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
孔子是每個人都瞭解的,我們學過他的警句也不少,小編收集了我心中的孔子,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心中的孔子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在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我國,不同的人的心中便有不同的孔子。與許多人不同,我心中的孔子並非聖人。
孔子非聖,他與普通人一樣有著喜怒哀樂。對於子路的輕率勇莾,他哂之;對於宰予的違禮貪睡,他呵斥“朽木不可雕也”;對於顏回的簞食瓢飲,他也會由衷感嘆“賢哉回也”;他有時也會小小地偏心,將點視為知己……然而,無論他斥責也好,嘲笑也好,師生間的關係總是如此和諧。孔子誨人不倦,學生們也畢恭畢敬。“萬古師表”,這是今人們對孔子的評價。在師道尊嚴日漸淡化的今天,孔子師生間的和諧關係值得我們提倡。
孔子非聖,他是一位失敗的理論推銷員。孔子周遊列國,出發前可謂信心滿滿,又怎料回來時兩手空空。不管孔子將他的大同世界描繪得多麼美好,不管仁、義、禮、智、信聽起來大義凜然,不管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是多麼鮮明,這一切,仍抵不過尖兵利刃,峻法嚴刑。孔子失望了,對這禮樂崩壞的春秋失望了。他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位失敗的理論推銷員終究沒有“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氣概,也慶幸沒有,否則這將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道不行,也不能放棄。將它傳遞吧,歷史會挑選出真正的道。
孔子非聖,他被舊的事物緊緊地縛住了。春秋時間,諸候紛爭,周王朝的繁文縟節已無法適應於時代。而孔子,卻死死地抱住這禮樂制度,將這即將朽爛的船當作救世的諾亞方舟,試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維護搖搖欲墜的'禮樂制度。但這也不能全怪孔子的固執,要知道,是階級的侷限造成了孔了對周禮的推崇。孔子的禮,這一通向仁的途徑,是無法被諸候們接受的,這便註定了孔子學說在當時的失敗。然而,他在杏壇播下的種子歷經千年的滄桑,已成為參天大樹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孔子的思想顯得越來越重要。
孔子非聖。我無法想像被供在廟堂之上的孔子。也許我們紛紛稱孔子為“至聖”的時候,孔老夫子仍在“三省吾身”吧?
第二篇:我心中的孔子
孔子是每個人都瞭解的,我們學過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夠知其意的卻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幾句而已。
縱觀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領略的警句中他的這句話讓我感悟極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我認為孔子的這句話說得非常的好,他正適合於我們,可以告誡我們讀書不能讀死,要善於去靈活應用開動腦筋,在唸讀的同時要反覆地思考,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這樣寫,它的好處在哪裡,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當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將自己的思考融入課本當中反覆的推敲之後就會有所得。
我就有過親身以前我學習成績總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給我報了許多補習班,但是終究沒有太大的效果,後來,在上課時學了《論語十則》後,就對這句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晚上做完作業後就躺在床上仔細體會這句話的用意,子經過幾天的推敲後就發現了自己學習成績提不高的原因,那就是沒有善於思考的習慣,後來在每次上好課後我總會在下課時思考關於上課時的一些問題,在補習班裡就將沒有思考出來的問題問問老師,成就因此有了進步。
如今想想,孔子被稱為聖人可一點都沒有錯,他的每句話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當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時,我只會認為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自己只把自己當成浩瀚的宇宙中一顆沒有光亮的小行星,自己要學的知識還多著呢。
第三篇:我心中的孔子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聖傑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聖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號稱弟子三千。關於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我們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導師。大到道家創始人,小到故事中的兩個六歲小孩。這樣鮮活的例子自然說明了孔子的謙虛、和刻苦好學!但是這還不夠深刻,因為孔子還是一個終身好學,終身求索的人。孔子說:“五十有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讓我們來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第二,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人、禮、國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從四十多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了國家、他可以“毀三都”、為了國家,他可以親自領兵。但是魯國的君上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孔子趕出魯國,不過,孔子並未放棄,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沒有放棄,走到哪講到哪。有幾次差點丟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揚仁、義、禮、智、信。也許真正的大無畏,不僅是在戰鬥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為了教育不畏懼一切困難的老師們!
第三,我認為孔子還是一個很有戰略思想的人。2009年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齊想借用會盟來刺殺魯國君上,以為孔子早就料到這一招,出動了五百乘兵車,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兵車並未出動。不過,孔子早有準備,會盟開始,齊國動用五百乘戰車,而魯國竟然也有五百乘戰車。齊國見此情形,只好收兵。講到這,有朋友會問了,魯國的戰車是從哪來的呢?哈哈!五百乘戰車子虛烏有因為他們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車,後面拉上掃把,一跑起來、煙霧瀰漫。這樣便形成了“五百乘戰車”的壯觀景象!孔子的戰略就是這樣:兵以正和,以奇勝!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這也就是孔子。愛人、愛己。正像它的先師子產大夫說的那樣:“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士不可
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不愧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