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考作文指導> 2017年高考作文指導:記敘文開頭寫作技巧

高考作文指導:記敘文開頭寫作技巧

2017年高考作文指導:記敘文開頭寫作技巧

  在高考語文中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作文一直以來是很多同學比較頭疼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記敘文開頭寫作技巧,歡迎大家參考!
 

  【記敘文開頭寫作技巧】

  一、什麼是記敘文

  對中學生而言,記敘文是一種比較熟練也比較容易掌握的文體。然而,我在閱卷中也常常看到文體感不強的記敘文。例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嘗試”為題,寫一篇不少於700字的記敘文。可是,有不少文章或敘議並重,平分秋色;或議論過多,喧賓奪主;或敘少議多,本末倒置。據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點的粗略統計,該省20萬考生中,不符合文體要求的有3%之多。有的考生,其選材的眼光就決定了他不可能寫出像樣的記敘文。例如,有一位考生,寫同學到“我”家來玩,因為父母不在家,“我們”就自己“嘗試”著包餃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3個“再”字:先弄一點麵粉,再加水,再揉,再搓,再擀成餃皮……先把菜剁碎,再加一點鹽,再加一點醬油……儘管文章也是有頭有尾,清楚完整,但卻很難說是一篇記敘文,而是比較典型的“怎樣包餃子”的程式說明文。當年,許多寫“嘗試”著做一個物理實驗、化學實驗,“嘗試”著解剖一隻青蛙、一條鯽魚的作文,嚴格地說來都不是記敘文,而是說明文或應用文。

  記敘文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運用形象思維的手段,透過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等來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

  二、記敘文的特點

  1. 創造性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記敘文雖然不像文學作品那樣,對生活現象進行集中概括,透過典型形象來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選擇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親自體驗過的生活內容作為寫作的材料;但是,這決不意味著作者可以把現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決不意味著作者不需要對生活材料進行加工改造、提煉生髮;相反,這是把生活材料轉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這種加工改造、提煉生髮的過程,包含著作者大量的創造性勞動。以寫作成品形式出現的記敘文,不可能是客觀生活的翻版,也不僅是作者心靈的視像,它是飽和著作者心血的精神產品,是作者心靈和客觀事物遇合所孕育出來的創造物。其次,記敘文是用語言文字作為傳達的媒介的,從本質上看,記敘文就是某種(外在世界的人、事,內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陳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敘述,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語言文字無法代替真實存在,語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本身。將真實存在轉化成語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第三,把真實存在轉化成語言文字可以有千萬種不同的方式,選用哪一種方式,即最後完成的文章是何種模樣,其中必然包含著作者個人心靈的運作。因此,任何記敘文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個人心靈的色彩,正如蘇聯作家秋切夫所說:“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認為,儘管記敘文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但這種反映,又總是和作者個人的創造性勞動結合在一起的,是透過作者個人的創造性勞動來反映的。

  用語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轉化成記敘文,本身就包含創造性因素在內,如果在轉化的方式上能夠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其創造的程度就愈高。所以,寫好記敘文的關鍵,一是要選擇新穎的材料,二是要採用新穎的寫法。

  2. 形象性

  議論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斷、推理來揭示事物的本質,表達對生活的認識,它在許多具體的個別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點,而把產生這些認識所依賴的一個個具體的個別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記敘文則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體的個別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敘述、描寫為主要的表達方式,即使偶用議論,其目的也是為了“畫龍點睛”,並且也往往是在畫好全龍以後,才去輕輕一“點”。在這裡,“龍身”是主體,是基礎。記敘文要靠具體的形象去感染讀者。敘述,必須清楚地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以及具體的發展過程;描寫,必須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觸其物,如食其味,歷歷可感,如在目前。在記敘文寫作中,創造場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因為說到底記敘文總是要在縱橫兩個方面來組織結構,縱就是時間的延續,橫就是空間的展開,而場面就是對人或物在特定的時空中存在或活動狀況的描述。只有組織起一連串的場面,記敘文才能獲得生動具體的形象感。

