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考作文指導> 2016年高考作文指導:如何寫好議論文

高考作文指導:如何寫好議論文

2016年高考作文指導:如何寫好議論文

  對於寫作,沒有什麼積累更重要。相信不止一個老師不止一次督促學生看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如何寫好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何寫好議論文】

  一、厚積而薄發

  對於寫作,沒有什麼積累更重要。相信不止一個老師不止一次督促學生看書。說實話我高中三年一本正經書都沒讀完,但是積累何必要靠書?記得我的高一第一節語文課,閔文老師就告訴我們學語文的秘訣:愛美、多情、好奇、熱愛生活。其實生活不在別處,哪裡都能積累素材。我回憶了一下我在高考中用到的部分議論文素材及其來源:

  貝克漢姆退役——時事新聞

  錢鍾書的一句——我考前在複習資料上看到的

  陸羽的詩《六羨歌》——我在一首古風歌曲《風華錄》裡聽到的

  史記屈原列傳的部分段落——老師要求我們背誦的課本內容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想離。——因《甄嬛傳》而大紅的一句詩

  梭羅、沈從文等被我在排比舉例段中一筆帶過的例子——各種道聽途說,或從別人的優秀作文中看到的

  這些材料來自各種地方,無論是你刷微博、聽歌、看電視劇、看報紙、讀雜誌,你都可以有意無意地找到可用的素材。發現素材後,可以把它記錄下來,日後再用。

  但是我還想說幾個素材密集地:

  1、語文試卷:做題的過程本身也是積累的過程。

  古文中有可用的事例、句子。如我積累的一個句子: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出自顧炎武《廉恥》。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僅顯示出你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且文勢大增,激情澎湃。

  大閱讀的很多散文都有可取之處,學它的語言和內容。如:同學像我推薦過一篇她做題做到的大閱讀散文:陳蔚文《溯水而上——夜讀<詩經>》。語言優美,有詩意,內容有深度有廣度,可用於很多話題,,如:對文化的理解、對經典的傳承、細微之美、平凡中的大道等等。

  許多作文題本身就是素材,這些素材不但新穎別緻、沒被濫用,而且往往可適用於多角度、多方面。如07年北京考題:劉長卿的詩句: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11年上海考題: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但也有的作文題(如今年江蘇的題)意思太淺,角度太多,不適用於作例子。

  2、他人的高分作文

  當我在讀他人作文時,我想些什麼?

  如11年上海高考高分作文:風中的餘香(標題有詩意,先發制人,下筆不凡)

  那輝煌的盛唐早已過去,但仍千百年來在人們心間流淌;古希臘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卻依舊蔓延,在更深廣的土地上,燃燒了幾千年。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是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存,最宏偉的大廈最終也不過化作歷史風塵中的一把碎土,但我們創造過的思想與美,卻在它們的載體與軀殼湮滅後,化作歷史風沙中的一抹餘香,纏繞亙古,永不逝去。(此處語言形象優美,化抽象為具體,值得借鑑)

  當年左光斗被魏忠賢殺害後,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隨(後)魏忠賢一飲而下。連喉骨也徹底地碎了,魏忠賢才徹底放心了,如此,你還如何再上書、進言?他卻不知,自己飲下的,是一生的恐懼。那東林黨人的傲骨不滅,他們的靈魂成為奸惡之人永遠的噩夢,也幻化成為歷史一曲永恆悲壯的絕響。(這個例子可以收集,但感興趣的同學不應止步於此,而應查一查左光斗、東林黨的事蹟,瞭解事件全貌,有利於你將來使用這個例子)

  是的,一切都不會過去。形式的過去預言著內涵的永存。(揣摩這句話的構成,“形式”和“內涵”相對,“過去”和“永存”相對,但兩者存在關聯。這種對立統一的句子包含的資訊量大,短小精悍、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而今,在這個身邊風景迅速變化的時代裡,你是否曾聞到,那風中的餘香?(聯絡現實,接地氣,使文章不是空發議論)古龍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傳承與遺留。有那麼多人感慨的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喪失,於是他們迫切地想重建,想發揚光大。如此並沒有錯,只是有許多的文化,它隨著歷史的雲煙,早已很難在當今世界坐上一把輝煌的交椅。它們的位置,應當成為風中的淡淡香氣,人們精神家園的盆景,在無聲中滋養與溫潤我們的感情。那些遺忘是必然的'啊,傳統的審美,或是略帶迷信色彩的習俗,它們其實從未在(我們)身邊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換回轟轟烈烈的紀念形式,我們才反會感(覺)[到],它們逝去的姿態。

