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端午節的作文800字彙總九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800字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
一年中的節日有很多,對於我來說,最喜歡的不是春節,不是聖誕節,更不是兒童節。我最喜歡的是那最“自然”的節日——端午節。
知道我為什麼說端午節是最“自然”的節日嗎!那是因為我們老家的一個習俗——採艾蒿。
每年端午節時我們這些小孩最高興了!在那一天,我們村的一幫小孩很早就起來了,那是天還沒有亮呢!起來後我們便十分迅速地穿好衣服、鞋子,揹著小筐,拿好專用小刀,個個打扮得像村姑一樣但卻有著戰士般的氣質。就這樣,“浩浩蕩蕩”的“大軍”就出發了。經過“長途跋涉”,我們到達了村子後邊的山——雙頂山。我們是從山的背面上山的,從背面上山的路十分緩,而且那條上山的路是片草地。我們去時,那片翠綠的小草路上還滿是露珠,走上去柔軟而又溼潤。在炎熱的夏天裡感到十分涼爽而又輕鬆舒適。我們一邊感受著小草輕撫我們腳背和腳底的柔軟,一邊尋找著艾蒿。走在路上,不斷的有小草和樹兒向我們彎腰問好,當然,有時還側著身子暴露一下艾蒿的所在地。讓我們去突襲,可見,小草們和艾蒿是多麼不團結啊!那些被“出賣”的艾蒿們使勁地搖晃著身子,表達著極度不滿的情緒,但,小草們視而不見,他們也就失落的低下了頭,認命了。哎!可憐的艾蒿們!
不一會兒,天就大亮了。我們的艾蒿也採了一大筐,當然其中也還包含著蒲公英之類的一些野菜。沒辦法,我們必須回家了。一踏上水泥路便覺得心情差了一大截,那腳下的柔軟不再有了!我又戀戀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草地,他們也戀戀不捨的向我們道別!我們告別了草兒,樹兒們,便回家了。
到家後,把艾蒿交給大人們,我們完成了任務,開心地在院子裡玩耍。大人們把艾蒿插到房子上後便把桌子搬出來,大家一起圍在桌邊包粽子!大家分工合作,其樂融融。大人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八卦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包完後還有人負責煮,一鍋又一鍋的餃子出鍋了。有些調皮貪吃的孩子偷偷去“拿”了“一些”粽子過來,到了後方還有人接應,待觀察好四周情況後便開吃了,一個個吃的不亦樂乎!但若是運氣不好被“敵人”發現了可又免不了一頓罵。就這樣一天就過去了。到晚上時,我們還會去草地上看星星,高興極了!身下是柔軟的草兒們,天上是美麗閃耀的星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夢幻……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了,這個最“自然”的節日你們喜歡嗎?我相信你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現在這個節日已經變得十分遙遠了,那片草地,那片星空都離我那麼遠!我何時能再撫摸一下那片柔軟?遙望一下那片閃耀呢?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2
所有節日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了,還有什麼節日會比它更令人嚮往呢?沒錯,只有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才會讓我欣喜若狂。
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楚王很是器重他,可他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免去了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湧到汩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往江裡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咬屈原的屍體。由此,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就延續下來了。
每當端午節放假時,我總會回到家鄉,看到家家戶戶在門邊插菖蒲掛艾蒿,最讓我心動的是奶奶會教我包粽子。小時候,每次看見奶奶手中的粽子,我的嘴巴總會張得大大的,口水垂涎三尺,真想一把抓住一兩個粽子往嘴裡塞。因為我極其喜歡吃粽子,而且還鬧出了不少笑話呢!有次,家裡還剛在煮粽子,我實在耐不住了,就趁爺爺奶奶不注意,悄悄地拿開鍋蓋,自作主張地想先來個嚐鮮以滿足食慾,可我壓根兒沒想到粽子有多燙,剛把手伸進鍋拿粽子就給燙著了,我疼得哇哇真叫,爺爺奶奶趕緊跑過來,看到我的傻樣,他們既心疼又好笑,說我是隻“小饞貓”。直到現在,想起那件“糗事”,我還害怕呢!從那時起,我便發誓再也不吃粽子了。可一到端午節,我又高高興興地吃起了粽子,把以前說的拋到九霄雲外了。
後來,我長大了,也懂事了。每每到端午節,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學包粽子,我包的粽子總是全家最奇特的。我經常會別出心裁,直接把粽子做成圓形的,而且裡面的餡只有一丁點肉或者一點點的甜豆沙。所以,奶奶經常用家鄉話對我說:“盛兒你包的粽子真是特別,可惜太沒吃頭了!”
