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200字>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九篇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九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再次如期而至,小雨淋瀝,有種難得的詩意。

  老家,是傳承清明節的地方,每年都會回來燒紙,祭奠,今年也不例外。

  伴隨著婉轉的鳥鳴,一般的街,一般的房,一般的狗,一般的門,我們來到了媽媽出生的地方。車轉入一座小村莊,拐進一個幽靜的衚衕。路兩邊的柳樹發了小芽芽,褐色枝條上綠色的斑點閃閃發光,像希望一樣在生長著。雜草也紛紛探出了頭,那麼新鮮,那麼嫩綠,讓我不禁想去摸摸,看看是不是假的。

  進了古樸的大門,我首先注意到的是磚鋪的地面,灰灰的,凹凸不平,踩在上面很硌得慌,挺好玩的。院子裡有幾塊磚砌護邊的小菜地,種著蔥、韭菜什麼的,它們也都發了芽。小蔥長得尤其茂盛,像約好的似的一般粗細,一般大小,整齊有序。

  “吱——”我推開臥室的門,一股冷氣襲來,夾雜著一種塵舊的味道。沙發的皮灰濛濛的,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光彩。大床上姥姥已鋪上鮮豔乾淨的床單,撲上去,感覺像陷進了柔軟,太多的被子,沒有床墊。衣櫥背面,還有個小隔間,光線很暗,只有一張小床——這是我今晚的歸宿。

  參觀完一圈後,天色漸漸暗了。一隻畫眉背對我,站在樹枝上,一本正經地唱。不同曲調,不同節奏,一支接一支,真令人讚歎!

  晚飯很豐盛,很香,但吃得很累,眼皮只打架。吃完我就鑽進自己的被窩,在爸爸下象棋時的“咔咔”聲中睡著了。

  第二天下午,我們趕往霍家陵園。車子在一望無際的麥田間穿梭,一陣綠浪來勢兇猛,卻又瞬間消散。我看不清那小麥苗的輪廓,卻能嗅得到那麥田的清香。

  很快,我看到了一片楊樹林。樹之間的土丘與石碑告訴我,這就是目的地。

  下了車,我的腳踩在了溼潤的泥土上。天,開始下雨了。

  這裡的楊樹依然死氣沉沉,沒有春來的生氣。秋季落下的枯葉一層層堆積著,一條條溝壑被樹葉填滿,形成一個個“陷阱”,腳一下去便沒了蹤影。一個個頂著新草塊的墳頭被石碑護在身後,那上面記載著一個或兩個人的靈魂。

  看著一塊又一塊石碑,我難以相信這世上已經消失了這麼多人,無論好人、壞人,都是讓人惋惜的呀!我心裡酸溜溜的,像堵了個疙瘩。

  火,燒起來了。我聽見姥爺對墳頭說:“爹,娘,你的孫子孫女都來看你了,你們也高興高興吧!”我想像著木匠老姥爺,能做出精巧小刀的人,會是什麼樣呢?一定很慈祥。他呵護媽媽就像爺爺呵護我一樣,媽媽的童年一定很幸福吧。纏著小腳的老姥姥會是什麼樣呢?不敢走路,她一定很寂寞。這時,姥爺又對另一個墳頭說:“孩子他娘,孩子們都來看你了,放心吧,都挺好。給你帶了錢,在那邊,別不捨得花啊。”媽媽曾說,想知道姥姥的樣子,看她就行。那麼,姥姥是一樣的親了,可惜我還沒出生,她就去世了。

  我讀著石碑上刻著的名字,只感到懷念與悲傷。

  火,把我們的思念寄走了;火,把我們的關心帶給了另一邊的姥姥他們,可是他們的回信呢,何時能到?酒,已經燒乾了;肉,也燒盡了,就差我們用虔誠的祈禱把它們送到了。

  “咚”,第一個頭,把心意送到陰間;“咚”,第二個頭,把錢幣和物資送到陰間;“咚”,第三個頭,表示與他們告別。三個頭磕完了,我的老姥爺、姥姥和老姥姥,該安心了吧。不要想我們了,我們明年還會來看你們。願先輩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舒心!

