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考試> 讀《作文與考試,高分素材》有感作文

讀《作文與考試,高分素材》有感作文

讀《作文與考試,高分素材》有感作文

  初拿到這本下旬刊時,我並未像孩童一樣對未知的一切充滿好奇與嚮往,相反,我的內心是波瀾不驚。因為,對於我這樣一個從不打草稿,全靠自己荒誕的思想來填塞方格紙的人而言,所謂的“高分素材”顯然不能起多大誘惑。

  一直以來,我把好的文章比作一幅畫,無論是筆者的閉目斟酌,還是讀者的優雅賞閱,它都能在字句間衍生出無限優美的意蘊。這些由文章核心流淌出的微小的感動與震撼,歸根結底是以情動人,那些似水般汩汩流動的真摯似乎擁有一種能讓死水活躍的能力。我安於閱讀這樣的文章,也安於把這些觸動融入到自己的'寫作中。

  因此,眼前這本讓人耳目一新的新刊卻引不起我的青睞。我想假若真的運用素材寫文章,把那些皆為世人所曉的事與物套進我的文章內,那結果定然不樂觀。倘若只是一味地套用,那麼我的文章又何嘗稱得上有讓自己怡然、讓他人為之動容的地方呢?

  直到指尖撥過那個欄目,我看到一副新的圖景呈現在油墨香的紙頁上—?素材活用”。這幾乎是使我意外的一個欄目,我有種從狹隘中掙脫出來的豁然開朗,原本生硬的材料在這一刻變得活躍。我開始專注於那幾張光滑小巧的紙頁,慢慢地,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啟迪。

  對於素材的“用”,我現在想我是愚昧的。一直以來,我對於素材懵懂的認知與鄙夷使我走進一個思維的隘口,面對材料的木然使我喪失了一種靈活應變的能力,這一切都源於我的不會“用”!

  我的思維在一頁頁的翻閱中逐漸顯現出清晰的脈絡。“名師講用”,我從導語中找到了我寫作的起訖點。所謂的素材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概念化的事例,要根據素材寫好文章必須經過自己縝密地提煉與開拓,然後把素材轉為一個可寫的題材。就像劉老師所解析的“籠中鳥”,將其延伸到備受作業負荷的學生,從“自由”中找到渴望藍天的共同點。這一些,讓我從“套用”到“活用”跨越了一大步。佳作展示更使我找到了寫作的出發點,此時我對這本刊物流露出一種由衷的讚美。

  “巧思妙用”同樣使我受啟發至深。原本我以為死板與冷冰冰的素材竟可以在巧妙的構思下搖身一變成為一篇別有韻致的華章,實在令我大感駭,然。包括素材的多維品讀,我發現我可以試著學會在一個事例中尋找多個角度。這一切,使我大改對於素材的一貫態度。我在這本刊物中找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活用”素材,依舊可以寫出好的文章,而那些被我稱譽的擁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其實都可以從一篇小小的素材得到延伸,就像從“最美女孩”中看到母女間的真誠與不離不棄,從此,我便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個點,綿生出我與母親之間的情感變化,由此感發出愛的偉岸與壯闊。

  抱著這一種心態再去翻翻“素材森林”裡的點滴,會有不一樣的觸動。

  好的文章是一幅畫,素材的活用就像一朵開在畫裡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