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200字> 【實用】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9篇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實用】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9篇,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1

  時間似飛箭,一去不復返。現在回頭想想,爺爺逝世距今已有四年了。今天,當我跪在爺爺碑前燒紙時,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事,或許正如胡歌所作“命運自認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我獨自走在寂寞的長街,回憶一幕幕重演……”當聽到這句歌詞時,我不由得想起了爺爺那清晰的臉,想起了他那純真的笑,想起了他那舊時的模樣,想起了他的好,想起了他的壞,想起了他……

  爺爺是一名懂醫術的人,是一名正宗的土醫生,爺爺醫治了很多的病人,可是他卻無法醫治我心中的傷疤。爺爺給我的印象一直不好,他始終在我心裡留下了陰影,我無法忘記他們的迂腐,無法放下心中堆積多年的怨,無法原諒他們所做的一切。

  事隔多年,回憶往事依然歷歷在目,我多想忘記曾經的事情,去勇敢的生活,可是它卻像噩夢一樣的時時纏著我。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腦海裡,爺爺一家人除了和媽媽爭吵與不和之外,沒有其他的。或許一直就是冤家吧!記得以前他們曾經爭論不休,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媽媽好幾次做了走的打算。與此同時,我想起父親,想起了他的迂腐,想起了他的殘忍,想起了他的絕情,想起了……這一件件事情,清清楚楚地烙在了我的心裡,腦海裡,從來不曾模糊過,現在回想起來就彷彿發生在昨天一般。往事一件接一件,一環扣一環,在我腦海中浮現出來。

  一陣冷風吹過,我不禁打了個哆嗦,頓時感覺好冷,好淒涼。一陣風把我吹出了回憶,吹回了現實,一陣風吹乾了我臉頰的心酸淚,卻無法吹走我心中堆積多年的怨,無法吹走那噩夢般的記憶。

  回憶往事是多麼令人心酸,回憶往事多麼令我心痛,我多麼希望爺爺的走能帶走所有噩夢,可是轉眼凝視著他的墓碑,他卻什麼也帶不走。最後只能高歌一句“命運自認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對於我家鄉的人們來說,清明節是個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家鄉的清明節有很多講究,今年的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道回老家祭祖掃墓,深切地感受到家鄉清明節的與眾不同又節味十足。...

  清明節的前一天,爸爸到學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開車回老家。清早我們到姑奶家,她家是小賣部,我們在她家買了清明用的紙錢人民幣彷彿像真的一樣。串錢是圓圓的如同一個個小卡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著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著濛濛細雨到來了。

  xx月5日,第一個成為法定假日的清明節到來了。呵呵,老天似乎很賞臉,清明節一改以往“雨紛紛”,變得晴朗,而路上行人呢,不再是“欲斷魂”,都懷著喜悅去踏青,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祭奠。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前夕,我們全校師生來到岱山公園門前,開展了“承傳民族精神,爭做車城主人”清明節主題大隊會活動。主題大隊會開始了,經過出旗後,一位大哥哥向我們講述了陳岱山同志的事蹟。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2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xue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xue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3

  清明,像靈動的手指,撥著我善感的心絃,在花花綠綠的記憶裡唱一支憂傷的悼歌。

  ——題記

  多少次,夢裡,醒著,耳畔都響起那仿如驚雷的一句:“阿婆,過了!”然後是愛人一驚而起的身影。那一幕發生時,天還沒亮,但薄薄的晨曦滲進窗戶,讓我永遠地記住了那一刻。

  阿婆,是我愛人的奶奶。我和她老人家在一起的日子還不到十年,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足以讓我永生不忘。

  我結婚那一天,下起了陽曆年的第一場雪。當迎親的隊伍來到我家時,我看到了愛人手裡捧著的一個小炭盒,鮮紅的緞面裹著的圓溜溜的小東西。他遞給我,小聲說:“這是阿婆給你暖手的。”我接過來,心頭一陣暖和。

  在以後的日子裡,和阿婆的交往不知不覺多起來了。每到寒假暑假時,我都在婆家長住。那時,公公——我愛人的爺爺正在病中,飽受著種種的煎熬,阿婆忙著照顧和自己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老伴。偶爾外出有事,也總是牽腸掛肚。