  雨,大了;火,滅了;人,散了。我跨過一道道鴻溝,跑到麥田裡。我瘋了似的狂奔,想把悲傷甩掉。

  回家的路泥濘不堪,一路上,我們大聲聊著天,忍受著車子的震動。家,不一會兒就到了。啊,溫馨的家,我需要你的慰藉,我好想你啊!

  掃墓,祭祖,不止是懷念先輩,也要追想他們的美好品格。讓真誠的懷念伴隨著我,不要煩惱,珍惜有限的生命,去創造更多的美好,更多的成就!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到了,沒有掃墓,沒有祭拜祖墳;沒有寒火,也沒有吃上寒食;沒有約上三五好友去踏青,放風箏。這些都是小時候必須完成的作業。如今,清明節雖然有假了,卻沒有童年時代的原汁原味,每每想起記憶中的清明節,那一幕幕總在腦海中縈繞,令人難以忘懷和感動。

  每年大寒後跟著父親到祖先留下來的墓地去上墳,老家把墓地叫墳林。墳林佔地約一畝,裡面有好幾十座墓,聽父親講他也不清楚有多少代人埋在裡面了,大概就是三四百年吧。每個墳的形狀差不多,都是用泥土壘起的,一座墳分墳頭和墳尾,頭大尾小,墳頭用條石砌成,每座墳頭都朝著一個方向,墳與墳之間的排列整齊,並且有很多講究,都是由風水先生根據逝者的生辰八字算好再選好時間位置下葬。墳林綠樹成蔭,高高的柏樹都是上百年的樹齡,樹上鳥搭起許多鳥巢繁殖後代,春夏秋冬年復一年,見證了樹下人間離別的悲傷。墳林前方是嘉陵江最大的支流一一西河,滔滔不絕的河水朝著這片林地湧來,又在墓地右前方轉了一個彎,消失在那片翠綠的叢林中。恰似一幅凝固了的油畫倒印在河水中,美麗動人。文革前墓地前方豎立著唯一的一座碑,正中的碑上有螭首,下有龜趺,左右的碑低於正中的碑,不過都刻有文字,圖案雕刻精美,文革時期碑被砸壞了,碑石被拿回各家做了豬圏用材。後來進入的逝者墳前都立起了一塊簡單的石板,上面刻的碑文也簡單的很。我們先要用鋤頭剷除墳上的雜草,然後挖來新土灑在墳上,完後便燒紙,點燃香燭插在墓臺,叩頭、放火炮,整個過程從中午忙到傍晚,收工回家,在夜幕下緊跟著父親的背影不拉開半步,總怕有鬼來拖住你,現在想起來覺得好笑,可那時候是多麼的神聖、神密而莊重!

  一轉眼大年來到了,我們卻盼著年十四的掛燈籠,點上長明燈,一家人都要到屋前燒紙,保佑來年平平安安。然後去看花燈,跟著花燈隊從東村跑到西村,就是為了一個好奇,讓你興奮好多天。正月十五年一過完,熱鬧的山村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人們忙起了春耕。時間一晃三月到了,蝌蚪在水中抱團,小尾巴掉了,青蛙叫了,燕子忙碌著銜泥做窩準備繁衍後代。山間的草泛綠了,母親早早的把我們幾兄弟叫起來上山放牛,有的下河割草。這時,我們偷偷的砍來竹子做起了風箏,儘管飛不高,但飛奔在山野、河灘也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綿綿細雨總是下個不停,但走五里山路去上學還是要,堅持的,泥濘的小路根本無法穿鞋,我們乾脆把鞋子脫下來藏在路邊的草叢中,等放學回來再穿上回家,這樣做經常把鞋掉了,免不了棍棒照顧,但仍然覺得在雨中光著腳打水仗方便的多。

