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800字>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800字錦集十篇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800字錦集十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800字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了, 媽媽說今年要包豆沙粽子,我高興地在一旁拍手叫好。

  媽媽先把粽葉放到鍋裡煮10分鐘,做好豆沙。我負責把糯米和棗分別泡到水裡。一切準備妥當,媽媽開始給我做示範。她先將粽葉捲成圓錐形,將泡好的糯米、棗和豆沙一起放進去,再把粽葉卷好,並用線繞好繫緊,這樣粽子就包好了。我照貓畫虎,可總也包不好,我沒有氣餒,繼續努力,終於包好了一個像樣的粽子,心裡可開心了。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端午節大家都會吃粽子呢?”媽媽回答:“端午節,不僅僅是粽子的聚餐,也不單單是龍舟的賽會。傳統節日,剝去其物質載體後,留下的精神核心,才是一個民族最關鍵的文化基因。在屈原、伍員、曹娥之前,端午日的特定習俗早已有之,後人不斷豐富端午的文化內涵,將端午與屈原投江、伍員復仇、曹娥殉父等元素結合,並不只是為了增添節日的文化習俗,而是將這個民族特有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透過節日的載體,用粽子、龍舟等形式印刻在群體記憶中。由此,在數千年後,人們還能透過它們追憶起祖先的精神世界,延續種族的文化命脈。本刊特組織稿件,從不同側面,為讀者解說端午文化。

  文化既有物質的一面,也有非物質的一面。物質的一面是文象,非物質的一面是文脈。節日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形式,除了物質載體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內涵。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象徵,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是民族審美的典型。今天,我們保護中國傳統節日,其目的是傳承我們的民族精神。

  端午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中秋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端午節既有一般傳統節日的共同特點,比如:有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紀念物件、特定的儀式、社交、生活習俗和娛樂活動。同時,端午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和文化表現形式: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囊、飲雄黃酒等不僅有科學依據,同時,又有悠久的文化淵源。因此,傳承端午特定的文化形式,弘揚其精神內涵,對於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創新、豐富中國節日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屈原的楚國詩人。他們國家的君王不聽他的勸告,與秦國結成盟友,最終被秦國人所殺害。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要滅亡,就跳入汨羅江以死明志。人們為了不讓水中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將粽子投入江中。從此,這一天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我聽著媽媽講述歷史故事,不知不覺中已“消滅”了三個粽子……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2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裡,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

  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

  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

  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透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3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全家人要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有的還要賽龍舟。聽說,這都是為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

  當時,屈原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可是國君卻不採納,屈原眼看著自己的國家被他人侵佔,無奈之下,投江自殺,於是便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和到江邊撒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早上,我和媽媽去買了,花生,紅棗,米和粽葉,準備回家包粽子。

  回到家,媽媽把米和粽葉泡在水裡,分別放到兩個大盆子放裡面,又把花生和紅棗分別放在了兩個小碗裡。最後媽媽找來了粗一點的繩子,剪了許多長長的線,然後對摺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包 粽子開始了!

  媽媽讓我先看她包一個,然後我再拿一個,跟著她學。首先,媽媽拿了兩片粽葉,交錯放在一起,然後拿起剪刀,把粽葉一頭剪平,然後握起來,讓它成為一個圓錐形,哈哈,活像一個小漏斗。媽 媽對我說:“像小漏斗的這個地方決定了粽子的大小,一會你包時,不要太大,不然你的手抓不住。”我點了點頭。媽媽又抓了一大把米放進小漏斗裡,到一定位置時,要往裡面到一點水。然後可以在 放米過程中放花生和紅棗。然後把漏斗上面的粽葉往下放,成為一個“立體三角形”,開始包,最後媽媽拿了事先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緊緊的困住,“OK了!”媽媽笑著對我說。我看了看,哇,媽媽包 的真好!我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我按照媽媽教我的步驟開始包粽子,拿兩個粽葉,交錯放,然後成為一個小漏斗,開始放米。可是,粽葉在媽媽手裡就很聽話,一到我這,不是這爛了,就是那爛了,導致漏米,撒了一地。媽媽說 :“你不要使太大勁,輕一點。”我按照媽媽給我的建議,重新開始。可是粽葉像是跟我鬧脾氣一樣,就是包不好了。我苦惱極了,把粽葉和米往旁邊一扔,不管了,氣呼呼的坐在那裡。媽媽看了看我 ,語重心長的對我說:“沒關係的,媽媽第一次包粽子也是這樣,還沒有你包的好呢!”聽了媽媽給我的鼓勵,我又振作起來,開始了包粽子。

  這一次很成功,到最後纏繩子了,我把粽子放在桌子上,用手緊緊按著它。用很大力氣,把粽子纏了起來。呼,終於好了,看著我包的粽子,它彷彿在朝著我笑呢!

  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很成功。透過這一次包粽子我知道了,以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著急,要慢慢的去做,精益求精。

  這真是一個獨特的端午節啊,讓我記憶深刻。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4

  今天,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具有偉大紀念意義的懷念故人屈原的日子——端午節。

  一大早,爸爸就帶我們回奶奶家了,還沒進門就聞著奶奶家不時傳出的清香,我趕忙三步並作兩步邁進屋,我的口水差點就“飛落三千尺”了,一會奶奶端來了清香四溢,熱氣騰騰的粽子,只間有菱形的,橢圓形的,三角形的,為了好區分粽子餡,有的用桑皮纏的,有的用玉米繩纏的,還有的用線繩纏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個大大粽子,三下五除二就剝開棕皮,看著鮮紅的大棗,粘滑的糯米,飛揚的熱氣,我迫不及待地狠狠咬了一大口,又香又甜,奶奶的手藝可真算得上精益求精,絕妙無雙,我狼吞虎嚥的吃完一個,又順手拿起一個。