  所以,那種連貫、整一、富有動態感的材料,是記敘文最需要的材料。對短小的記敘文來說,就更是如此。那種千里來龍,百年紛爭式的材料,不是記敘文的好材料,記敘文需要的是縮時間於一瞬,寓空間於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從格調上來說,記敘文不像議論文那樣莊重嚴肅,也不像說明文那樣冷靜客觀,它追求的是以情動人,以趣逗人。從選材方面來看,記敘文並不要求一定要選擇重大題材,而往往是從日常生活中選擇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透過對凡人小事的記述,來寄寓自己的感情,來表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從表現手法方面來看,記敘文追求的是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它要求把寫作內容表現得曲折生動,意趣盎然。有時,記敘文也傳達作者對某種事理的認識,但是,它一般不展開直接的議論,而是把這種認識潛藏在具體的生活畫面之中。它透過具體形象的描繪,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從情感、情趣方面去暈染讀者,讓讀者用審美的眼光去領悟作品的意蘊。

  在寫作記敘文的時候,寫人,最好要選擇那些內心情感豐富複雜的人物作為描寫物件;寫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脈絡,但更要注意流蕩在事件中的情感線索,特別要注意選擇富有情感內涵的細節來充實、豐滿事件的血肉;寫景、狀物,固然要注意準確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狀態,但更重要的是,要寫出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化合”。

  三、寫好記敘文的關鍵:選材

  寫好記敘文的關鍵是選材,選到了一個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麼,什麼樣的材料才是記敘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選擇有較強的情感內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說過:“小說是情感的記錄,而不是事實的重述。”記敘文寫作也是如此。事件,線索等等僅僅是記敘文的表層結構,其深層結構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內涵。事件、線索等等僅僅是承載情感內涵的框架,真正感動人的是蘊含在框架中的情感。為什麼有的文章看起來也是有頭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無味,不生動,不感人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記敘經歷”的文章中,最好要選擇富有情感內涵的經歷。那些沒有情感內涵的“經歷”不是記敘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掃除的經過記敘得再詳細,把一次實驗課的過程描寫得再具體,把一次郊遊的經歷寫得再熱鬧,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摯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動人的。因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語)。

  1988年的高考作文題是《習慣》,文體不限。這與近兩年的有點相似。當年不少寫記敘文的考生都選擇了寫老師。應該說,這是一種比較聰明的選擇。因為閱卷的是老師,寫老師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寫老師的什麼呢?不少考生都是這樣寫的:到了晚上,某老師又習慣性地坐到了窗前的書桌旁,照例開始備課、改作業。這樣的材料其實沒有什麼寫頭,因為它只是在表揚老師的敬業精神,在情感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動人之處。試想,一位老師晚上不去備課、改作業,而是去跳舞、搓麻將,會是一位好老師嗎?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選材卻不同凡響,他寫道:新學期開學了,王老師又像往常一樣來到了學校,當他快到教室門口時,突然想起自己已經退休了。於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又準備到學校去了,但這一回他記起自己已經退休了,他應該在家“挎垮籃子,生生爐子、抱抱孫子”了。可是,他在家裡猶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麼事也幹不了。他老是惦記著他的學生。於是,他又來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他要看一看他的學生。然而,他又怕影響正在聽課的學生。於是,他躡手躡腳地來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裡聽學生上課的情況……這樣的選材就要高明得多了。因為這個材料中飽含著王老師對學生的夢縈魂牽的一腔深情,這是一個老教育工作者揮之不去、無法排解的對教育事業的真情。這樣的選材與晚上備課、改作業,不是一個精神等級,不可同日而語。由此可見,只有那些飽含情感內涵的材料,才是記敘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麼,在“記敘經歷”時,可以寫哪些情感呢?

  從程度方面來說,可以寫溫情、熱情、激情等等;從類屬方面來說,可以寫親情、友情、愛情等等。要把文章寫得激動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較強的情感衝擊力,在選材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寫那些人人都能感知、的人之常情。情感雖然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在感覺,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這就是情感具有可體驗性的生理、心理基礎。有許多情感內容是人們共有的,共通的,傳達這樣的情感,就會激起別人的共鳴,就會使人感動。例如,1999年江蘇的高考優秀作文《傷心兒女》一文,寫三個不孝兒女,在母親的彌留之際,不是給母親留下最後一點安慰,而是透過移植母親的記憶,尋找母親的遺產,然而,他們在母親的記憶中,卻看到了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看到了自己的醜陋。母親的記憶,盪滌了不孝兒女靈魂深處的汙垢,於是,他們的靈魂也得到了昇華。對父母的孝順,是埋藏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最深厚的感情,寫這樣的內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鳴。這篇作文,在閱卷現場就使許多閱卷教師感動得熱淚盈眶,在媒體發表以後,又廣為傳誦,被視為當年全國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所傳達的情感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

