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道德> 國於天地,道德與立作文1000字

國於天地,道德與立作文1000字

國於天地,道德與立作文1000字

  導語:道德與感恩、法制就像是由此及彼緊緊相連的一條索鏈:一個在道德上高尚的人,自然懂得感恩,而一個時時都心懷感恩的人,遵守法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作為中學生的你我,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國於天地,道德與立

  當康德讓“頭上的星空”與“心中耳朵道德律”紮根內心時,也暗含了道德為一種美好信仰的態度。然而在與發展愈複雜的社會中,道德,於很多人看來不甚美好。道德與良知在鋪天蓋地地德育宣傳中更像越磊越高的城牆,人被唾沫左右,也被內心左右,讓立世成為沒有答案,充滿掙扎的談思。

  可惜的是,人們總記得星空很高,卻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親切感與觸手可得餓滿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對震耳欲聾的口號聲,人們忘記道德並不高大,作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賤;我們需要仰望和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則能成為安心立世之本。

  在漁人的故事裡,“未知”是他們實施救援的最大阻礙。前兩個漁民因日期和地點的未知卻步,也因此受到所謂“良心的譴責”。第三個漁民則一語道出本質,一切未知的阻礙不過是因種種顧慮想要逃避的藉口,道德的施行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關鍵是人如何看待。他看見了社會的癥結,他的不安既是內心的掙扎,也是對於社會的憂思。

  故事終究是故事,“這裡”也僅僅是個喻體,象徵著無處不在的道德抉擇。我們每日面臨的衝突,說到底不過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胡塞爾畢生論述“理性”與“非理性”。仍身處二者的漩渦難以逃脫。他以“真理、定律”定義理性,那麼何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復古不變的絕對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於二者之間,人們常常渴望有一個做與不做的標尺,輕鬆地左右自身的抉擇。然而,這個標尺是無法存在的,立於現實,有的只是純粹的行善,純粹的行惡與純粹

  的獨善其身。

  小悅悅的事雖已時過境遷,也是國人不願提起的傷疤,但作為透射世間百態亦具有普遍價值的例子,用於此以分析道德衝突的本質未嘗不可。社會眾多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對待的例子讓人面對求救者,第一反應即是保全自身。路人途徑鮮血淋漓的馬路,大抵是思索責任承擔、思索醫學費用,最終寬慰與固遭無人救援而默然走開。

  馬爾道洛爾如此評價社會的心態:“人們無法消除不公平,只好將公正淹沒與普遍的不公正之中。”如此,人便孤立與極端的罪惡,以求“多數人”的內心平靜。“多數人”是個假象,有“大家都這這樣”的暫時安心,卻改變不了敗於冷漠的本質。

  顯然,社會評價中爛俗餓“良知泯滅”已不再適用——對於闡述內心,絕對的否定過於單純。人們不是不懂道德為何物,而是糾結於如何使用道德。熊培暈多次強調的社會道德底線問題,也正是人們尚未解決的形而上學的命題。“底線”雖基礎,於人心也是一道“高牆”。

  我們有道德觀,卻更像隨意的個人行為指導。隨心所欲、模凌兩可,模糊不清,是許多人現有的搖搖欲墜的道德觀的弊病。沒有底線的道德觀必然是脆弱的,我們因此能夠容忍利用善心行惡的罪狀,也無法踏出施以援手的一步。在道德面前,人人都應劃開一條明確地界線,有執著於心的原則,以此反抗黑暗。

  與道德相對的是法律的思考。社會法治完善的路上,人們也習慣於仰望法律,仰望那些白紙黑字、獎罰分明的檔案,生怕觸犯“天條”。此時人們安於“被統治”,便缺乏忠誠的道德判斷。將最基礎的社會要求看作讓人崇高的戒律,無凝視危險的。單純的法律統治之下,社會只能在人性的底層徘徊。

  所以不要忘記,在法律之上,是更具權威的道德。

  道德,其實最終指向成“人”的問題。這一在現世作為較高要求的名詞存在於人的初心。人之初,無論善惡必然是道德先行的,只是社會帶來遺忘。如何為人,不必是多麼高尚的節操,但必有純粹的.道德理念。究竟是被世俗同化,為顧慮左右,還是棄絕社會的複雜,為“成人”忠於內心,在人存在於世的最初便有定奪。

