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端午節> 學包粽子學生作文八篇

學包粽子學生作文

學包粽子學生作文八篇

  1學包粽子

  今天中午我們的飯碗中多了一道特別的點心——粽子,這粽子是迎接端午,我們年級組織學包的,我包的粽子在別的同學碗裡。

  其實包粽子是一門技術活。首先要準備蘆葦葉、糯米、紅棗和棉線。首先把蘆葦用開水燙一下,這樣就不容易破裂。把葉子擺好三片,從中間折成螺狀,用勺子盛一些米進去,再放一個大大的紅棗,接著再次倒米蓋住紅棗。完成後把卷在後面的葉子往前一折,蓋住螺形口,把長出來的葉子向右折一下,用棉線紮緊。為了更牢固,用嘴咬住,另一端就好操作了,我多繞了幾圈,線繩縱橫交錯地五花大綁在那個可憐的小粽子上。說得容易,做起來就不一樣了,在包的過程中,我遇到了挫折。

  我把葉子從中間捲成螺形,但螺形不好看,於是又重捲了幾次,終於好看了,可是剛要倒入米時,發現蘆葉上破了一條縫,我換了一片,卷一下,又有一片葉子裂了一條縫,我無可奈何,等換了四片葉子後,才勉強捲成了一個螺形,灌入米,放入棗包好,線繩紮好。才紮好,發現葉子又裂開,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包了個開口粽子。我嘆了口氣,氣憤地將米和棗從縫中擠出來,說:“這真是個粽子開口錢包”!

  還有一次,包的時候還算順利,可到了後面扎線時,這粽子原來應是錐形的粽子,變成了平面三角形,被我壓扁了,搞得我哭笑不得。

  我們這次包的粽子還要送給周圍幫助過我們的人,為了讓每一位老師、護學的警察、孤獨的老人……都能吃到,我包了十幾個。其中有幾個是我獨創的袖珍型粽子:用一片葉子包成的,因為蜜棗太大了,只能改成赤豆做包心了。

  品嚐著同學們的粽子,覺得自己動手包的粽子比媽媽、奶奶包的都好吃一百倍,這是我永遠忘不掉的美好的記憶。

  2我學包粽子

  據說,古代著名詩人屈原5月5日投汨羅江,人們在江上打撈屍體,卻不見屈原屍體,人們為了讓魚蝦不傷害他,而包粽子投江餵魚蝦。現在,粽子人們已經不投汨羅江,但包粽子成了每年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今天我們在班級裡學包粽子。

  我們先把糯米洗乾淨,然後把粽葉洗淨後放到水中泡,過了幾分鐘,陳老師拿了2片粽葉,一卷,將粽葉捲成一個“小喇叭”,舀上糯米,用粽葉把糯米包好,再用繩捆上,一個粽子就“ok”了!

  我見了,手也不禁癢癢,於是,我學著老師的樣子把粽葉捲起來,裝了些米,當我正慶幸“工程進展順利”時,卻發現底下正漏米呢!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片粽葉把粽子包得嚴嚴實實,捆上繩子,總算包好了!啊?不是吧!瞧我那粽子,也太“帥”了吧!整個一立體梯形,找不到粽子的影子,嘿嘿,我這粽子“時髦”了吧!

  我又開始包第二個粽子了,這次,我把米放少一點,然後就包了起來,用繩子捆好。哎,不對勁,還是不對勁,那粽子又扁又小,像天生“營養不足”。

  看著自己接連製作了兩個“偽劣”產品,我像洩了氣的皮球。這時我想起了現在流行了一句話“不拋棄,不放棄”,於是我又認真包了一個,就這樣,包了一個又一個,現在我包的粽子雖然醜了點,不過還算個粽子。這也意味著我終於成功了!我開心地跳了起來!因為我戰勝了困難!

  真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啊”!

  3端午包粽子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KS(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為奶奶她們抱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骨子裡的牛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隻。

  吃著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我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

  4第一次包粽子

  五一長假的一天,爸爸媽媽帶我去鄉下奶奶家做客。奶奶從冰箱裡拿出幾匝粽葉、一盆用醬油浸著的鮮肉,我興奮得說:“今天我們包粽子嗎?我也要包!”奶奶笑著點點頭說:“行!”

  奶奶把一部分浸溼的糯米拌上醬油準備包鮮肉粽,奶奶在一部分白淨的糯米里拌上花生,準備包鮮肉粽。餡料一切都擺好了,奶奶和我就圍坐在桌邊開始包粽子。我仔仔細細地看著奶奶的動作,然後自己也抽一張比較大的蘆葦葉子,打算包一個小粽子。先把蘆葦一折,做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小圓錐裡放一點糯米,再挑一點鮮肉,接著再蓋上一些糯米。我小心翼翼地用蘆葦葉按在糯米上,三角粽的形狀出現了,我手忙腳亂地把蘆葦葉沿著三角粽的輪廓繞呀繞,可是蘆葦葉好像不聽我使喚,我用力太猛,葉子碎了,不過米倒是沒漏出來,我不知怎麼扎線,奶奶幫我的忙,她一繞一紮就把我的第一個迷你粽紮好了,樣子看上去真醜呀,我想第二個包得好看些。我第二個準備包一個像大人包的那樣的大粽子,可是兩三張棕葉疊在一起後,棕葉會動來動去,米會漏出來,我只能改包一張棕葉的小粽子,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第二次包果然不再那麼手忙腳亂了,最後關鍵一步:把長長的棕葉繞在粽子外,棕葉不但沒碎掉,輪廓還挺好看的,連線都是我獨自紮成的。奶奶見了我的第二個粽子都讚不絕口:“第一次學包粽子就學得像模像樣,真不錯!”我聽了心裡樂開了花,包得更起勁了,第三個包了個鹹肉粽。