  (2)要寫那種超出常規的強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時候,人物的所作所為與一般的人不一樣,似乎不大正常,但這種反常的行為中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具有很強的衝擊力,往往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例如,上面說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師,在一般人看來是有點不大正常,這麼大年齡了,居然躡手躡腳躲在窗戶下聽課。但是,正是從這反常的舉動中,我們看到了他對學生執著的愛,看到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痴迷,並對他產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種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備課,改作業的老師,正因為他們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們情感的漣漪。當情理衝突,必須舍理取情的時候;當正確與正確之戰,必然要捨棄一方,形成悲劇衝突的時候;當人物對某種事物痴迷、執著到難捨難分而與常規的做法不一樣的時候;情感就開始動人了。《灌園叟晚逢仙女》中愛花如命的“花痴”,《聊齋志異》中的書痴、石痴、鳥痴、情痴,都是這方面的典範,我們應該從中得到啟發。

  (3)情感要能產生振盪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種一覽無餘的、直線發展的情感,缺少迴環蘊藉的美感,很難使人產生情感的激盪。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時候,要儘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瀾,一步一步把讀者引入情感的旋渦。

  2.要選擇有較深的主題潛能的材料

  所謂主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蘊含的基本意義以及作者透過對材料的思考、體驗所傳達的基本思想和評價。前者是主題的客觀性,也就是說,這種基本意義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後者是主題的主觀性,是指作者對材料內涵的洞見開掘。主題是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結合。所以魯迅先生要求“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選材和立意是記敘文寫作中兩個重要的環節,他們處於互相影響的聯動狀態。材料選得好,為開掘主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題的開掘和深化,又反過來制約、促進材料的選擇和加工。就選材這一環節而言,和選擇礦點的道理是一樣的,礦藏的深厚度如何,質量如何,有無開採價值,這都是打井前需要認真考慮的。有些考生在選材時往往只考慮是否切題,卻很少考慮材料的主題潛能,正如魯迅先生批評的那樣:“將一些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這樣的文章當然不可能獲得高分。有時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裡,可以寫出主題深淺不一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並不具有什麼內涵,無論你怎樣妙筆生花,也很難開掘出多深的主題來。這就提示我們,在選材的時候,一定要事先估測一下材料的主題潛能,看看它們有沒有可開發性。

  舉一個例子來說吧。1994年的高考作文《嘗試》,不少考生寫的都是嘗試著學騎車,學游泳,學燒飯做菜,學幹農活等等。這樣的材料固然也切題,卻沒有什麼可以深層開發的主題潛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訴人們“只要去嘗試,就可能成功”的道理。而這樣的道理是人們共知的常理,是相當膚淺的,它並沒有為人們提供新的認識和新的啟示。這是材料本身的侷限。

  那麼,怎樣才能選擇到具有豐富的主題潛能的材料呢?

  (1)要摒棄老套的選材思路,開拓選材的視野。比如,寫《燈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別人在臺燈下刻苦讀書;寫“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勞而獲地去移植名人的記憶。這一類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題容量就很小,當然更談不上新意了。其實,每一個題目,每一個話題,可寫的材料很多。就拿《燈下》來說吧;燈,可以有電燈、油燈、路燈、探照燈、聚光燈等等多種多樣的燈;人們在燈下也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本來就是一個開放性極強的話題,可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為什麼非要去一窩蜂地移植別人的記憶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記憶移植給別人呢?為什麼非要去移植名人、偉人的記憶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記憶呢?移植了別人的記憶,人物雙方會發生些什麼事呢?……一旦把思路開啟,選材的天地是非常廣闊的。當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遊歷祖國名山大川的美好記憶移植給自己從來沒有出過門的奶奶,讓她也體會一下祖國美好河山的大好風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的記憶移植給從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聽美妙音樂的記憶移植給從小失聰的“小妹妹”。角度一變,境界全出。

  (2)要善於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發現具有豐富內涵的材料。中學生的生活閱歷當然不可能太豐富,但是,“對於我們來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語)。其實,具有豐富內涵的寫作材料無處不在,關鍵是作者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也正因為中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夠豐富,就更需要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發現有意義的材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愈是能從細小的生活現象中發現深邃的內涵,其作品的質量就愈高。“一粒沙裡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這是藝術的高致。2001年江蘇的高考優秀作文《一毛錢與誠信》,從微不足道的一毛錢中看到了誠信的彌足珍貴,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這樣的選材是獨具慧、頗有新意的。

