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中作文>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精選8篇)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精選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1

  坐上回家的公交時,已是深夜時分了。車裡空蕩蕩的,只有我一個乘客。我便藉著那由半開的車窗灌入的風,與似有若無的睡意鬥爭。可與其說是為了驅散睡意,不如說是想更加真切地看這座城市的各種景色從我眼前飛快地掠過。我知道,這樣模糊的景色是能使我心中那些模糊的回憶逐漸地鮮明起來的。

  我想起那些喝得臉紅脖子粗的長輩了。他們每年都會用各種歪理,讓堅決拒絕的我,不得已地喝下一小杯白酒。我是不太有酒量的,僅是一小杯,我就已經有些頭暈了。不過拜此所賜,我也可以早早地從酒席上的喧譁所織成的細密的網中逃離,去試試今年的煙花。煙花在抹不開的夜裡碎成了絢麗的星屑,像是逆向的流星,從地面划向天空。也許就是那些稍縱即逝的驚豔和火藥硝石的獨特氣味,構築了年幼時的我,對於“過年”這一概念的最初印象。

  後來我稍大了些,酒量依舊,卻開始覺得,過年是一件無聊的事情了。我總認為,那些父輩不遠萬里地趕回這座城市,只不過是為了一場大醉而已。而古今詩人、詞人所謂的鄉愁,更是一種“強說愁”。於是那些年的春節並不讓我覺得有多美好,有關的記憶,也不過是在房間裡不分晝夜地沉醉於虛擬。

  而現在我竟從這熟悉的夜風中體會到了一種歸屬感。家與學校的兩百多公里,說它長,也不過是坐幾十分鐘的高鐵而已,說它短,卻能改變那份紮根於心的叛逆。我漸漸開始懷念大人們身上菸酒混雜的古怪氣味,懷念沸沸揚揚的酒桌,懷念家裡凌晨十二點的手包餃子,懷念那繽紛的逆向流星,懷念那總是將我從睡夢中驚醒的鞭炮聲。我終於知道,自己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的“那時我總是過分聰明”。

  也許年味兩個大字就是由思念這兩個小字刻成的。儘管我們和我們所思念的人,重逢時彼此已又經歷了一年的滄桑,又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我們看到這些變化,或心生喜悅,或倍感意外,但我們總歸還是期待這一場宴席的。主賓盡歡,宴散人去之後,大家難免感慨“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而這句話所傳達出的,那種對時空相隔的無力感,其實也正是深深又濃濃的年味。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2

  快要過年了。老人們都按照習俗操辦一些年貨。今天,我和媽媽去幫姥姥,姥爺做麻花。

  做麻花主要就是搓和炸。姥爺讓姥姥搓,自己去炸。可姥姥去不同意。原因是怕姥爺炸糊或是不熟。最後,姥爺同意了。於是,我,媽媽,姥爺三人負責搓麻花。姥姥自己負責炸麻花。姥姥給我們端來一盆面。姥爺把它們切成了一條一條的,媽媽和姥爺開始搓麻花了。我看著她們搓出來的麻花心裡真是急啊。我邊看邊問姥爺怎麼做。姥姥耐心地說:“把小塊面搓成細長條,握住面的兩頭,向相反的方向搓。然後,提起兩頭面條會自然捲到一起,形成麻花擰勁狀。”我邊做邊看姥爺做。姥爺也一次次耐心的教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次的實驗。我終於成功學會了。我把搓好的麻花小心的放在手心裡給姥爺看。姥爺樂呵呵的表揚我:“哦,哦,真不錯,有點傳統麻花的意思了。我外孫真聰明啊!”媽媽也複合“是啊,是啊,真不錯啊!”終於學會了,我興奮拿著自己搓的小麻花坐在沙發上。開始漫不經心的為自己的小麻花編了首歌謠:“都說麻花兒香,香裡帶著甜,都說麻花甜,甜裡透著香……”我的歌聲引來姥爺的讚許聲和笑聲。

