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道德> 有關道德綁架的命題作文

道德綁架的命題作文

有關道德綁架的命題作文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於別人頭上。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有關道德綁架的命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道德綁架的命題作文1

  子貢贖人而不取其金,在多數人眼中看來這是聖人之舉,是行善的標杆;可孔子卻不加讚賞反而批評他的所作所為。誠然,子貢的行善本意十分純粹,但他的一個自以為更加高尚的舉動卻無形中提升了道德的準則,縱然人人都渴望向子貢學習,但是世人對於行善之後是否該領取獎金的態度已然悄悄發生了轉變。

  一筆贖金對於子貢這樣的大戶人家來說或許並不算什麼,然而對於辛苦躬耕一輩子的農戶人家來說將是不菲的鉅款。未聽聞子貢之事時,他們遇見魯人會毫不猶豫的贖回,而後坦然接受應得的嘉獎。如若魯國君主將子貢事蹟大肆宣揚,人盡皆知之後,我們不妨假設,普通農戶再次遇到魯人時定會有所猶豫。他們會想到,從國家拿回先墊付下的贖金可能都會遭到世人的非議,甚至糾結之下他們選擇了漠視需要幫助的人。子貢一舉,已為當時之人造成了無形的道德綁架。

  如今,世界的經濟巨頭頗多,他們在為個人謀取利益的背後仍然保有一顆行善濟世之心,實在值得我們的稱讚。比爾蓋茨宣佈過世之後捐出全部敵國的財富,巴菲特拍賣個人午餐所獲金額如數捐出,索羅斯、戈登摩爾也都捐獻了過半的資產。然而巨頭行善的背後卻無形中帶來了道德綁架,在大多數普通人眼中捐款似乎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那些富可敵國的商業大亨來說。天津爆炸案之後,千萬網友竟在馬雲微博評論中紛紛留言逼捐。“你這麼有錢,為什麼不捐一個億?”“你不捐款,我們就抵制淘寶!”......這樣的言論一番番地攻擊著馬雲,萬千網友躲在電腦螢幕之後握緊了腰包,暗喜自己的“高尚”。

  行善本為一件好事,然而在太多人潛意識之中卻還只是一個標榜自己的工具。這樣他們在有意無意之中,炫耀著自己的高尚之舉,他們將向善的道德起點一步步哄抬著,漸漸“取不取”“捐不捐”並不再可以由一個個體所能決定了,平凡的百姓開始選擇漠視,佔據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們被推上了道德的邢臺。無形的道德綁架就此形成,道德觀發生了質的偏差,行善不再來自於我們一顆崇高的濟世之心,開始成為了社會人物維護個人形象的無奈之舉、被迫之舉。

  這樣的綁架實在可怕,麻痺了普通人的善良之心,挾持著社會人物的選擇權利,這樣的行善早已成為壓在心中的負擔。如若當打破無形的道德綁架,每一位行善之人實屬關鍵,他們應當有一顆純粹之心,應當低調而行之,更應當時刻注意而非肆意抬高著行善的門檻。

  有關道德綁架的命題作文2

  范瑋琪和趙薇的遭遇無非是受到了偏激的網路輿論的“道德綁架”。說到道德綁架,不禁又讓人想起半個多月前網民逼迫內地首富馬雲為天津災區捐款的事情,究竟為何會發生道德綁架的事件呢?

  所謂的“道德綁架”,是在用聖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一旦別人沒有達到所謂的“道德標準”,就會被冠以“缺德”的惡名。那些“逼捐”和“逼愛國”的道德綁架者曲解了道德和愛國的本質,將自己臆想的道德準則強加在別人身上,別人達不到便施壓、指責,甚至謾罵。

  雖然范瑋琪、趙薇和馬雲都是名人,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都相對較高,但他們本質上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公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聖人,他們所得到的財富和美譽是透過他們自身的努力而被社會認可的,但他們未必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身先士卒。

  當我們在評判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時候,需要公平的對待,多一分理性、少一分感性,不要拿著聖人的標準去衡量他人,不能用美德的標準去求全每個人的品德,更不能戴著有色眼鏡以某種偏激的觀點對他人橫加指責。

  欲判他人,應先三省吾身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原毀》中言:“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也。”許多人喜歡用道德捆綁他人,卻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養,這種行為既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奉勸那些道德綁架者在開口指責他人言行之前,先反省一下自身,若自己的言行都不符合道德標準,如何能夠以德服人?

  其實寬容包容本身也是一種美德。我國自古以來都主張“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網路時代我們也應該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寬容友善地對待他人,這才是真正愛國的表現。但願日後網路上能夠多一些以德感人的事蹟,少一些道德綁架的現象,讓更多人以平和的心態散播出他們的正能量。

  有關道德綁架的命題作文3

  為什麼首富就一定要捐錢呢?為什麼首富就一定要捐的比別人多呢?馬雲的財產有自己分配的權利,網民又有什麼權利凌駕於道德之上去指責不捐的人呢?難道捐的多的就比捐的少的有道德嗎?我們就先來看看,什麼是道德綁架。

  所謂的“道德綁架”,只可能是在用聖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或混淆政治義務和道德義務的情況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個人捨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人掏錢支援希望工程,這儘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並非他的道德義務。“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對於“道德綁架”的理解,社會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分別代表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

  觀點一(保守主義):但是,如果一個人連道德底線都沒達到,連道德義務都沒盡到,用道德底線的標準、盡道德義務的要求對他進行道德判斷就不僅不是道德綁架,相反是在捍衛作為一種“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麼都稱之為“道德綁架”的人,等於連這樣的道德底線和道德義務都要取消。

  觀點二(自由主義):“道德”一詞的存在目的在於個人的修身養性與精神發展,並進而形成群體性的“寬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於並高於法律,沒有任何強制性和規範性,是一種對模糊的“善”與“美”的渴望與追求,紮根於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論社會對“道德底線”和“道德臨界點”的所在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線” 一詞本身概念極其模糊,哪怕一個人跨越了“道德底線”,但凡他的行為還在法律範疇允許之內,其行為就可以被接納和理解。僅有對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為,社會才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其行為為“錯誤”。但在一般情況下用“個人道德標準”或是毫無明確定性的所謂的“社會道德標準(公共善)”,即“道德底線論”對沒有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對“不給老弱病殘讓座”進行批判),從根本上即是“道德綁架”。所以,正因為“道德”

  本身並不存在“義務”屬性,“道德義務”一詞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本身不應存在。

  自願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訴求也需要透過合理的方式表達。高調公開的慈善策劃,與道德捆綁的求助活動,也許在短時間能起到放大愛心、擴大關注的效果,成功於一時,但是傷害的卻是慈善事業的基礎。試想,哪位董事長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貼上了“為富不仁”的標籤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幫助的人群起效仿,是否會給公司正常運作秩序帶來影響不理性的“尋善”活動,終將阻礙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觀念已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個人、企業都投入到了慈善事業之中,健康的慈善環境對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愈加重要。現代慈善理念、行善積德的氛圍、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贈平臺是慈善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軌道的堅強支撐。這既需要慈善方的責任、熱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誠、冷靜,還需要社會的寬容與理性。

  此外,還應該明確:慈善只是社會救助體系的一部分。既要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更要完善醫療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