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700字>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700字合集7篇

清明節的作文700字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700字合集7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700字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作文700字 篇1

  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你們知道今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對,4月4日)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我們剛才背誦的《清明》這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古人對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寫照。

  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清明,人們都會從五湖四海紛紛趕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獻上一束鮮花,灑下一壺熱酒,表達對先人的感激之情。這是對親人的一種孝敬,而我認為:無論祭祀的禮數有多麼繁瑣,都不如趁他們在世時多給一些關愛來得重要。

  不久前,我目睹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老人去世了,親戚朋友都去弔唁,其中一位中年婦女蹲在老人的靈柩前嚎啕大哭,邊哭邊說:再也看不見了啊。聽朋友介紹,這個婦人是老人的直系親屬,並且居住在一個城市,卻有兩三年沒有去探望過老人了。見此情景,聽罷介紹,我即同情又鄙視:之前幹嘛去了?老人去世了哭得“驚天動地”,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去多探望探望、多陪伴陪伴呢?也許是“良心發現”?想到這,我不禁又想到了這樣一句警世名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同學們:孝親敬老是我們永遠倡導的一個話題。自我校踐行《弟子規》以來,老師無數次地指導同學們回家怎樣孝敬父母長輩,並把每一個週日定為同學們的孝親日,號召同學們能在課餘時間多關心父母老人,盡一份為人子女的孝心。讓老師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有很多同學已經行動起來了。從開學初同學們上交的手抄報裡可以感受到那份孝心,從那些學做家務、為父母做事的照片上可以探視到那次孝行。

  同學們:堅持下去吧!時不我待,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父母少一點勞累;做好自己的事情讓父母省省心;用我們的孝心給父母多帶去一些快樂與欣慰;我們的父母一定會長命百歲!

清明節的作文700字 篇2

  今天是清明,媽媽說這一天是六十年來唯一不能祭祀的日子,而天氣又是如此的晴朗,總不能窩在家裡吧,商量後決定還是去後山西塢田的龍王廟拜拜,媽說那裡地處偏僻平常少有人會去上香,而且山上寶貝多收穫也會多,於是便準備了香燭和飲料爬山了。

  一路上鳥語花香,春天的山野是走不厭也走不累的,滿眼的生機滿腔的芬芳,盪滌著汙濁的心、汙濁的身,世界剎那間變得澄淨清亮,俗世的紛擾隨著踏春的腳步漸行漸遠。

  來到龍王廟,媽媽忙著點香燭燒經,我們則仔細打量這座小廟,就一間泥土夯成的小屋,幾幅幔帳下供奉著龍王、龍王夫人、山王、山王夫人、土地公、土地婆還有五穀神和財神八個神仙,牆上除了用毛筆寫著助款助工的清單外無其他裝飾,神龕前一個蠟燭架和一張桌子,真是再簡陋不過了,屋頂的黑瓦片也有些稀疏了,雨天漏下的水痕更凸顯出此廟的淒涼,唉看來做神仙也有貧富差距啊,他們也會為著能到大廟好廟輪值而做些齷齪的事嗎?只有神仙自己知道了。

  拜完神,我們繼續往大山深處出發,一會兒便來到一片很空曠的地方,這裡滿是黃茅草,數股山泉在這裡匯聚成一條小溪流,水岸地勢很平坦也很開闊,我突然好想在這裡買塊地蓋間木屋,山很翠很美水也很清很淨,要是生活在這裡,日子一定會非常舒適安逸,晨起看白雲飄蕩山花芬芳,聽鳥雀嘰喳松竹歡歌,種種地爬爬山流一身舒暢的汗,夜來聞著草木幽香、伴著山泉叮咚入眠,那將是怎樣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生活啊!

  因為不忍很快離去,所以便藉故坐到小溪流的石橋上歇息,暖暖的陽光潺潺的流水,風過處,茅草歡快的舞動著婀娜的身姿,爛漫的山花送來陣陣清香,小鳥們也開心的在空中盤旋歌唱。此情此景、此時此刻,心是何等純淨透亮,過往的一切愁緒似乎都不復存在,是啊,在這樣的自然美景中,難道還會有什麼放不下解不開的結嗎?卸下重重負累,仇也罷恨也罷,怨也好憂也好,都隨風飄散開,消失在滿山滿野的春天裡。

清明節的作文700字 篇3

  4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這一天既是人民祭拜祖先、緬懷先人的宗親節日,又是一個遠足踏青節、親近自然的好日子,我特別興奮,一大早就和哥哥們起了床,收拾好東西等爺爺奶奶,今天我們要坐大伯的車上山掃墓。

  爺爺奶奶下樓了,我們高高興興的上了大伯的車。我高興地說:“我們出發囉”!

