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影響力》讀書筆記(精選7篇)

《影響力》讀書筆記

《影響力》讀書筆記(精選7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影響力》讀書筆記(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影響力》讀書筆記1

  今天開始重讀《影響力》,並且把讀書筆記整理成日更文章。《影響力》裡介紹的第一個原理就是“互惠原理”,所謂互惠原理,就是人會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即我們在接受別人給予的好處時,會覺得有義務在將來回報。

  互惠原理是人類能進化得比其它物種快的一大因素,因為互惠原理的存在,使得援助、送禮、防禦和貿易體系成為可能。互惠原理及與之形影相隨的負債感在人類文明中無處不在,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找不到一個不認同這條原理的社會組織。

  互惠原理如此廣泛又堅挺,是因為遵守它合乎社會規範,而違背它則會被唾棄、嘲弄,而根據進化的原理,可能大多數違背它的基因都無法延續下去了吧。

  文中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說明互惠原理的功效:在“順便”給被實驗者帶了一瓶可樂之後再向其推銷彩票的成功率比未主動帶可樂的情況高得多;黑爾?克里希納會社在向路人募捐之前先贈送路人一朵花,結果募集的資金直線上升;1985年幾乎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衣索比亞的紅十字會給墨西哥地震受害者捐了5000美元,原因是在1935年其被義大利侵略時,墨西哥給其提供了援助。

  別人給的好處使得受惠者有種負債感,而這種負債感使得受惠者會做出與恩惠不存在時截然不同的決定。而且其力量十分強大,強大到可以完全掩蓋受惠者對施惠者的喜惡。

  《影響力》讀書筆記2

  《影響力》這本書解釋了影響人們日常決策的一些心理學方法,分析人們無意識順從別人的心理學原因,讀罷收穫頗多。對於我們來說,合理運用書中給出的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一些事情。

  此外,明白了生活中讓我們無意識順從的手法的運作機理,亦可幫助我們抵制住這些誘惑和陷阱。應該說,這本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沒有抽象高深的理論,而更多的是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讀完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幫助。

  這本書列出了六種影響力的武器,分別為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稀缺,這六個武器巧妙利用人們心理深處的漏洞。人類在上萬年的進化當中,形成了一種“自動反應機制”,這類似於動物的本能反應,只不過人類這種反應機制是在總結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機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地處理問題,但是缺點之一是人們看到某種“觸發事件”往往會不假思索地作出決定,原因是我們覺得這麼做往往是正確的。

  舉幾個例子來說,別人給我們施與恩惠(不管多麼微不足道),我們會覺得有必要給予報答,有時候報答的程度遠遠超過別人施與的程度。我們覺得“知恩圖報”理所當然,一方面因為我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知恩圖報是美德,另一方面,我們的“自動反應機制”會讓我們不假思索地認為應當報答。推銷員利用我們這種反應機制可以很巧妙地讓我們接受他們的購買建議,比如超市會讓我們免費試用一段時間,或者先給我們一些小禮品,我們一旦接受了這些恩惠,往往會購買他們的商品,這就是本書中所說的互惠原理。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稀缺原理,它表明人們對於變得稀缺的東西往往會高估其價值,這一原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超市裡經常掛著清倉大處理,限時搶購等標牌,它是想告訴我們東西在變得越來越少,我們下意識的認為這些東西變得更有價值,因此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超市生意異常火爆。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受到以上六種影響力武器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們會清楚的知道自己無意識犯的錯誤並學會怎樣抵制這些誘惑。一言以蔽之,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隨波逐流,多用自己的理性來判斷周圍的事情,而不是過於依賴別人的行動,這就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

  《影響力》讀書筆記3

  昨天讀了《影響力》這本書,書中所提出的6個影響力的武器,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使用的地方有很多,對於工作幫助很大。

  一、互惠

  我理解的“互惠”,就是先給予,再索取。事先設想好自己的目的,然後再去設計一系列的環節,從而讓對方對你產生好感,在此時提出你的要求,從而實現你的目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辨別,別人對你好到底是真的好,還是別有企圖。