  我忽然感覺姥姥一個人在廚房挺孤單的,就拿著搓好的麻花。去找姥姥了。看著姥姥熟練的把麻花放油鍋裡,那小麻花在油鍋裡上下翻滾。一會就變成金黃色。我心裡癢癢的。就問姥姥能不能讓我也炸上一根姥姥開始說不行,因為怕我被油燙,說要過年了。可姥姥哪能經起我的軟磨硬泡。最後,姥姥教我:“要貼著鍋邊慢慢的放進去,一定不要往裡用力扔。那樣會濺起油花的。”我按著姥姥的方法。慢慢的將一根麻花放進油裡。我繼續往裡放。放了幾根之後,姥姥叫我停下了。說不能放一子放太多。一會我放的麻花就飄了起來。一會就變黃了。等它一出鍋。我就拿出姥爺和媽媽嚐嚐。看著姥爺和媽媽都十分高興。我也特別高興,我看搓成長條的面,真的像長鬍子。就將它貼在了鼻子下面。做成了白鬍子。大家被我的幼稚舉動笑的前仰後合,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姥爺,此時也盪漾著無盡的笑容。最後,連我自己都被逗樂了……

  這次幫姥姥炸麻花。我學會了好多東西。我決定去建意奶奶也炸麻花。因為,這麻花炸出了歡樂。炸出了知識。炸出了團圓。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3

  本來,在記憶中春節是這樣的。

  老屋裡很是熱鬧,儘管沒有各種霓虹燈點綴。但足夠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氣洋洋。門前的竹竿掛滿了鞭炮,孩子們在井口旁邊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親便從外地,從城裡趕回來參加祭祖,沒有禮炮,沒有奏樂,只為了團聚。在我記憶中除夕或者過年的八九點鐘,便會有各種雜技表演,但也許這只是我記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將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經不一樣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們神色匆匆,點燃香燭,長者引領晚輩三鞠躬,少了些紙錢,放了鞭炮,於是便走了,不復以往之香火裊繞,人聲鼎沸。

  除夕夜,人是團圓了,但吃完了團圓飯,人們便各自活動,大人們打撲克,孩子們奔向網路,以往家人圍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復存在。大年初一,傳統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該如此的我還是像機械般起床,過我的學習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還是我長大了?

  或許年味根本沒有淡,因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簡化、焰火的漸少,還有我看到的各種新奇的過年方式。人們開始習慣了過年旅遊、過年學習、過年運動,牌桌上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電視前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從此來看,年味真的沒有淡。我當初下結論說年味淡了,也許是我一時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結論。

  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年齡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兒時天真,當時的我可以拿著鞭炮於各家各戶間串門,在想點燃的時候點燃。現在的我如果這麼做卻一定被說幼稚,的確,我必須為這長大作出犧牲。但是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我是長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壓力令我身不由己,我無力去管得了傳統這些東西。相對於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我也難體會其萬里歸家只為一聚的艱辛,我沒有像他們一樣的閱歷,從心底認識到家的溫暖,那麼我其實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團圓之時感受到過年的溫暖,卻沒有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於各種傳統的變遷,但也不像老人般懷古傷今似的,過年對於我來說,我認識到的是傳承的力量,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維繫團結的力量,這是我無法否定的。僅僅從我的微薄閱歷來看,年味沒有淡,是我沒有真正長大。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4

  有人說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不知道是人慢慢長大,對過年已經習以為常,還是過年的心態變,沒有以前對過年的期待。記得小時候,過年是我最渴望的,因為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可以吃很多好吃的東西,可以收到長輩們的紅包等等。每到除夕那個晚上,我們全家吃完團年飯,我就回到房間把我的新衣服放到我的床頭邊上,幻想著大年初一我穿著漂亮的新衣服像一個小公主似的出現在眾人面前,吸引著他們的眼球,我就不由自主地笑,期待著明天快點到來。

