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考作文真題> 2016年安徽高考作文解析及範文:像蘇洵一樣教育孩子

安徽高考作文解析及:像蘇洵一樣教育孩子

2016年安徽高考作文解析及範文:像蘇洵一樣教育孩子

  每一屆的高考中語文都會佔很大比重,也有不少人都擔心自己的作文會不會跑題,我們來看看應該如何分析這篇作文題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年安徽高考作文解析及範文,歡迎大家參考!
 

  【作文題目】

  閱讀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權威分析】

  考生可以由漫畫聯想到自己、他人,也可聯想到某類群體,可以抽象為人類;分數可以能理解為學業成績,也可以理解為工作業績乃至團體、社會、國家的進步程度;人物臉上的唇印、掌印,看成親吻、掌摑之外,還可視作一般意義的表揚與批評;而成績浮動與獎懲變化之間的多重反差對比,能引發考生對進步與退步、表揚與批評、起點與程度、數量與質量等問題形成自己的思考與判斷。

  一人因得滿分受到表揚,另一人因不及格而受到批評,這是教育及至整個社會中非常普遍的現象,並無特別之處;漫畫的意趣來自比照,第二組漫畫並非高分就表揚,低分就批評,而恰是相反。這樣,寓意就出來了,人們總是以某一尺度去衡量評價,達到最高標準就獲得高度肯定,達不到最低標準就會受到批評;人們往往又將這種標準固定下來,要求高分者恆高,低分者不斷進步;這種僵化而不切實際的思維方式需要反思,正如唯分數論的評價體系必須批判。

  從兩人不同遭遇看,其中一人分數由55分到61分,雖只有6分的進步,但由批評轉為表揚,另一人分數由100降為98,卻由表揚變為批評;低分者獲得進步值得表揚,但滿分者變為98分就進行批評,這就提供了另一思考角度,事物起始階段都有發展空間,但到一定高度後,其提升空間越來越狹小。如何看待事物達到一度高度後的發展態勢,並提供更好的發展可能,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寫作的重點還可以放在如何辯證看待進步與退步上,而如果敢於突破,這個立意還可以寫成記敘文或小小說。

  100分和61分得到表揚,98分和55分受到批評,前者我們能夠接受,因為達到了最高標準和最低要求,但98分就受批評毫無道理,機械地拿同一個標準去衡量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事物是不應該的。所謂起點低則進步快,高水平則求穩定,所有發展到高水平的事物,都該被容許在合理區間內浮動,而這個角度將帶來更深的立意。

  “讀圖”難度增加 聯絡社會生活

  ■倪寧馥(泉州一中高階教師,泉州市語文學科骨幹教師)

  漫畫作文不是高考作文常考的`型別。作為材料作文的一類,審讀材料(即“畫面”)並據此立意,是關鍵的一步。

  本幅漫畫的內容清晰,容易把握:甲同學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父母的親吻,第二次考了98分則捱了耳光;乙同學第一次考了55分被扇了嘴巴,第二次考了61分則得到親吻。這樣的畫面,並不鮮見,符合考生特別是家長的生活實際,反映了當下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如何面對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問題。

  誠然,重視分數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如此“唯分數論”給孩子帶來的身心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應試教育“高燒不退”的大背景下,諸多家長迷失家庭教育的主體方向,變相的只關心孩子的成績排名、分數等,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家庭、社會矛盾和問題。如何理性看待分數、進退,如何避免陷入“功利主義”誤區,如何促使教育真正迴歸本原,都是此次作文值得討論的問題,也是相對容易把握的方向。其他如“樹立正確的成敗觀”、“建立合理的獎懲制”等,亦是較為準確的立意選項。而具體到謀篇佈局,就多數同學選擇的議論文體而言,可以先概述畫面,再揭示寓意、明確主旨,然後聯絡社會生活,展開合乎情理的論述。

  其實就本屆考生而言,雖然今年的考題有些出乎意料,但其實並不陌生。今年的題目,相對以往常見的“文字”材料作文,增加了“讀圖”的難度;相對重點準備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則因所謂“任務”的消失,降低了構思的難度。考生若能保持平穩、積極的心態,呼叫之前(尤其高一高二)訓練的積累,相信不難應對。

  【範文】

  像蘇洵一樣教育孩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這幅說的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

  蘇洵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曾達到了“下筆頃刻數千言”的境界,被世人廣為傳頌。殊不知,我們這位文學大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名家。

  相傳,蘇洵的兩個兒子幼時非常頑皮,不思進取,貪圖玩樂,蘇洵經常教育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然而,如此和風細雨式的說服教育收效甚微。儘管如此,蘇洵並未採取“棍棒教育”的方法,沒有對孩子進行強制教育,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出發,積極引導,誘其入門。每當孩子們玩耍打鬧時,蘇洵就躲在旮旯裡讀書,聚精會神,神采飛揚。當孩子們圍過來想瞧個究竟時,他又把書趕緊“藏”起來。孩子們發現了父親的這個怪現象,以為父親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東西呢,就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看,漸漸地,他們也喜歡上了讀書,而且,他們從中發現了閱讀的快樂和趣味。從此,他們的人生駛入了成才的正軌。以至於後來,蘇軾、蘇轍和他們的父親蘇洵並駕齊驅,被世人譽為“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成為中國文壇上並不多見的奇特景觀。

  蘇軾之所以才識卓異、震古爍今,看來與其良好的家教不無關係,他的成功給了我們可貴的啟示。

  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蘇洵教子,就像大禹治水,善於引導,善於啟發孩子的興奮點,善於開發孩子的興趣。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教學一旦觸及孩子的情感意志領域,觸及孩子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興趣是學習者成功的內驅力,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的靈感。蘇洵深切懂得這一點。

  身教勝過言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植物的生長尚有自然規律,更何況是育人這長期、複雜、系統的過程,它更需要我們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時時處處做孩子們行動的榜樣。試想,蘇洵如果不是那樣痴迷於讀書,怎麼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和重視呢?正是他讀書時神采飛揚的情景,才深深吸引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引起了他們的探求欲,進而帶動了孩子們的讀書學習。“環境對人的薰陶太重要了,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環境的選擇。”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真正說到了要害上。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