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觀《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有感

觀《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有感

觀《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有感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最近看到一段話這樣說道:人一定要有五樣東西——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底的善良,融進血裡的骨氣,兩側外洩的霸氣,刻進名利的堅強!我認為,既然人生是一個沒有返程的單行線,那麼如何為人處事是決定一個人前途命運的根基所在。對普通人來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中國共產黨一向要求“從嚴治黨”,自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規定來約束官員的從政行為,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召開後,2012年12月出臺了“八項規定”、“六條禁令”,更是詳細地對政府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自2012年至今,中紀委先後開展了清理辦公用房、“三公”經費、吃“空餉”、違規經商、公款消費、出入高檔會所等娛樂場所、收受“紅包”等專項治理活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嚴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並且要求制定出具體的整改措施,這一切都是從法律、法規的層面提醒廣大黨員幹部在施政時如何恪守為官之德,提升道德修養。即使有這樣縝密的規定和嚴格的巡視、監察,據中紀委監察部網站2015年元月5日釋出的資料顯示,八項規定實施以來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7。7萬餘起,逾10萬人受到處理。在被曝光的案件中,“違反工作紀律”問題以3。5萬的數字佔到案件總數的45。75%,遙居榜首。其次是公車問題,被查處1。3萬起,佔比16。93%。由此可見,為官道德的建設,是一項必須且巨大的思想建設工程。

  兩千年前的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就已經明白了收受賄賂屬於暗室欺心,因為在行賄者自以為“無人知道”的時候,事實確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惜新中國成立以來那些因收受賄賂被查處的貪官不明白這個“四知”,自以為手段高明,卻不知”機關算盡太聰明,”其結果只能是“反誤了卿卿性命”。

  “懸魚太守”羊續的為政清廉、拒絕受賄的美德令人敬仰,他甚至拒絕接受一條魚的饋贈,牢牢地堵住了行賄的大門。這讓我想到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議上的講話:我們抓中央八項規定貫徹落實,看起來是小事,但體現的是一種精神。今年中秋節中央紀委抓月餅,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抓這後面隱藏的腐敗。抓了中秋節抓國慶節,抓了國慶節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節,抓了春節抓清明節、抓端午節,就這麼抓下去,總會見效的,使之形成一種習慣、一種風氣。可以說,雖然時代不同,但《八項規定》的制定與實施,與羊續的懸魚行為異曲同工。

  安徽的“六尺巷”是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立在世上的一座道德豐碑、官德豐碑,它啟發後人遇事要行善、以寬大為懷、自甘吃虧,更不能因為是“官親”就淺薄狂妄、目空一切,仗勢欺人,橫行霸道。“六尺巷”為我們從政人員詮釋了“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的為官修德的道理。

  淶水先生司馬光的名垂青史,不僅緣於他“砸缸”時慧光早見的超高智商,重要的是他接受了父親司馬池要求的“襟懷磊落、忠厚老實”的家庭教育,並把這種不追求奢靡、崇尚節儉的良好家風完善、延續到了《訓儉示康》的家法中,發揚到了兒子司馬康乃至後代,成為管好子女和身邊人的'典範。

  “於青菜”于成龍是踐行“清慎勤”的模範!他歷任各種官職從未帶過家屬,以自己青菜豆腐的清廉生活擔當著革除舊弊、興建學舍,創立養濟院、賑濟災民、彈劾貪官等朝廷重任,正因為他的“清慎勤”,得到了康熙的褒獎和百姓的愛戴,康熙賦詩讚他是“今時清官第一”,而當他在江南總督任上去世靈柩還鄉時,江南百姓罷市,徒步送行20裡!于成龍的人生告訴我們:治國先治吏,治吏的關鍵是從廉政抓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八項規定》就是當代的“官箴”!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23日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的:廉潔自律,必須築牢思想防線,加強主觀世界改造,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黨性修養,做到持之為明鏡、內化為修養、昇華為信條。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這就是對從政者必須具備的官德的具體要求。

  做人切記“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做官切記清!慎!勤!

  《鑑史問廉》觀後感——以“德”促廉

  《鑑史問廉》這部紀錄片以豐富的史實說理,又有著濃厚的文化味道。《論語》中曾子早就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裡顯然不單單說的是對自己的祖宗要慎終追遠,也包括所以先賢的教導。先賢早已離我們而去,但我們仍然要謹記他們留下的諄諄教導,努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毛主席同志說過:“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他還毫不客氣地說:“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老百姓一定要當李同志。”將禮義廉恥上升到國之四維的高度,可見毛主席同志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和德育的作用。

  做為一個人,特別是被稱作“百姓父母”的官員,“修身”更是相伴一生的課程。在修身的過程中,文化的滲透的力量是巨大的。這部紀錄片中講述了很多與道德修養有關的官場經典故事,也充分證明了為官不僅要有“心存君國”的遠大志向,更要眼睛向內,不斷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增強抵制各種誘惑的能力。修身先正其心,心正是修身的基礎。儒家思想中“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了傳統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人們想得更多的是“爭先恐後”、求功立名,侷限在一種膚淺的生存狀態之中,卻忽略了對自身品格的修煉,更忘記了禮義廉恥這樣的德行規範。就拿這部片子中婦孺皆知的“六尺巷”的故事來說吧,治世名臣張英在朝為宰相,老家的家人因宅基地問題與鄰居發生爭執,聚訟不休,張家人想請張英發句話搞定糾紛,但張宰相高瞻遠矚,回詩一首“千里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遂退讓三尺,鄰居見狀深受感動,也自動退讓三尺,形成了傳至今天的“六尺巷”。如果放在現在,有多少官員能有如此寬廣的胸懷,做到謙讓在先呢?恐怕早已以權謀私,做出徇情違法的事情了。

  本部紀錄片中,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每一個都閃爍著智慧和道德的光芒,給人以極為有益的啟迪。這不禁讓人又想起至聖先師孔子在《論語》中的話: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說的是治國安邦的大道理,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不論是凡人還是做官服務百姓,都要以德修身,以德治家,以德促廉,德行的修養永遠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自覺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