方式培育具有健康人格的職校學生,讓他們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能正確對待遇到的挫折,不因一點小波折就走向極端,毀掉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