  (3)要處理好虛和實的關係。中學生寫記敘文,大多數選材都比較實,都是實實在在地敘述、描寫。其實,最具有主題潛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徵意蘊的事物。如《白楊禮讚》《荔枝蜜》等都是運用事物的象徵意蘊來拓展作品的主題的。因此,我們在選材時,不僅要注意那些寫實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徵意蘊的材料。象徵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題具有多義性、多層性、多向性,從而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使作品產生特有的藝術魅力。像《門》《坡》《風》這樣的題目,就既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象徵的,當然也可以是二者結合的。有時候,在總體寫實的情況下,選擇一些具有象徵意蘊的`事物穿插其間,也能使作品盪出虛神,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3.要選擇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慮記敘文選材時,許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內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強調選材要積極健康、典型生動等等。這固然不錯。但是,如果忽略了記敘文的形式規範對選材的特殊要求,就會造成文體感不強,記敘文的文體特徵就會因為選材不當而顯示不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記敘文區別於其他文體的特點主要就表現在選材上。

  那麼,記敘文字身特有的形式規範,對選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來就是三點:連貫、整一、動態。

  (1)整一。整一,就是記敘文的材料必須相對集中。這種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寫議論文那樣圍繞中心(主題)選材,而是要求圍繞記敘文自身的內部要素選材,或集中於人物,或集中於事件,或集中於環境,這也是記敘文內部又可以分為寫人、敘事、繪景等型別的原因所在。議論文是旁徵博引,運用零散的、片斷的材料來證明中心論點,它是在觀點與材料統一的原則之下,靠理性的輻射來集中材料;而記敘文則要靠自身的時空關係來凝結材料。在寫作訓練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記XXX》 之類的作文,但是,這類作文往往不像記敘文而更像議論文,其原因就在於作者在選擇材料時運用的是議論文選材的方法:為了證明xxx具有某種思想品質,於是就從XXX 的生活經歷中選擇出與這種思想品質有關的“二三事”。其實這正是議論文中的例證法。用這種方法來選擇材料、記敘經歷、刻畫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亂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淺的,主題也往往是直露的。在1999年的高考作文中,運用一連串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排比段來展開記敘的文章,之所以文體感不強,顯得鬆垮,散亂,其原因也就在這裡。

  (2)連貫。連貫,就是要求記敘文的材料,最好是擷取現實生活中連續發生的片斷。當然,在具體描寫的時候,可以有詳略,疏密等。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記敘文的一個重要因素:時間。在記敘文中,要始終潛藏著時間的暗流,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敘事作品稱之為時間的藝術。在議論文中,也往往要敘事,但是,它所敘之事,往往是擰去了時間的抽象的說明性格或主題的例證。無論是整篇的議論文還是作為例證的敘事片斷,時間往往消解在議論的邏輯展開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沒有時間序列的具體要求。

  在充分認識到時間在記敘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後,又必然引出記敘文的另外兩個要素:原因和結果。我們強調時間序列在選材時的重要作用,並不意味著一切具有時間序列的“流水賬”都可以作為記敘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時間序列中包含著“價值”的材料,才是記敘文需要的材料。這裡的所謂“價值”,就是伴隨著時間演進的因果裂變。福斯特曾經打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叫做“時間生活”,沒有入文的價值;國王死了王后也傷心而死,這叫做“價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由此可見只有伴隨著時間的演進中,產生一系列因果裂變的材料,才是真正適合寫記敘文的材料。至此,我們可以說,所謂連貫,不僅僅包含著時間的連續,而且也包含著因果關係的連綴。

  (3)動態。動態,就是要求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在動態流程中表現某種主題。因此,只有那種具有動態感、過程感的材料才是記敘文真正需要的材料。從本質上看,敘事都是對已經過去了的事情的追述。但是,這種追述,在不同的文體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說明文中,運用的常常是“一般現在時”;在議論文中,運用的常常是“一般過去時”;而在記敘文中則常常要把它轉化成“現在進行時”。