  平時我會以一隻口紅作為專案組的獎勵,學習了互惠這個技巧之後,或許之後我可以先送給客服一隻口紅,然後再去提業績要求。這樣客服心中也會有一定的責任感,目標意識會更強烈。

  二、承諾與一致

  我理解的這點,就是人們都會為自己說過的話,承諾的事情而負責。於是一旦我們主動承諾了做什麼事情,哪怕是自己不情願的,也會逼迫自己去完成。

  所以在每個月分解目標的時候,可以主動引導客服人員說出自己的目標,加強他們的責任感,從而使目標更加可以被保障完成。

  三、社會認同

  我覺得這一點,就是在講,盲目從眾心理。不明就裡的跟從別人的意見。其實就是缺乏主觀思想,沒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認為,每個人都得有自己的主觀思想,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被套路。

  四、喜好

  1、增加外表魅力;

  2、相似性;

  3、稱讚;

  4、接觸與合作。

  這裡面我的理解是:

  1)人都是喜歡接觸美好事物的;

  2)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更喜歡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在一起。

  在這一點上,日常打理自己的外表,是自己看起來乾淨整潔,可以使自己在一天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加成。在與員工的談話溝通中,也可以拉拉家常,或者先稱讚一下,然後再表達自己想表達的,這樣員工接受你的想法的機率,會大幅上升。

  五、權威

  這一點的話,基本上是對權威的尊敬和信任帶來的壓力使人們對權利盲目服從。

  其實這一點的話,魯迅先生早已說過“從來如此,便對麼?”

  與其相信別人,不如自己努力成長,早日成為權威。

  六、稀缺

  物以稀為貴,對缺乏資源的佔有的原始衝動,但是很多時候只是商家的手段而已。容易盲目的就被套路了。

  現實生活中,這6種武器,往往是組合出擊,讓人防不勝防,看完這本書之後,至少可以讓人對於這些套路有一定的防範。

  《影響力》讀書筆記4

  同事上個月借了一本書,但是因為書的內容太乏味而放棄,我順手借來翻閱,發現這是一本關於心理和社會學的書,講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簡單而沒有被看透的事例,一直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說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著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麼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可以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情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一定算不過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選擇,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閱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說應該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種東西,就會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援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著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援系統,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擇和想法了,不知道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關於書中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著往前衝,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劉總說過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情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相信自己!

  

  《影響力》讀書筆記5

  這篇文字是用來描述自己看完書單上的《影響力》的感受的,一方面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承諾和計劃——凡走過必留痕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讀過的東西能慢慢的忘掉,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在這本書中,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衝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後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那些勸說高手們,總是熟練地運用它們,讓我們就範。

  在這本書中,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一一拆解他們的招術,學會保護自己以及讓這6大秘笈為我們所用。

  讀過此書之後,定能使你做到以下兩件事:一是當你真正的意圖是要說“不”時,你不會再說“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具影響力。

  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有種“原來如此”、“我又被套路了”的感覺。很多人運用足夠的技巧成為順從大師,讓人不自主的認同他們的觀點,達到他們的意願。當然,如果可能的話,這會是極為成功的“共贏”。而要提防這些技巧,違背“大師”的意願,常常是在跟這麼久以來,整個社會的界限進行對抗。

  技巧本身無可厚非,甚至在我讀來,偶有撥雲見日的感覺。如果不把其作為技巧來理解,當成為人處世的一種方式,想來會少不少內心的抵抗。那如果把他作為和《菜根譚》一類的書來理解,想來更容易在固有的知識體系當中構建連線點。只是對於我這樣的“小白”來說,這樣尤為直白的書籍,或許更加有價值。