  泥土的芳香越來越濃,越來越甜,冬水田開始育秧,母親悄悄的準備起清明節要給孩子們吃的,還要供放在堂屋神臺上的糕點,甜餅等食物,這些自制的小餅上面還有很多圖案,都是雞、狗、蛇等各種動物和神仙的肖像,非常好看。還要準備請人忙春耕的待客食品,就這樣母親年年都做著清明食物,我們享受著母愛在漸漸長大,讓我們懂得了孝敬,學到了關愛,教我們做紙幣,跪拜祖先亡靈那些儀式,母親像歌一樣的生活,像詩一樣的在重複,像畫一樣的定格在每年的這個節日。

  今天,我們再也難找回這些平凡的生活方式了嗎?三千年的傳統美德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弄丟啊!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在我眼前浮現,他也正在華夏兒女心中升起,清明節透過國家法定假日逐漸恢復,傳承。這是多麼讓人高興的事呀!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窗外的楊樹有些惆悵的發了新芽,大概是冷的時間太長,就近些前幾天人人還都穿著棉衣,如今連野貓都開始歡快了。只是那樹上的新芽確有些勉為其難,一個長冬,光禿禿乾癟慣了,某過一夜,添了點新綠,心裡固然欣喜,又有些笑不出。

  活該這陽光灼眼的媚,無奈我依然會打著瞌睡。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很幸運又固執的堅持著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我們有了那些自以為是幸運,固執就要有人受傷,高雅讓人不願去觸碰。這多少是自我戲謔一番,做了罷。還不能埋怨些生活的不如意麼?不是懷疑,是無奈。又突然欣喜起來,塵土撲面,大風起兮,與預料般如出一轍。壯觀而靚麗的失落感錯綜的傷害著我們的每跟神經。

  我的神經同樣被傷害,若愛這春天,實是勉強了點。若說不愛,當真辜負了揚州的煙花夜月好韶光。可我是不喜歡高雅的,灼眼之媚的陽光使我昏睡不堪,可惜找不到合適的牆角。當然,即使生了抓蝨子的豪情,也只能作罷。我甚至發現,許多生活開始倒敘,這樣的奇妙並非幻覺。這讓我對春天有所警覺,生活一旦倒敘起來,有太多的驚喜,亦有太多的大悲痛。走入這樣的倒敘,亦另我度過了一個痛苦不堪的時節,楊絮飄落之前,我開始清楚春天沒有遲來,反倒是我們,開始時便遲到了。雖然頓有了“我言秋日勝春潮”的惺惺相惜,卻也並不喜歡秋天。這樣的矛盾也像是倒敘,關於前後的問題上,寫滿了滄桑的歲月早已不知被誰付之一炬,無處可查了。

  臨近清明,之於春天,我在灼眼之媚下“刻舟求劍”。從老家回學校的路上,許多墳上多了新土。風實在大,無名的小白花竟著桃李瘋狂又一如既往的盛開著。春天的村陌上很少有人會在意這些白色的小花,弱小的總是太普遍,普遍的總是不被人提起。然而它們在風中飄曳起來,似是微笑。人初生是攥拳,應是追逐而來;人仙去是敞著五指,才懂得放下。就人生而言,有一種幸福叫倒敘,同樣有一種悲哀也叫倒敘。墳裡的人是幸運的,死在人生之前,真的讓生活都變得簡單純粹了。可這根本不合邏輯,或許我們可以杜撰一個主人公死在故事的前面,真正的人生誰又配得高尚呢?高尚是自己說別人、別人說自己,“高尚”只因我們太世俗卑微常常互相吹捧又不想歷史太平淡才被人們冠以這些冠以那些。這樣看來,“高尚”讓歷史失去了真實,也讓人失去了真實。