  記得有一次,在叔叔們的一再催促下,阿婆被接去長沙療傷,幾天後匆匆趕回家,直奔公公的病床,拉著老伴的手,不及開口,早已淚眼婆娑。七八十歲的老人,分離數日,竟然相對飲泣,這讓我懂得了人世間最古老最純樸的愛情。

  年邁的公公熬不過歲月的剝蝕,帶著絲絲縷縷難捨的情意,永遠地離開了。阿婆默默地為老伴送行,甚至沒有太多的哭泣,但隨之而來的憔悴久久不去。

  看出了阿婆的孤獨,我們回家的日子更多了。只要有空,就儘可能回去一趟,哪怕只是小住一宿。算起假期,阿婆總會痛惜地說,跑一趟太累了,如果沒時間,不要費心費力地往家趕。但每次回家,我們都分明感覺到她的快樂溢於言表。甚至,只要愛人在電話裡說我們就要回家了,阿婆的聲音都會不由自主地快活起來。

  而每每她有些好吃的東西,也會執著地留著,直到我們放假回家一股腦兒搬出來。

  二00四年夏初的一天,愛人給阿婆打電話時感覺她聲音有點嘶啞,便問她是否感冒了,阿婆堅持說沒感冒。可沒過兩天,家裡來電話說阿婆中風了。待我們趕到醫院時,病情已穩定,但一向身體硬朗的阿婆再也不能行動自如。

  打針,吃藥,痛苦的折磨降臨在命運多舛的阿婆身上,全不顧念她曾用自己矮矮的個子挑起兒女生命的輝煌。

  病中的阿婆,也明顯地感到了自己無法承受的苦悶,但她努力在晚輩面前剋制心底的煩躁。我也試著多和她回憶過去的美好,看她慢慢從過去的歲月撈起久違的成就感,看她咧開嘴露出孩子般的笑。

  小姑常和我說起她的父親母親,滿臉的敬意。在那捉襟見肘的困難時期,為了送兒女上大學,阿婆和公公毅然變賣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在天寒地凍之時,他們睡在冰涼的席子上。說起過去的種種,四十多歲的小姑會情不自禁地流淚,我也不由深深動容。

  和阿婆在一起的日子越多,我對她的瞭解也越多,對她的敬意也越深。放假回家看望阿婆陪阿婆聊天成了我重要的生活內容。阿婆對我們的依戀也日益明顯。我們收假離家時,行動不便的阿婆總要挪到門前,看我們上車。好些次,我分明看到她老人家的眼裡閃爍著淚光。

  二0xx年八月二十日晚,我和愛人接到了學校的會議通知。第二天大清早離家時,阿婆還沒起床。我推開她的房門,輕聲叫了聲阿婆,看她稍微弓著身子睡得正香,便輕輕地合上門出來。昨晚已經告訴她我們要去開會的訊息,也算是告別了吧,我這樣想著,中國教&育文摘.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像往常一樣安心地上了車。

  哪裡料到,這一次告別,竟成了永別!阿婆稍微弓著身子睡在床上的模樣,竟是活著的阿婆和我訣別的模樣!

  當我聽到噩耗,和愛人一起趕回家時,我們的阿婆已經睡在冰棺裡,永遠地睡去了,再也不能睜開眼看我們,再也不能張開嘴和我們說話,哪怕是瞭解我們的工作情況,哪怕是詢問她最關心的我們的身體狀況。

  再回家,看到空蕩蕩的房間,看到鏡框裡阿婆和藹的笑臉,我只有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到了,花花綠綠的紙球在風中搖搖擺擺,那是天人永隔的思念嗎?