  不說廢話,對我從這本書裡獲得的有效知識,我想用三個詞和一句話來概括,三個詞分別是“共贏”、“冷靜”和“底線”;一句話則是:讓自己獲得舒適。

  “共贏”這詞在這本書中出現多次,很多時候,共贏不是一個目的。是的,我必須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沒有標準的評判是沒有意義的——正如沒有標準的制度是沒有價值的。這裡的共贏只是讓人產生“共贏”的感覺。簡單來說,順從大師們從某些角度,讓你覺得獲得了好處(這種好處可能是贏得什麼便宜,或是避免的什麼損失甚至是咬牙維護了自己的形象),然後依從他們的建議,達到對方的目的,實現“共贏”。那麼你說,如果你看到這裡,你會怎麼想,是的,這只是你自己覺得你獲得了好處。

  事實上,當每個人在足夠冷靜和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很有可能,這位美麗的女士,你櫃子裡買來卻從未穿過的衣服要少上一大半還多。那麼,應對這種“共贏”的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冷靜”。

  “冷靜”,有時候戲稱,深夜十點之後,人類開始有了靈魂。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開始思考白天怎麼都不可能花心思去思考的問題,比如人生的終極意義,比如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等等……雖然更多的情況是,在沒有思索出任何意義的迷糊中,明天就意外的到來了。所以,可能,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更迫切的是認識“現在”。但這並不是代表“冷靜”就沒有價值。很多人在選擇之後,為了證明我沒錯,我不會錯。不斷的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試圖讓事情向著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甚至不斷的說服自己,我是對的,世界不一樣了。那麼,你只需要在“冷靜”的時候想一想,如果當初我知道現在的情況,我會不會做同樣的選擇,如果答案是“不,我絕不會明知道是個坑我還往裡跳”,那麼,現在趕緊出坑吧,這是止損。如果不需要自己說服自己,答案還是堅定的“是”。那麼不妨多付出點什麼,這叫投資。

  可是,我們知道,不是時時刻刻我們都能冷靜。甚至有些人一年也冷靜不了幾次去反思自己。是不是這些人就註定被大師們“牽著鼻子走”呢?

  如果我說是呢?比如你明明很不願意答應朋友的請求,比如你明明不需要別人推銷給你的按摩器,比如你根本不想吃超市裡導購請你品嚐的試吃甜點……

  那麼第三個詞或許有點用,“底線”。

  “底線”,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詞也是非常主觀的。而一旦說到這個詞,就會讓我不由得再次想當《金瓶梅》裡的潘金蓮。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反而是全書中最真實最有底線的人,尤其是在愛情上。只是她的底線,更多的也許是出於無力改變事實的“我和我最後的倔強”。而在本文中,如果你向這位女性學習,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你必須設定你的底線,你必須瞭解你的底線,你也必須在別人觸及它時還擊——或是保護自己的底線。人性的可悲在於他有極強極強的可塑性,而且,在從惡方面不需要人教導。因為我們社會道德中,惡是獲得利益和部分需求滿足的最簡單的方式。所以,在你認為自己該說不的時候,堅決說不。不然,你可能會失去說不的機會。

  讓保護自己的底線成為潛意識中的東西,這樣會輕鬆許多。

  前幾日看別人的公眾號,看到一段很勵志的故事,說誰來著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撇開細枝末節,做你認為最重要的事,然後儘量避免接觸你認為“也挺重要”的事。也就是說,如果你接觸到了“也挺重要的”,就會影響到“最重要的”。是的,精力有限,想做的事情,要麼全心去做,要麼不去做。對於我來說,某種東西,如果它“不得不去做”,那麼,給自己一個程度。比如說書法,天可憐見,我是真的對其無愛,但是字卻實在太醜,覺得會影響到別人對我的印象,那麼自然而然,讓字“工整、整潔、乾淨”就是我練字的目的。是不是挺簡單的呢?

