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吶喊讀書筆記(通用5篇)

吶喊讀書筆記

吶喊讀書筆記(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吶喊讀書筆記(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吶喊讀書筆記1

  似曾記得這樣一句話:偉大的作品初讀時總是讓人覺得厭煩。讀了魯迅的《吶喊》後,發自內心的贊成這句話。仍記得讀《吶喊》的時候,對於裡面的小說,個人感覺索然無味,甚至有一種讀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著自己閱讀每一篇小說,讀後的效果非常差,幾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對於我這樣一個還比較喜歡看書的人來說,居然覺得看書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實在少見。或許魯迅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相去甚遠,社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魯迅所寫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這與眾人對魯迅文章的極高評價簡直是天淵之別。世人眼中,包括許多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都把魯迅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標杆,一個里程碑……而這樣一個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寫的文章,我個人初讀的時的體會卻是不明所以。我給自己的唯一解釋只能是:自己的文學素養太低,感受不到《吶喊》裡面的小說帶來的思想衝擊。畢竟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足以證明魯迅的貨真價實,絕非浪得虛名之輩。抱著這種態度,我強迫自己再次拿起《吶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賞析“《吶喊》,每一篇都讀得非常認真仔細。結果驚喜的發現魯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讀越有感覺,當讀第二遍時,至少不會出現讀不下去的衝動,也能不時感受到魯迅所寫的文章內那悲憤欲絕的情感,但這種極度憤懣的情感,卻似乎總也敘說不出,總覺得還有所欠缺,還有更深沉的內涵可以去挖掘。也許是社會環境天差地別,亦或是文化涵養的差距,我絞盡腦汁,也總是感到魯迅小說裡的人物有一種親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時更不知道魯迅究竟想表達什麼。不過,既然已經讀了兩遍,還是有必要寫寫看完之後的心得,努力總結一下閱讀《吶喊》後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還是出版社的編輯無心插柳。《吶喊》裡面的小說似乎能夠不經任何修改地和“眾”為一。開篇即為耳熟能詳的《狂人日記》,中國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用一個狂人的口吻憤怒地向封建社會的專制黑暗發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卻無奈地被封鎖在這樣的牢籠裡面,看不見光明,望不到未來,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間歇性地發出幾聲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響聲。“吃人”二字,狂人內心真實的聲音,徹底揭露了封建專制社會壓抑自由、扼殺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用這兩個字形容最合適不過了。仁義道德的背後,藏著的是一群嗜血的妖怪;大義凜然的背後,是對“吃人”的無盡慾望。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價值的社會,是醜陋的,而對生存在這樣一個社會的人來說,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魯迅身在了這樣的一個社會。想像一下:當一群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走向另一個世界,或者就是沒有選擇的被奴役,遭剝削,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與自己無關,也不可能有關的事,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純動物的人,還能算是人嗎?恍然記起巴金老先生著作裡面的那一個個令人憐憫的小生命,還未開花,就已夭折;還未來得及向人生吶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們的生命從來沒有一刻屬於自己,我的心不禁顫抖不已,難以想像,魯迅寫《狂人日記》內心是多麼的焦躁和憤怒,或許,那個狂人本身就是魯迅自己。

  《狂人日記》之後,是不同的小說內容,但個人感覺,這些小說的內容主題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反映了同樣的一個主題:中國封建社會的“吃人”。小說中的人採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吃人。

  《孔乙己》,《白光》講述科舉制度毒害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為了改變社會地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舉,夢想金榜題名,為此,他們寒窗苦讀數十載,頭懸樑錐刺股的死記道德文章,然而,畢竟僧多肉少,科舉考試如同千萬大軍搶過獨木橋,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卻是跌落河中,更者連獨木橋也望不到。最為可悲的是,他們一次次的失敗,卻不得不無奈的重複進行著軟弱無力的抗爭。古往今來,數不清的讀書人,為了功名,一生苦讀,但他們根本沒有看清楚:字的背後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對封建科舉制最好的諷刺。

