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200字> 【必備】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五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必備】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五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春風吹綠了大地,璀璨了五彩繽紛的花,喚醒了記憶深處那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的往事。

  夕陽·書

  又一次回到了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小院,葡萄葉依然翠綠,石榴樹更加蔥蘢,一幢白牆紅磚青瓦的房子兀立在院中。推開門,書櫥上的書井井有條地陳列著,仔細一看,書櫥浮上了一層灰塵,好像要將那昔日的歡聲笑語塵封……

  抬頭望見那本最最熟悉的書——《唐詩三百首》,我的眼眶溼潤了,淚水欲滴。一縷陽光斜射進來,是那樣的慘紅,我驚覺了,那是夕陽啊!夕陽在朦朧中勾畫出兩個輪廓,一大一小,手棒那本書,念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琴瑟半江紅……,忽而,那個大影子站了起來,撫摸著我的頭說:“蕾蕾,你要好好學習,多看書,多動腦,這些書都是你的……”

  往事如昨,歷歷在目。但我親愛的爺爺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只留下一個迷人的小院,一本本書。

  房子·書

  5歲,進城,上幼兒園,識了字,常常纏著爸爸給我買書,家裡書多得放不下,便買了一個書櫥,立在床頭。

  父母忙,無暇照顧我,我整日面對著空蕩蕩的房子,白牆刺痛了我的眼,此時,與我相伴的,只有那滿滿一書櫥的啟蒙故事書。一開啟書,如飢似渴地讀著,忘了世界,忘了寂寞,忘了自我,讀書就像嚼口香糖一樣津津有味。在書中,我與白雪公主一起對抗惡毒的繼母,與“壞小子“一起關愛米蘭老師,與愛麗絲一起漫遊仙境……

  但是,我更多的時間還是偷偷地跑出去和小夥伴們一起瘋玩!讀書,漸漸成了奢侈。

  改變·書

  爺爺與病魔抗爭的日子裡,手裡總是捧著一本書,認真地讀著,不知疲倦。我問爺爺為什麼那麼喜歡讀書,爺爺笑呵呵地說書中有寶貝,書還可以治療病痛。自此,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又坐在書桌前,開始讀那本《唐詩三百首》,比賽背詩。然後,爺爺又一本本精挑細選他書櫥裡的書讓我來讀,並且絮絮叨叨地說那些書現在就能讀,那些書上幾年級後才能讀,這些話至今言猶在耳!

  雖然爺爺病逝了,但是他熱愛讀書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伴我遠行。

  愛上了讀書,萌發了要寫小說的念頭,想要投稿,甚至做著自己要成為一名女作家的美夢。我懷疑以前那個瘋瘋癲癲的我為何如今變得文靜起來了?為何不再去探險了?

  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爺爺生前的那些語重心長的話,還有他留給我的那些書默默地改變了我,讓我脫胎換骨,與之前判若兩人。是呀,讀書,的確能改變一個人,它不僅可以淨化心靈,還能開闊視野,從書上了解一個全新的世界。正所謂:給我一根網線,我可以看到全球,給我一本書,我可以瞭解全球,可以改變自我。

  夥伴·書

  手中捧著一本書,永遠比拿著遊戲機有用多了。對此,我深有體會!

  從每天玩!玩!玩!玩到瘋!到時後來的看!看!看!看到晚!讀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羽毛使鳥美,知識使人美。

  我愛書,是因為在書的海洋裡,我感受到了爺爺的舔犢深情,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美感,學到了從未學過的知識,瞭解到了從未了解過的世界!我承認,一本好書,行遍天下。

  我驕傲,我有一位好爺爺,讓我懂得與書為伴,與書作友的道理,書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夢想·書

  爺爺生前是一位教師,一位知識淵博的教師。他疼愛所有的孩子,他更疼愛自己的孫女,他想讓孩子們成為有知識的人。從我呀呀學語開始就教我背古詩,年復一年,從未間斷。但我非常淘氣,玩的時間多,背詩的時間少。爺爺非常有耐心,不厭其煩地教。我總是背會了又忘,忘了又背。

  爺爺患病的日子裡,祖孫倆又重溫了呀呀學語時的那一幕,背詩,一首又一首地背詩;讀書,一本接一本地讀。在爺爺的薰陶下,我自然而然地喜歡詩,喜歡書,喜歡書裡那股淡淡的清雅的墨香,喜歡那些美妙的文字。

  爺爺走了,沒留下一分錢,但留給我們可以享用一生的好東西——書。愛書,讀書,成為一名有知識的人,是爺爺的遺願,也是我的夢!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裡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採風志》裡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蔔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裡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裡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其實,不僅僅吃食是這樣,延順這個思路推廣開來,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裡會用某些藝術門類這個概念)一樣離不開民間祭祀的。還記得上學時曾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翻看一些河南、山東地區的考古資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頭腦的是一柄出土于山東日照的玉斧,當然真的玉斧無緣得見,但是單單就那圖畫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了。那斧薄得能夠透過光線而上面精緻的一條夔紋是很難讓人簡單地以“活靈活現”這個詞將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時代,它的存在又能夠說明什麼?

