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觀後感參考範文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美劇《十二怒漢》,借美國的劇本說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後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十二公民,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十二公民觀後感一
思維的牆,思維其實是一道限制你的牆。常人來看,富二代似乎就應該驕奢蠻橫,殺害親父便似乎也不足為怪。忽略掉表面那層偏見,客觀地來看,那麼老人也似乎並沒有動機撒謊。可事實上,要從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個案件,才能夠發現隱藏在暗處的真相。
很多時候,其實是思維影響了人的判斷,所處的思維模式導致人看不清本質。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絕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帶主觀意識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轍眼睛去看天,用朦朧眼睛去看雲,用飄逸眼睛去看風,而每次你都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電影裡還有一個情節,當一切證據證人都被推翻後,一直頑固地認為富二代有罪的3號眼神呆滯了幾秒,隨後憤怒地又回到了原點,說:”這麼多的證據證人還不夠嗎?學校是讓你我根據現有的證據去討論,而不是讓你們去證明這些證據都是錯的!錯的?“然後頹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實越接近真相,人們往往越不願意承認,就像越發現宇宙的寥廓,人們才越發現自身的渺小輕微,這讓狂妄自大的人類如何接受?思維的牆,說到底還是人類自己砌就的,不願承認自己的愚昧無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牆將自己緊緊地包圍起來,然後就自以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雖不屬於物質,仍受限於物質。
所幸總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掙脫這桎梏。這才有了這場精彩絕倫的討論,才不至於讓真理湮滅在歷史的煙塵中,無辜亡靈痛哭於陰暗角落。
只是這世上因捍衛真理便慘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嘗少呢?近代科學的偉大先驅布魯諾因堅持信奉“日心說”,便一生始終被人與”異端“聯絡在一起,為此顛沛流離,為此受了8年的牢獄之災後被判用火活活燒死。但真正的勇士怎會屈服於淫威之下,當布魯諾聽完宣判後,仍面不改色地看著這夥兇殘的劊子手,輕蔑地說:”你們宣讀判決時的恐懼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時還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將永不磨滅,他的精神早已超脫到物質之外,而不是苟同於一群恐懼到顫抖的螻蟻。
因為思維的枷鎖,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當然地將自己奉為真理,而漸漸忽略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和生命的意義。為何不推倒那堵思維的牆,去看看牆外的世界呢?學會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對自身的尊重。而世界知道,少數比多數更多。
十二公民觀後感二
眾所周知,中國司法體系與美國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對11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中國人的疑罪從無原則、陪審團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識的科普,而從實質上說就是借西方陪審團制度的殼,表達對中國目前司法意識制度的思考。影片講的是十二位家長為孩子的期末補考齊聚一堂,組成了模擬西方法庭的陪審團討論“富二代弒父案”,這些家長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保安、教授、計程車司機、富商等,在聽取學生審理後他們只有達成一致投票才能結束審判,在第一輪投票中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但隨著不斷的討論模擬,案件的疑點開始浮出水面,經過不斷爭執推測,最終一致得出了無罪的結論。
公民是誰?從法律上講,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相對應,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電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個人,更多的是代表了來自中國不同階層老百姓。
在對富二代弒父案的討論中,大多數家長只求迅速得出最終判定,只有作為檢察官的八號家長陸剛一致堅持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和還原案件。最初家長們對於陸剛的異議進行了圍攻,“你是不是來挑事兒的?”道出了中國老百姓從骨子裡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本片中一開場是所有人都認為是“富二代”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證人證詞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固有的一種思維偏見。說起富二代,人們會不自覺的貼上“不負責任”、“不學無術”、“尋釁滋事”的標籤,在這一固有思維模式下正如陸剛所說,連虛擬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師都已經在心裡認定了自己的'當事人是有罪的,那麼誰來還原事實的真相?
仇富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常態,冷漠也成為我們的武裝。如果有一天中國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審團制度,請問這樣的社會環境與公民素質我們拿什麼去維持一個客觀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擔起對生命的生殺大權?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話,“如果陪審團都交到這樣的人手裡,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譜。”
偏見是一種無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這種暴力成為常態將道德捆綁,甚至操控了司法審判,那麼一言殺人就成為了可能。公民在獲得權力的同時也應當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需要履行義務,不要讓暴力成為了一種常態,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謹言慎行。
影片中的陸剛是檢察官,面對第一輪所有人所認為的有罪投票,陸剛放棄投票背對桌子,當時他在想些什麼?面對生命,面對法律所有人的態度讓陸剛的背影如此孤獨。更為諷刺的是這個看似不合群、無聊、固執的人真實身份其實是一個檢察官,“你一旦認定他有罪,他在你心裡就死了”,中國只有刑事訴訟中採用了疑罪從無,而疑罪從無和西方的無罪推定原則是不同的,參加投票的家長把這次模擬當做遊戲,對於追求真相的陸剛成為了“刺頭”。檢察官=刺頭,這還不夠諷刺嗎?陸剛的身份設定無異於是中國司法與平民老百姓的一次變相的對話:這關乎人命的事兒難道都只是法官、檢察官、警察的責任嗎?本片間接描述了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除了陸剛這樣從事法律職業的人以外,沒有多少人會有那個法律知識和追求真相的勇氣,那麼,如果連司法人員也和大眾一樣選擇沉默呢?
近年來許多舊案重提,呼格吉勒圖冤殺案,張輝、張高平叔侄奸和殺冤案的重審、平反。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審視和變革,陸剛的問話言猶在耳:“你們為什麼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學來讀書?你們的態度或許就是將來他們面對法律的態度。”作為一名法學院學生,曾經我們都是抱著滿腔熱血,當老師問,你們為什麼選擇法律?我們都有著基於正義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過去了,自己越來越對這個職業產生懷疑,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制度,因為制度是人設的。所以無論是哪一種制度脫離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心,冤假錯案隨時可能發生。影片的結尾,所有家長都摒除了偏見將這個案件判為無罪,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希望,正如這個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無休止的,我們依然要堅持。
隨著時代的演變,司法制度和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時事,政府資訊公開也越來越普遍,那麼我們每個公民都應當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和素質,在享受司法所帶來的權利的同時,履行責任義務更加理智,客觀的監督司法公平維護司法正義。在維護法律公平與正義的路上,請不要讓陸剛這樣有責任心和正義感的人感到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