  “角色錯覺”的概念最初有曾德雄提出,四個簡明扼要的字足矣折射眾多忙碌與現實世界的人的心態。我們可以是教師,是公務員,是丈夫旗妻子,卻忘記自己首先是個人。只有重拾人的本真,在為人中多一份義無反顧,才能最終放棄困於現實的“非我”。

  常常羨慕尼采的出世復入世,能夠透看世俗,懂得如何立足世間。但對於道德抉擇,我們可以不必成為尼采那樣透徹的大師,順應社會的複雜,明辨自身的處境,又不失“出世”的警覺,很多兩難的選擇也許不再糾結。

  正如康德所想,道德是一種信仰,優於信奉神佛,因為道德在給人為人的慰籍之餘指導人立世。而總是求神拜佛望神慈悲保佑,而無法對人慈悲的人永遠只是無神論者。

  文章的開頭提到道德為安心立世之本,其實“安心”更多地指向自我,在社會的人,不妨以“安世”自勉,擁有一份低調不浮誇的使命感,不需要偉大的論調或口號,僅僅是讓人更圓滿的方式。

  道德之所以“高牆”,不過是因為我們的視線被世俗矇蔽,若是終於內心,也許會發現翻越高牆不過四兩撥千斤。我們追求的普世價值先從守住道德開始,以此立世。

  國於天地,道德與立作文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文明浩浩乎盪滌五千載,至於世紀之交,13億炎黃子孫如是宣誓,豪言壯語,猶未絕於耳,可今日之時之地,忽然發現,中華民族的脊樑骨已然漸漸軟化,於是憂患世人開始探尋社會主流價值。

  我是從《環球時報》上知曉社會正熱火朝天地探討社會主流價值觀,感慨社會主流價值觀喪失的同時,覺得這個探討很有意義。毫無疑問,當大家都試圖把心目中理想化的價值觀塞進主流價值的筐子時,往往意味著彼此競爭,甚或引發價值體系的混亂與對抗。然而,價值觀是最末之結,欲得價值主流,必先探討凝聚社會的黏合劑——道德。

  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是一個社會的構成要件。相比法律或強力而言,道德看似柔弱無力,卻是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是各種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古今中外歷史實踐表明,各種主義和思潮時火時滅,唯一最基本的道德觀萬古而常青。

  中國是一個缺少本土宗教的文明古國,無法靠原罪救贖的宗教觀來自律和維繫社會運轉。加之中國法治水平尚待提高,隨著社會分層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深入,中國社會難免成為“眾神狂歡”的大舞臺。而選擇價值觀作為大舞臺的支柱,則必先重建道德共識,夯實大舞臺的基礎,讓各種價值充分交流交鋒交融,最終培育出一種和而不同的主流價值體系。

  這是一箇中國人信仰失落的年代。這一切,源於百年來中國社會的革命化、西方化、市場化。中國傳統道德遭到致命性的顛覆和解構,道德水準大幅下滑,以致洋人譏以“中國人缺少的不是價值,而是道德”。不管是“收紅包”還是“躲貓貓”,不管是“毒奶粉”還是“黑礦難”,不管是“豆你玩”還是“蒜你狠”,不管是“剽竊論文”還是“學歷造假”,都表明中國正處於一個道德危機期,更嚴重的是無德之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所以官二代喊出“我爸是李剛”。有人評價:“人不可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左傳》曾言“國於天地,有與立焉。”一個國家能屹立於天地之間,必有堅實的基石。這個基石即是道德。誠如古語所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欲塑主流價值之塔,必須夯實道德之基。

  塑造的形象亮點:此文意境很美,前半篇尤其像小說,在眾多的考場作文中,實屬另類,奪人眼球。刻章老人形象豐滿,與中心相契合。老人的出場,就用一句“座上的老人仍是端坐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句話很有分量,讓人感受到老人的定力。接著寫老人“眼神依然安寧包容,執著刻刀的手也很穩”,更讓人覺得此人絕非凡俗。接著寫他刻章的過程,再次提到眼睛“專注而凝重,彷彿有淡淡的光芒”,並且提及在刻章時老人“全身都蓄著一種待發的氣勢”,正面寫老人刻章的專注,令我想起好多個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藝術形象,如阿城《棋王》、馮驥才的《泥人張》等。最後老人的自言自語可是畫龍點睛之筆,用“可刻出這塊好東西,心裡就踏實了,滿了似的”完成了對他的形象塑造。文學創作講求“形象大於思維”,如此血肉豐滿的形象,自然凸顯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