  《藥》、《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惡地謀殺了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面對病痛,人們驚慌失措,毫無主見,只能寄託於甚至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一個個剛發芽的生命,就在他們的煳煳塗塗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憐憫又可恨的淚水。同時,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魯迅對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實實在在“吃人”的悲劇是一種我們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傳》、《頭髮的故事》直白銳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聯絡群眾,不依靠人民大眾的錯誤行為,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別是那早已家喻戶曉的阿Q精神,讓人看罷笑中帶痛,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無知,但認真反思,我們難道不會從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嗎?阿Q身上那種“事後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國人最為典型的心理嗎?放眼當今社會,有多少人,重複地做著阿Q當年曾經做過的事,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現實中的阿Q……魯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簡單就將中國人的品性描繪得栩栩如生。

  《社戲》、《故鄉》表達的出作者魯迅對童年時代的嚮往,在魯迅眼中,童年時候的天真浪漫、無憂無慮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時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世界完全變了,變得邪惡黑暗,變得壓抑沉悶。思想的活躍也隨風凝固了,變得木然遲鈍了,階級思想更是牢固的樹立在心中,硬生生將原本的好朋友分割開來。閏土就是最好的代表,從小時候的活潑靈秀到中年時期麻木不仁,閏土的身上,鮮明的'寫著封建社會特有的兩個大字:吃人!

  讀魯迅的文章,個人感覺真的非常的壓抑。裡面的氛圍總是處在悲慘的黑夜和肅殺的秋風中,令人時時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懼感,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吃掉。從這些文字中,隱約看到了魯迅內心的陰影和恐懼。或許,他們那一代是沒希望了。但魯迅沒有放棄過吶喊:救救孩子!就是魯迅內心最深處發出的最具震撼力的爆破音。至少我認為,雖然魯迅心中充滿彷徨,但是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正如魯迅在《故鄉》中所寫,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路。中國人民的康莊大道會靠自己的雙腳堅實的走出來!

  吶喊讀書筆記2

  漫步在楓葉林下,看著如血染工的楓葉飄落,空中似乎瀰漫著哀歷的氣息,我似乎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心聲……

  在魯迅先生不勝列舉的作品中,《吶喊》作為他名聞遐邇的代表作,是他所有作品中最為卓爾不群的。

  《狂人日記》的文學地位是不必多言的,它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小說,魯迅先生沒有正面揭示社會的黑暗腐敗,而是運用極其深奧的影射等手法,把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後遺症留下腐朽不堪的社會風貌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這是篇值得熟讀的深思而又不可多行的好文章。

  你可曾記得記得那位赤貧如洗的孔已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便是孔乙己最完美的寫照。那時,有多少像孔乙己一樣攻苦食淡的讀書人呢?群眾對孔乙己的冷嘲熱諷;使我感到當時社會決疣潰癰的現象,而魯迅先生用筆底煙花的筆墨堅定自己愛國如家的一種個性資訊。

  江南有一水鄉名喚魯鎮,迅哥兒從小生活的地方便在這裡,少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用網下歸航等輕鬆的畫面,如魯迅童年的一般,童趣盎然的水鄉生活的射影一般,魯鎮勞動人民的淳樸差良為而又迷信落後的思想使我惘然苦失,不由得嘆息當時的社會的灰暗和壓抑。

  楓葉落在了寬闊的大地,太陽已經出來了,陽光普照大地之上是魯迅先生的一片赤誠之心與愛國情懷。

  吶喊讀書筆記3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書中有些文章,例如《故鄉》,《藥》,《孔乙己》等,都被收進了教科書裡,所以讀起來特別熟悉。魯迅先生的作品往往都映射了當時那樣一個環境下人們的生存狀況和麻木的狀態。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的孔乙己,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一人物的命運可謂悲催。《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和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讀到文章深處,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當時魯迅的心情。

  想想魯迅先生當時選擇棄醫從文,就是想拿起筆透過文字使當時的國民看了文章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這既是一種鞭策,又是一劑良藥。其實,魯迅先生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他用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站起來反抗,來與其鬥爭,他的作品也激勵了一代人,影響深遠。讀完《吶喊》,想想如今的社會,生活,覺得一切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好好去珍惜。

