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發展四年級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發展四年級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發展四年級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農曆四月初四,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
清明這天,大人們帶著紙錢,帶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去祭拜祖先。
清明為什麼要上香祭祖呢?今天,我就來解釋一下。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前一天是古代的“寒食節”,春秋時期,介子推為晉文公“割骨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休綿山。晉文公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建立寺廟祭拜,由此產生了“寒食節”。舊時民間每逢寒食節,都不舉火做飯,只吃冷食。第二天清明,人們上墳燒紙錢,修墓添土,以表示對亡者的懷念,古人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古代,人們除了掃墓,還時常要放作文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陣陣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清明節還有許許多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帶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記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極盛。
今天,我隨著大人們一起掃墓。我們攜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柳插在墳上,行禮祭拜。除了這些,家裡人也做一桌子豐盛的飯菜款待親朋。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做青團,將青艾和糯米調和成綠色糕團。它也屬於寒食的一種。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不僅要知曉中華民族的傳統,更要去體驗、去實踐、去傳承。
傳統文化發展四年級作文2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在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
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上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裡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發展四年級作文3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但我最喜歡過年。每到新年,家家戶戶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裡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傳說故事,現在讓我來講給你們聽聽吧!
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著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裡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但又無能為力。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去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村裡太平了。以後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不止有傳說,還有許多習俗呢!比如貼窗花、貼春聯、貼年畫、吃餃子,發壓歲錢、穿新衣、放爆竹……其中,我最喜歡發壓歲錢。因為,每到發完壓歲錢,我都會跑到文具店,買新的文具,學新的知識。我還可以用壓歲錢買很多的書籍和好玩的玩具。壓歲錢還代表著長輩對我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我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我最喜歡熱鬧的春節了,你最喜歡什麼呢?
傳統文化發展四年級作文4
星期五下午的兩節課,卞老師給我們講了有關陶瓷的許多知識,讓我們全班的同學大開眼界。
透過這次的活動,讓我學到了許多有用的知識,比如說:為什麼陶瓷的英文單詞china跟中國的China一樣?陶瓷的製作、陶瓷是怎麼在古代運輸的……卞老師給我們上的這兩堂課真是太好了!
運輸過程中,為了避免陶瓷相撞,古人用的辦法很奇特:在陶瓷的木箱內撒上一些黃豆或綠豆,因為這兩種植物長得快,把陶瓷放在裡面,等到它們發芽後就把陶瓷與陶瓷之間的縫隙填滿,這樣就算有大風浪陶瓷都不容易碎,所以說古人就是聰明;陶瓷的製作方法也很不簡單:先是淘泥,再來選泥……十幾道工序聽聽就讓人覺得眼花繚亂,特別是燒置,火候太大,陶瓷就會乾裂;火候太小,陶瓷沒燒好,就變為廢品一件了。古人就能把火候溫度控制得這麼好,七百度左右是陶,1200度以上才會成瓷,還要經過許多紛繁複雜的製作工藝!想想就讓人頭暈目眩,而在公元前20xx年到8000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熟練掌握了燒製陶瓷的方法,我們能不感到自豪嗎!
今天的活動課,我感慨萬分:原來在古代的時候,陶瓷就已經這麼盛行了,我國燒製陶瓷的技術比歐洲早了近千年,這不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嗎?卞老師還說,在陶瓷界有一種說法,到現在還廣為流傳著“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塊”,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陶瓷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難怪陶瓷和中國的英文單詞是相同的,那時陶瓷就是中國的代表。如果說鼓是亞洲的魂,那麼瓷器就是我國——中華民族的魂了,所以陶瓷絕對是我們中國的驕傲之一,因為它代表著我國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與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