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200字> 【推薦】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7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推薦】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溫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裡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裡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床,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床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著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裡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裡,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裡,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裡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說家裡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與您共度中秋佳節]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著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裡,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裡買了房子,家裡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著,操勞著,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說。經常是勞累一天的她,在休息之餘,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威海人過中秋最講究兩個字團聚,無論平時怎樣的忙小輩們都會到長輩家裡團聚。一家人湊在一起你說說公司的發展,我說說將來的構想,這就是中秋節就是團聚。通常在晚餐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品嚐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老天,兒時的中秋節。

  兒時的記憶中,這是對八月十五最好的描述了。但我兒時的八月十五,吃過月餅、蘋果和梨之類的東西,卻從未吃過西瓜。也從未見過我的長輩們擺下香案,放上貢品敬過老天。

  記憶裡,每年的八月十五是農村秋天最忙的時候。地裡的莊稼在這個時候大都成熟了,記得當時家裡種的莊稼有玉米、高粱、大豆、穀子等糧食作物,此外,家裡還種著幾畝棉花。

  八月十五,農家都有包包子的習俗。我家也不例外。在八月十五的前一天晚上,母親便發上面,第二天的早飯,全家人就能吃上母親包的豬肉冬瓜包子。因為當時家境還不富裕,平時吃肉的時候很少,但在這個節日裡,家裡總會稱上一點,包幾鍋包子解饞。冬瓜水脈大,一家人一邊愉快的吃著包子,一邊談論著今年的收成如何。包子一吃一口油,有時包子裡的油水還會順著手指往下流,於是,每個人的面前總會事先放上一隻碗,接著從包子裡留下來的油水,人們還不時的舔食手指上的油水。一頓飯下來,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也會吃點三四個包子。那情形,那吃相,現在想來仍歷歷在目,如在昨天。

  吃過早飯,父親套好車就會拉著一家人到地裡忙著收秋。活兒很多,有時掰玉米拉玉米秸,有時割大豆或穀子,有時砍高粱,有時拾棉花,什麼活兒緊要就幹什麼。打穀場裡,有的人家忙著掐穀穗高粱穗,有的人家忙著打場。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晚飯後,一家人也並沒有閒情逸致擺上八仙桌放上貢品祭天賞月。農家人哪有那閒功夫呢,天井裡的玉米堆得小山似的,不及早的將皮剝掉玉米要生芽,並且不好曬乾,堆在那裡滿滿當當的礙事。因此,吃過晚飯,一家人就各自搬個板凳,圍坐在玉米堆前剝玉米。就在剝玉米的當兒,月亮漸漸升起來了,照得院子裡滿滿的,亮亮的。當時村裡還沒有通上電,正好藉著這明亮的月光多幹點活兒。於是一家人一邊剝著玉米一邊賞月,在不經意間剝出了許多新鮮的玉米。我們小孩們幹活也就一陣子,時間久了就不願幹了,幹活沒了興趣,困勁就上來了。於是都吵著要去睡覺。這時母親就會走進屋裡,拿出蘋果、梨和月餅之類的節日物品給我們分。我們孩子們一看到這些東西,睡意全無,一邊自己吃著,一邊也讓大人品嚐。在享用了這些美好的東西之後,我們就會有了精神再幹一陣。因為是在深秋季節,氣溫較低,剝到後來玉米上就溼漉漉的一層水了。到了實在撐不住的時候,我們孩子們就都進屋睡覺去了。躺在暖烘烘的被窩裡,很快就會進入夢鄉。有時一覺醒來,聽見大人們還在天井裡剝玉米,等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滿天井的玉米都包完了,也不知昨夜他們熬到幾點鐘。

  就這樣,八月十五就在一家人的忙碌中,在我們孩子們吃了蘋果梨月餅乾了很多活兒睡了一宿覺之後,就已經成為歷史了。唉,好過的節日忙碌的秋呀!

  八月十五的水果,母親也並不是全部分給我們吃掉,而每每總會留出幾個蘋果放在衣櫃裡,時間久了,滿屋裡都溢滿了好聞的蘋果味,而這時我們就會到處翻找,央求母親拿出來吃掉,於是母親就會讓我們閉了眼,變戲法似的不知從哪兒拿出一個,割成幾角,給我們分著吃。此時的味道竟覺得比八月十五的不知要好多少倍!唉,貧乏的時代!嘴饞的孩子們!