  真實使得苦難常在,苦難就像頭上的蝨子,您很難捉摸它會在何處。苦難不是癢,是蝨子未能除掉。自己頭上的蝨子自己抓,這有“各掃門前雪”的意思。當然這春天不該有那麼多“雪”掃,倒是該有不少花開。我們享了盛世,就也該受這盛世的苦難。苦難和蝨子,這讓我有了“捫蝨話良圖”豪邁與激情。我憶起阿Q把蝨子咬的啪啪響的時候該也是豪邁的,那我們就理解他要嫉羨王胡竟能抓到更大的蝨子的緣由了。又或許他只是單純的嫌棄自己身上的蝨子小罷。是啊,那些苦難算什麼,那終究會算什麼呢。就像一些自然的死亡並沒有太讓人傷感,我們有“喜喪”的說法。然而太多的非正常死亡還是會發生,於是,其實春天是讓人傷感的季節。

  傷感的春天,新墳看舊墳,安靜佇立。雨水肆虐後的早晨,鳥兒不合時宜地早早叫醒了喜歡忙碌的人們。東方天際慢慢泛黃,太陽照常升起了。我忖度著一些懷疑似乎是多餘的,美好還遠遠在後面,只是確實不願意在多等。長長的等待,會毀滅人的心性,猜忌也總是接踵而來。人生呃,該是一段多艱辛的旅程,不僅僅是能依靠寬容和堅韌就安穩度過的,還需要太多。

  看著遠道而來的春天,惶惶不能終日。春天也需要太多,我們給不了它,只能又是長長的等待。還好,快了,明兒清明瞭。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自打去到廣東工作後,已有好些年沒去祭拜我那可親可愛的外婆了。今年終於如願以償地去祭拜了我思思念唸的外婆,也算是了卻了我的一樁心事。想起外婆,往事一幕幕,便有如放電影一樣,浮現在我眼前,外婆的音容笑貌還是那麼清晰、慈祥。

  去外婆墓地的路上,記憶的閘門在剎那間隨著思緒,飄飛到遠去的時光隧道。外婆家門前的那顆葡萄樹,電影院舞臺上大舅那字正腔圓的京劇唱腔、小舅家閣樓上的小檯燈,還有小河裡那些憨憨笨笨的粘石魚……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熟悉,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

  在我心裡,無論多麼貴而甜的葡萄都遠不如外婆家的葡萄那麼甜,那麼好吃。每年夏天,我們一到外婆家,外婆就立馬樂顛顛地端一張高凳子,踩在池塘裡的葡萄架下,摘葡萄給我們吃。外婆家的葡萄樹,那可是我們每年的念想與期盼。

  那架綠綠的葡萄樹,那一串串誘人的葡萄,都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腦海,連同外婆為了能讓我們有葡萄吃,每天都不辭辛勞、寸步不離地看守葡萄的那份深沉的愛,根深蒂固地盤據在我們的心頭,永遠都無法散去。

  外公很早離開了人世,外婆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著三兒兩女,既當媽又當爹,特別的不容易。生活,讓外婆變得很強大。外婆那種不服輸的個性和遇事不退縮的精神,令男人們都自嘆不如。她不僅做事幹淨利落,而且很會規劃生活,一個女人,獨自帶著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能把日子過得比一般人家還要好,那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就在外婆剛把自家的日子經營得不愁溫飽時,本家的哥嫂相繼去世,留下了一對兒女,而條件最好的大哥卻不肯收留,要把他們送給別人。外婆跑去和本家大哥求情,讓他們收留那一對沒有父母的孩子。本家大哥不但不肯收留侄子侄女,還拿話激外婆,外婆不忍心將自家的侄子侄女送給別人,一咬牙把他們也接回家來一同撫養。就這樣,外婆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七個孩子。想想我們現在兩個人養一對兒女,都覺得有點吃力,而外婆一個人卻養大了七個孩子,其艱辛是可想而知的。

  外婆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平凡的農村婦女,她用自己削瘦的雙肩,柔弱的身軀,獨自拉扯大了七個孩子。在孩子嗷嗷待脯的困難時期,外婆用堅毅為七個孩子撐起一片晴空。到了兒女成家立業,兒孫滿堂時,卻因不想讓兒子們為難,不想讓子孫們因她不愉快而選擇了輕生,這成了大家心頭的一個結,也是大家人生中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猶記得,外婆從我們家回去時,一步三回頭地和媽媽說,“過兩三天,等大孫女回學校後,我又來你這,到時,我們孃兒倆再一起做水牛花粑粑吃……”

