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5篇)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於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麼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曹劌論戰》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

  閱讀文言文,回答下列題目。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題1】解釋劃線的字。(4分)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間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徧_________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獄_________

  【小題2】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4分,每小題2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小題3】 曹劌“請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他的遠謀主要體現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戰役,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還有: ______________(舉一例)(4分)

  【小題4】 有人說魯莊公“鄙”,也有人說“不鄙”。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述理由。(3分)

  答案

  【小題1】(1)間:參與。 (2)徧:通“遍”, 遍及,普遍。(3)加:虛報(4)獄:案件。

  【小題2】1)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 (2)身居高位、享受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小題3】(4個空各一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政治上取信於民 軍事上善於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或有軍事才能 示例: 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等

  【小題4】示例:鄙:政治上無知,軍事上無能 不鄙:善用人才,善於納諫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各個加點詞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從從課文中遷移過來。注意(2)為通假字,(4)的古今義。

  【小題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捨去的主語才行。

  【小題3】本題考查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曹劌與鄉人之間的對話來分析“請見”的原因,根據曹劌與魯莊公之間的對話來概括曹劌的遠謀即可。

  【小題4】本題是一道開放題。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來談自己的看法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2

  三.(09河南省)(10分)

  (一)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後伯啟與有扈(1)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2),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4),鐘鼓不修(5),子女不飭(6),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後伯啟、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淺:狹、窄小。(3)教:教化.(4)張:樂器上弦。(5)修:設定. (6) 飭:謹慎、恭敬。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 (2)忠之屬也。 屬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18、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19、結合(一、二)段內容,說說作戰要想取得勝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17、(1)目光短淺 (2)本分內的事 (3)滿一年

  18、(1)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完全耗盡。(2)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

  19、(1)政治上取信於民;(2)軍事上抓住戰機,知己知彼;(3)想要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3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題1:解釋句子中劃線詞。(4分)

  (1)肉食者鄙( ) (2)犧牲玉帛( )

  (3)小惠未徧( ) (4)公將鼓之( )

  小題2:用現代漢語寫出句子意思。(4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小題3: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目的是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第③段中,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肉食者鄙( 目光短淺 )

  (2)犧牲玉帛( 豬牛羊等祭祀用品 )

  (3)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 )

  (4)公將鼓之( 助詞,表音節,無意 )

  小題2:(1)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會衰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詳審,也一定依據實情處理。

  小題3: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目的是什麼?大國難測,怕有埋伏;透過考察敵情,弄清齊軍退卻真相,再決定是否追擊齊軍。(用自己的話回答)第③段中,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裡?既克,公問其故。(用原文回答)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4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盛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劌論戰》選自_________,相傳作者是 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句中加粗詞的意義

  ①又何間焉( )

  ②犧牲玉帛( )

  ③小信未孚( )

  ④望其旗靡(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忠之屬也在課文中具體指的內容是 (用課文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聯絡現實生活或歷史故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左傳》 左丘明

  2.①參與

  ②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③為人所信服

  ④倒下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定根據實情(處理)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5.啟示有:獲勝的根本是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的支援;戰爭中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統治者應善於聽取並採納群眾的意見等。

  看法:略。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5

  (20xx 山東東營)

  (二)(8分)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

  (乙)宋公及楚人戰於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②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③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④。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⑤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註釋: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馬:統帥軍隊的高階長官,此指子魚。 ③陳:同“陣”,此處意為擺好陣勢。④禽:通“擒”。二毛:頭髮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強而有力。⑥儳(chán):雜亂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傷股,門官殲焉。

  ③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④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12.從軍事指揮的角度來看,造成兩場戰爭不同結局的具體原因分別是什麼?(2分)

  13.概括說明兩文在寫作目的或寫法上的相同之處。(2分)

  【參考答案】

  10.答案:①鼓:擊鼓進軍 ②殲:被殺死 ③重:再次 ④以:憑,靠

  評分:兩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11.答案:憐憫年老的敵人,就如同屈服於敵人。

  評分:大意及關鍵詞語翻譯正確得2分,意思對即可。

  12.答案示例:長勺之戰中曹劌巧用戰術,造成士氣的彼消我長,並審時度勢,抓住有利戰機,取得勝利。泓之戰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規則,不聽勸告,喪失有利戰機,以致戰敗。

  評分:兩種原因各佔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題意即可。

  13.答案示例:

  寫作目的一:兩文寫作目的在於表明要取得戰爭勝利就需要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把握有利戰機。

  寫作目的二:兩文寫作目的均不在於再現戰爭的場面經過,而在於揭示戰爭成敗的因果關係。

  寫法一:兩文都緊扣中心精心剪裁。詳寫論戰,略寫戰爭經過,有力地突出了寫作意旨。

  寫法二:都運用了襯托。用魯莊公的無知淺陋襯托曹劌的足智多謀;用子魚的隨機應變、殺伐決斷襯托宋公的墨守成規、自以為是(或以子魚的急功近利襯托宋公的尊禮守信、遠見卓識)。