  今天下著濛濛細雨,微風習習,路邊的野花有黃的、有紅的……隨著微風輕輕擺動,好像在說:“歡迎你們來掃墓”。馬路上的車輛特別多,大家都在忙碌著同樣一件事情,就是祭拜祖先,我們的車也隨著人群往郊外駛去……

  就在我和哥哥有點兒困的時候,大伯突然說:“到了”。我興致勃勃的跳下了車,看了看周圍,兩旁樹木綠油油,,小鳥在枝頭蹦來跳去,還唱著清脆的歌,我突然“哇”的一聲叫了起來,哥哥問我怎麼了?我說:“這些雜草怎麼比我還高啊?哥哥說:“當然啦,它們經過長久的生長時間,就會長得很高”。我說:“原來是這樣啊,我明白了”。奶奶告訴我們說:“你的祖公就葬在這裡”。接著大家拿出鏟子,把高高的雜草清除掉了,把祖公的墳墓打掃得乾乾淨淨。奶奶叫我拿三根香插在祖公的墳前,然後拜三拜,我就照做了。聽奶奶說這是對祖先的尊敬。奶奶拿出五顏六色的糯米飯,又拿出酒、水果……。然後在墳頭掛上白色紙錢,我和哥哥摘來野花做成花圈擺放在墳前,奶奶告訴我們燒紙錢、紙房子、紙衣服等、是讓祖公在地下不用擔心錢的問題。等燒完以後,哥哥拿出鞭炮開始燃放,在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就坐上車回去了。

  路邊的野花依然美麗漂亮,好像又在說:“再見!再見!”坐在車上,微風輕輕吹過臉龐,舒服極了,就像媽媽的手撫摸我的臉,在車上爺爺奶奶對我們講了許多祖先在世時經歷過的艱難與困苦,爺爺奶奶還讓我們不要忘記了前輩和烈士英雄們為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所出的.貢獻。聽完爺爺奶奶的話,我心裡暗暗在想:我要好好學習,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記念祖先和回報父母。

  快回到家的時候,大家突然想起廣場還有活動,就轉了個頭。到了廣場.活動正在進行當中,活動有:舞龍舞獅、繞口令、小品……大家玩得高高興興、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活動結束後,大家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廣場。啊!今天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清明節的作文700字 篇4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的作文700字 篇5

  今年,我因今年有時間回鄉下,要回去拜山!苦惱的我完全沒回鄉下拜山的興趣,可父母逼著我不得不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叔叔阿姨們踏著艱難的步伐登山拜祖。我左手提著用雪碧瓶裝著稀稀的白粥,右手提著一大袋白饅頭。山中瀰漫著白白的霧水,還不時下起濛濛細雨。因為腳下的路是黃泥路,一下雨就特別的滑,所以要特別小心的行走。大馬虎的我,大人們還沒說完,我一腳才進的泥坑裡頭,白色的回力鞋全都變成了黃色。

  這天我可真倒黴,還沒拜完第一座墓就摔了一跤,差一點就扭到腳!走了半個多鍾,終於來到了第一座墓。我鬆了一口氣,但一轉完彎,眼前是一片莽草,有差不多2米高,我開始急了說:“這可怎麼辦,沒法過了!哎~”叔公大聲說:“小的跟在大人後面,中年人拿著鐮刀走在前面,你也要拿著鐮刀來隔斷這些草!”“啊?我也要啊!”我埋怨起來。“當然了,那你都15歲半了,都快成年了,當然要乾點東西啦,不用幹就有東西的嗎?”叔公怒氣地說。我無奈地抽起鐮刀,左一刀右一刀地死命砍。終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出了一條小道,這小道僅容一人透過。來到了墓旁,我那張報紙終於派上了用場,我用來鋪在地上作我的私人座椅。

  突然,我覺得全身癢癢的,我撓了撓背又撓了撓大腿,全身被我撓得通紅。我告訴了大人,大人幫我翻開衣服,一開背上一點一點的大紅點。我問:“這是怎麼回事?怎麼會這樣?好癢啊!”“肯定是那些紅螞蟻剛爬上去的,你沒感覺到嗎?”我苦惱的說:“我以為是流汗沒理它。原來是紅螞蟻爬上了我的背部。哎呀,這可咋辦啊?”等一等下山再找藥塗一塗吧!沒辦法了。誰叫你不注意啊,自己找來煩!”我低下頭,淚水一滴一滴滴在泥土上。