  現在的我已經不那麼渴望過年,甚至覺得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兩樣。過年就是為拿紅包。現在的生活好,新衣服隨時可以買,好吃的東西經常可以吃到,我們再不會為此而感到興奮。我想更重要的是,現代的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再沒有像以前那樣一家人圍在一起做煎堆和油角,一起動手大掃除。人們辛苦一年,終可以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樂,並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迎接。現在,人們寧願花多一點錢去商店裡買現成的煎堆和油角,請人把家裡打掃乾淨。現代的人做什麼都講究效率,把過年的很多禮節都節省。我想現在的人所說的年味變淡,更多的是指缺少以前過年的氣氛。而這種過年的氣氛的營造更多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和溝通。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並不是表面的功夫,它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有時候忽略禮儀,會把蘊含在禮儀裡的內涵也抹掉。

  春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它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民族凝聚力。今年中國粵北地區遭受著百年一遇的雪災,北上的地區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大批來廣東打的外來工仍然抱著一絲可以回家過年的希望,儘管天氣異常寒冷,他們留守在火車站等候,希望天公造美讓天氣轉好,讓他們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社會上很多熱心人士向那些留守在火車站裡的外來工伸出援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政府對此也十分重視,分配大量的援助物資有需要的人,調派大批的警力來維持火車站的秩序,醫療站隨處可見。終於在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把大批集聚在火車站等候的外來工順利、安全地疏散。

  無論年味怎麼變,但人們渴望和家人團聚的心是始終不變的。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5

  “一眨眼又就是一年”,除夕上午在家門口撕下舊對聯,貼上新對聯的時候像往年每一年這個時候一樣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對於多愁善感的我來說,每到辭舊迎新,歲月替換的時候我都會感覺時光匆匆,都會有一種感嘆中又帶有幾分欣喜的感覺。

  想想我就是一個多麼幸運的人啊,從小到大一家人都沒有背井離鄉,沒有隻有過年才能回故鄉相聚團圓的苦楚;又想想我又有幾分不幸,一年到頭都生活在一個地方,家人不曾少見,親戚經常往來,倒沒了團圓的興奮,而且最美家鄉往往就是景色秀麗,我又沒了像有農村老家的人可寫的最美家鄉。可再細細思量,這在身邊的家鄉,這從未離開的家鄉,這有幾分市井的生活倒也耐人尋味,閒情逸致,我這土生土長的南寧市區人也應該驕傲驕傲,珍惜身邊的最美。

  這家鄉的年味,我覺得最美好的日子還就是以前小時候在人民西路的家,過起年那才就是真真兒的年味。很清楚地記得,每年除夕前一天,天沒亮的時候,奶奶媽媽和幾個親戚就在客廳裡開始包粽子,備下年貨,我特別懷念那時什麼吃的東西都自家制作。而且那時我家靠近水街,常聞熱鬧,到了年關,水街更就是熱鬧非凡,讓我懷念除了熱鬧,還有南寧的特色,譬如那街上縈繞耳旁的都就是白話,又譬如賣的大多就是南寧的特色食品,那五顏六色的粉利,那綠油油的粽葉,還有那晶瑩剔透的粉餃和白白的粉蟲和腸粉;還有我最喜歡吃的馬蹄糕。

  重要的不僅僅就是美食,還有寄託在這些特色上的感情。

  如今雖然已拆遷,以前的水街也面目全非,但現在住的小區也不缺乏年味;特別就是現在的過年時的炮聲和煙花。過年那幾天斷斷續續或震耳或清脆的炮聲不絕於耳,除夕的下午,雖然街上已冷冷清清,人們都團圓於家中,可卻洋溢著喜慶的炮聲,那時便就是第一輪放炮的高潮,伴著黃昏,伴著團圓飯。到了快12點的時候,那才就是放炮的大高潮,炮聲、煙花色、寒暄聲不絕於耳,人們都在以新年第一炮來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身體健康。樓道里,樓道下,近處,遠處,炮聲一浪高過一浪,一聲響過一聲,炮聲由遠到近,重重疊疊;嫌惡這炮聲的人,譬如我媽媽便稱之為轟炸聲,而我每到新年的這個時候都會在陽臺浸身於這“轟炸聲”中,眼裡閃爍著天空上的煙花,耳中獨聽著轟鳴的炮聲。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6