  我們說,記敘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決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證法就可以把人寫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動態發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歷史性展開的過程中,才能展示人的豐富生動的性格。即使是在寫景狀物,主要表現空間關係的遊記之中,也只有寫出諸如曲徑通幽、移步換景、豁然開朗等動態景觀,寫出人與自然景物的溝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帶來藝術的美感。這也正是靜止的介紹景物的導遊圖、說明書與散文、遊記的區別所在。在議論文中作為例證的敘事片斷,只要交代人物做過些什麼,做了些什麼;而在記敘文中,則不但要寫出人物做什麼,更主要的是,要表現人物怎樣去做(動態)。在導遊的說明中,主要是交代那裡有什麼(靜態);而在記敘文中則主要描寫“我”在那裡看到了什麼(動態),它在“我”心裡引起了什麼反應(動態),“我”的行為引起了別人什麼反應(動態)。

  選擇具有動態感的材料,還要注意,動態發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線式的,因為那種直線式的事件、直線式的情感缺乏迴環蘊藉的美。“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那些優秀的作品中,我們總會感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內在情感、事件的發展過程,總是曲曲折折地向前發展的中國古代小說中的那些三迭式情節,如三打祝家莊、三顧茅廬三打白骨精等等,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範例,我們應該從中得到啟發。

  [佳作示範]

  好 奇 心

  2008年 江蘇考生

  在那個不尋常的中午,在她堅定地邁出每一步時,陽光碎了。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每個女孩都是天使。但當我第一次看到她時,我覺得她不是。

  她是那個坐在教室角落裡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條腿。也許正是因為這,我的好奇心才會像雨後的小草一樣“嗖嗖”地長了出來。

  那天的陽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學後我走得遲了點,剛好看見她拄著柺杖緩緩地走向樓梯。這時,我的好奇心告訴我:為什麼不跟過去看看她怎麼下樓梯呢?於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見她拄著柺杖艱難地走下樓。樓梯並不高。但對於她來說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戰吧!她先將柺杖拄在下一級臺階上,再用腋下頂住柺杖,用力地將那條獨腿挪到下一級臺階。我看到她的雙手緊緊抓住柺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見。

  這時,我的好奇心不但沒有減退,反而更加強烈了。不知是誰將吃剩的香蕉皮隨手扔在了樓梯上,大概是想惡作劇吧!不知道她會不會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著她艱難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麼?只見她一手抱住欄杆,一手將柺杖放下來,接著,她蹲下身……她,竟將香蕉皮撿了起來。我的好奇心彷彿一下子被擊碎了。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個惡魔,站在這個角落,陰險地看著這樣一個天使走進危險。

  陽光透過窗射進來,我彷彿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會怎樣走下樓梯,趕緊思考怎樣去彌補我的好奇犯下的錯誤。

  於是,我飛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著站起來。也許是因為太累了,她怎樣努力都沒有用。這時,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來。她抬起頭,用疑惑的眼神望著我。我輕輕地對她微笑,她便也微笑著將手遞給我。於是,我就這樣扶著她走下了樓梯。雖然,我們沒有說一句話,但我卻從她手心的溫度中感受到了來自她內心深處的溫暖。這溫暖慢慢地將我融化,將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顆有愛、有溫暖的心。

  走出教學樓,她微笑著對我說:“謝謝。再見。”接著便向路邊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將香蕉皮扔進垃圾筒,然後又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出校門。耀眼的陽光灑在她瘦小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她變成了一個天使。只不過她是一個單翼的天使。她頭頂上的隱形的光環溫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急雨的花樹下,將那顆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進心中的角落,用她給我的充滿愛的心溫暖自己。

  評析

  我已經好久沒有看到寫得這麼精彩的記敘文了!見多了粗糙的敘述,俗套的描寫,讀到這樣的開頭:“在那個不尋常的中午,在她堅定地邁出每一步時,陽光碎了。”我禁不住陡然一驚,我預感到:好文章要來了!

  果然,每一處描寫,都是那樣的細膩、真切,每一處心理的變化都是那樣的自然、動人,每一句話都是那樣的耐得起咀嚼、品味。請特別注意文中關於“陽光”的描寫,在陽光的映襯下,文中的許多描寫,都成了詩,成了畫,成了美的精靈!

