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反思> 【熱門】小學反思作文700字三篇

小學反思作文700字

【熱門】小學反思作文700字三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反思作文700字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反思作文700字 篇1

  身前背後,總能聽到學生說:“我不喜歡寫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難。課堂上,單純依靠老師的語言描述,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創作,他們也感到很困難或無從下筆,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往往怕作文,把作文當作苦差事。如何使學生會寫作文一直是我反思的一個問題。假如,我們的作文指導也像動畫片一樣吸引小朋友;假如,學生寫作文也像玩遊戲一樣投入,一樣有激情。那麼,學生將會感受到作文課的幸福、快樂。這也是作為一名新課程下的語文老師的追求。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潛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課堂最佳化學生的心境,讓學生快快樂樂地學作文,寫作文。那麼,如何在習作指導中,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開拓學生寫作思路,為學生習作開闢自由、想象的空間呢?這一直是我反思的內容。因此,我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作文教學。

  一、培養觀察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認識,硬要他們去表達,支反映則是不可能的。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緻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緻的瞭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如我教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時,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時,我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下手,著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大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親身實踐,並懂得觀察的重要性,學會觀察的方法,養成仔細觀察事物好習慣。

  1、看一看: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是什麼顏色,它們顏色有沒有發生變化,形狀是什麼樣子的。

  2、聞一聞、嘗一嘗:讓學生知道,光憑眼睛看事物,是瞭解不全面的。 水果是我們經常吃的東西,透過我們的鼻子聞一聞,親口嘗一嘗,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把握這些水果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摸一摸:大千世界,水果品種繁多,它們的外表也不盡相同。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種水果

小學反思作文700字 篇2

  每一次比賽都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提升,以我自己的性格,做任何事好像都是臨時抱佛腳,所以拿出的東西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時間的雕琢,從兩天趕一篇論文到一個晚上備好一堂30分鐘的課,把苦痛的日子留到最少,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我的一種風格了。結果於我來講並不重要,只是每次都像是被卡在沙漏的瓶頸,無論怎樣掙扎,還是容不下下一個我,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教我如何說。

  回來談這節課,30分鐘的小課,又是略讀課文,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沒有重點,仔細閱讀文字,從中揪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句子:

  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

  從這個變化之大出發,探索父親身上的一些閃光品質,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有聽取了校長給的字詞教學的建議,時間短,又是略讀課文,不能每個詞都講,但是可以抓住某一個詞重點講,在“箢箕”這個詞的教學後我發現,採用圖片的方式更加直觀、親切,因為這跟孩子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整節課從匯入到字詞的教學設計都還是比較合理的。第二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把字詞教學與文字的內容結合起來,之前設計讓孩子們從文中找出描寫祖父的菜園的短語,可是想想四年級的孩子會不會什麼是短語都不懂,然後找出所有的短語有可能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如果半天找不出來,這節課就完了。一方面字詞比較多,另一方面找短語又比較困難,我就把兩者結合起來,先入為主,直接給孩子們短語,但是形容詞又以空格的形式讓孩子們從文中自己去搜索,既讓孩子們鍛鍊了略讀課文搜尋關鍵資訊的能力,又讓孩子們積累了這些詞語的用法,學會了這幾個詞的寫法,唯一欠缺的是這個時候如果能自己面批一些學生,然後發現學生在寫的時候出現的問題,這樣效果會好。

  遺憾的地方是關於父親的品質分析部分,關鍵的一段少了兩次讀的環節,這兩次讀的遺漏讓這節課大打折扣。對於重點段落的教學一定要熟悉,這是給自己的一點建議。讓學生板書父親身上的一些閃光品質可能不夠準確,但是學生的自主性還是發揮了,總體而言,品讀環節太過簡單,銜接到最後一段的朗讀,情感也不夠,本來還要給大家看一幅與文字相稱的圖片,當時不知道怎麼就草草結束了這節課,這點有些失敗。

  經歷了這樣一次,以後,應該沒什麼可畏懼的了,我能做的就是多看書,多鑽研教材,功到平時。

小學反思作文700字 篇3

  要寫好讀後感,關鍵在於把握好“讀”與“感”之間的關係,尤其是結合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在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寫讀後感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

  第一、“讀”和“感”分離。有些同學寫讀後感,只寫“讀”而不寫“感”,成了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內容簡介”。也有同學寫讀後感,只寫“感”而不寫“讀”,成為無根底的隨意而發的感慨。

  第二、“讀”和“感”在讀後感之中兩分天下,這也是不對的。前邊的“讀”實際上是寫文章內容簡介,後邊發一通感慨。

  第三、不會結合實際,。感想很空泛。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做了如下的指導:

  1、精心細讀課文。

  首先要指導學生用心地“讀”,理解地“讀”,有情感地“讀”。沒有這樣的“讀”,不可能有“感”。

  2、要選好“感點”。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讀後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讀後感,必須選好“感點”。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容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生的。一篇文章,給學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說學生從中得到的體會不止一個。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己寫讀後感的切入點,不可面面俱到。

  3、聯絡實際談感受。

  讀了一篇文章,產生了對現實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問題的思考,於是激發了“感”。首先,是聯絡個人實際。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後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後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蹟觀點,聯絡實際生活中的人物言行,這樣的讀後感才是有價值的讀後感,這樣的讀後感才是真實感想。

  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差異

  教學中出現了幾處與預設不同的情況:首先是學生對所選文章讀的不夠透徹,對文章整體把握有所欠缺,導致了敘述過程中的不盡如人意。其次是在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習作過程中,沒有安排好,使得在講評過程中沒有出現某篇文章的完整讀後感。

  總之,寫讀後感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可以先敘述文章內容,後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於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不離開文章的內容,要真切聯絡自己的實際抒發感想,聯絡實際一定要實事就是,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