  評分:答對其中一個角度得2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6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節選自《曹劌論戰》)

  16.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①又何間焉 間: ②必以信 信

  17.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可以一戰

  A.忠之屬也 B.受之天也

  C.何陋之有 D.見漁人,乃大驚

  18.用現代漢語翻譯畫線的句子。(2分)

  19.閱讀本語段,從魯莊公的角度分析魯國能夠以弱勝強的原因。(2分)

  參考答案:

  16.①參與(1分) ②實情 (1分) 17.(2分)C 18.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實情判斷 (2分)19.從本語段看,魯莊公能接見曹劌這個平民百姓,並能聽從曹劌的勸說,認識到取信於民的重要性,取得百姓的擁護,成了戰爭取勝的根本原因。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7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 本文作者_________,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2. 解釋下列加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略無闕處( ) (2)自非亭午夜分( )

  3.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並認真體味。

  4.文中寫道“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但接下來又說“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這是否自相矛盾?

  5.三峽景色吸引了許多遷客騷人,三峽文化也源遠流長,請寫出有關三峽的兩句詩。

  6.《水經注》對後世影響很大,李白、柳宗元等寫山水的作品都深受其影響。請就學過和課外閱讀過的詩文,舉一例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

  1.酈道元

  2.(1)通“缺”。(2)正午

  3.文中描寫春冬兩季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懸”“漱”繪形。這些都與 “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冬景,則重在繪聲,“長嘯”、“悽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作者的情感則蘊含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心情,而末段的“悽”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4.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兇險,在通常情況下,船隻因江水流速過急,不會冒險出發,但在“王命急宣”的情況下,船隻一旦起航,便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透過這兩種情況的對比性敘述,表現了夏日長江水勢之大,流速之快。

  5.例: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

  6.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即借用了《三峽》中的“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以“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表現“境清”等。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選自_________,這是一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名著。

  2.寫出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1)弗敢加也( ) (2)神弗福也( )

  (3)忠之屬也( ) (4)望其旗靡( )

  3.本文在描寫戰爭過程時,語言簡潔,曹劌只說了兩次“未可”、“可矣”,這樣簡單的語言表現了曹劌怎樣的特點?

  4.本文不第三段透過曹劌的論戰回答了魯莊公的哪兩個疑問?

  5.結合文章內容寫出曹劌在戰場上鎮定自若、從容自信的基礎是什麼,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1.《左傳》 史學 文學

  2.(1)虛報(虛誇)。 (2)賜福,保佑。 (3)盡力做好分內的事(盡心竭力)。 (4)倒下。

  3.表現了曹劌在指揮戰爭的過程中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善於抓住戰機。

  4.(1)為什麼齊人“三鼓”之後而“鼓”?(2)為什麼待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後才認為可以追擊?

  5.戰爭中,曹劌能夠仔細觀察敵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實力的基礎上了解對方特點和實力,做到知己知彼。啟示圍繞“面對大事應運用智慧,靈活應對”回答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8

  【甲文】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文】

  濠州定遠縣一弓手,善用矛,遠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與此弓手不相下,曰:“見必與之決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適值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曳矛而鬥。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忽謂偷曰:“尉至矣,我與汝皆健者,汝敢與我尉馬前決生死乎?”偷曰:“諾。”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蓋乘隙也。

  【註釋】①濠州定遠縣:地名,今屬安徽。②弓手:又稱弓兵,宋代地方治安軍之一。③村步:村埠頭。步,通“埠”,碼頭。④尉:指縣尉,維持本縣治安。

  10.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公與之乘 弓手應聲刺之

  B.遠近皆服其能 其真無馬耶

  C.學而不思則罔 遂曳矛而鬥

  D.見必與之決生死 輕寡人與

  1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齊人三鼓(鼓:擊鼓) B.公將馳之(馳:奔跑)

  C.遠近皆服其能(服:佩服) D.適值偷在市飲酒(適:恰好)

  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說明了魯莊公的急躁冒進;兩個“未可”、兩個“可矣”,則表現了曹劌的深謀遠慮,胸有成竹。

  B.乙文“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蓋乘隙也”這句話的節奏劃分是正確的。

  C.甲、乙兩文主人公都善於把握戰機,從而一舉取得勝利。

  D.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側面描寫來表現主人公機智勇敢的性格特點。

  13.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汝敢與我尉馬前決生死乎?