然而,儘管如此,我覺得吃著自己做的粽子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粽子,因為它們畢竟是我自己的勞動果實啊。最可惱的是,看到我做的粽子,我的堂哥堂姐們總會扮鬼臉、還做嘔吐狀,把我氣得臉發綠,可我依然樂此而不疲。有人說:唱歌是再創造。我自豪地說:包粽子是一項藝術工程,同樣也可以自由創造。不是嗎?
端午節給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包粽子給我帶來了愉悅,吃粽子讓我大快朵頤,回老家團聚可以享受親情。我要大聲說一句: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3
每逢農曆五月五,讓我追思的一位古人,是那個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340年,原姓羋,名平,字原,系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的他,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裡。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
既放那一天,你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邂逅一漁夫,見而問之: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汝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欲勸誡你,與世推移,莫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而你答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欲說: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處世不必過於清高。至於“深思高舉”,何苦落得個被放逐?你脫口一句“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堵塞了漁翁原本想說的話。對於你寧可投江而死,也不汙清白之軀,不蒙受世俗之埃塵的選擇,漁父不復與言,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鼓枻而去。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的那一瞬間,你救國的希望化作了絕望、悲憤,縱身汨羅江,把滿腹愛國的情懷和一顆赤子之心交給了汨羅江日夜咆哮的波浪。
千百年了,汨羅江的水日夜東逝,已經沖淡了那個漁夫在後人心中的名姓,卻絲毫沒有沖淡,落淚緬懷你遺留在江裡的愛國情懷。
你走了,“楚辭體”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你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成為了“詩人節”。你走了,“端午節”據此而來了……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4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裡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裡藏著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裡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裡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溼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裡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湧湧。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5
端午節前夕,路邊的店家裡又傳來了粽子的清香。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這個從來不吃粽子的人,開始對端午節充滿了期待。
記得小時候,除春節外,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因為過中秋節就有月餅吃。那時候的月餅按個賣,選好個數後,店主會用一張黃牛皮紙將月餅包成筒狀,然後用細繩捆好,根本沒有現在這麼精美的月餅盒。單個月餅也是用一張臘紙包著的,紙往往被油浸透,上面畫著嫦娥的圖案,寫著“廣式月餅”、或“蘇式月餅”幾個字。我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字與圖案都是鮮紅色。咬一口月餅,皮就會鬆散,用紙接著,吃完月餅後還會將落在紙上的皮吃乾淨。那時候的我覺得,這真是一種多麼美味的食品啊。80年代的農村,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家裡的月餅還不可能由著自己的喜好吃個夠。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年少的我對月餅一直十分痴迷。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家裡買的月餅個數越來越多,月餅本身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包裝變得精美,用紙包的月餅越來越少,直至現在完全消失,全部改用塑膠包裝。最主要的變化是月餅本身。月餅的品種越來越多,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月餅皮也不像以前那樣一咬就散。而我,也越來越找不著以前的那種味道了。童年時代我愛吃的月餅,正離我越來越遠。現在,每年的中秋節,我更關心假期是在哪幾天,至於月餅,則變得可有可無了。
