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通用5篇)

《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

《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1

  今天,我在《伊索寓言》中看到了兩個讓我記憶深刻的小故事,它們是《放羊娃和狼》和《兩隻青蛙》。

  放羊娃和狼主要內容是:

  從前,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放羊娃,他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看照著一群羊。

  有一天,他覺得很沒意思,很無趣,就三番五次的大叫:“狼來了!!狼來了!!狼來了!!……”一連叫了三次,驚的全村的百姓都紛紛跑過來幫忙,而他每次都要讓鄉親們白跑一趟,還取笑他們愚蠢。

  有一天,狼真的來了!

  放羊娃好害怕,驚恐的高聲呼喊:“狼來了!狼來了!狼來了!……”

  但是,一個前來幫助的人也沒有,鄉親們再也不理睬他了。

  於是,狼就肆無忌憚的把放羊娃的羊吃光了,還把放羊娃也吃掉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慣於說謊的人,即使一時間說了真話也會被認為是在撒謊,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不說謊的好習慣!拒絕撒謊!

  兩隻青蛙內容則是:

  兩隻青蛙做了鄰居。

  其中一隻青蛙生活在一處偏僻的深水池裡,遠離公眾的視線:另一隻側住在鄉間大道上的被雨水衝出的一道水溝裡,溝裡只有一點點的水。

  住在水池裡的青蛙勸它趕快搬家,並且邀請他來自己的家住,說那裡即安全又有豐富的食物,它們會生活的很快樂。

  住在水溝裡的青蛙說搬家太麻煩,不願離開自己住慣了的地方。

  沒過幾天,一輛大卡車行了過去,把住在水溝裡的青蛙軋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執迷不悟往往會自其滅亡,不要像故事中住在水溝裡的青蛙一樣,自取滅亡!我們應當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處境,選擇有利的方向。

  這本書中還有好多的故事給我啟發,讓我受益終生,我喜歡這本書!

  《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2

  我最近讀了一本叫《伊索寓言》的書,他雖然篇幅短小,但每個小故事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會下金蛋的母雞》這個故事。故事中的農夫家裡養了一隻母雞,一天母雞下了一枚金蛋,生活富裕了起來。但是他非常貪心,對眼前的利益並不滿足,因而把母雞殺了,想要得到更多的金蛋。但是最後什麼也沒得到,反而把自己原有的財富也丟了。

  農夫這一殺雞取卵的行為值得我們深思,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不能因小失大,要學會顧及長遠的利益。

  《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3

  今天,我讀了古希臘作家寫的一本書,叫《伊索寓言》。裡面有很多故事,其中我最深受感觸的一片故事是“磨坊主、他的兒子和他的馿”。講的是:磨坊主和他的兒子趕著他們的馿到街上去賣。

  沒走多久,一個姑娘說為什麼不騎著馿走?磨坊主聽到這話,就立刻讓兒子騎上馿,自己在下面走著。不久,一位老人說:“你個沒出息的東西,下來,快讓老人家上去歇一歇腳吧!”坊主聽了,馬上讓兒子下來,自己騎了上去。又過了一會兒,幾位婦女又議論起來:“你們看看那個好吃懶做的老傢伙,怎麼忍心讓那可憐的孩子走著呢?”磨坊主聽到了,就讓兒子也上來,一起騎著馿走。快到市場時,一位城市男子大叫到:“那還是不是你們的馿啊!我看還是你們馱著馿走吧。”老人一聽,急忙讓兒子用繩子捆住馿的四肢和棍子,把馿抬了起來。結果馿一慌,就掉了下來落入水中。父子倆空手而歸。

  我讀完這則故事以後明白了一個道理:聽取別人的意見是可以的,但自己也要有主見,不要讓別人的建議打亂了自己的方寸,所以,當我們認準了一件事時,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要理會旁人會說些什麼,不要讓別人的言語主宰自己的行動。

  《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4

  伊索生活在古希臘,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希臘寓言家。他曾跟著一個老人到世界各地去漫遊,在此期間,他聽到了許多有關鳥類、昆蟲等動物的故事。《伊索寓言》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集體創作的結晶,伊索只是其中一位比較重要的'作者。

  《伊索寓言》大量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各種動物、植物以人的思想、性格和語言,讓它們像人一樣活動、思考、交談,形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寓言世界,透過巧妙的擬人處理,讓這些動物和植物生動而又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

  本書選取了《伊索寓言》中的一百餘個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狐狸和仙鶴》。故事講的是:狐狸請仙鶴來吃晚飯,吃的是肉湯,盛在平底的小盤子中,仙鶴根本吃不著。後來仙鶴又請狐狸來吃飯,飯放在高高的瓶子裡,口特別小,狐狸也吃不著。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別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別人。要知道,對於那些不尊重別人的人,整治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平時我和同學相處時,都能做到以誠相待,互相謙讓,互相幫助。

  《伊索寓言》優秀讀書筆記5

  我讀過這樣的一篇寓言,內容大概如下:

  古時侯濟水南岸有一位商人,在一次渡河時,不幸跌進水中,直喊救命:“快救救我,我給一百斤金子相報!”有個打魚的人划船去搭救他,當打魚人把他救上岸時,商人卻給了十斤金子。打魚人向他評理,卻遭到商人怒斥:“你只是個打魚的,一天的收穫能有多少?現在一下子就得到十斤金子,難道還感到不滿足嗎?”打魚人沒再說什麼就走了。後來有一天,商人又不幸掉進水中,恰好打魚人又在現場。在場圍觀的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搭救,他回答:“這就是那個答應給金子而不兌現的人。”說完就站在那裡觀看,最終商人沉沒了。

  這個寓言故事,似乎給了我們一個道理。因為商人的不守信諾,使到自己再遇險時得不到救助,告誡我們在人際交往時一定要誠信。大多數人可能認為故事的結局,都是商人一手造成的,無可非議。但是想深透一點,似乎又有另類的意見:商人被救上岸後,對打魚的人說的那番話也全非無理取鬧。打魚人,以打魚為生,每天的捕魚量由老天爺決定,多少也不定。但一次見義勇為,便得到十斤金子,這可說是筆飛來橫財啊!

  他將商人救上岸後,因為所得的,與商人的話不符,便覺得不公平。因此,商人第二次掉進水中時,他就因為得不到那另外九十斤金子,而不管商人的生與死。商人掉進水中,第一次打魚人救他,是懷著一顆慈悲的心、一顆救人的心;第二次不救他,是懷著一顆自私的心、一顆埋怨的心。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如果打魚人仍有一顆慈悲之心,我想,當他再見到商人掉進水中時,應該不加思索前去營救。

  但是,正因為他本質的自私,造成了這樣的結局。那麼,我們還能認為結局是商人一手造成的嗎?另外,我們不要忽視了在場圍觀的人的存在,想深一點,他們也是造成這結果的元兇之一啊!見到有人在水中掙扎,竟然不聞不問,難道他們是冷血的嗎?當然我不排除有人真的不會游泳,有心也無力!但眾人都不會游泳,未免也太巧合了吧!那也只能怪商人命中註定有此一劫了。但事實上是這樣嗎?難道救人是為了得到回報嗎?

  它雖然是一個寓言,但它卻活生生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是一個用金錢堆成的世界。毫無疑問地,金錢牽著人們的鼻子走,指揮著人們。

  再看看如今的社會,也有類似的現象:偶見老人跌倒,卻沒有人去攙扶;眼見小偷偷竊,卻無人敢阻止……難道真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嗎?不!我要大聲疾呼:我們不能忘記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和諧社會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