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通用5篇)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呼蘭河傳》讀書筆記(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

  《呼蘭河傳》這本書講述了蕭紅住的這座小城——呼蘭河和蕭紅童年的故事。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荒涼的、寂寞的,蕭紅的童年是同樣寂寞的。她19歲時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

  《呼蘭河傳》這本書中讓我唯一感受到溫馨快樂的,就是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時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他和蕭紅一起在後園裡玩,一起唸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蕭紅和祖父的園子。

  園子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動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蕭紅在園子裡很快樂,這可能是她一生中為數不多的溫暖的記憶吧。蕭紅在這裡可以忘記一切不高興的事,和祖父在一起。玩膩了,就跑到祖父那裡去亂鬧一陣,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祖父鏟地,她就鏟地。年幼的蕭紅竟然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著,祖父教她,她也不細看,又玩其他的了,這一章是這本書中最能讓我感到溫暖的,但是大部分都悲涼的。

  其中最悲慘的是小團圓媳婦,小團圓媳婦遭受她婆婆的欺負,半夜都能聽到她的哭叫聲。後來,跳大神把小團圓媳婦跳出毛病來了,許多人都給他家出主意,她的病越來越嚴重。之後,來了一個雲遊真人,幫小團圓媳婦治病,她的婆婆只捨不得錢。最後,小團圓媳婦是被活活折磨死的。

  就像茅盾所說“《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的童年竟是在這樣一個悲涼的小城裡度過的。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2

  呼蘭河城,一個不繁華、不富裕的地方。這裡的人們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讀著讀著,總覺得十分安靜,他們為了活著而活著,像木頭人一樣。

  這本書似乎把我們帶到了過去,那個灰色的世界。人們的無知與愚昧,活生生地害死了一個12歲活潑可愛的女孩。就因為太大方不符合這裡的規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小團圓媳婦,

  生病後婆婆又想了很多辦法讓小團圓媳婦好過來。我都不知道這個婆婆到底是討厭小團圓媳婦還是可憐小團圓媳婦了。越往後讀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為她憤憤不平。為什麼要打她?生病了為什麼不去醫院?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當時的迷信與待人的冷漠形成的。他們的迷信害得小團圓媳婦生不如死,最後還是被燙死了。作者寫出了對當時社會上迷信做法的`諷刺。

  透過這些,也反映出了我們現在的幸福,好好地珍惜它們吧!這些來這不易。

  再說說馮歪嘴子吧!他雖然是個普通的下等人,但生性樂觀,他一生肯定都是快樂的。他雖然受到別人的嘲笑,但並不把它放在心上,而且生活得更勇敢。如果當時的人們都是這樣,那再也不會有像小團圓媳婦那樣的悲劇了。

  當作者寫到結尾時,讀著讀著總覺得很淒涼。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東西似乎已經不在了,似乎又在回憶她和祖父的快樂時光,似乎又在懷念在這兒的種種時光,這裡的歡樂,這裡的悲傷。

  《呼蘭河傳》記載了蕭紅童年時的歡樂與悲傷,感觸與同情。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3

  這是蕭紅對童年生活的自我回憶,也只限於童年生活,幸福的童年、苦悶的童年,童年的“我”眼中的其他人。

  父親、母親對“我”不好,對“我”很冷漠,祖母還用針扎過“我”,因此“我”不喜歡祖母,“我”唯一的幸福就是從祖父那裡得來的。其實,說祖母拿針扎作者,這算不算對作者懷有噁心呢?原因是,“我”調皮搗蛋,喜歡用手去戳祖母房裡的窗紙,一排排戳過去。而祖母是個有潔癖的女人,潔癖還相當嚴重,因而用針懲罰了“我”。我不瞭解蕭紅小時候的經歷,因此這件事在我看來,只是簡單的,小時候的作者比較記仇,只記得祖母用針戳過她,因此她不喜歡祖母。

  印象比較深的是,作者對東二道街上那個大泥坑的描寫,粘性極強,總能淹死幾個人或牲畜。在貧窮的年代,人們吃不起肉,每當有瘟豬肉賣時,大家都一窩蜂地去買便宜豬肉。可是,人怎麼能吃病死的豬肉呢?有這大泥坑就不一樣了,豬是溺死的,不是病死的,人的心裡過得去這一道坎,吃溺死的豬肉也比較衛生,這肉就能吃了。貧窮使人們顧不上有病沒病,吃了沒病則下去繼續吃,萬一有病也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肉太珍貴了呀!錢太難得了呀!命算得上什麼呢?!

  蕭紅說“都是自由的”,真的自由嗎?悲慘的命運大概因為她實在太小,便從她身邊略過,到別處去了。看看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被婆婆打得精分了。夜晚睡覺也被婆婆的鞭打嚇醒,便一直嚷著要回家,大家於是就認為她被鬼魂附體了,請人來跳大神,這一家提供一個偏方,那一家提供一種法子,活生生地把一個好好的十二歲的孩子給逼死了。中國似乎總有這樣一種傳承,女人老了,總要將以前在婆婆那裡受過的委屈發到自己的媳婦上。也許不能說是撒氣,年輕時可能認為自己應該承受一切,那是婆婆的教導。讀後感·因而如今痛打媳婦也是應該的,合情合理的,竟也沒人反思。甚至說,“有孃的,她不能夠打。她自己的兒子也捨不得打。打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豬掉了兩斤。打雞,怕雞不下蛋。唯獨打折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了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稱。”就像我上面說的,聽起來可能有些荒唐,但確實存在,人算得上什麼呢?