  吶喊讀書筆記4

  《吶喊》作為五四新文學的一聲吶喊,彷彿劃破黑暗的光,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魯迅在其中塑造了狠點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讓我最欽佩的便是魯迅在吶喊各篇中塑造的看客幫閒形象,他們代表著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麻木無知國人的現狀,這也是魯迅對於國人難以消除的劣根性的清醒認識。《孔乙己》中的酒客對於弱者悲慘遭遇抱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不但沒有一絲同情,反而將其茶餘飯後的笑料,揭露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野蠻,表達了對於當時社會與文明的批判,體現了魯迅人道主義的思想。《藥》中圍觀夏瑜的人群也令人痛心不已,國人對於革命的先驅者抱以看熱鬧的態度,也因此扼殺了前進者,扼殺了改變社會的微薄力量,這才是中國社會不前進的根本原因。啟蒙者本是腐朽社會的一劑良藥,卻成為無知看客被“吃”的物件,實是可悲。《明天》中的藍皮阿五和紅鼻子老拱也同樣是看客形象的代表,他們對於悲慘的單四嫂子抱以嘲弄的態度,不僅沒有對於弱者提供幫助,反而以此為樂。可見當時人心之冷漠,社會之殘酷。看客一詞興於魯迅,但看客形象卻在古往今來的中國社會中廣泛存在,魯迅是第一個揭露看客現象的人,在這種意義上來說,也可詮釋吶喊之義,直至現世仍有普遍意義。“看與被看”一直是魯迅作品中深刻的主題,也是當今社會吃瓜群眾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是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我”心懷祖國、憂國憂民,“我”嫉惡如仇、厭惡舊制,“我”的心裡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他是日夜奔波的人力車伕,他腳下的土地載著車,他手裡的橫槓撐起家,他的心裡是目的地和銅元、是明天鍋裡的米。

  在趕路的時候,一位老人家突然被撞倒在地。在我看來,這位“不小心”被撞到的老人家並沒有受傷,車伕應該立刻離開,載我去做“更加偉大的事業”。然而人力車伕卻完全不理會“我”的意思,而是傻傻地跑過去把老人扶起來,並關切地問她的傷勢,又毫不躊躇地把她送到巡警分駐所去做檢查。他願意承擔,願意相信,願意做這些看起來“傻傻”的事情,他是正直勤勞的城市苦力工人,做著最尋常的工作,卻仍擁有高尚的品質。

  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突然變得高大。

  “我”認識到了自己思想的武斷,掏出一大把銅元給車伕,但這更暴露了“我”思想的低微,終於“我”在內心裡又譴責了這淺薄的人道主義同情。但是這種複雜的情緒“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時期具有進步傾向的知識分子,但對勞動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然而,車伕的所作所為卻使他極為震驚“我”在進行自我審視、自我省察、自我靈魂拷問中發現了“我”作為知識分子自身的“小”來。

  魯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歌頌了這位看似最普通的勞動人民的偉大靈魂,以小見大,深刻而又動人。

  當我讀完這本小說集,閉目回想,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似乎都躍然紙上,在我腦袋中久久不忘,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哀傷和憐惜就這樣深深的觸動著我的心。

  《狂人日記》是《吶喊》這本小說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現實的世界裡,瘋言瘋語未必可信,吃人的說法似乎是無稽之談。但是於魯迅筆下,狂人的眼中,社會的寫照就是如此。仁義道德漫天,但卻是欲蓋彌彰,吃人的本質才是現實,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沒有誰是真正乾淨的。而我想,魯迅先生的筆下,想表達的更多是對國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墮落的無奈和憤怒,這正是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典型作品。而魯迅先生也正是以筆吶喊,試圖喚醒民族振興,民族未來。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代表是《阿Q正傳》。啊Q是當時社會中病態之人,他只是舊中國的貧苦農民。但他卻是千千萬萬人的寫照,質樸而又愚蠢,蔑視權勢卻又欺壓弱小,他們身上帶有濃厚的精神勝利法意識,自欺欺人是他們身上最讓人可悲的,明知錯誤卻更加麻木愚昧,一味的沉溺於奴隸般的生活之中,這正是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最好表達。