  寫人,固然要寫人物“做什麼”,但動人處往往在“怎樣做”。

  請仔細體會以下的細節描寫:

  只見她一手抱住欄杆,一手將柺杖放下來,接著,她蹲下身……她,竟將香蕉皮撿了起來。我的好奇心彷彿一下子被擊碎了。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個惡魔,站在這個角落,陰險地看著這樣一個天使走進危險。

  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著力描寫這個細節?“她蹲下身……她,竟將香蕉皮撿了起來。”這一句中的“……”和“,”隱藏著“我”怎樣的心理過程?

  好 奇 心

  2008年 江蘇考生

  坐在我前桌的那個人竟然沒來參加?!看著前面空蕩蕩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紙,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動。

  她(他)是因為害怕嗎?

  如果是這樣,我只能表示理解但並不贊成。我們這一屆是江蘇高中課改的第一屆,放在科學實驗中也就和“小白鼠”差不多,從教材內容到考試形式都是全新的,從老師到學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真正信心百倍的能有幾個呢?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就臨陣脫逃。高考固然可怕,但仔細想想,高考也是可愛的。它意味著我們終於能和數不清的作業、上不完的晚自習和考不完的試卷說再見了!我們終於能以最公平的方式和同齡人展開較量,證明自己的實力了!毛主席說得好,“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所以對於高考,今朝的咱們不用怕!

  她(他)是因為複習太認真而病倒了嗎?

  如果是這樣,那真的太不值得了。高考對於我們這群人來說是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直接決定了我們未來五六十年的生活質量,很多家長都把高中生活說成是“辛苦三年,幸福六十年”,但高考的成敗並不代表一切,上大學是一條出路,不上大學也照樣有很多創造美好生活的選擇,“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古訓永遠都不會過時。所以,何必為了一次高考把自身給搞垮呢?高考誠可貴,健康價更高啊!還是咱毛主席說得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她(他)已經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錄取了嗎?

  如果真是這樣,我只能說:“太羨慕了!”上學期,我們班也有一位同學被南大錄取了,當時那個轟動啊,真是無法形容。班上同學都羨慕得有點兒嫉妒,拼命吵著讓那人請客,後來還是“老班大人”結束了這場騷亂,以每人一塊德芙巧克力收場。要是我前桌的這個人真的被提前錄取了,我倒挺幸運的,興許還能沾沾她(他)的仙氣,最後也能上一所重點大學,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唯心主義思想啊?

  去年有部特火的電影,叫《好奇害死貓》,說的是好奇心毀了一個家庭。不過今天,在這個考場上,好奇心幫了我一個大忙!順利完成了這篇命題作文。要是有幸能拿到不錯的分數,我一定會對身邊所有的人說:“好奇心真是個好東西!”

  評析

  在緊張的考場上,作者居然注意到前面有一位缺考的考生,於是激發了自己的好奇心,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成就了這樣一篇奇文。

  文中關於為什麼缺考的三種揣測,來自活生生的高中生活,箇中滋味,甜酸苦辣,既自然真切,充滿了生活的質感,又寫得輕鬆活潑,幽默詼諧。能做到這一點,靠的是平時對生活的體察,靠的是從容和自信的心態。

  仔細體會,本文絕不是簡單的“靈機一動”,而是長期積累和妙手偶得相結合的成果。

  從本文中我們應當得到這樣的啟示:寫作的素材其實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要善於體察。文中富有現場感的“前面空蕩蕩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紙”,以及關於缺考原因的三種揣測,無不來自於作者對生活的體察。而我們的許多考生,被沉重的書山題海壓得連喘氣的工夫都沒有了,感覺器官也遲鈍、麻木了,對書山題海以外的事物,甚至對與自己緊密相關的生活現象也變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了,哪裡還有什麼“好奇心”呢?閉目塞聽,麻木不仁,哪來寫作的素材呢?身在寶山不識寶,也只能空手而歸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發五官,永遠保持一顆敏感而活躍的“好奇心”,擁抱生活,體察生活,才能接納寫作的源頭活水。

  讓我走遠看看你

  2008年 湖南考生

  我是你生命的延續。命運的精靈在我出生之日起便用血緣的長繩將我和你綁在一起,掙不脫,扯不斷。我們緊緊相伴十八年,卻因置身太近,使我在這十八年的晨光與黑夜感受不到我們之間真實存在的溫暖厚重的那個字。