  我只有無盡的思念了!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4

  今天是四月五日,我們一家與大伯、二伯以及兩位伯母約好到山上祭拜爺爺奶奶。

  在門口等了一會,二伯的汽車便開來了,大伯他們也已經坐在裡面。我向車裡的親戚一一打了招呼,不久,父親便拖著一袋泥土走了出來。大家一年沒見,都有很多話要說,於是父親便首先和兩位伯伯聊起天來了,我也和堂哥說笑著。聊了一陣子後,時間已經不早,大家便都開始準備出發。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於二伯的車子裝了不少東西,車子最多可容許坐六個人,所以在我上車之後車子便滿座了,父親和母親只好另外騎車去了。

  鄉間的小路雖算不上崎嶇,但卻因為昨晚下了一場大雨而變得坑坑窪窪,所幸過去的一些小路都已經拓寬了,並鋪上了水泥,所以經過一小陣顛簸之後,我們便順利地把汽車停在了山腳,不久父親和母親也到了。像往常一樣,大家分配好各自需要攜帶的東西,便開始上山。在所有人之中,最輕鬆的自然是我了,我被分到的是兩個很大的袋子,裡面裝的都是一些紙做的冥具,所以我的步伐是最輕快的,一會兒我便把大家甩在了後面。微風迎面吹來,帶來了一陣泥土的芳香,走在山路上,腳下踩著樹上落下的松子簌簌作響,讓我感到一陣的輕鬆。就在我認為自己已經走在最前頭的時候,卻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在我前方慢慢的前進著。好奇地,我加快了步伐,跑近一看,啊,竟是父親。父親此刻正扛著那滿滿的一袋泥土不快不慢地走著,背後的衣服已經打溼了一大片。因為山路比較崎嶇,父親走得很踏實,並沒有發現身後的我,而我也放慢了步伐,緩慢地跟在他的身後。路上零零散散地散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父親幾次被絆到,搖搖欲墜的時候,我都緊跟在他身後伸出攙扶的雙手。幸好,每一次絆到了石頭,父親都能十分迅速地找回平衡,擦一擦汗,便又繼續前進。

  終於,父親第一個來到了爺爺奶奶的墳前,把肩膀上負荷往旁邊一摔,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我亦隨之跟到,當我再次看到那一袋似乎比我還要重的泥土時,我忍不住問了:“爸,你扛這袋泥土上來做什麼啊?”父親看了我一眼,說:“待會你和我一起給墳和上這些土。”我雖有些不滿,但還是點了點頭。不久,大伯他們也到了,於是大家便忙著一起給爺爺和奶奶的墳除草,我和父親還給墳和上了新泥,兩位伯母也點燃了蠟燭,分別給爺爺和奶奶上了香,我母親也在墳前擺好了杯子,並一一給倒上了茶和酒,接著,大家便一一跪在墳前,給爺爺奶奶“敬酒”、“敬茶”。像往年一樣,就在我認為一切都快要結束的時候,一聲細微的抽噎傳入我的耳朵,接著令我吃驚的一幕出現在我眼前:二伯突然跪倒在爺爺墳前,埋著頭哭了!山林一片寂靜,樹上的枝葉也停止了搖擺,蒼綠的四野只剩下斷斷續續的悲慼的哭泣聲。聽著那抽抽搭搭的哭泣聲,我望著二伯一臉的不相信,我從未想到,在我眼中高大堅毅的二伯竟會有如此的一面。氣氛在此刻變得更加嚴肅了,似乎連空氣也變得十分凝重,看著二伯埋頭低泣的樣子,我心中充滿了不解:“爺爺都已經逝世這麼多年了,二伯怎麼還……”

  想到這裡,我無意間瞥見了父親那斑白的兩鬢在烈日下正滲出一顆顆碩大的汗珠,就在那一剎,我一下子便怔住了,下一刻,我突然理解到了二伯的心境。

  當我們開啟那塵封在腦海深處的記憶時,我們將會看到,父親用他那堅強的臂膀為他的兒女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而在這片天空之下,我們將永遠都是那個沒有長大的小孩。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5

  傳統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傳統清明節。

  傳統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傳統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傳統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傳統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傳統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傳統清明節中。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6

  窗外的楊樹有些惆悵的發了新芽,大概是冷的時間太長,就近些前幾天人人還都穿著棉衣,如今連野貓都開始歡快了。只是那樹上的新芽確有些勉為其難,一個長冬,光禿禿乾癟慣了,某過一夜,添了點新綠,心裡固然欣喜,又有些笑不出。

