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考作文預測> 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共享單車的利與弊

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共享單車的利與弊

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共享單車的利與弊

  共享單車事件發生後,我們認真反思,究其根源是雙方沒有進行溝通,小編收集了2017年高考題目預測:共享單車的利與弊,歡迎閱讀。

  【作文題目】

  2017年1月17日,有群眾反映,武漢東湖風景區的共享單車被一群穿制服的人成批運走,丟棄 在景區一處溝內。被扔溝內的腳踏車已經堆成了小山,很多車輛因此損毀。腳踏車周圍全是垃圾。 記者在現場瞭解到,被毀的腳踏車是某共享單車公司於去年底在東湖景區磨山段投放的車輛。車輛使用按照半小時計費,每半小時 1 元。這個價格僅為景區原有腳踏車租賃價格的十分之一,很 受遊客們的歡迎。

  武漢東湖綠道物業管理公司相關人員稱:“週末遊客往往超過20萬人,許多單車亂停放,影響了其他遊客,給景區管理帶來巨大困難,況且對方事先沒有和我們溝透過,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

  對此,你怎麼看?請寫一篇文章闡述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問題,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範文一:誠心溝通,紛彩共贏

  武漢風景區的共享單車被物業管理人員強行運走並丟棄在溝內,導致車輛損毀,我認為這一做法欠妥。物業管理人員應先與共享單車公司做好溝通,而且單車公司在盈利之前應先考慮景區管理狀況並與物業管理公司做好協商。溝通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語言是心靈的鑰匙。只有我們誠心溝通,團結協作。才會達到紛彩共贏。”

  溝通能開啟理解之門,幫助我們化解矛盾。

  共享單車事件發生後,我們認真反思,究其根源是雙方沒有進行溝通,只顧自身利益而未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單車公司在實施優惠政策之前誠心地與物業管理公司進行溝通,還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嗎?不會,雙方中只要一方能心平氣和地與對方協商,商討出合作共贏的良方便能化解這個矛盾,避免由此造成的管理不力以及經濟損失問題。如果政策合理還能最佳化管理增加客流量,從而實現紛彩共贏。

  溝通需要我們換位思考,實現合作共贏。

  人在社會上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與社會與他人緊密相連。所以,我們不能只顧個人利益而忽視他人。這就需要溝通,需要換位思考。景區單車事件中雙方都未曾換位思考過。以至於沒有做到及時溝通解決矛盾,從而引發嚴重後果。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他們之間矛盾的渙釋有人說是因為藺相如的寬容,但我認為更多的是溝通。如果藺相如早些將自己的為國著想的想法告訴廉頗,那麼一心為國效力的二人便可早些攜手合作共同振興楚國。

  溝通應誠心相待,和諧才能共贏。

  矛盾產生之後我們應該進行真誠的溝通來化解矛盾。和諧相處才能為雙方帶來更大的利益。一意孤行,不以誠相待只能將衝突擴大。單車公司損失了腳踏車,而物業管理公司也因此而名聲受損,大大地影響了景區的經濟效益。可謂損失慘重,試想如果雙方誠心溝通,還會有這種狀況發生嗎?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深情地說:“假如還有明天,我將把衝突與對立寫在冰上。然後等待太陽的升起”。溝通將會是融化冰的太陽,帶給世界明媚而溫暖的陽光,讓衝突雙方實現紛彩共贏。

  範文二:有規方可行

  景區內的共享單車毀於溝中,眾人對此議論不斷。共享單車的推行確實能助力綠色出行,低碳環保,但亂停亂放現象背後折射的`是規則的淡化和缺失。為此,我認同景區工作人員的說法。

  我們生來喜歡打破枷鎖,卻又難以離開枷鎖。就像萊辛說的,我們常常“在老的枷鎖摘去後又為自己鍛造出新的來。”如此迴圈往復,世界就這樣被推著向前走了。

  單車公司由於事先未與公園方面進行溝通而擅自在公園內投放腳踏車,看似為綠色出行助力,實則是沒有任何依託的“空中跳舞”,它缺乏了制度和規則的約束,這於某種程度上說確為一枚隱形的炸彈,造成了公園單車氾濫成災。沒有了規矩的限制,人們便可按自己固有的方式來做事,而公司未與公園達成一致便從根源上形成規則的缺失,為此,可以說單車公司的做法實為不妥,善行造成“不善”,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方面,現象背後折射的也有社會群體即單車最大的受益者——遊人的規則意識的缺失。本來單車服務的主要是遊人,為了遊人的便利才投放單車,但遊人卻未將規則意識放於心中,亂停亂放在園區內屢見不鮮,不僅影響了其他遊客,更是給景區管理帶來巨大困難。從遊人角度看,便出於對規則的忽視。“唯我所用,事不關己”成了大家一致的共識,覽目當下,“中國式哄搶,中國式過馬路”等烙上中國標識的違規行為屢見不鮮,一幕幕的背後,便是由於人們對規則意識的缺失。有學者曾說:“當道德的力量無法約束社會個體時,法規條例必須成為維護社會安定和文明進步的主力軍。”從這個意義上講,殺雞儆猴,應該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好方法。同樣,對於材料中單車亂放的行為,園區只要早立規矩並不斷落實,相信良性規則的意識便會於人們心中長存。

  正如尼采所說:生命鮮活之處,必有法則堆積。針對材料中的現象,於園區則應從社會存在入手,做好與第三方的溝通,從而做出對遊人及他人適宜的規則決斷,保障規則所需要的社會性貢獻不至於使人們失去存活的物質基礎,而於遊人,則應從主觀性入手,唯有從思想上生髮出的規則意識,才是維繫規則的精神保障。

  不繩之木,無以為梁,而沒有規則的人類也勢必帶不來一個風光霽月的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