  如今,我參加工作已十多年,八月十五的物品從兒時的蘋果、梨和月餅之類發展到現在的葡萄、西瓜甚至更高階的水果更好吃的`物品已都不再稀奇,女兒的零食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而家中的父母呢,多年來的習慣似乎並沒有多大改變,除了吃的穿的用的比以前有了較大改善外,還是終日忙碌著,從不管什麼八月十五或其他什麼節日。

  多想在一年的八月十五,讓父母放下手中的活兒,擺上些時鮮水果,炒上幾個小菜,燙上一壺好酒,一家人圍坐桌旁,把酒賞月,閒話家常,盡享天倫之樂!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這句詩是詩人李嶠在中秋之夜作的,來讚美中秋圓月。

  中國自古就有在八月過中秋的習俗,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並稱三大節。這個節興起較晚,到了唐朝才有人登臺或坐船賞月,北宋太宗(97——997)年間,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也就是公曆九月至十月,這時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後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人們也會談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與之有關的神話傳說。人們在中秋節互相贈送月餅,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徵團圓。在中秋節這一天,如果家中有親人在外沒有回家的,分月餅時也要為他留一份。在現代,中秋節夜晚,人們通常是一邊吃著月餅和柚子,一邊賞月。孩子們大都是提著燈籠,以大紅紙燈籠最多,含有避邪的意思。也有一些打著五顏六色的卡通燈籠、塑膠燈籠,種類繁多,多不勝數。民間的習俗還有送給孩子“兔兒爺”以供玩樂,包糖餅,把香紮成龍點燃,用來舞龍等。中秋節晚上,各地都會放煙火,來裝飾夜空,更帶來節日氣氛。

  古人說得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古以來過中秋節,有誰不思念遠方的親人呢?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於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遊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溫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裡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裡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床,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床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著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裡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裡,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裡,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裡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說家裡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著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裡,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裡買了房子,家裡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著,操勞著,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說。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中秋團圓節,親人齊歡聚。兒女回探望,雙親心中喜。美味佳餚備,舉杯慶佳節。宴散皆歸去,父母忙辛勞。心中多感慨,提筆留記錄。願與君分享,共醒大家身。

  都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每個孩子過生日好像理所應當他們就是主角,他們就應該幸福的度過、快樂的享受,現在看來不光是孩子過生日勞累的是父母。其實,依據中國傳統,過節就是團聚日,孩子都會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熱熱鬧鬧。

  一聽說孩子要回來了,父母心中那叫一個樂。他們會早早地做準備,想想這個愛吃啥,那個好哪口,一切都盡著孩子的口味,用父母的話來講,他們工作忙,一年才回來幾次呀,回來一次就儘量讓他們吃得飽,喝得好。他們的心思全讓孩子佔據著,做的飯也不管自己的牙能否咬得動,自己的胃能否消化得了,這些他們從不會刻意去想,哪怕是一個閃念也不曾有過。

  從清早起來就開始忙碌準備,手不停,腳不歇,眼還不時地盯著門口,期待著兒女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眼前喊一聲“爸”,喊一聲“媽”,這會讓他們等待的心更踏實,更滿足。為讓孩子好好回家享受,他們是數了又數,算了又算,總希望把兒女想吃的愛吃的都搬上桌,這樣他們準備時就好像滿漢全席般地把桌子上擺得滿滿的,盛不下的鍋臺邊,廚櫃上也擠擠,再不行就撂著放。從這大樣小樣中就可知父母花了多長時間,費了多少心思,他們有多期待這樣的團聚,這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回家探望父母了。假設一樣菜代表父母的一次期待,那這滿桌的菜又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思念呀。

  終於飯菜好了,大家圍坐一圏,邊高興地吃著,邊開心地聊著,氣氛非常溫馨。一頓飯父母只顧得看我們了,看我們放下筷子,他們就給我們夾菜,不讓夾還不行,為順從父母我們吃飽了也要硬往肚裡咽,因為看我們吃他們就會很滿足;聽我們聊得歡暢,雖然他們有時會聽不懂也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當聽眾,但只要我們高興他們怎樣都無所謂。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永遠無怨無悔地為兒女們付出,永遠無私無畏地為兒女們奉獻。

  酒足飯飽之後,孩子們湊在一起玩樂,剩下的一切都是父母在收拾,雖然有時我們也會伸手幫忙,可總被父母“你們好不容易湊到一塊,好好去玩吧,這些活我們倆一會兒就幹完了。別把衣服弄髒了,不用你們。”這些看似很充足的理由拒絕了。心中總覺得和自己的父母不用客氣,既然父母都說不用了,我們也就不再堅持,就理所應當地去玩了。

  一天的辛苦,一天的勞累,精心準備了滿滿地一桌,最後還是一桌,因為生活好了,大家肚裡都有了油水也吃不了多少,父母的心意也就這樣被“糟蹋”了。我們吃過新鮮的飯菜走了,殘羹剩飯只待父母去收拾,這一吃就是好幾天,有的變味了他們也不捨得扔,這就是我們回家一次製造的“麻煩”.雖然如此父母還是希望我們常回家。我們就是父母永遠的債主。