  活該這陽光灼眼的媚,無奈我依然會打著瞌睡。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很幸運又固執的堅持著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我們有了那些自以為是幸運,固執就要有人受傷,高雅讓人不願去觸碰。這多少是自我戲謔一番,做了罷。還不能埋怨些生活的不如意麼?不是懷疑,是無奈。又突然欣喜起來,塵土撲面,大風起兮,與預料般如出一轍。壯觀而靚麗的失落感錯綜的傷害著我們的每跟神經。

  我的神經同樣被傷害,若愛這春天,實是勉強了點。若說不愛,當真辜負了揚州的煙花夜月好韶光。可我是不喜歡高雅的,灼眼之媚的陽光使我昏睡不堪,可惜找不到合適的牆角。當然,即使生了抓蝨子的豪情,也只能作罷。我甚至發現,許多生活開始倒敘,這樣的奇妙並非幻覺。這讓我對春天有所警覺,生活一旦倒敘起來,有太多的驚喜,亦有太多的大悲痛。走入這樣的倒敘,亦另我度過了一個痛苦不堪的時節,楊絮飄落之前,我開始清楚春天沒有遲來,反倒是我們,開始時便遲到了。雖然頓有了“我言秋日勝春潮”的惺惺相惜,卻也並不喜歡秋天。這樣的矛盾也像是倒敘,關於前後的問題上,寫滿了滄桑的歲月早已不知被誰付之一炬,無處可查了。

  臨近清明,之於春天,我在灼眼之媚下“刻舟求劍”。從老家回學校的路上,許多墳上多了新土。風實在大,無名的小白花竟著桃李瘋狂又一如既往的盛開著。春天的村陌上很少有人會在意這些白色的小花,弱小的總是太普遍,普遍的總是不被人提起。然而它們在風中飄曳起來,似是微笑。人初生是攥拳,應是追逐而來;人仙去是敞著五指,才懂得放下。就人生而言,有一種幸福叫倒敘,同樣有一種悲哀也叫倒敘。墳裡的人是幸運的,死在人生之前,真的讓生活都變得簡單純粹了。可這根本不合邏輯,或許我們可以杜撰一個主人公死在故事的前面,真正的人生誰又配得高尚呢?高尚是自己說別人、別人說自己,“高尚”只因我們太世俗卑微常常互相吹捧又不想歷史太平淡才被人們冠以這些冠以那些。這樣看來,“高尚”讓歷史失去了真實,也讓人失去了真實。

  真實使得苦難常在,苦難就像頭上的蝨子,您很難捉摸它會在何處。苦難不是癢,是蝨子未能除掉。自己頭上的蝨子自己抓,這有“各掃門前雪”的意思。當然這春天不該有那麼多“雪”掃,倒是該有不少花開。我們享了盛世,就也該受這盛世的苦難。苦難和蝨子,這讓我有了“捫蝨話良圖”豪邁與激情。我憶起阿Q把蝨子咬的啪啪響的時候該也是豪邁的,那我們就理解他要嫉羨王胡竟能抓到更大的蝨子的緣由了。又或許他只是單純的嫌棄自己身上的蝨子小罷。是啊,那些苦難算什麼,那終究會算什麼呢。就像一些自然的死亡並沒有太讓人傷感,我們有“喜喪”的說法。然而太多的非正常死亡還是會發生,於是,其實春天是讓人傷感的季節。

  傷感的春天,新墳看舊墳,安靜佇立。雨水肆虐後的早晨,鳥兒不合時宜地早早叫醒了喜歡忙碌的人們。東方天際慢慢泛黃,太陽照常升起了。我忖度著一些懷疑似乎是多餘的,美好還遠遠在後面,只是確實不願意在多等。長長的等待,會毀滅人的心性,猜忌也總是接踵而來。人生呃,該是一段多艱辛的旅程,不僅僅是能依靠寬容和堅韌就安穩度過的,還需要太多。

  看著遠道而來的春天,惶惶不能終日。春天也需要太多,我們給不了它,只能又是長長的等待。還好,快了,明兒清明瞭。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7