  有一種情感一直讓我回味無窮,那就是暖暖的親情。

  放了寒假,馬上要過年,可卻感覺不到絲毫年味。匆忙的人群、熱鬧的大街沒覺出和平時有啥不同,直到那天早上媽媽把我從被窩裡揪出來“快點,今天去給外公外婆拜年。”我才一個激靈意識到,這是又要開始馬不停蹄地走親戚拜年了。

  行進在路上,我們很快就融入了走親戚的大軍中。電動車、腳踏車、摩托車、小汽車川流不息,水果、美酒、飲料、糕點,禮品是各種各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淡淡笑容。

  來到外婆家,輕輕敲了敲門,外婆立馬出現在了我眼前,好像早已在等著敲門聲響起。趕緊給外婆拜年,腳未踏進門就收了外婆一個大大的紅包,外公也不甘落後拉著我說:“又高了,也壯實了。”“是啊!我準備每逢佳節胖三斤。”聽我這樣一說,一家子人都被逗樂了,歡快地笑聲裡似乎有了濃濃的年味。

  晚上,舅舅舅媽弟弟妹妹都回來了,人一多,整個家好像要沸騰了,各人找各人的小團隊,爸爸媽媽和外婆、舅母打麻將,舅舅則陪我和弟弟鬥地主。一面牆將我們分割為兩個“戰場”,但戰場上沒有硝煙的氣息,只有歡樂的溫馨。我和弟弟拿著大把大把的壓歲錢,而舅舅只拿了幾張一塊錢,他看著我們自信地說:“和你們這倆小屁孩兒打撲克這點錢就夠了。”我和弟弟相視一笑,瞬間便達成了秘密合作協議,舅舅卻還被矇在鼓裡。接下來,我和弟弟贏光了舅舅的錢,當我們故作驚訝地看著舅舅時,他卻尷尬地說:“今天牌神沒來……”我和弟弟聽到這個答案,忍不住開懷大笑。

  拿著贏來的“戰利品”來到另一個戰場炫耀戰果,不料,一聲聲“先借我點錢,一會兒贏了給你分一半。”傳來,我也毫不吝嗇地將錢全借了出去,看著空空如也的雙手,心裡難免還是有點失落,忽而有猛然意識到:他們每個人好像都在用我的錢打牌。忍不住嘀咕地說:“你們這群‘壞人’。”可話語裡沒有憤怒,只有被自己感動的歡笑。

  那是一個難得快樂的夜晚,久久飄蕩的歡聲笑語裡卻飽含著濃濃的親情、純純的年的氣息……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7

  對於城市裡朝九晚五的人們來說,年味就是飯店裡上下半場的火速年夜飯,就是原來天空中璀璨的煙花,現在閃爍的星夜,是微信的紅包,群發的簡訊……

  而對於離開城市,下到鄉村的我,年味就是腳踩的泥土,就是搶佔露天茅坑、臭美的鴨子,就是皺紋爬上眉梢,步覆蹣跚的爺爺,是叔叔自賣自誇的年夜飯。褪去了城市的繽紛與繁華,離開了水泥地,高樓大廈,老家的年味是,是一年一度的“盛宴”。

