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包容> 學會包容作文3篇

學會包容作文

學會包容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會包容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會包容作文1

  有這樣一則寓言,說的是兩匹馬同行,一匹將另一匹的脖頸咬傷了,結果被咬的反而主動安慰因咬傷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馬。故事雖小,卻揭示了天地間動人的品德,那便是包容。

  寓言中動物的包容是以德報怨,佛教中彌勒的包容是“肚裡能容天下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怎樣來理解包容呢?其實,包容是一種境界。

  包容如水。

  通常的“包容”,即原諒他人一時的過錯,不錙銖必較,不耿耿於懷,和和氣氣地做個大方的人。包容如水的溫柔,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復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時的敵視,使人們冷靜下來,從而看清事情的本來緣由。同時,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馬理智地選擇了包容,最終兩者和好如初。試想一下,倘若它針鋒相對,以同樣的方法還擊對方,那麼除了兩敗俱傷,頭破血流之外,還能帶來什麼呢?因此可以說,寓言中的國馬其實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於“以德報怨”。

  包容似火。

  因為更進一層次的包容意味著不僅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愛與真誠來溫暖別人的心靈。心平如水的包容,已屬難得;雪中送炭的包容,更可貴,更令人動容。從寓言中我們看到,犯下過錯的那匹馬已認識到自身的荒謬而羞愧難當,這時被咬的馬體現出的包容與安慰,便恰似一團火焰,明亮而溫暖。包容,不僅融化了彼此的冰凍,更將愛的熱力輻射進對方的心窩。在被某些人評論成“物慾橫流”的時代,自下而上空間正日益縮小的人們所缺的不正是發生在兩匹馬之間的包容嗎?選擇包容,也就選擇了理解和溫情,同時也選擇了人生的海闊天空。

  包容是詩。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詩。至高境界的包容,不是僅僅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處理上,而是昇華為一種對宇宙的胸襟,對人生如詩般的氣度。包容的涵義也不僅限於人與人的理解與關愛,而是內心對於天地間一切生命產生的曠達與博愛。寓言中的馬無法到達這種境界,而這種境界對於人類卻是如此的真實和深刻。

  為生活的平淡與多舛而心存積隙的人呵,請你選擇包容吧。這絲毫無損於你的尊嚴,反而有助於人們在漫長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包容的思想境界,才會懂得人生的真諦,包容也是一門生活的藝術。

  當然,包容同“方以律己,圓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輕易原諒自己,那不是包容,而是懦夫。“圓以待人”,也得先看物件。包容不珍惜包容的人,是濫情;包容不值得包容的人,是姑息;包容不可饒恕的喪盡天良的人,則是放縱。所以,包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門學問。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發生的決不是兩匹馬這樣簡單的事。生活,往往紛繁,又常常平淡。正因為包容如水,使紛繁經過過濾變得純淨;正因為包容似火,使平淡透過鍛燒日趨鮮明;更因為有這詩般的包容,才賦予人生以藝術,賦予生命以永恆。

學會包容作文2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雨果曾經這樣感嘆:“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古老的東方,人們也世代傳承著一句淺白的俗語:“宰相肚裡能撐船”。法國人的浪漫和中國人的實在碰撞在一起,於是人們發現,包容,超越了國家、語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這個美麗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擁有和讚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諺有云:“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鮑叔牙對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壯舉;李世民對魏徵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對士子學人的包容,則迎來了繼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高潮。包容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它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同樣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

  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佛經有言:“一念境轉。”同是面對他人的過錯,耿耿於懷,睚眥必報帶來的是心靈的負累,真正仁者覺者會選擇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能夠興師復仇,一雪前恥。他可以忍受臥薪嚐膽的苦楚,卻在滅吳後下令誅盡吳國宗室。他懂得隱忍,卻不懂得包容。齊王韓信未發跡時有過“胯下之辱”,但在統一之後,再見到當初侮辱自己的無賴兒郎,卻能不記前嫌地任命他為巡城校尉。僅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的人格,要比勾踐健全得多。