  一頓飯吃的是心意,吃出的是感慨。

  孝道、感恩、愛父母,這樣的話題我們時時在提,刻刻在談,可我們只是把它掛在了嘴邊,寫成了文字,而實際行動呢?有,我們是在努力做,可還遠遠不夠。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是百分之百,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要打些折扣。”想想的確是這樣,我們對待父母做不到父母對我們那樣細心、無私和容忍。都說愛是輪迴的,我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我們要與父母的角色進行互換,我們不能再一味地索取父母的愛,他們現在應該享受我們的愛,這份愛不用有多大,也不用有多深,這份愛就在生活地點滴處。只要我們多回家一次,多給父母端一杯水,多打一個問候電話,多做一次家務,少讓父母勞累,少讓父母擔心,少讓父母牽掛,這是多少錢和物都換不來的,這樣的孝才實在,這樣的愛才貼心,這樣的感恩回報才讓我們心安。願我們多一份細心,多一些耐心,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在我們愛的籠罩下過幸福的日子--開心地笑,快樂地活。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摘要:忘記吧,一切"家"帶給你的無限感傷;中秋的冷月餅,忘了吧,它只會勾起你的痛.看,窗外,燈已經亮了,那條光輝的路已經展現在你面前,你為何不踏上那條征程,讓它一直"光亮"下去呢?因為我們的路,還有很長很長......

  暑假時我總喜歡在公路上騎腳踏車,我圍著市中心轉上幾圈後就可以看到夕陽緩緩落下.而它的餘輝正好灑在我所居住的房子上,頓時一片燦爛.夜幕降臨,馬路兩旁的燈亮了,和路兩旁的萬家燈火連成一片,這時我才一邊看著腳下的影子一邊回到家.

  家,我離開了.從坐上公共汽車的那一刻起,我已經想得很明白.父母是愛我的,他們為了我以後有一個更好的前程,不惜把我送到外地去讀書.離開,那是我的無奈.母親在車站送我時,說了一句話:"女兒,我捨不得你."當時我沒有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只是愣了一下,還是上了車.後來車啟動了,出了城,我才感覺到"家"的影子漸漸縮小了,漸漸離我遠去了,心裡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痛楚.忽而想起父親告訴我"任何情況下都不許哭",又忍住了淚水,轉頭看向窗外.因為我相信,這樣儘管哭了也不會有人看到.我靜靜地坐在窗戶旁,看著那條灰色的高速公路,那條不知要通向何方,要帶我去往何處了路,想起了我的現在與未來. 忘了吧,不要有一絲牽掛,勇敢地接受新的環境吧.一個

  聲音從我耳邊傳來.我漸漸不去看它---那條路的開端的一個黑點."對,忘記.總要離開的."

  中秋節快要到了.食堂裡坐著來看望學生的家長,而我卻不是其中的一人;遠處溫馨的燈火,我卻得不到其中微弱的一盞;整個夜瀰漫著月餅的香味,我卻嘗不到其中的一塊.月餅,不是沒有,而是即使含在了嘴裡,心中不免也有一絲苦澀.中秋節,本應該是一家團圓的時候,而我,卻坐在家的另一方.空蕩蕩的寢室,除了我奮筆疾書的聲音外,其他的,什麼也沒有.再望望天上的月亮,想想后羿思嫦娥的痛,也許我也應該和后羿一起思念遠方的"嫦娥"了.看看月亮---連它也不是圓的.

  時空,扭轉.記憶,往復.

  化作唐朝的一縷清風,在天空中無憂無慮地飄蕩,在白雲間嬉戲,俯瞰著千家萬戶歡聚一團.歌不斷,舞不斷,樂不斷.夜幕降臨,一片繁華之色.

  化作宋朝的一株楊柳,立於河畔,沐浴在陽光裡,伴著微風陣陣而搖起纖纖舞姿.河水潺潺,歸舟悠悠,過著安靜而閒適的生活.平平凡凡了卻一生.

  化作清朝的一名學子,揹負著家人的希望,乘上小船,踏上求學的征途.小船向前慢慢劃去,看這送別的親人,越來越小,越來越遠,唯聞一陣嘆息......

  時代,變了.一切,都變了.

  清風不會留念那片樂土,它回離開,去追求那個屬於它的夢;楊柳不會安於閒適的環境,它也會離開,去尋找一片適合自己發展的新天地;學子不會再去看

  那個親人的背影,他會回頭,會有自己的報復,踏上新的征程.而我,也一樣.

  家,我離開了.我明白,那只是我一時的避風港,而我這隻即將遠航的小船總有一天回離開那個避風港,駛向我夢寐以求的大海.對,或許,我早該自立了,漸漸學會把一切不悅忘掉,也就是"家"的依靠.

  忘記吧,一切"家"帶給你的無限感傷;中秋的冷月餅,忘了吧,它只會勾起你的痛.看,窗外,燈已經亮了,那條光輝的路已經展現在你面前,你為何不踏上那條征程,讓它一直"光亮"下去呢?因為我們的路,還有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