  包完粽子燒粽子,晚上,奶奶把燒了半天的粽子盛了起來,我挑出了我包的迷你粽,解開線,嘗上一口,啊,粽子格外鮮美。今天真讓我自豪,我學會了包粽子。

  5端午節包粽子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著小船去把竹筒裡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

  由於端午節和兒童節捱得很近,所以美術老師教我們包“粽子”,一方面是讓我們學會怎麼包“粽子”,另一方面嘛,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做準備。

  剛開始包的時候,我們都以為很簡單,就沒聽老師的“教程”,自顧自的包起來,沒想到第三部的時候就弄不起來,但就住在這個時候,陳洋包起來了,我們有的就去請教陳洋,有的讓陳洋幫他包。陳洋忙的不可開交,我在旁邊一邊看陳洋包,以便自己摸索著,結果還是失敗了,我還是沒有放棄,把紙拆開來以次一次的重新折,一次一次的重新包,然後我總結了(其實是失敗的經驗):每次做第四步時,老是折不立體。我只好讓陳洋幫我折了一個。

  後來我仔細觀察了陳洋幫我著的那一個“粽子”,原來是要把那個上去,我若有所思。後來,我又折了幾次,但還想剛開始的'時候,邊對不齊,氣得我火冒三丈。

  回到了家,想到還要做一串粽子和一串千紙鶴,就暈菜了,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摸索,或者去請教大人。

  6端午節包粽子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外婆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卻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滿頭大汗。幸好外婆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我手忙腳亂的折騰了一會兒,終於到了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扎粽繩。外婆說,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自作主張地打了一個蝴蝶結,自認為包得不錯。可是當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滾落下來。

  我不甘心,又試了一次,這次順利多了,我一連包了好幾個粽子。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裡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小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裡“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裡,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裡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

  品嚐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我不禁想,明年端午節,我還要包粽子。

  7母親教我包粽子

  在學習的旅途中,曾有過許多門檻,我一次次摔倒,也一次次被扶起。

  還記得剛進小學,我學習時總心不在焉,摸摸這個,動動那個,在玩的時間去學習,好像一天到晚都扎入了書堆,又好像一天到晚都在玩一樣,效率非常低。母親默不做聲地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一年端午節,與母親一起包粽子。我卷好粽葉,舀起一勺糯米,倒入了粽葉中,再包緊,穩穩地紮上繩子,遞給母親。

  母親接過它,用手捏捏,左右擺弄了一番,“你確定扎穩了嗎?”媽媽俯下身問我。“那當然!”我乾脆地回答。媽媽說:“你捏捏這,軟軟的,證明裡面是空的。”母親用剪刀把我包的粽子剪開繩子,攤開粽葉給我看,稀稀散散的糯米分佈在粽葉上。

  我微微蹙起眉梢,咦,明明倒滿了呀!媽媽意味深長地笑笑,說:“其實你只是把表面給紮緊了,裡面這麼空,這樣的粽子一經水煮,便會散開。包粽子,必須要紮紮實實地把底部裝滿,就不至於做無用功。你學習不也是如此嗎?”

  我羞愧難當地埋下了頭,腦海裡一遍遍咀嚼著母親的話,反省著我曾經那白白浪費的時光,心中不由地升起一股堅定的信念:我不能隨波逐流,一定要找好用功的方向,學習時就認認真真地學,玩樂時就開開心心地玩。

  8我學會了包粽子

  端午節是我國重大的節日之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船、掛香包、系五絲繩等。

  端午節這天,媽媽就教我包粽子。包粽子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談何容易呀!在動手之前,我的確覺得簡單。我把糯米和豆子泡在水裡,媽媽告訴我直到泡軟了為止。我又把花生、果肉、大紅棗跟糯米攪拌在一起,就變成了粽子的餡兒。然後我把餡兒弄成三角形的,拿起兩三片竹葉,笨手笨腳的把粽子包裹起來,還用線繩把它牢牢的捆綁起來。不過我包的粽子歪歪扭扭的很難看,但是這也是我辛勤勞動的結果啊,我看著粽子滿意的笑了。

  媽媽乾脆利落的包了十幾個大粽子。我和媽媽一起把包好的粽子放到了鍋裡,過了一會兒,香氣四溢,我以為粽子已經熟了,可是媽媽說時間還不到呢,讓我耐心等待。又過了十多分鐘,滿屋子都飄著粽子的濃香,我簡直就要垂涎三尺了。

  我看著出鍋的粽子,竹葉更加翠綠,我想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我咬一口香甜可口,真是天下美味呀!

  今天我很高興,因為我學會了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