  並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為那風中的餘香。逝與留的辯證正是自然與歷史最智慧的斟酌。(又出現了“逝與留的辯證”,這更顯示出作者的深刻思索。“自然與歷史最智慧的斟酌”這樣的表述不是普通學生可以憑空寫出,必須多看多想多記多用)當表面隨著風沙漸漸融化,那核心也正緩緩顯露它的精華。(用這個具體可感的過程比喻另一個抽象的過程,貼切、有畫面感。寫出這樣的句子要生善於觀察生活、善於聯想和想象、善於類比。和數學建模差不多)時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讓我們看清一樣事物它真正的價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經的飛天完整而清晰,但對畫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畫;如今的它雖乾涸百孔,卻更能承擔歷史的厚重,真正的傑作,必是經過歷史風霜的淘洗,然後逝去了一些,卻更餘留了真和美。

  我們這個時代,是否想讓後世回望的時候能找尋到如此一些不滅的精魂?(以問句展望未來,使語言形式多變,抑揚頓挫。餘韻無窮,使讀者沉思,也顯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那就讓文學的泡沫,讓市場的包裝淡去些吧,它們,只會在風中逸散。

  一直難忘的一次畫展,是新興的畫家自辦的,朋友看到一幅畫問我,那究竟是傳統畫風還是後現代的?我看著那幅畫,很溫暖。(又一次舉例,比起說理更生動,不顯枯燥。以舉例作文章的倒數第二段也是可取的)

  那一刻,我彷彿聞到了風中的餘香。(結尾點題很重要)

  看他人文章時,要看他和你的文章有何不同。除了積累名句、例子,也要學習語言、構思、層次。每一篇高分作文都有你可學的地方。

  又如我讀05年江蘇高分作文《善始之論》(當年主題是鳳頭豬肚豹尾)。此文以古文寫作,比較小眾,又說理頗多,語言難以學習,但仍有可取之處。我的高考作文采用了和它類似的結尾。它的結尾是“願斯志之永固兮,東終古而未央!”。我查了這句話的出處,是曹植《銅雀臺賦》,原句為“願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後半句是說快樂將延續千年不絕)”而我寫的結尾是“願斯志之永固兮,靜終古而未央!”這個句式只需稍改兩個字就可以適用於許多不同主題,不僅有詩意而且豪邁有氣魄。可謂萬能金句。但萬能金句如何拾得?其實考前我和一些同學都欣賞了這篇文章,也許他們只是感嘆了一下作者紮實的古文功底,就棄其文於不顧,而我耐心地看完了這篇作文,並查了其中典故、詩句的出處,因此我得以把這個句子收為己用。

  由此看來,積累的過程要耐心,關注細節,不放過任何可以學習、借鑑的地方。同樣的,我也正是本著錙銖必較的心態,才會想要查歌詞、電視劇中詩句的出處。不要覺得這是浪費手機流量。

  二、 苗言

  白居易言著文:根情、苗言、華(花)聲、實義。優美的語言可以彌補、粉飾許多硬傷,如立意較偏、舉例不當、結構混亂。

  1、華

  閔老師說作文有三境界:樸1、華、樸2。或者說簡1、繁、簡2。在這個螺旋式前進的世界裡,的確樸2是一種清麗脫俗的表達方式,簡潔流暢,多見於鄉土題材,優於華麗的措辭,更優於樸1那種小學生作文的單純無知的塵土氣。有的同學可以做到樸2,但我還是推薦寫“華”。也許不是每個老師都能立刻識別樸1和樸2的區別,但華美的語言如烈酒、似強光,總不會被老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