  與其說玉斧是斧,倒不如稱之為一種語言,描述著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為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捨的精神的精靈。於是由了它,藝術方才出現。更於是人才徹底地脫落成為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並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麼。給自己做吃的,為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中秋團圓節,親人齊歡聚。兒女回探望,雙親心中喜。美味佳餚備,舉杯慶佳節。宴散皆歸去,父母忙辛勞。心中多感慨,提筆留記錄。願與君分享,共醒大家身。

  都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每個孩子過生日好像理所應當他們就是主角,他們就應該幸福的度過、快樂的享受,現在看來不光是孩子過生日勞累的是父母。其實,依據中國傳統,過節就是團聚日,孩子都會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熱熱鬧鬧。

  一聽說孩子要回來了,父母心中那叫一個樂。他們會早早地做準備,想想這個愛吃啥,那個好哪口,一切都盡著孩子的口味,用父母的話來講,他們工作忙,一年才回來幾次呀,回來一次就儘量讓他們吃得飽,喝得好。他們的心思全讓孩子佔據著,做的飯也不管自己的牙能否咬得動,自己的胃能否消化得了,這些他們從不會刻意去想,哪怕是一個閃念也不曾有過。

  從清早起來就開始忙碌準備,手不停,腳不歇,眼還不時地盯著門口,期待著兒女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眼前喊一聲“爸”,喊一聲“媽”,這會讓他們等待的心更踏實,更滿足。為讓孩子好好回家享受,他們是數了又數,算了又算,總希望把兒女想吃的愛吃的都搬上桌,這樣他們準備時就好像滿漢全席般地把桌子上擺得滿滿的,盛不下的鍋臺邊,廚櫃上也擠擠,再不行就撂著放。從這大樣小樣中就可知父母花了多長時間,費了多少心思,他們有多期待這樣的團聚,這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回家探望父母了。假設一樣菜代表父母的一次期待,那這滿桌的菜又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思念呀。

  終於飯菜好了,大家圍坐一圏,邊高興地吃著,邊開心地聊著,氣氛非常溫馨。一頓飯父母只顧得看我們了,看我們放下筷子,他們就給我們夾菜,不讓夾還不行,為順從父母我們吃飽了也要硬往肚裡咽,因為看我們吃他們就會很滿足;聽我們聊得歡暢,雖然他們有時會聽不懂也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當聽眾,但只要我們高興他們怎樣都無所謂。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永遠無怨無悔地為兒女們付出,永遠無私無畏地為兒女們奉獻。

  酒足飯飽之後,孩子們湊在一起玩樂,剩下的一切都是父母在收拾,雖然有時我們也會伸手幫忙,可總被父母“你們好不容易湊到一塊,好好去玩吧,這些活我們倆一會兒就幹完了。別把衣服弄髒了,不用你們。”這些看似很充足的理由拒絕了。心中總覺得和自己的父母不用客氣,既然父母都說不用了,我們也就不再堅持,就理所應當地去玩了。

  一天的辛苦,一天的勞累,精心準備了滿滿地一桌,最後還是一桌,因為生活好了,大家肚裡都有了油水也吃不了多少,父母的心意也就這樣被“糟蹋”了。我們吃過新鮮的飯菜走了,殘羹剩飯只待父母去收拾,這一吃就是好幾天,有的變味了他們也不捨得扔,這就是我們回家一次製造的“麻煩”.雖然如此父母還是希望我們常回家。我們就是父母永遠的債主。

  一頓飯吃的是心意,吃出的是感慨。

  孝道、感恩、愛父母,這樣的話題我們時時在提,刻刻在談,可我們只是把它掛在了嘴邊,寫成了文字,而實際行動呢?有,我們是在努力做,可還遠遠不夠。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是百分之百,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要打些折扣。”想想的確是這樣,我們對待父母做不到父母對我們那樣細心、無私和容忍。都說愛是輪迴的,我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

