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是怎樣煉成的高一敘事作文
聖賢,什麼叫聖賢?怎樣成為聖賢?這是一個深奧的問題,但是我們所公認的聖賢,也就那麼兩三個人,如孔子、孟子、朱子,足見聖賢之路坎坷。
然而有一位仁兄,矢志不渝,一心追尋著虛無縹緲的聖賢之路。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1472年生人。他是偉大的思想家,創立陽明心學,配享孔廟;他是偉大的軍事家,用兵神出鬼沒,屢次平定叛亂;他是偉大的文學家,詩文造詣深厚,《古文觀止》選錄三篇。沒辦法,有才,就是這麼任性。
不過,以上所有光榮稱號,都與當時因觸怒劉瑾而被打了屁股又被貶的王守仁無關。他現在只是一個坐在顛簸的馬車上,一邊感受著屁股上火辣辣的疼痛,一邊回憶自己這些年到底幹了什麼。
1472年,浙江餘姚,王守仁同志呱呱墜地了。他生得好,不久他的父親王華高中狀元,舉家搬入了京城。所以,王守仁可以說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慮的生活。他的父親是個高階知識分子,兒子自然也不能差。所以王守仁從小就被嚴格要求,讀書寫字,一個都不能少。但是王守仁卻愛不走尋常路,天天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有一天,他興沖沖的跑到他爹面前,說:“爹,我有一個夢想!”他爹聽了很高興,就問他:“什麼理想?”“做聖賢!”“啪”王華二話不說,就是一個巴掌——完了,全毀在這小子手裡了!
雖然有理想是好事,可是王守仁挑的這個理想可操作性不高,畢竟除了一些瘋子、精神病患者說自己實現了該理想外,公認的也就那麼兩三個。王守仁自己也摸不著頭腦,於是成天空想,不務正業,放著有錢有勢的的家不回,天天在外面和和尚道士混在一起,希望從中獲得靈感。但天不遂人願,除了唸經打坐外,他什麼也沒得到。有一天,他又開始作怪了。這次,他沒有在外面瘋跑,而是安靜的坐在自己的庭院中,對著竹子一動不動的看得入神。他父親就納悶了:難不成這小子學乖了?想醉一個安靜的美男子了?於是他好奇地問:“你在幹嘛?”王守仁神經質的說:“噓!別吵,我在格竹呢!”這下可把王華氣壞了,他衝著王守仁說:“好!好!我不管了!”說罷,拂袖而去。
王守仁就這麼對著竹子乾瞪眼了三天,最終,他果不其然的——病倒了。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也許很多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可我覺得,我從中看到了一個人,在面對未知時的執著探索。
大病一場之後,王守仁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遊手好閒,有開始捧起四書五經來讀。於是他考中,上京做了兵部武選司主事,是個六品官。他整天坐著喝茶,和同僚談笑風生,表面上是風光無比,可他的內心卻無比煎熬:這不是他想要的。但還是要混日子,也許就照這麼下去,王守仁也許能熬到退休,弄個二品官的帽子戴戴,然後回家養老。但命運不容許他繼續平庸,於是轉機,或者說劫數來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就是前文提到的上書——被打——貶官這麼一套歷史上不變的流程。但上天故意要刁難刁難我們的王大人,為什麼呢?因為他貶謫的地方有些特殊,在貴州的龍場。那裡除了山就是山,在改革開放的二十一世紀都算不上富裕的地區,在當時就更可想而知了。但王守仁沒有退縮,反而一路高歌,到了龍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王守仁似乎到了此生最無助的時刻:一無所有,窮困潦倒半生的自己;榮華富貴,擁有遠大前程的自己;矢志不渝,追求聖賢之路的自己,這些之後,他究竟得到了什麼?不過是韶華白首,只會空想的自己!他內心的不滿,終於在宿命的龍場,在那個宿命的夜晚,達到了頂點。
黑夜籠罩了寂靜的山谷,對於王守仁來說,夜卻如黑霧一般,將他層層裹住,使他陷入了狂躁。矢志不渝,追尋聖賢,錯了嗎?仗義執言,挺身而出,錯了嗎?沒有錯,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錯。那上天為何要奪走我的榮華,羞辱我的尊嚴,使我至此山窮水盡之地步?既然你決意奪取我的一切,當時為何又給予我所有?
冥冥之中,他彷彿聽見了回答:奪走你的一切,只因我要給你更多。 給你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只為讓你知曉世間百態。 是你窮困潦倒,身處絕境,只為讓你通明人生冷暖。
忽然,一聲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間的寧靜,聲震寰宇,久久不絕。在聖賢之路上一路追尋,磕磕絆絆,終於到達了終點,此一瞬已是永恆。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王守仁的名字也將超越所有帝王,與孔子、孟子、朱子並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