  看完這本書呢,好像學到了挺多,可是又好像什麼都沒學到。所以,最後的那句話,就是讓自己獲得舒適。

  人和人的交往,說到底是有目的和需求的。或許是出於利益,或許是出於情感,甚至或許是出於百無聊賴和生理需求……人的意識可能會一再的說服自己去接受“我不太樂意”的事物,但是身體可能更誠實。就像張愛玲的名句,也只是告訴你,身體更誠實。當我們“不得不”答應什麼或是捨棄什麼的時候,你的腸胃會告訴你,不,我不樂意。或者是,你的雙腳會想“逃跑”。親愛的們,這時候,你真的是非常不樂意了,你身體的所有細胞都在叫囂,好可怕,他在套路我。那麼,就逃吧,不要怕。偶爾的成為“弱者”或者“不那麼好的人”,很有必要,因為他會讓你在其他的,你樂意的“好”上更加熱情。畢竟,你我一樣,都是普通人啊。

  《聖經》上有一句話,我常常對自己誦讀,“凡事都可做,只是不都有益。”這是上帝之子對於信他的人的應許:因為有了他的救贖,信者做什麼就都可以,只是,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作為人生哲學,那麼,請告訴自己,在道德的範圍裡,甚至是在法律的框架內,我做什麼都是被允許的。只是,對我,不一定有益。判斷有益的標準,請你們自己制定,比如讓你的“最重要的”事更容易完成、讓你“最在意的人”更加快樂。至少,我說的是至少,也請別忘了讓自己“獲得舒適”。

  最後的話,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做,對未來很迷茫。也許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現在缺乏認知,對自己缺少接納,對理想缺少熱愛——低估了自己,高估了“束縛”。然後告訴自己,我也很無奈啊……你真的竭力之後再說“無奈”好麼,或許,你力竭之後,反而不會覺得“無奈”呢?

  《影響力》讀書筆記6

  在談感想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剛工作半年的神奇經歷。承蒙學校及領導的厚愛,我在一踏上工作崗位就接到了一年級一班班主任的工作。雖然這項任務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卻極大地鍛鍊了我的能力,也讓我和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次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都是明星般地待遇。孩子們裡三層外三層地把我團團圍住,讓我動彈不得。另一方面,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磨合,我和所教資訊學科四五年級的孩子們也成功地打成一片,亦師亦友,贏得了他們的喜愛。

  在閱讀《影響力》之前,我沒有用心去思考過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只是單純依著自己的性子,亦或是憑藉對孩子們好的一顆本心出發。而現在的我明白了,這是自己在影響力的基本原則上堅持並做下來的成果。

  對於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諾和一致。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孩子們來到學校第一次見到老師,第一個選擇是信任自己的老師。

  在這一個方面,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晟軒這個孩子。有一天他曾向我求助,有一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由於當時還有其他孩子在,我覺得他的問題不那麼著急,便敷衍的說老師等會再幫你解決。多次求助無果後,他不再來找我。再次提醒我想起這件事的,是好幾天後發生在晟軒身上的事。當時,由於孩子間發生了口角,昇軒和高年級的孩子打了起來。事後我問道,“晟軒,老師平時怎麼教你的,遇到問題第一件事能不能動手。”

  晟軒自知理虧,低下頭說:“不能,第一件事是找老師。”而後,我聽到他不經意間說道:“但是上次老師也沒幫我解決,是我自己想辦法的呢!”

  聽完這句話,我當時就愣住了。可能是不經意的隨口一句承諾,卻是孩子的整個世界。之後我一方面批評了他隨意動手打人的行為,另一方面肯定了他懂得自己解決力所能及問題的行為,對自己言而無信的行為進行了自我批評。說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理服人並以情感人,這些都是我和孩子們相處中收穫的最寶貴的財富。

  另一個我想提到的是,社會認同這個因素。對於孩子們而已,老師和同伴對自己的看法尤為重要。一名優秀的教師,想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就要學會從多方面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善於運用榜樣的模範作用。不僅僅是教師,更重要的是孩子們之間互相的影響力。還記得在我接過班級一個月後。不少老師反映我們班的孩子在有和沒有老師在教室的表現截然不同。我為此百思不得其解,救助經驗豐富的黃主任之後,她給我的回答是——班級缺少能站出來的領頭人,沒有學生榜樣。