  今天是清明節,天氣非常好,秋風陣陣,晴朗的天空瓢潑般下著牛毛細雨,我們全校師生懷著興高采烈的沉痛心情,沿著坑坑窪窪的平坦馬路,仨一群倆一夥地排著整齊的隊伍,向著超女紀念碑走去。 早晨臨出門的時候,奶奶對我說:“乖孫兒,聽說你今天要去拜神,現在又出新神兒了?在哪裡,奶奶也要去拜拜。”我含沙射影循循善誘地說:“奶奶,我們是去紀念超女,哪裡是拜什麼神?你不懂得。”奶奶不高興了:“我哪裡不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嘛,你小小年紀知道個啥……”我沒時間給奶奶解釋,只好說:“奶奶,我要遲到了,不和你說了。”說完,我就三步並作兩步、顫顫巍巍地跑出了家門。 我走在隊伍裡,猛地抬頭一看,只見高大巍峨、搖搖欲墜的超女紀念碑已經矗立在了我的面前。碑頂上是春春和筆筆那高大的形象,碑身是用花崗岩腦袋砌成的,四周是漢奸白玉的欄杆。在碑身上有八個草書的鎏金大字:“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我隨著隊伍走到紀念碑的後面,只見後面刻著幾行字,是這樣寫的:

  “半年以來,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兩年以來,為實現自己和全家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兩千零四年,從那時起,為了實現七大姑八大姨整個家族輝煌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在碑身上,還有八幅巨大的浮雕,栩栩如生炯炯有神地刻畫了春春和筆筆的漫長人生經歷,以及她們的奮鬥過程。這些浮雕有“堵門抽菸”、“今天起膩”、“心駭歌名”……等等等等。

  我們全校師生莊嚴肅穆地站在紀念碑前,耳邊響起了悲傷感人的樂曲聲,那樂曲唱道:“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告訴你我的情誼並不假,我的眉毛為了你畫……”聽著這哀婉的曲調,我們全校師生人人都禁不住熱淚盈眶、眉飛色舞。

  這時,一男一女兩名同學走到前面,開始朗誦我們漫不精心創作的詩歌:《春春筆筆啊,你在哪裡?》

  只聽他們聲情並茂、勾心鬥角地朗誦道:

  我對著藍天呼喚,春春啊,你到底在哪裡?

  我對著大海呼喚,筆筆啊,你到底在哪裡?

  我對著太陽呼喚,春春啊,你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月亮呼喚,筆筆啊,你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火星呼喚,春文秘版權所有春啊,你究竟在不在這裡呀?

  我對著木衛四呼喚,筆筆啊,你究竟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冥王星呼喚,春春筆筆啊,你倆到底有沒有來到這裡……

  緊接著,就是獻花儀式,一個凝結著我們全校師生無情無義的大花籃被敬獻到了紀念碑前,花籃的緞帶上寫著:得成玉米何辭死,願做筆迷不羨仙。

  最後,是隆重的玉米幫新成員入幫儀式。我和其他十幾位同學光榮地成為了玉米幫的新成員,我和這些同學們面對著春春和筆筆的塑像站立著,莊嚴地舉起右手宣誓:

  我志願加入中國玉米幫,服從春春的領導,遵守春春的決議,保守春春的秘密,時刻準備著為春春貢獻出我的一切。從今以後,生是玉米幫的人,死是玉米幫的鬼,海枯石爛,永不叛幫,如有違反,三刀六洞,願受懲罰,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

  瞻仰超女紀念碑的儀式終於結束了,我的心情澎湃起伏、七上八下,遙望著春春和筆筆的塑像,我在心中暗暗發下毒誓:春春姐姐和筆筆姐姐,長大後,我一定要成為像你們一樣的人,也站到石碑頂上去。

  回到家裡,奶奶正在給菩薩上香。她問我:“拜神回來了?廟裡熱鬧不熱鬧?”我不耐煩地說:“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我們這不是拜神。真是的,怎麼就是搞不明白?”奶奶受了我的'搶白,有些不高興,轉過身去,一邊點香,一邊嘮嘮叨叨地說:“不明白,不明白,我只明白呀,從古至今,凡是人,都要找個神來拜的。”說著,把一束香敬獻到文秘版權所有了菩薩面前,而我,則把一幅春春的最新寫真貼到了牆上。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8