  再說呼蘭河城裡的人們,凡是遇上投河跳井的,或是上吊的,看熱鬧的人特別多,之前用滾燙的熱水從小團圓媳婦頭上澆下去,圍觀的群眾無一不是看熱鬧叫好的,等人實在只有一口氣了,才起了一點同情心。這個行為時中國長久以來一直改不過來的,大家無聊慣了,冷漠慣了,自我慣了。

  有人說蕭紅是“不朽的作家,幾百年都不朽”,我想這個評價是不是過高了,不是想拿她和誰比較,單從我看過的幾部作品裡,這固然是一位難得的有個性、有思想的女作家,“不朽”可能還是有些抬高了。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4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

  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而其他人卻非常歧視她。

  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為蕭紅感到惋惜,因為她31歲就死了,如果她不這麼早死的話,也許還能給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裡,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原本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讀完《呼蘭河傳》,那些畫面彷彿都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那粉房裡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合上《呼蘭河傳》藍黑的封面,蒼涼感在心中鬱結。這部蕭紅在自己的生命盡頭為故土呼蘭河城所作的傳,筆力所觸之處盡見生之掙扎與死之漠然。小城裡的每一個生命,都像那漏粉草房裡含著眼淚的歌聲,卑微、孤苦、淒涼。

  與小城中熙攘悽清的死亡圖景截然不同的是,蕭紅家裡的後花園是蓬勃盎然的生命綠洲。在這裡,“一切都活了”——它們活得有色彩:蝴蝶是白的、黃的、大紅帶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活得有生氣,花像“睡醒了似的”,鳥像“上天了似的”,蟲子就像“在說話似的”;活得有自由,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黃瓜願意開花就開花,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後花園中的一切,無不展現著原初生命的自然樣態:生動,活潑,肆意汪洋。

  掩卷沉思,這部為呼蘭河城所作的傳,又何嘗不是蕭紅為自己所作的傳呢?蕭紅終其一生尋找的,不過是尋常人家的愛與溫暖,平常生命的獨立與自由。不幸的是,“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藉助自己手中的筆,描畫了如真如幻的後花園中的生命意象,讓自己回返童年,無法掩抑的是她對愛與生命的憧憬和追求。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5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一部自傳式的長篇小說,描述她幼年記憶中故鄉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和民間故事。小說第一章寫呼蘭河的自然環境和小鎮概貌,像畫卷式的展開鎮上主要的大街、衚衕、店鋪,以及人們相應的“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第二章寫承載人們精神寄託的民間風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第三、四章寫作者小時候家裡的後院景象以及與祖父的短暫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結尾分別寫了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幾個人物的故事。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開篇嚴冬籠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書的基調。賣饅頭的老頭在冰雪天叫賣,不留意跌倒,饅頭從箱子裡滾了出來,有人趁此機會撿饅頭離開,老頭爬起來見饅頭不對數,只是看著那人的背影哀嘆:“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了。”人們總是埋怨天氣,不埋怨人。

  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每逢下雨就變得像煉膠的大鍋,粘過蒼蠅、蜻蜓、燕子,淹死過豬狗貓雞,趕路的馬也陷進去爬不起來,人們過路也得留意翼翼,還有小孩差點被淹死。人們每隔一陣就要抬車抬馬、救人救畜,卻總是不厭其煩,而且沒有任何人說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來,更沒有人這樣做。正因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熱鬧,還能夠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豬肉,甚至有馬陷進去被救起來後,人們也傳言馬死了,正因“若不樣說,顯得大泥坑太沒有什麼威嚴了”。

  “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但是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但這是大自然的威風,與小民們無關……呼蘭河的人們就是這樣,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裳,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就好像太陽出來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似的。”

  由此能夠看出呼蘭河城人與自然的關聯,以及對人生的態度,對活著的態度。在這樣的前提下,在我看來,整個小說一向貫穿著一種“看”的人生觀。

  呼蘭河的民間風俗,比如七月十五鬼節,人們紛紛奔赴河邊,看無數河燈漂流的繁華景象,“河燈從幾里路長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來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滅了,或被岸邊的野草掛住了,越往下流,河燈越孤寂越少了。人們看著河燈飄遠,心裡從剛才的歡騰又變為無由來的空虛。人們看河燈漂流,像看著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臺唱野臺子戲時,人們更是從不一樣地方趕來看戲,分散四處的姐妹、父子都能夠藉此機會會面。臺上演員唱唸做打,臺下百姓胡打瞎鬧。看戲過程中,臺上臺下甚至會突然間轉換主角,臺下的人們真吵起架動起手來,而臺上的戲子卻不為所動,依舊自我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