  以後啊,讓我走遠看看你。

  很小的時候,別的孩子還被全家捧在手心的時候,別的父母還小心翼翼地牽著孩子過馬路的時候,你把我帶到游泳池邊,用命令的口吻說:“下水。”幾歲的孩子,即便在淺水區也不及水深的高度,怎麼敢走向那未知的恐懼?你沒法向我說明求生技能的重要,狠心扔入水中,且攔住急欲下水救援的哥哥半分鐘,任那麼小的小孩子在水中掙扎、叫喊、哭泣。那是如死亡般恐怖的記憶。讓我在那麼近的距離裡深深怨恨著你。然而,當十歲的我被教練一眼相中,加入縣游泳隊的時候,當獨自去海南潛水卻中途弄掉氧氣嘴的時候,我突然發現這一技之長竟如此有用,而此時,我已經遠離了你。

  小學的時候,別的孩子還舉著棉花糖坐在單車後座的時候,別的父母還做好可口的飯菜為孩子端上桌子的時候,你配了一把亮閃閃的鑰匙掛在我胸前,隨口叮嚀:“靠著右邊走。”於是,長長的20分鐘的路程,一個剛上一年級的丫頭片子,便這樣一點一點學著自己走了。因為步行,每天要早起10多分鐘;因為步行,每天要晚回家10多分鐘。回家後,沒有炊煙,沒有人聲,先做作業,等父母回來。你永遠不會覺得一個人呆在家裡是多麼恐怖的事,自強如你,只會覺得那是天經地義。那是如粗布般灰暗無光的記憶,讓我在那麼近的距離裡深深怨恨著你,然而,當四年級的我便能獨自騎車去上學的時候,當12歲的我便一個人走南闖北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自立竟如此超人,而此時,我已經遠離了你。

  初中的時候,你調去外地,留我一人在家讀書。媽媽尚且每週回來一次,而你,即使我過去,也未必能找到時間陪我。好強如你,只是在偶爾見面時責備我的功課,那是如羽毛般蒼白無力的忘記,讓我在那麼近的距離裡深深怨恨著你。然而,當我順利考入重點中學的時候,當我在高中亦能平平穩穩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嚴厲竟能如此激勵一個人的成長,而此時,我已經遠離了你。

  今天早上,你又罵罵咧咧地責怪我不會買圓規,硬是自己上街重新買回一個最好用的,親自送到教室,然後轉身離開。我站在遠處看著你,和近距離的相處不同,我突然覺得你已蒼老一個世紀。

  父親,我親愛的父親,過去的十八年,我們相離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愛的存在,那麼以後,讓我走遠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堅實的臂膀為自己的女兒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評析

  2008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題是這樣的: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是唐代詩人韓愈的詩句。意思是說,在滋潤如酥的初春細雨中,春草發芽,遠遠望去,一片淡淡的綠色,可是走近後,卻只見到極為稀疏的草芽,綠色反而感覺不到了。詩句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覺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含有這兩句詩的意境與哲理,關鍵在於你的觀察和體會。

  請根據自己閱讀詩句所體會到的意境與哲理,聯絡現實生活,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本文作者準確地理解了命題的意圖,緊緊扣住材料中有關“距離”的提示,寫出了在“近處”看父親和在“遠處”看父親的不同的體會和感悟,文章的內容切合題意;文章記敘了“很小的時候”、“小學的時候”、“初中的時候”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的父親的嚴厲和自己的怨恨,以及“遠離”父親時才體會到這些特殊的教育方法所帶來的好處。全文線索清楚,內容充實,語言流暢。

  文章最後,父親為自己“買圓規”這個細節以及自己站在遠處看父親的感受,不僅與全文的內容相扣相合,而且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仔細想想,本文的幾個主要片段,也就是《我的父親》之類的文章中常見的內容,但是卻被作者用到規定性很強的試題中來了,而且非常切合題意,其中的奧妙在哪裡呢?這就是我多次講過的“語言周旋”“拉一拉,靠一靠,扭一扭”的技巧。你看,從文章的題目“讓我走遠看看你”到文中每寫一事都反覆強調“讓我在那麼近的距離裡深深怨恨著你。”“而此時,我已經遠離了你。”作者在“拉、靠、扭”上用了多大的力氣!

  把本文和2006年湖北的高考優秀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結合起來閱讀,想一想,同樣的材料,怎樣轉化運用到不同的題目中去。你學到一手了嗎?