  魯迅先生的“一個都不寬恕”未免失之偏執,但那是在喪失了迂迴的耐心後對黑暗現實的極端反抗。他還說過“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筆下的阿Q,聽到人家說“疤”、“瘌”、“禿”、“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後來甚至連“燈”字也不許別人提了。“天地本寬,鄙者自隘”,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必然是一個諸多忌諱、性情偏執的人;而一個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無法容忍的社會,也註定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然而,包容不等於放任和縱容。人類社會是由潛在的規則加以維繫的,無節制的縱容同樣會造成社會的畸形。包容也不等於隱忍不發。“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壓抑,遲早有爆發的一天。包容則意味著不自知的恬靜和淡然。包容更不等於沉默和忘卻,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真正的包容,應該如伏爾泰對其政敵所說:“雖然不贊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

  包容是海納百川,包容是厚德載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寧靜致遠。康德告訴我們“只有兩樣事物能讓我的內心深深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璀璨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如是我聞;當今世界、種族、宗教衝突不斷,“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我願!

學會包容作文3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種偉岸的情操,是一種高尚的善意。能用包容之心兼懷人和事,則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友愛。反之,氣量狹小的人則難免遇事惱惱,見人耿耿了。此耿耿,無事於補,於已無益,是徒然也。

  有人認為,度量是繫於先天,是生來就有的。然而,“性相近,習相遠”,度量不是先天生就的,它關係人的德行,也關係人的見識。有德有識者此方能有度量,德識靠不斷學習,修行才能得到。只要後天的教育得當,那麼人人也都能成為有度量的人。相反,在後天若不好好學習,好好修行的話那也就難以成為有德識之人,也將難以成為有度量的人,一切都只是空談罷了。

  歷史上不乏兼有包容之心的人。管仲是齊國的名相。“少時嘗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後來叔牙做了齊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則輔佐公子糾。最後,公子小白當上了齊王,也就是後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恆公。公子糾最終被殺,管仲淪為階下囚。但叔牙沒有離棄管仲,而是極力在齊王面前舉薦他,齊恆公最後決定起用他。此後,管仲輔佐齊恆公“九合諸國,一匡天下。”管仲說過:“吾嘗三仕三見遂於君,鮑叔不以我為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正因鮑牙的包容之心,使管仲的才能最終得到充分的展現。叔牙於管仲也因此成為了形影相隨的好友。

  諸如此類的事例還有很多。如魏徵諫唐太宗,太宗包容他直諫的無禮,而且虛心納諫,“貞觀之治”的盛世繁華就是這樣產生了。

  相反,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那樣,到頭來只有到“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地步,若不是他對安東尼奧的敵視和怨恨,若不是他一心想置人於死地,若然他能以包容之心來對待別人,那就不會造成那樣眾叛親離的場面。

  清朝封建統治者是愚昧的。一首“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皇冠”,統治階級也就冠冕堂皇地將作這首詩的詩人株連九族。若清統治者能以包容之心待,真正為百姓辦事,又怎樣會出現此後的多次農民起義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兼濟天下,則能萬事千秋!

  包容之心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良方。但包容並不意味著對任何事情都要泰然處之。對於那些窮兇極惡又死不悔改的人,我們應當給予其必要的還擊。

  “一隻腳落在了一朵紫羅蘭上,踩扁了它。紫羅蘭卻把花香留在了那腳跟上——這,便是包容。”在人們追求生命的意義時,他所需要的是愛;是包容世事變遷的博大襟懷;是那種“東門沽酒飲我曹,心輕萬事皆鴻毛”的曠達;是那種虛懷若谷,寵辱不驚的超然……

  總而言之,若以包容之心去待人,我們也能獲得許多。讓我們心中那朵包容之花在充滿陽光雨露下嬌豔綻放!“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同樣,人生給了我包容的心,我要用它尋找真善美!包容天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