  外婆回家後,媽媽就開始準備糯米,想等外婆來時做粑粑給她吃,但是,卻等來了外婆去世的噩耗。聽聞外婆過世噩耗的那天,我還在學校上課,自打知道外婆過世後,就沒辦法再給孩子們上課,只好安排他們寫作業,而我卻躲在房間裡偷偷地哭。好不容易捱到放學,立馬就去外婆家,一路上想著外婆走了,眼淚就沒停歇過。當踏進家門,看到外婆無聲地躺在那裡,眼淚就像斷線的珠子,再也無法控制住,嚎啕大哭起來,心裡的那份痛,頓時席捲了整個身心……

  寸步不離地守了外婆整整三天,三天裡,我沒端過碗。很怕死人的我,在外婆的棺木前卻沒有一丁點的害怕,有的只是滿滿的難過與悲傷。好在那時有大姑在照應著我,我就像個孩子一樣,一遍遍地問大姑,“外婆是不是不要我們了?我們是不是再也見不到外婆了?……”想起這些,禁不住淚水漣漣。那時,還有大姑在照應著我,而現在,大姑也已經歸去……

  窗外,細雨紛飛;屋內,我淚雨滂沱。思親人,念親人,然而,親人們卻再也聽不見我的呼喚,看不見我的悲慼。遠在天國的親人們,你們還好嗎?願你們在天國,永遠沒有煩惱和痛苦!如果有下輩子,我們還做親人;如果有下輩子,我們還要相聚!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二十四節氣當中,對清明的印象尤為深刻。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節,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著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裡,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奶奶。靜靜地佇立陽臺,任由清涼的春風撫著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著讓人心碎的溫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部隊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著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我們住在鎮上,爺爺奶奶則住在村裡。每逢週末,就是我們的相聚日。到了那天,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裡的集市給我們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說,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我們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奶奶又會把我們送到村口,揮著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著,叨唸著,我們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部隊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裡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著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著,我聲嘶力竭。守靈時,媽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說:女兒,這是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著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媽媽哽咽著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著,我分明觸控到了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溫暖與熟悉呀。顫顫地開啟它,和著迸流的淚水,我吞嚥著,吞嚥著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媽媽告訴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著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說著,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著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傳統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傳統清明節。

  傳統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傳統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傳統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傳統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傳統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傳統清明節中。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8

  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著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裡,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奶奶。靜靜地佇立陽臺,任由清涼的春風撫著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著讓人心碎的溫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部隊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著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我們住在鎮上,爺爺奶奶則住在村裡。每逢週末,就是我們的相聚日。到了那天,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裡的集市給我們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說,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我們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奶奶又會把我們送到村口,揮著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著,叨唸著,我們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部隊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裡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著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著,我聲嘶力竭。守靈時,老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說:女兒,這是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著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老媽哽咽著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著,我分明觸控到了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溫暖與熟悉呀。顫顫地開啟它,和著迸流的淚水,我吞嚥著,吞嚥著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老媽告訴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著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說著,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著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9

  二十四節氣當中,對清明的印象尤為深刻。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節,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著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裡,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奶奶。靜靜地佇立陽臺,任由清涼的春風撫著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著讓人心碎的溫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部隊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著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大家住在鎮上,爺爺奶奶則住在村裡。每逢週末,就是大家的相聚日。到了那天,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裡的集市給大家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說,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大家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奶奶又會把大家送到村口,揮著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著,叨唸著,大家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部隊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裡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著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著,我聲嘶力竭。守靈時,媽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說:女兒,這是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著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媽媽哽咽著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著,我分明觸控到了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溫暖與熟悉呀。顫顫地開啟它,和著迸流的淚水,我吞嚥著,吞嚥著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媽媽告訴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著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說著,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著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