  我不禁回頭反思這一個月以來,我處處親力親為,反而讓他們過於依賴老師,失去了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透過對孩子們性格的初步瞭解,我把全部55個孩子分成11個小組,每個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透過自評、組評、師評、家評等多種維度的相互認可,組與組間、孩子與孩子間形成了良性競爭,班內風氣也越變越好。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工作伊始就遇見《影響力》,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思總結。我也非常感謝這次機會,能讓我和同行們、學弟學妹們一起分享自己“新師”乍到的兩個小感悟。最後,我以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作結——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樣一個信念在時刻提醒著我們,老師和孩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影響力》讀書筆記7

  大家好,我是來自夢想晨讀會六年級的陳榮花,今天的文章先從一則生活例項開始,老練的賣瓜子售貨員一開始不會抓足稱的瓜子,而是會稱一下後發現不足,再抓一把瓜子放稱上去,讓顧客前後對比產生實惠感。

  不知道你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有沒遇到類似的情形,仔細一想,生活中這種例子真的很多,每當此時我們的心理會發現一種微妙的改變,在這一前一後對比之中,我們對售貨員開始產生一種好感,覺得自己賺到了實惠,並自我暗示下次還來光顧該店家。

  讀了《影響力》這本書後,我頓時明白銷售員不過是利用了簡單的對比原理。書中說的對比原理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百試不爽,跟老公提要求,可以提一個大要求,接下來再提一個小要求會更容易被滿足,其實小要求就是自己的目的;跟領導或同事提要求,可以提一個全面的方案,可以提一個簡單的方案,其實簡單的方案通過了就萬事大吉了。

  所謂對比,就是兩個事情、兩種請求進行對比,然後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心理學運用。所謂“對比原理”,就是基於先前發生事件的性質,相同的東西會顯的不同,即對比物不同,我們的感受不同。

  只要我們留心生活可以發現,對比原理處處皆有,你會發現日常與人溝通中,隱隱感覺到的一些道理,背後是有大量的心理學依據的。

  比如,你去商店買套裝和毛衣,營業員先給你套裝,買完價高的套裝,你再也不會覺得一件毛衣的價格有多高。房產銷售員先帶客戶看一兩套很破卻昂貴的房子,等你看到漂亮而沒有那麼昂貴的房子時,你不會猶豫的。

  如果你現在路上走著,有人向你推薦一個價值5000元的音響,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買這樣的音響,都會覺得5000元的音響太貴,並且也不能顯著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現在你花10萬買下了一輛車,汽車銷售會對你說,有套5000元的音響很適合你這款車,和已經掏出去的10萬元相比,5000元太便宜了,於是你很有可能就買下了這套音響。

  如果有朋友找你借錢,最開始向你借1千被拒絕,而後說500,你可能就借了,因為你以為對方已經從借1千降低到借500了,還不同意真的就說不過去了,其實很有可能500才是對方想借的數目,這就是對比形成的退讓接受,影響力這本書中給這個現象取了個名字叫“拒絕—撤退”。

  因此,在營銷中我們要使我們的顧客很容易地做出購買決定,不能讓顧客在兩個商品糾結,患得患失。例如:把A、B兩個功能相似的產品陳列在一起,可以把A打造成主攻產品,B打造成助攻產品,在B的對比下,就很容易把A賣出去。

  精明的賣玩具老闆會把一模一樣大小的玩具標價一樣,促使大玩具暢銷,實際上只是把小玩具價格故意虛標高到大玩具的價格,以小玩具做對比,讓顧客購買不糾結;促銷活動時,商家們必定會把原價標在旁邊,做對比。

  以上種種案例銷售員得以成功銷售和業績飆升,其實是利用了對比原理,而普通大眾總是一不小心就會掉入了賣家的對比陷阱裡。

  影響力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說服力,是關於如何說服別人和自己為什麼會被說服的。《影響力》是防騙防營銷的好書,當然更是一本市場營銷的好案例,每一個做市場營銷的人應該懂得心理學和社會學。在生活工作中我們學會善於利用對比原理的影響力,我們就會讓別人喜歡上自己,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和目的,同時學會拒絕不懷好意的說服,防止自己陷入他人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