  野草默默地泣著淚,山風撕卷著酷冬沒有摧落的殘葉,山野外不時傳來一陣鞭炮的響聲,四處平常都掩沒在荒草叢中的墳塋,也因了墳飄的舞動而昭示著它的存在。

  哦,清明瞭,人們都在忙著祭墳懷祖了。我獨自在山路上漫無目的地走著。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出來走,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要走到哪裡去。身在異鄉,遠離家園,逢年過節的那孤獨真是莫可名狀。今天一大早,總覺得心裡憋悶得慌,便不自主地走上山來。

  密密的細雨交織成一張死寂的網,網住了遠山遙村,也網住了我的眼睛,網住了我的思緒和記憶。幾百裡之外老屋後那一片松林中祖母的孤墳,此刻似乎也模糊了。曾幾何時,墳邊有幾顆樹,墳頭有幾株草都是那麼清晰可數的。我才意識到,我真的好久好久沒回老家了。

  我怕見行人!我避開了行人,專揀那僻靜荒蕪小路走,任草樹上的露水滴落在頭上身上。鑽林入草,衣服都要溼透了。突然,眼前出現了一群野蘑菇,那麼鮮活,那麼新嫩,而且正是祖母和我都特愛吃的奶漿菇!有的正頂著泥土從地地裡鑽出來。

  那蘑菇似乎正笑著向我招手!我忙忙地脫下外衣,揀採起蘑菇來。我的思緒不禁又回到了童年。我的童年是在祖母的手中度過的。父輩兄弟三個,我父親是老大。我是孫輩中的老大,又是兒子,祖輩父輩都拿我當珍寶。祖母更是珍愛有加,像是用手捧著我似的,走三步遠也要帶上我。

  那時生活困難,祖母便常常領著我上山採蕨折筍,揀蘑菇。我就隨她穿林入蔓,翻山越嶺。困了就在她懷裡睡;累了她就揹著我走。我於是從祖母那兒知道了好多蘑菇的名字:蜂窩菇、九月香、奶漿菌、大腳菇、刷把菌、絲茅草菌……,還知道哪些蘑菇最好吃,哪些有毒,哪兩種蘑菇不能和著煮……老家的幾山幾嶺,哪兒長什麼蘑菇,什麼時候該長什麼蘑菇,我都還記憶猶新。而至今記憶最深的莫過於祖母親手煮出來的蘑菇,特別是春天長的奶漿菇。那湯沾稠稠的,那滋味真讓人垂涎三尺,如今只在夢中偶爾能嚐到。祖母對蘑菇也似乎有特別的嗜好,蘑菇和著肉煮,她總是專挑蘑菇,卻把肉留給我;而我也總要跟她爭著蘑菇吃。長大了我才真正懂得她愛吃蘑菇的原因。後來生活好了,我發現她對蘑菇仍然是情有獨鍾,只要我一回家,她總要弄幾頓蘑菇讓我解解饞,我也時常陪她上山揀蘑菇。而她自己也從這揀、煮、吃中得到了莫大的享受!

  記得那個難忘的秋天,我突然接到家裡的電話,祖母不行了。我風火急急地趕回家中,祖母渴望已久的眼睛終於在看上我一眼後放心地閉上了。後來聽大人說,祖母啞口之前,還唸叨過想吃蘑菇。可那年秋天,老天出奇地幹,山上就是長不出半點蘑菇來。祖母終於還是帶著一份遺憾走了。然而,我卻明白,祖母並非真的想吃蘑菇,而是想看著我吃蘑菇的那個饞樣兒,想品味帶著我一起採蘑菇的那份溫馨。不然,她的眼睛何以在見到我後閉得那樣安詳呢?我就是她心底的那株蘑菇!以後的日子,每到清明或是她是忌日,我總也學著人們,給她燒錢化紙,以寄託我的思念。可卻從沒有想到過她想要蘑菇。

  今天,也許真是天意,讓我誤打誤闖,遇上這麼一群我和她都愛吃奶漿菇!我匆匆回到家裡,仔仔細細地挑揀,認認真真地清洗,也按著從祖母那兒學來的方法,把蘑菇烹煮好。然後,盛在缽裡,虔誠地供奉在臨時設立的祖母牌位前。我跪著恭恭敬敬地化錢燒紙,叩頭,舀著蘑菇湯酹向牌位前……