粽子,恰恰與月餅相反。小時候我從來不吃粽子。我覺得,剝開外面的竹葉,飄出的那股青味實在難聞,而裡面的糯米糰更是難吃。那時我很迷惑,這麼難吃的食物,竟然會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出現,竟然還有人愛吃它。在很長的一段歲月裡,我都不喜歡吃粽子,屬於一口都不會吃的那種。直到成家後,老公會在吃粽子時讓我也嘗一兩口。最開始是我對粽子不那麼抗拒了,但也沒有覺得它好吃。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X米排骨這道菜。有段時間在外面吃飯時,只要選單上有,我都會點。再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X米,而用X米做的粽子,我也開始喜歡了。到今年,是很喜歡、很痴迷。
從我自己的經歷我知道了,每個人的喜好總是會變的,不管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們身邊的那些食物始終都在那裡。每一種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每一種食物,都會成部分人記憶中的美食,就如同對我而言,那曾經的月餅、現在的粽子。這種記憶、這種痴迷、這種期待,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滋味。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6
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託夢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粽,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為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粽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彩線纏、繡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裡面衣襟上將所繫的荷包解了下來。”這裡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薰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我國古俗佩戴香荷包歷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縱拂髦、忽角衿纓,皆佩容臭。”這裡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周代年輕人在父母與舅姑處時,隨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禮儀,也說出了那時的香荷包尚無裝飾意義。
在我省許多城鄉,尤其是西峽,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並舉辦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耐人尋味的民俗活動。特別是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絲綢,精工製作成的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香囊戴於身上、腰間,娃娃們都要帶上布制的肚兜,人們認為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靈氣,都具有保護子孫平安成長的特性,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們喜愛和,香荷包都是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等中藥粉,再用綵綢扎繡而成。它們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再穿上銀珠光片之類,看上去珠光寶氣,誘人喜愛。有些巧手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過海”、“魚兒鑽蓮”、“老鼠啃葡萄”、“獅子滾繡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驅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節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荷包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裡的香味和小動物可以祛病除惡,祈福降壽。隨著歷史的演變,祛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化,而這製作精湛的藝術品的風俗卻儲存了下來,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7
三角四樓房,珍珠裡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謎語
一陣驟雨,帶來初夏溼熱紛亂的躁動。農曆的五月,雨後潮溼沉悶的空氣裡,總是帶著薄薄的竹葉香氣。端午節的粽子在異鄉的街頭重又出現,一種許久不經觸碰的感傷,默默湧上心頭。祖母熟悉而親切的笑臉在腦海中的印記依然清晰,她小而輕健的身影卻彷彿隔著五月的雨霧,朦朧而遙遠。