  沒有華麗的語言,結局似乎都是大家不願看到的悲劇,但無疑《吶喊》一書是吸引人的,在這裡,有魯迅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有魯迅如春雷般反對封建制度的呼喊,有魯迅對於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因為是大愛,所以動人,因為是民族之愛,所以震撼人心。

  在魯迅先生的《故鄉》中,“我”思念故鄉,熱愛故鄉,回到故鄉,卻發現故鄉已不是那個故鄉;“我”與閏土闊別多年,在“我”的記憶裡,閏土是一個知道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的少年,他與“我”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但“我”與他再次相逢時,我們之間完全沒有了童年時的親切感,“我”見他的第一眼,急切地想與他一起回憶孩童時代的樂趣,但他的一句“老爺”讓“我”明白,我們之間已經有了很深的隔閡。“我”的離鄉尋夢,追求現代文明的一種“飛向遠方、高空”的生活和理想追求,和閏土的堅守故土安於現狀的一輩輩紮根大地“生於斯死於斯”的傳統農民保守的生活和生命觀念之間,猶如兩條相交的線條,從過去到未來,向著巨大的時空方向無限地背離;而這種背離也並不因我們從小想要“一氣”的親密而有所改變,正是殘酷的生活(或者說是命運)將人們推向了不同的人生軌道,並越走越遠。或許在現代人的生存體驗中,他們渴望超越這種社會既定階層,不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無論他們在外面的世界闖蕩得如何成功或失敗,他們都不想在故鄉這一特定的空間遭遇這種“隔膜”與背離。但他們卻無法改變這一點,就像魯迅無法讓閏土一如既往地接受自己一樣;因而不免有著深沉的壓抑和悲哀。這種悲哀又在“我們”的後代,水生和宏兒身上繼續延續;兩個孩子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我”與閏土的昨天,另一方面也留下了無盡的內心糾結和困惑:是不是水生和宏兒將來也會如今日的“我”和閏土一樣地隔膜起來,還是他們真的會有更好的生活。《故鄉》闡釋了這樣一個富有意味的“絕望的輪迴”。

  吶喊讀書筆記5

  年幼時,一直認為魯迅的作品十分深奧,不容易懂,猶如宇宙裡一顆未知的黑洞,摸不著,猜不透。在這個令人懷念的寒假中,我傾聽了這位巨人的心聲,我不禁對他傾慕了,他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真不愧為“民族魂”。

  《朝花夕拾》為我展現了一代文豪憂國憂民的心理。他的語言是直來直往,是樸實的,讓人讀下去便一讀到底,手不釋卷。這篇文章,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毫無疑問是一本空前絕後的鉅作。

  他是第一個在中國被諾貝爾提名的大作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開路先鋒,在他的世界裡沒有虛假的話語,只有真摯的言談。他的思想猶如當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點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他曾經立志要當一名醫生,醫治中國那些苦難的人民,便到留學日本學習醫學。在日本的那些時光裡,他有了許許多多的感觸:他即使能醫治中國人民的身體,醫治不了中國人民的心靈,中國人民仍然會荒廢懦弱下去。於是,他下定決心,用自己的武器——筆,醫療人民心,刺破舊社會,迎接新中國。

  他內心有一個和平、美麗、安寧的世界,那裡沒有金錢、虛榮、地位、貴賤和紛爭,那是一個和諧溫暖的地方,人民心心相連,共同努力,共同進步,營造出自己的未來與夢想。不會再有迷信、古板、欺詐、纏足,不會再有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那樣的世界,算不上十全十美,也稱得上十全九美,是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

  在他取得那樣的豐功偉績之後,仍在生活中保持一種平靜低調的心態,以和善的態度來對待他人,此舉動令不少文人震驚與讚歎過。淡泊名利者,莫如魯迅也。舊時代的吶喊,他喊出了第一聲,而且是最響亮的一聲,魯迅是第一個讓我如此傾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