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000字> 【推薦】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集合五篇

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

【推薦】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集合五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 篇1

  季節就像一把記憶的鑰匙,一次又一次地開啟了我童年的回憶。這個寒冷的冬季已經過去了,又到了那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的春天。我知道,清明節即將來臨,這使我又想起了記憶中的那次難以忘懷的清明節。

  小時候,每逢到了清明節,媽媽總會帶著我來到紹興老家去上墳。我依稀記得,我跟著媽媽和外公外婆到鄉下去。我們乘著汽車一路顛簸了幾個小時,還走了好長的一段路。歷盡了千辛萬苦,我終於跟著大人們來到了兩個土包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樣子像是小山坡,還像在幼兒園裡用沙子堆成的“珠穆朗瑪峰”似的……

  到底是怎麼啦?我看到外公和外婆先是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乾淨,接著又將帶來的一些水果和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嘴裡還不知在小聲嘀咕著些什麼,大家的神情都十分嚴肅,氣氛也是那樣的沉默。“呵呵!”不懂事的我覺得很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為什麼,只見媽媽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對著這兩個土包拜兩下。“為什麼呀?”我當然不樂意,這是什麼東西呀,又為什麼要拜呢?可是,我見媽媽好像不太高興。我覺得很是奇怪,不知道媽媽為什麼會這樣。“媽媽,這兩個是什麼東西呀?”我奇怪的問。只見媽媽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接著輕輕對我說:“這兩個小土包裡埋著媽媽的爺爺和奶奶。”“媽媽的爺爺奶奶?”我心裡頓時覺得很難過,媽媽的爺爺奶奶為什麼會埋在這裡的呢?年幼的我,彷彿什麼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後,我卻還是毫無怨言地對著墳墓拜了兩下,因為我知道,媽媽心裡也很難過,儘管我很是不解。

  回到家後,我將埋在心裡的疑惑通通對媽媽說了出來。“媽媽,為什麼今天你們要這樣啊?你的爺爺奶奶又為什麼在兩個土包裡呢?”我問媽媽。媽媽沉默了許久,對我講述了她小時候的故事。原來,在媽媽小時候,爺爺奶奶對她有著深深的愛。媽媽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可每次回家,爺爺奶奶都會將他們保留已久的最好吃的菜帶給媽媽吃,而他們自己卻十分省吃儉用。有一次,他們為了將一塊餡餅留給媽媽吃,由於時間放得太長,餅都發了黴。可是,卻只好冒著風雨將餡餅送到媽媽的學校。媽媽雖然沒有吃這塊餅,但心裡卻是那樣的感動。……聽完了媽媽的故事,我終於知道,媽媽為什麼如此敬愛他的爺爺和奶奶了,但是我還是不懂,媽媽那時候為什麼沒有東西吃呢。現在,我明白了。

  我的爺爺奶奶也從小陪在我的身邊,時時處處關心著我、愛護著我,處處都為我著想。我呢,也對爺爺和奶奶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我想,媽媽一定也跟我一樣愛他的爺爺和奶奶。

  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已漸漸開始懂事起來,我懂得了許多,我也知道了小時候的所有的疑惑。每當我想起小時候的這件事,我都會不禁覺得當時的我是如此無知。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即將來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節日,又是一個懷念親人的節日。正如杜牧的《清明》中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更是我最難忘的節日。我知道,這次清明節,媽媽還是回去紹興看望爺爺和奶奶。到時候,我一定也會誠心誠意地跟著媽媽一起去上墳,我也要向媽媽的爺爺奶奶獻上我的那一分誠心。

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 篇2

  前幾天剛過了清明節,那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嗎?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君王,也就是歷史上的皇帝。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臣子,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皇帝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皇帝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這一天就被命名為清明節。

  這就是清明節的傳說,一個悲慘的傳說。

  清明節的傳說作文6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皇帝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皇帝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清明節的傳說作文7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互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從20xx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xx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 篇3

  親愛的爺爺:

  一年一年過得真的很快,我想要去抓住它,它卻從我的手指尖就像沙漏一樣的洩下來。我很無奈,我真的沒有能力讓它過得慢些,我真的沒辦法,又要鼓起勇氣去看望你。今天又是傳統清明節,是你離開我的第3個傳統清明節,我很想念你,我很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我很想知道我所做的一切你都看得到的對嗎?可是我沒有那勇氣,去面對曾經幽默風趣的爺爺冰冷直挺挺豎立在我面前。記得這三個傳統清明節我都沒有去看過你,一直沒有。當然今年也不例外,我還是像往常一樣坐在電腦面前,聽著歌。可是每次看見看空間說說一直在更新傳統清明節什麼什麼的,我就沒有心情在玩下去,我知道我又錯過了你,又錯過了每年一次的見面!