  三生有幸遇上你

  2006年 湖北考生

  前生,今生,後世,這三生我所有的幸運都只是能夠遇上你。——題記

  佛說,因果有緣,千百年的輪迴皆由緣而起。我想,上輩子也就是前生,我一定是千萬次的回眸,億萬次的尋覓,才能在滾滾人流中遇到了你,惟一的你!

  我是一個受命運詛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上天就帶走了我的媽媽……一個熟悉的身影,眨眼間消失了,那種感覺,那種心痛貫穿了我的整個生命。從此,我變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語,心靈封閉,沒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兒。

  我以為我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與空虛相伴,與孤獨同眠。然而,三生有幸,我遇見了你……

  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你,是在那個微涼的晚秋,枯黃的葉子漫天飛舞的時候。你作為小學三年級的班主任出現在我的視線裡:微胖,短髮,一身黑色衣服,笑時給人溫暖,不笑時給人一種嚴肅。那時,我已習慣於獨守自己的心靈世界,不容外人涉足,那是偽裝到最後的堅強,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寧靜,對你也沒有任何多餘的感情。

  奇怪的是,你並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視我,還讓我當了學習委員,掌管班上大小事務。一有機會,便表揚我,一有時間,便找我談心,鼓勵我多與人交往,不斷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我知道,可是,我心裡的冰塊是那麼牢固,那麼寒冷……

  時光在你的關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駒過隙,一晃三年過去了,我離開了你,升上了重點初中,與你的聯絡少了許多,但是,你始終沒放棄過對我的感化與疼愛。

  幾年如一日,你對我關愛有加,問寒問暖,情濃如水。

  中考前的那個下午,我記憶猶新。你託人送給我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筆跡,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親情:加油,好好考,我始終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淚潸然而下,心裡有股暖流在湧動,我彷彿聽見了自己心裡的冰層開始破碎的聲音,我不禁笑了,這是媽媽“走”後,我第一次幸福而快樂的微笑。

  考入縣城重點高中後,我們學校與你家的距離更遠了,但我們的心更近了。你時常拎著水果來看我,給了我全部的母愛。

  你的信箋和電話成了我溫暖的源泉,你的看望和談心成了我愉悅的家園,你的匯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糧倉,在我渴望的時候,你是春天般的及時雨。

  高考臨近,你發簡訊來說:“孩子,親愛的:你要認真複習啊,好好考試,我一直認為你是最優秀的孩子!”老師,你不知道啊,我又一次落淚了,你老是惹我哭,惹得我激動地哭,惹得我高興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時,我想,你肯定捧著保溫盒站在考場外,因為你說過,離這兒再遠也一定來送考。今天不知為什麼你來晚了,是拎的東西多了,還是堵車了?是節約車費步行艱難,還是走錯了路?……如果你現在已經從百里之外趕到了這兒,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場外,擁抱你,親吻你,對你說一聲:“我想叫你一聲媽,老師!”

  媽,我三生有幸遇見了你,雖然你並不是我的親生媽媽,但你滿足了我對母愛所有的希望,媽,我愛你!是你教我懂得愛,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帶走了一個親媽,卻還給我一個偉大的母愛!

  三生有幸遇見你,希望我還有下一個“三生”,再下一個,生生世世,永遠有幸與你相見!

  媽媽,你聽見了嗎?但願生我之身的媽媽升入天堂,愛我之身的媽媽永駐人間!

  我愛你,媽媽!

  評 析

  本文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選材,寫出了對一直關心“我”的老師的真摯、深沉的感情,文中對老師的肖像描寫、對老師在場外送考的想象,都寫得真切動人。文章從“題記”人手,扣上命題的要求,結尾時,又進一步照應“三生有幸”,首尾圓合。特別是“但願生我之身的媽媽升入天堂,愛我之身的媽媽永駐人間”一句,更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讀來令人動容。

  2006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題要求寫出對帶“三”字的詞語(一個或幾個,如“三思而行”“舉一反三”“三省吾身”,等等)的聯想與感悟,題目出得相當靈活,考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的餘地是很大的。這位考生非常聰明,她(他)所寫的其實也就是《我的老師》《記一個人》等題目中常見的內容,但她(他)巧妙地把這些內容融會到《三生有幸遇上你》這個題目中去了。我曾經在許多場合講過,同樣的材料,是可以轉化運用到不同的題目中去的。北京有一位對高考作文頗有研究的特級教師甚至說,任何命題都是“不命題”。你對這篇文章的構思,你對這樣的觀點,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