  “加油!加油!”聽見門外的叫喊,我詫異的探出頭,原來是小孩子們在小河邊賽“龍舟”啊!我也和姑家弟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只見一個個紙做的精巧別緻的小船漂在水中,每個小船都被畫得五顏六色,還起上了好聽的名字,看著一個個名字浮在水上,“神龍號”,“白虎號”……,甚至還有一些時髦的名字,如“潮人號”,“神馬浮雲號”……一個個小船順著水而下,又接連著被浪給打翻,激起了一陣陣水花,嘩嘩聲,嘻嘻聲,吆喝聲接連不斷,此起彼伏,熱鬧極了。

  一些老人將棕皮放在水中,看著它順江而下,聽奶奶說,這叫“避水”,讓水裡的妖魔鬼怪吃飽,以後就不會纏著我們,不傷害人們了。

  不一會,奶奶有約我回家吃荷包蛋,只見奶奶用艾蒿、麥穗、豬埡槽等五種珍奇異草熬成的湯,再放上紅糖,吃完蛋,再喝湯,喝了能治頭暈,我其實肚子早已撐得鼓鼓的,沒胃口再吃了,可迫於奶奶熱情和諄諄教誨,還是勉強喝了點。不一會,鄰居傢伙伴都來找我玩,奶奶讓他們吃粽子,荷包蛋,他們都說自己家有,吃過了。

  以前我記得每年端午節,農村很少有包粽子的,奶奶每次煮一大鍋粽子,光送親朋好友和鄰居就送去一大半,現在新農村變化可大了,不光是體現在街道、樓房,家電、生活物質上,農村的鄉村文化大院也體現著農村的精神文明,也體現著農村天翻地覆的變化,也體現著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

  端午節,是古代人民勤勞與智慧,勞動與品質的象徵,是中國的自豪凝成的寶貴鑽石,看著農村人家也如此重視這個紀念故人的節日,由此可見,屈原可真是一位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必定會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的。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5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著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為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為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著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粽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粽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6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裡,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這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似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少不了包粽子,這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這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透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7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裡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採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裡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8

  端午節由來已久 農曆五月對應地支中的“午”。“巳”、“午”、“未”三個月是夏季,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巳”是火的出生狀態,“午”是火的極盛狀態,“未”是火的衰墓狀態。火氣到了極盛的狀態,也就是陽氣達到了極盛狀態,就會物極必反,陰氣開始產生。五月初五是五月的開端,從此之後,陰氣開始產生,並逐漸增強,是陽氣強盛的頂峰,又是陰陽變化的開始。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這個詞,否卦(三陰在下,三陽在上)是七月,它的極限就是代表十月的坤卦(六爻全陰);但是,與此相對應的還應該有個“泰極否來”,只是因為人們喜歡事情從不好到好,所以,不大提這個詞。泰卦(三陽在下,三陰在上)是正月,它的極限就是代表四月的乾卦(六爻全陽)。因為到了五月初五時,已經開始“泰極否來”,所以,中國人很重視這個轉變,而且要透過一些方法來消除陰氣開始強盛可能即將帶來的不祥之氣。

  為什麼又把時間定為“初五”呢?一方面因為“五”與“午”諧音,“五”字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天地之氣相交合,與“五”相對應的五行中的“土”又代表著轉化與過渡;另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合曆(即農曆)”每月的開端並不是“初一”,而是根據那個月的“節”(二十四節氣中的節)來確定,比如一年的開始不是從正月初一開始,而是從立春那天開始,夏季不是從四月初一開始,而是從立夏那天開始,因此,夏季的開始結束是到夏至,初五前後正是夏至的時候。

  從五月是陽氣極盛、陽氣是正氣來說,“端”是“正”的意思;從五月是陰氣開始的時候,所以也可以說是“初”的意思,因此,“端五”也可以稱為“初五”。因為“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五月正是“午”月,因午是陽氣極盛而同時轉衰的時候,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也稱重五或重午。因為端午是天地之氣陰陽轉化的過渡點,此前是一年中陽氣由初生到極盛,此後是陰氣從初生到極盛,所以又叫天中節。如此等等,還有很多,不再多加解釋。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其中,紀念屈原說為這個節日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是後起的;三代夏至節說是與我國的歷法緊密相關的,應該是較早的,雲塵子主張採用此說;惡月惡日驅避說與我國的歷法和術數觀念有關,與第二說並不矛盾;吳越民族圖騰祭說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而且以圖騰作為切入點來加以說明,是近代以來的說法。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9

  家鄉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訊息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方法表達對他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粽子表達緬懷之情,隨時間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為“端午節”,過節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粽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裡看到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粽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我們孩子焦點在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裡捧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路上就迫不及待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裡,與鄰里幾個小朋友圍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收穫,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微笑……

  興奮我就是睡不,偷偷起來把花繩與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為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才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戴荷包囉……以最快、最簡單方式洗刷完畢,在媽媽幫助下認真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手腕、腳腕花花綠綠花繩,是弄胸前各式各樣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小公主。帶無比幸福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粽子。

  說起包粽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粽子。我便一個指揮官架勢喊來爸爸,指揮他與媽媽抱起粽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然後再加進去一定量白糖、蜂蜜與均勻,接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餡子後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後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灶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自己花繩與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豐盛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自己親手做好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與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被這欣欣向榮日子陶醉了……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0

  舊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年齡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船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遊避災"。初五日上午,群進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遊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遊"。

  端午應節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棗粽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展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天氣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中小學生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為辟邪驅瘟。為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外形,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