  爺爺,我很後悔當初沒有陪你走到最後,很後悔當初為什麼不堅持去看你最後一眼。那時的我在外地,在讀小學。聽見爸爸媽媽在房間接電話,我以為只是個普通朋友的問候罷了。後來看到爸媽匆匆忙忙整理了行李,他說他們要回家一趟。我問他們怎麼了,他們互相看了一眼好像有什麼事情瞞著我,他們沒告訴我,只是叫一個阿姨暫時照顧我一段時間。我看著他們遠走的背影,眼睛紅紅的,心裡很任性的在想,為什麼他們不告訴我。吃晚飯的時候,阿姨說爺爺你快不行了,我忘了當初的表情是怎樣的,鼻子酸酸的,嘴裡的飯怎麼也咽不下去,敷衍的說自己很累要去睡覺。回到房間,一頭栽進床,眼淚掉進被子裡,把被子一大塊都給打溼了。爺爺,你知道嗎,我為了他們不告訴我原因,沒理他們好久,他們打電話給我我也沒有接。我只是不明白,爺爺你平時身體那麼棒怎麼會變成這樣?後來才知道你是因為喝了太多酒,記得從我出生開始你就一直喝點小酒,那時候還是童年,不知道喝酒會變成這樣,聽到訊息後我還以為他們在跟我開玩笑,你知道嗎?爺爺,你現在還好嗎?他們說人死後會變成天使進入天堂,會變成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很漂亮很美好!你在嗎?你能夠看得到我嗎?爺爺,我現在過得很好呀,爸爸媽媽一直都很愛我很寵我,在學校也過著很充實的生活!你是否還像以前那樣還那麼喜歡喝酒?你是否還是那麼喜歡愛開玩笑?爸爸性格很像你呀,他一直都是我們家的開心!

  爺爺,你想我嗎?你想見我嗎?怎麼辦,我還是沒有那勇氣去面對你,還是沒有勇氣去見你!我知道你已經走遠了,可我不願意承認,你知道嗎!可是我好想你,好想一直陪著你,好想告訴你我從來沒有告訴你的那些話,你知道嗎,有時你很煩很羅嗦呀,我都不想理你呀!可是你知道嗎,每次有人問我你爺爺奶奶還在嗎,我就一直看著他,看到他害怕。等他走了,我一個人蹲在那裡默默的流眼淚!你一直是我不想提起的悲傷。做人要往前看要開心點,這是你告訴我的,小的時候覺得好有道理,現在感覺好沒有文化水平!哈哈,爺爺你在天堂過的還好嗎?到底還好嗎?

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 篇4

  由於種種原因,我的曾外祖父和曾外祖母的墳不在同一座山上,曾外祖父的墳在一座低矮而又蒼翠的小山上,從山頂到腳是一片竹林,踩著有些殘破的青石臺階步步而上,很快就到了墓旁,墓的兩旁是青草野藤,墳頭上有幾棵竹筍在成長,我們為墳鋤了草,清理了墳上的枯木,又祭奠了先人,便下了山,到曾外祖母的墳地去了。曾外祖母的墳在一座較高的山上,路很窄,雜草叢生,媽媽告訴我她的奶奶是一個很慈祥很和藹可親的老人,媽媽兄妹三人都是她拉扯大的,在二十年前去世……祭奠完先人後,我們便下山了。

  下山時,我們邊走邊拔艾草,媽媽說要給我們做清明餃吃。等我們走到停車的地方時,我們已摘了很多艾草了,只是我的手已傷痕累累,都是在摘艾草時被野草割破的。

  到了家,我們先把艾用水煮一下,再用冷水洗乾淨,切碎,再煮糊,然後把它拿來和粉,弄好後,我也學著爸媽的樣子一起做艾餃,先是做了一頭活靈活現,大耳朵呼扇的小豬,可愛極了。不出一分鐘,我又做了一隻肚裡甜蜜蜜的.糖餡小豬。接著我又做了一隻大公雞,因為皮薄餡多,所以被“撐”破了。

  這是快樂的一天,是有意義的一天。

  清明節到了,我們學校放假三天。中午吃過飯,我問奶奶:“奶奶,我們掃墓了沒有呀?”“沒呢!”奶奶應聲道。“我們準備下就去。”

  準備齊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隨著家人去掃墓了。走到半路,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清明要掃墓呢?”於是我詢問起爸爸來,爸爸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清明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個節氣,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氣明的時候。”爸爸頓了頓接著講道“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從秦漢以後才開始的。一方面懷念亡故的親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後人幸福健康。”