  出嫁日。喬遷喜。滿月宴。

  老家過年,不僅僅是年三十的年飯和跨年的春節晚會,更是各種宴席扎堆的時間。於鄉里人而言,一年到頭都在外打工,很難有機會合家團圓,也很難有機會使鄉里鄉親聚在一起。

  於是過年前後,嬌美的新娘在暖冬時,披上聖潔的嫁衣;人們舉起紅酒白乾恭喜在外打拼的朋友終於賺足了立戶金,遷入新居;可愛的寶寶藉著喜慶的時節辦上一個滿月酒,見見他忙碌的叔叔阿姨們。

  這時的年味不再是辭舊迎新,不再是“總把新桃換舊符”,而是所有喜慶的總和,所有幸福的積累。它使獨居老人開懷,使親朋好友舉杯共酌。

  粉蒸肉。觀賞魚。老滷味。

  沒有松鼠桂魚,沒有鮑魚鼎湯,沒有剁椒魚頭,有的就是趙家村自制粉,用來蒸魚、蒸肉還可以蒸菜。鄉里人的餐桌上,都是自家的鄉土秘菜,老滷味就是隔壁家三爺爺做的,一身深藍色的制服,是原先三爺爺幫人掌勺時的統一服裝,指頭夾著一根菸就幹活了,揉麵、切菜、切肉、成團、浸油、下鍋,自有一番年味。

  再就是那觀賞魚了,雖不吃,但夠看,紅的、黃的、綠的佐料讓人覺得年年不僅有餘,更有五彩的生活。

  回鄉人。鄉里人。一家人。

  老家的房子,門戶相對,總是開敞著的,過年時,東家借米,西家借炭,就像是一家人。

  叔叔總打發弟弟向別家借材料,弟弟則自稱專業跑腳的。

  到了人家家,別人就問:“你是哪個屋裡的啊?”弟弟便說:“去就會軍屋的。”

  別人就懂了,馬上拿上自家特色,抱給弟弟,還讓弟弟帶上些其它吃食。

  回鄉後,我聽到最多的是:“璇璇,你回來過年了,來,帶上雞蛋回武漢。”

  鄉里鄉間的年味是有著泥土芳香的,伴著最幸福的味道。

  關於年味的高中作文8

  總感覺這些年,春節的年味淡。

  過春節,中國人稱之為過大年,可見老百姓對春節之重視,場面之宏大。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聲,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錢,年味卻淡,讓人遺憾。

  從前,過春節時間比較長,從臘月的二十,俗稱小年開始,春節就已經來到,這一天老百姓吃火燒、送灶君,祈求來年的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壺酒,年三十包餃子等。大年初一到處作揖,即給人拜年,大年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這是春節最為隆重的時間段。從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節的延續其,人們仍然陶醉在春節的氣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之後春節過完。

  從前,春節是隆重的,剛到臘月,人們就開始“慌春節”,即心中就天天想著春節,臘月二十三之後,開始準備春節的吃的、用的,無論家境富足和貧寒,都要盡一切可能,讓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從前,孩子們期盼春節的來。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兒時渴望春節的到來。為什麼那個時侯的孩子都渴望春節的到來?因為那時,物質還不是很豐富,只有到春節才能夠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當然,家中的大人也會向孩子許諾,只要努力、聽話,春節給你買新衣服、玩具等。

  從前,人們過春節需要鞭炮聲助威,需要煙火添彩。現在,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很多老百姓不再鍾情於鞭炮、焰火。沒有鞭炮、焰火,似乎春節也不熱鬧。

  現在的年味確是淡。雖然過春節還要準備,由於物質豐富,手中有錢,隨手都可以買來,春節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就可以辦齊;平時,老百姓的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節大吃;從前,走親訪友才穿新衣服,現在,誰也不再穿舊衣服、補丁衣服,平時穿的衣服和春節沒有什麼兩樣;從前娛樂單調,廟會、元宵節是人們娛樂的好地方,好方法,現在,有電影、電視、網路多種娛樂媒體,傳統的廟會、元宵節沒有往日的魅力。

  年味的確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