  到了下午,我終於下了山。我的母親馬上找了風油精來給我擦上。母親一邊擦一邊說:“你看,不讀好書以後就是這樣,過著這種難熬的生活,叔公他們天天下田幹活,背都快要裂開的程度,若是你,早就頂不順啦!看你不好好讀書,以後不準再任性了。想幹啥就想幹啥,不顧後果。知道嗎?”我懺悔的說“哦!我以後再也不要那麼任性了,一定要考好中考,將來就不用幹粗活了。”

  在這次的拜山過程中,我親身體驗了一番,我深感後悔。農村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熬過的,需要有頑強的毅力。今日不想這樣,一定要好好讀書,搞好學習。雖然幸苦這十幾年,但將來幸福卻是一輩子。

清明節的作文700字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念著這首由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寫的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詩後,我突然驚覺時間過得也太快了!就如斗轉星移、白駒過隙一般,只一眨眼的功夫便從最熱鬧的日子——春節,跳到了需要祭拜祖先的日子——清明節,不留一點痕跡,宛如從未有過。不過,既然到了清明節,我就給你們介紹下吧!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時期,相傳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就在他快要餓死時,隨臣介子推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活了下來,後來重耳做了國君,賞了許多人,卻唯獨忘了對他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便帶人去請介子推 ,而介子推早已和母親去了綿山。綿山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比大海撈針還難哪!但晉文公並沒有氣餒,他想了許多方法讓介子推出山領賞,卻無一例外的無功而返,屢試不爽。 終於,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晉文公(重耳)採取了這個建議,命人放火燒山,火熄後,人們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還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如: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插柳和植樹、戴柳、鬥雞等一系列活動。相傳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撒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辛酸淚,也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吟誦著《清明》這首詩,我目送清明遠去。

清明節的作文700字 篇7

  關於清明節,許多著名的詩人寫下了很多有名的詩篇,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表明清明節前後陰雨綿綿,路上行人紛紛回鄉祭祖,寄託對先輩的哀思。

  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這天,我和爸爸、媽媽也回到了老家。一路上車來人往,祭祖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故鄉。我們走了很長時間的山路,終於到達了山腰的祖墳。野花遍地都是,紅的、黃的、粉的、紫的,蝴蝶和蜜蜂在花間飛來飛去,風中送來陣陣花的清香;小草隨風搖擺,像在向我招手;周圍的松樹上結了好多松果,小松鼠竄上竄下,還偶爾偷偷看看我;鳥兒在空中發出清脆的叫聲好美啊!

  老家上墳有很多儀式。我們在家族中長者的引導下先去拜山神,聽說以前是要到山上做飯的,現在為了保護環境,都在各自家裡準備好貢品,再上山祭拜。我看到四老太從揹簍裡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貢品,有雞、有魚、有糖、有茶、有香菸,還有香和紙錢,她嘴裡唸唸有詞,說著許多祝福的話。接著是分頭到自家墳上祭拜,我們也到了太太的墳前。前年太太因生病去世了,太太是個很慈祥的人,一直很疼愛我,想起太太對我的好,我心裡好難過,我好想念她。四老太領我們先把墳周圍的雜草除乾淨,我和哥哥、姐姐們找來松枝將墳周圍的地方打掃乾淨,接著四老太又擺上貢品,我們開始祭拜太太了,先是爺爺、奶奶,接著是大爹、大媽,然後是爸爸、媽媽和我,最後是叔叔、阿姨們,我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太太在天堂能過得快樂和幸福。

  祭祖儀式結束了,下山時,我看見幾乎每個人手裡都拖著一枝松枝,有的揹簍裡揹著一些松果,沒有人空著手下山。我奇怪了,問爸爸:為什麼下山時每個人都要帶點東西回家?爸爸說:農村裡有個說法,清明節上墳,返回家時,帶點柴火回家,這叫‘空手出門,飽柴回家’。‘飽柴’的美好寓意就是‘飽財’這是大家的美好願望,希望財源不斷,生活美滿。哦,原來如此!

  下山的路上,小鳥還在我身邊歌唱,小花和小草還在向我招手,可我無心留戀周圍的美景,帶著對太太的思念我下山了,我在心裡想:太太,我明年還會再來看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