  我看到人來人往前往掃墓,扶老攜幼的情形,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我和媽媽去姑婆家吃飯,回來的路上,看到有很多的人在學校後面那條巷子裡燒紙,我過去問那位老爺爺為什麼燒紙?老爺爺說:“七月十四,俗稱鬼節,傳說會有很多鬼出沒,今天燒紙是為了祭奠死去的親人。”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經過上網查詢,我知道了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傳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冤魂厲鬼走出地獄,在人間遊蕩。每到這幾個節日,人們都會在一些較偏僻的地方燒紙,祭奠死去的親人,送去對先人的祝願,讓先人保佑自己和家人一輩子平平安安沒有災難。

  鬼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燒紙、焚香、施食,還有大家不知道的施歌兒、水旱燈,等等。這些習俗都是為了祭奠或保佑。這裡面都包含著人們的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對死去親人的無限思念。祝願來年能健健康康,思念死去的親人朋友。

  所以鬼節並不可怕,那些傳說都是不真實的。其實這個節日是個很美好而又悲傷的節日。美好在人們許的那些願望,而悲傷在那些死去親人的生命無法挽回。

  鬼節,名字雖然可怕,但是它也蘊藏著許多傳說故事。同時也提醒大家要珍視生命,愛護生命。

清明節的作文1000字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甫的這首《清明》千古傳唱。不過於我家鄉來說,我記憶中的清明節大多是涼爽天氣,並不下雨的。過了那一天,蜀地的天氣才擺脫了冬的影子,開始逐漸轉熱起來。

  蜀地的清明節有許多講究。我的家鄉是個小城,四面環山。城裡的人大多是從山上下來住的,祖墳大都在山上,死了的人也陸續在山上掩埋。所以清明時節,大家都忙著往山上趕。那山不高,步行也是可以去的,但為了圖方便,也有人坐車去。不過相同的是,你定可以看到大家都提拉著酒、水果或者一些已故之人生前喜愛的物品食物等。當然按照各地都有的習俗一樣,也用袋子裝了紙錢、花圈等祭奠已故之人的東西。

  我母親做事常愛提前準備充足,她說那樣心裡才踏實。所以我們家去山上祭奠故人的瑣物想來都是清明前夜就已備好,第二天清晨趁著爽朗的天氣就上了山。

  我家墳地在隔壁的小城裡,聽說我家以前住那兒。清晨坐車到了山前(那也算不得山,挺平緩的)的小壩,才開始步行。土地很軟,瀰漫著各種混雜的營養物質的香氣,道路兩旁長著高其它地方很大截的油菜花秧子,一眼望去那種黃澄澄、翠幽幽的感覺,我的笨筆是描繪不出一二的,只得親自臨境,才可知曉那讓人流連忘返的靜謐。

  步行過一片稀疏的竹子叢,就到了外公的墳地。放下東西,母親就忙活開了,是不是還命令爸爸和我這倆風俗白痴也摻和進去。我人小,只用幫著把紙錢弄蓬鬆(以便用火點著)以及把那各種色彩都有的彩花圈插在墳頭,父親在一旁點火,紅的蠟燭上去。這些花花紅紅的定是為了圖吉利。而為什麼一定要把紙錢燒著呢?我問過母親,母親說那是為了讓死去的人看著光能夠找到回來的路,還有就是燒掉的東西,死去的人才能夠收到。最後就從墳地四周過去十米的地方捧土堆到墳頭上,這麼做說是壘土。

  一切準備就緒,大概要上個十幾分鍾。再就是作揖。這個可是講究中的講究。通常先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幷包住右手,身體再向前彎曲,使上半身與下半身的夾角成90°。作揖時眼睛要閉上,心頭得有誠意,嘴上還得唸唸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等等。由於太麻煩,我們小孩兒大多趁大人們不注意就三下五除二地草草了事了。但大人們絕不如此,個個恭敬謙卑,頗有誠意,有時我望上他們這幾下子,還會出神。雖說並不全都很規範,但誠意是肯定足的。

  祭拜外公過後,還有什麼近親、遠親的,只要是記得的,都得一一祭拜。這麼反覆下去,也不覺累。母親說只要心裡有誠意,儘想著“逝去故人安好”,這麼一來,花上半天時間也就不算得什麼了。

  我不知道自己經歷過多少個這樣的清明節,只記得後來有一次聽父親講“靈魂值二十一克”的故事,說是當一個要死去的人往生時,他的體重會減輕二十一克,而人雖死,但靈魂卻會飄蕩在空氣中。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做的一切,先人都是看得到的,什麼都看得到的,他們好壞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