  祖母的墳塋也在這酹祀中逐漸清晰起來,我也在心中把一束墳飄插在祖母的墳頭。墳飄在清明的風中搖曵著,傳遞著陰陽兩界的親情。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篇9

  陽春三月裡,大地上的野草蓄積了一個冬季的力量,在三月柔柔的春風裡,輕輕地舞蹈著。山中的布穀鳥兒歡聚在一起,一聲陰,一聲陽,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充滿思念的清明節即將到來。在布穀鳥兒的聲聲呼喚聲裡,我尋根之情、懷念親人之情交織著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座落在大巴山深處的一個偏遠鄉村,那個村子裡有我的根。我一顆虔誠的心,早已縈繞在那座給我了靈魂的老屋,孤獨的木牆青瓦的老屋在風中顯得有些無奈。老屋後那山坡上的墓碑和祖墳,無時不讓外出的遊子在傳統的節日裡倍加思念。小時候,隔壁八十多歲的劉大爺告訴我,在清明節這天,已逝先人的靈魂會在墓門前等候著子孫們到墳墓前上墳燒香,如果自己子孫沒有來上香,這些靈魂就會闇然神傷地離去時,或許會喃喃自語:唉,我的後人沒有了。劉大爺的話說得有點玄外,但說得沒有錯,前傳後教的鄉間世俗,恐怕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緣由吧。

  在清明節前幾天,村裡的大人們就開始了籌劃清明的民俗儀式。長輩們在相互的嘮叨中忙這忙那。那一陣陣匆忙的腳步寫滿了對祖先的思念,長輩們的一切活動都在潛移默化著後生們。祭奠先人用的紙錢是到鄉場上買的有黃色的毛邊紙,再由長輩們在黃色的毛邊紙上列印上一些小孔,說這是給先人們用的錢。如今村裡的人在清明節祭奠祖先再也不用這些比較粗糙的黃色毛邊紙,而是到市場上買現成的冥幣。既不費事還十分美觀,這也讓長眠於地的祖先們好好享受一下潮流與時尚。“祖先們都在天上唸叨了,該去添添土、祭祭墳了。”一天夜裡,春雨拍打芭蕉葉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長輩們,第二天長輩們趕緊把柳枝悄悄插於屋簷和門窗上的,清明粽、清明粑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清明節這天,一場不大不小的春雨總會溼潤著大地,這真是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吧,給人無限的傷感。綿綿的細雨打在堅硬的青石板上,無聲無息,情思不斷,“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竟然躍然於鄉村院落。長輩們一手提著裝滿了酒、肉、香火與紙錢等祭品的小竹籃,一手牽拉著後生的小手,行進在鄉村纖細的山路上,去向祖先們表達一年一度的思念。鄉村裡的清明祭品遠沒有城裡人的雅緻,時尚的鮮花對於鄉里人來說是難得的奢侈之品,不過鄉里人也時興採摘山中的野花擺放在先人的墳墓前。墳墓上的亂草被後生們打理得十分乾淨,大人們帶領後生娃兒們給墳墓培上幾把新土,擺下幾杯冷酒,點上幾支香燭,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人,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清風徐來,仙逝的親人們的面龐在繚繞的青煙中漸漸清晰起來……也許仙逝的祖輩們不再有痛苦與絕望,不再理會今生的塵埃是非。仙逝的祖輩們可以得到永遠的安息,得到生命的另一種昇華。面對墓碑,面對墓碑上的文字,活著的人們會感悟到的是一種緬懷與繼承的重負,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短暫和做人的尊嚴與誠信。

  此時此刻,鄉村大地上有一種無形的默契,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音,使沉寂了許久的墓場像過年一樣,熱鬧起來了。鄉野裡的油菜花正盛開著,縷縷清風,帶著春天的氣息,裹著油菜花的芳香,讓人們一次次深深地呼吸著,這份清明的春意便浸入身體,溶進血液,盪滌全身。中午時分,鄉村裡清明粑的香氣飄在風裡,那獨一無二的清香,吃起來是情短絲長,把一腔女兒心,男兒情牽牽扯扯到永遠。老家的鄉里人過清明,多了鄉里人的虔誠之心,沒有斷魂,只有內心無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