許久以前的那些五月,我是一個尚未涉世的少女,在故鄉古老的瓦屋中,在祖母溫柔的疼愛裡,稚嫩而單純。
我總是在初五這一天清晨,挽著祖母爬滿皺紋的手,踏著雨後的溼泥,來到村邊那片翠翠的竹林,採摘鮮嫩的竹葉。青草溼了裙裾,衣袖沾滿雨滴,我心裡有一股香甜的氣息暈染開來,和著微雨和泥土的溼氣。採回一籃子沾滿雨水的嫩葉,放在井臺旁邊。祖母搬來年代久遠的木桶,打上清冽冽的井水,把一片片竹葉洗得青豔欲滴。那滴水的屋簷,清涼的井水,竹葉泛著的微綠的光,以及祖母在井臺旁邊輕輕搓洗的身影,多年以後的今天想起,總以為是一場夢,一場溫情而生動的夢。
祖母說,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溪水是“龍鬚水”,正午時分到溪邊清洗便可洗去晦氣。我在曠野中的小溪旁,把腳輕輕探入水中,似乎有許多小魚在腳指頭上輕輕咬動,麻麻的,癢癢的。一把烏黑的長髮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輕輕遊動,祖母柔柔地幫我搓著,那時的我總相信一切的不愉快都會隨著溪水的遊走而流向遠方。少女滿懷的夢和甜蜜在這種古老的慰藉中愈加鮮活。
五月的午後總會有陽光,葡萄架上的蛛網不時地反射幾縷,映著祖母的銀絲髮線以及額頭上皺紋縫隙裡滲出的汗水。她將一把鹹草系在窗欄上,把那些泛青的竹葉和雪白的糯米包成一個個精巧玲瓏的小粽子,再用鹹草繫牢。一串串稜角分明的小粽子吊在窗欄上,不像食物,倒像是藝術品,可愛而誘人。我坐在祖母旁邊,學著她用鹹草纏繞著小粽球,學了許多個年頭卻總不及祖母包得精巧,而且祖母所包的粽子有一種特殊的香味。當老屋裡的大灶上冒出騰騰的蒸氣,竹葉香、糯米香便瀰漫在空氣中。自她離開以後,這種香味我便再沒有感受過,無論我再怎麼努力地模仿那所有的佐料和做法,那種香味也只能永遠存活在我的記憶之中了。
祖母離開時也是將近農曆五月,也是那樣驟雨驟晴的天氣。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在空蕩蕩的老屋裡猛然間發現一切都消失了。那一年我搬離了老屋,住進了城裡,那曾經的一切,只剩下記憶,在一些不經意間的觸碰之中閃出些許傷感而又甜蜜的感覺。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8
又是一年端午節,家家的粽子散發著清香,悠悠飄來,感動著我的心。
“寫寫端午的粽子吧!那裡,有著一個美麗的世界!”我這樣對孩子說。
每年此時,你都聞著這樣的清香,你都品嚐著這樣的溫暖,可是,你想過它了,你凝視它了嗎?
粽子,和歷史有關,和文化有關。春秋戰國,汨羅江畔,屈子終身一躍,寫進端午的詩篇。從此,那浩蕩的江水,傳頌著這樣的美名,漂盪著這樣的清香。
粽子,和溫暖有關,和親情有關。爺爺奶奶包的粽子你還記得其中味道嗎?爸爸媽媽包的粽子,你還能想起那些細節嗎?我還記得姥姥包粽子的過程,三層粽葉錯落著搭好,輕輕展開、抹平,兩手輕輕一彎,便彎出小小的圓錐形狀,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顆紅棗點在米中,再一撮米蓋在上面。姥姥不會讓棗露出米外,於是紅棗的汁液不會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卻更香更甜。姥姥的大手緊緊捏著盛滿餡的粽葉,一根線繩緊緊繞過,纏兩圈,繫住,便成了一個精巧的四個角的粽子。
我覺得姥姥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隻來做量詞,輕輕拉一下,線繩便解落,展開粽葉,精緻的四個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綠,第一口是葉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那是生命!你想過粽子是有生命的嗎?
粽子,和成長有關。小時候,我們走過的路上,都飄滿這樣的香味。我在端午的歌謠中成長,門前的小樹隔年盈尺,長輩們卻在我們的鮮嫩反襯下日漸白頭。粽子相隨的歌謠,你還記得嗎?“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端午的歌謠是清晨的布穀鳥起的調啊。而今,生活水平高了,我們吃的東西也豐富了,可是,端午的粽香還是會在某個時光飄進我們的記憶。那些粽子隔著時光和故鄉,與我們相思凝望。
浸潤於每一張箬葉的時光,滲透進每一粒糯米的親情,纏繞在每一根粽線的感動,粽子就是“我”,這不起眼的普通大眾之物,給我們帶來了這多的記憶,歷史的,文化的,親情的,成長的……“我”讓世界想起汨羅江的千百年潺潺的流淌,“我”讓世界擁有這麼豐厚充沛的親情,“我”讓大街小巷響起這麼生動的呼喚,“我”讓世界流傳這樣悠遠的感動,世界怎麼不因“我”而精彩?
“原來我不懂”,這樸素清香的粽子,才最是童年的記憶,最是愛的味道。
有一種“向前走”是逆向而行,走回童年的路,走到飄滿粽香的鄉村,不僅是粽子的召喚,更是本心的迴歸!
記住粽子的歌謠,媽媽的粽子有我們的童心!
這一次,我們就細細讀讀粽子的細節,選擇這生活的感動!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9
昨天夜裡第一次在這裡看到了--北斗七星。
而今天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一提到端午節,人們都會馬上想到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西晉周處《岳陽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見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
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著一定的位置。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