  我們要與父母的角色進行互換,我們不能再一味地索取父母的愛,他們現在應該享受我們的愛,這份愛不用有多大,也不用有多深,這份愛就在生活地點滴處。只要我們多回家一次,多給父母端一杯水,多打一個問候電話,多做一次家務,少讓父母勞累,少讓父母擔心,少讓父母牽掛,這是多少錢和物都換不來的,這樣的孝才實在,這樣的愛才貼心,這樣的感恩回報才讓我們心安。願我們多一份細心,多一些耐心,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在我們愛的籠罩下過幸福的日子--開心地笑,快樂地活。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它與春節、端午節同稱我國農曆的三大傳統節,我看見那輪含羞的圓月 中秋節作文。它始見於《周禮》:“中秋夜,鼓士擊鼓,吹幽雅(樂),以迎寒。”為何謂之“中秋”?南寧末陳自牧撰的筆記《夢梁錄》:“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於中秋節的傳說,雖然其論法不少,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特別是以嫦娥奔月的說法為主。

  中秋節賞月、拜月的習俗幾千年前就已存在。《禮記》中記載的“秋暮夕月”,即是拜月神。周代的八月十五夜都有舉行迎寒和拜月的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就頗為盛行了。早在南宋就有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這足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中秋節的熱愛之情。

  “中秋拜月”從何而來?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的品德入宮。雖未得寵,但在某一年的八月十五夜賞月時,天子在朦朧月光下見得她,覺得她美麗出眾,便立其為皇后,此後便有“中秋拜月”的習俗。

  現代人依然喜於拜月。中秋節的晚上,當皓月初升時,各家各戶的婦女便在庭院、埕口或陽臺等可以直接望見圓月的地方上設香案,並以月餅、瓜果、芋頭、雲片糕等食品供拜。因為他們深信“月娘”(即月亮)是有靈魂的,她能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據鬼神的貴賤及祭祀者與鬼神的親疏關係和對他期盼的大小來決定祭祀食品的豐儉。可見現代人是在傳承古人的思想。雖然這頗具迷信色彩,但卻不曾斷承,作文素材《我看見那輪含羞的圓月 中秋節作文》。

  提起中秋節,相信大家都會首先想到月餅。月餅已成為月亮的象徵,不僅因為它圓得像月亮,更因為它的陷是甜的,讓人想到月圓的美好。唐代已有帶陷餅食,蘇東坡有詠“小餅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糖)……”以餅喻月。清代詩人袁牧的《隨園食單》中記載有月餅製法,稱“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油膩,回異尋常。”

  現代人已將月餅發展成“個性”的模樣。先是陷之奇特,明明寫著“綠豆陷”,而入口卻毫無綠豆味。難道是我們的味覺都出現問題了?大部分月餅已都內含雞蛋黃,味道微鹹,甚是油膩,卻和甜味相和,入口為佳。此點創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月餅的包裝卻讓人擔憂,譬如有種陷為水果醬的月餅,味道清爽甜美,價格卻相當昂貴,原因在於其豪華複雜的包裝。還有,月餅種類眾多,也確實讓人眼花繚亂的。站在人山人海的月餅市場中央,難道你不會迷失自己?如此富含商業色彩的月餅不免讓人產生懷疑:所謂的“中秋佳節”已變成了“商業佳節”?這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中秋的圓月,給人以美好的象徵。月之圓兆人團圓,由此引發了遠在他鄉的人思鄉和懷念親人之情。早在唐宋時期,“詠月”詩詞已甚多,因此“中秋節”一直富含詩意,詩人把圓月謂之“詩月”。譬如范仲淹的《蘇幕遮》,堪稱是一首遊子思鄉懷舊的詞中絕唱: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詞的上闋以多變的鏡頭,從仰視、俯視、平視、遠視的角度,既寫眼前麗景,又寫故鄉遙隔,秋色惹人愁的情懷。下闋則層層深入,從夜夜難寢,月樓獨倚,借酒澆愁愁更愁,寫出了鄉愁縈繞纏綿,無法排遣的柔情。

  如今,這種柔情依在。皓月當空時,一家團聚的把酒唱明月,敘故事,盡情展歡顏;遠離他鄉者輕嘆息,把酒問明月,何時歸故里。他只能祝願遠方的親人平安健康、生活幸福,愁情滿腸。於是,和家人“千里共嬋娟”只能在夢裡出現。

  事實上,中秋節是美好的,它富含文化色彩,給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樂和精彩,是我們永遠的財富。在商業化日趨明顯的今天,作為傳統節日中秋節不應因其而變質。它的源遠流長,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安定,是我們共同不可推卸的任務。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現在的節多了,很多的節日也都提到議事議程,工作的人們也都放假休息,像清明、端午、中秋這樣的一些傳統節日,過去都是不放假的,就是一般的節,成為法定節日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兒。當然過去清明節是忘不了的,不管放假不放假心裡都要惦記著,在頭一個星期天或者想下一個星期天去掃墓,逝去的親人是不能忘的。至於端午和中秋,買點兒粽子或做點兒粽子吃酒是意思意思,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中秋買點兒月餅嚐嚐,離家近的回家吃頓團圓飯,遠的自然也就算了。不過最掛念的還是自己的父母,趕不上中秋這天,在節前就買來月餅給雙親,做兒女的心意到了也就足矣了。

  但也不見得非得買月餅給老人,老人也不喜歡吃月餅,硬邦邦的、甜兮兮的,確實沒有什麼好吃的,還不如給老人買些雞蛋糕、桃酥什麼的,或者給老人買一箱牛奶。中秋就是個念想,心裡有親人,有自己的父母大人,這是血肉情緣,人之常情,買不買月餅,吃不吃月餅,這並不重要,就是那麼回事,父母大人都已經過世十幾年了,父母雙在世的時候,中秋節不休息,並且中秋節也一般趕不上休息的日子,所以自然不能回鄉下老家與父母團圓,也沒把中秋節當成多麼大的事兒。工作在城裡,一般一週或者兩週回家一趟,過節不過節都要給老人家買些好吃的東西,都要和老爺子一起喝喝酒。小時候都沒把中秋節當成什麼節,最感興趣的還是春節,過春節才是真正的過節過年。

  記得過春節的時候,大年初一到初六,我們這些鄉村的孩子,身揣幾毛錢,走出十里八里外,東邊的西小營和溫泉是我們經常去的,去那裡的供銷社買兩毛錢爆竹和二踢腳,一毛錢買包糖豆或玉米花,一邊吃著,一邊跑著、唱著,來回走二十多里路也不感覺累,比兔子還歡實,那時候過節才更多真正的痛快!雖然那時的生活並不富裕,但童年是那樣的幸福和快樂,這是現在無法比擬的,這樣的感受現在再也沒有了,一去不復還了。

  再有就是每年的五一、十一、元旦,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那也是真正的節日呢!因為父親在城裡工作,一般每週只回家一天,趕上五一休息兩天,趕上十一也是兩三天,趕上元旦休息兩天,趕上春節休息四五天,父親在家呆的時間稍微長一些,我就感覺就有過年過節的氣氛了,平常的日子哪有過節過年的氣氛,一點兒也沒有。因為父親在家母親總有做些好吃的,有好吃的東西我認為就是過節,平常日子吃的就是那麼回事,沒有肉,沒有什麼炒菜,那是什麼過節?那不叫過節。過年過節就是吃個肚飽肚歪,那時候天天都是粗茶淡飯,窩頭鹹菜,不見什麼葷腥那叫什麼過節?那時候過節就是盼著吃好的,吃雞鴨魚肉,吃大白饅頭,現在平常日子天天都吃饅頭米飯,也就沒有什麼新鮮的了,什麼過節不過節的,就是那麼回事兒。

  我記得我高中畢業以後回鄉勞動的第二年,八月十五那天在生產隊的地裡噴灑農藥,打藥的地緊挨著附近部隊,部隊的一個連長叫我和另一個隊裡的發小給他們部隊大院裡的白菜打藥,我們考慮反正這也是軍民關係,又挨著這麼近,二話沒說就給部隊的菜地噴灑了農藥,忙活到中午,部隊連長說安排我們吃午飯,說今天中秋節,吃的肯定不錯,沒想到到了部隊食堂,中午吃的也是那麼回事,但畢竟比我們老百姓的吃的好多了,就是沒有看見紅燒肉和大白饅頭,雖然有些遺憾,但還是在部隊吃了午飯。記得當時部隊的那個連長還有些不好意思,感覺對不住我們呢。那意思是:今天午飯吃的不太好,實在對不起二位了。那天打藥的時候,部隊的連長還從他們的營部給我們拿出來兩盒好煙,我記得是金鐘牌的,現在早沒有了這種牌子的香菸,好像是三毛多一盒,對於我來說那可是好煙了,記得當時抽著可香了,還沒有過濾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