  參考答案:

  10.A 11.B 12.D

  13.①第一次擊鼓能振奮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衰竭了。(2分)②你敢和我在縣尉的馬前決一生死嗎?(2分)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9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嘗①見一蜘蛛佈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嘗見一蜘蛛佈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②。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下,垂身半空,若將③追蛇者;蛇怒,復昂首欲吞之。蜘蛛引絲疾上;久之,蛇又將行矣,蜘蛛復懸絲疾下,蛇復昂首待④之,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蜘蛛乃盬⑥其腦,果腹而去。

  注:①嘗:曾經②而勢稍不及,及:到,到達。③若將,若:好像。④待:防備。⑤飆:像疾風一樣。這裡指迅速。⑥盬(gǔ:)吸飲。

  1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公將鼓之: ⑵再而衰:

  ⑶如是者三四次: ⑷果腹而去: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

  17.甲文中魯國軍隊抓住有利時機克敵制勝是在 之時;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時,乘其不備,置蛇於死地。 (2分)

  18.甲文曹劌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給了你什麼啟發?(2分)

  19.甲乙兩文說明的一個共同道理是。(2分)

  參考答案:

  15.(1)擊鼓(2)第二次(3)像這樣(4)離開

  16.(1)他們的勇氣已經完了,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2)蜘蛛乘蛇不防備,迅速懸絲垂下,盤踞在蛇的頭上。17。轍亂旗棄靡,以首俯地

  18.示例一:我們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莽撞行事。示例二:對事物的正確判斷應建立在仔細觀察,周密分析的基礎上

  19.弱者如果能抓住時機,也可以戰勝強者。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0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宋公①與楚人期②戰於泓③之陽。楚人濟④泓而來。有司⑤復曰:“請迨⑥其未畢濟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餘,寡人不忍行也。”既濟⑦,未畢陳⑧,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國國君。②期:約定時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濟:過河。⑤有司: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這裡指宋國的子魚。⑥迨:趁著。⑦既:盡,完了。⑧陳:通“陣”,這裡是擺好戰鬥佇列的意思。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字。(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後襄公鼓之 鼓:

  【小題2】.下列句子中的“於”與例句中的“於”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分)( )

  例句:公與之乘。戰於長勺。A.駢死於槽櫪之間(《馬說》)B.行者休於樹(《醉翁亭記》) C.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D.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小題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

  (2)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

  譯文:

  【小題4】.有人說魯莊公“鄙”,也有人說“不鄙”。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述理由。(3分)

  【小題5】.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後,你認為宋國大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3分)

  答案

  【小題1】(1)戰勝(攻破)(2)擊鼓進軍(答成“擊鼓”也算對)(每小題1分)

  【小題1】C (ABD三項均為介出所處,可譯為“在”;C項為介出物件,可譯為“對”)

  【小題1】(1)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枯竭)了。

  (2)請趁著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河的時候就攻打他們。(每小題2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1】示例:魯莊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結合選文或全文內容作答均可

  【小題1】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答成“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或“宋襄公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也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1

  閱讀《曹劌論戰》選段,回答問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節選《曹劌論戰》)

  [乙](晉)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③而去之。諜④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門⑤,而原請降。(《國語.文公伐原》)

  註釋:①原:原國,姬姓小國。②令:限令。③疏軍:撤兵。疏,散、撤。④諜:刺探軍情的人。⑤孟門:原國地名。

  1、解釋句中劃線的詞:

  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鄙: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犧牲:___________

  ③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庇: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填空:

  ①甲文主要透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在對話中,曹劌的“_________”和魯莊公的“___________”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用文中的詞語作答)

  ②甲乙兩文都強調政治上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文中都有反映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畫線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這一句。

  4、甲文中,從“曹劌請見”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劌有主動參與國家大事的精神,請你談談對這種做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鄙:目光短淺。 ②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 ③庇:庇護,即賴以生存。

  2、①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②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那又依靠什麼來使喚人民呢?

  3、①遠謀 鄙

  ②取信於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4、“略”。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2

  閱讀文言文,回答10-14題。(共11分)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選自《曹劌論戰》)

  【乙】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小題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1)犧牲:(2)衡: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戰?譯文:

  (2)人恆過然後能改。譯文:

  【小題3】.齊魯長勺之戰,魯國如果沒有曹劌這樣的賢士就不會取勝,這個事例恰恰證明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用原句回答)(3分)

  【小題4】.找出【甲】段中集中體現曹劌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體現文章中心論點的句子,分別抄寫在下面。(2分)

  【小題5】.從【甲】段或【乙】段中,選出你感觸最深的一個句子,談談你的理解。(2分)

  答案

  【小題1】(1)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2)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評分說明:(2分)每小題各1分。

  【小題1】(1)(您)憑藉什麼作戰?

  (2)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之後才能改正。

  評分說明:(2分)每小題各1分。

  【小題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評分說明:(3分)每空各1分。

  【小題1】【甲】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

  評分說明:(2分)每句各1分。

  【小題1】示例:“人恆過然後能改”這句話表明了每個人難免會犯錯誤,當我們敢於面對並勇於改正錯誤時,就會不斷進步。

  評分說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3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題1】下列劃線字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

  A.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專(個人專有)也

  B.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倒下);肉食者鄙(鄙視,小看),未能遠謀

  C.公將鼓(擊鼓進軍)之;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從也

  D.且焉(哪裡)置土石;懲(苦於)山北之塞

  【小題2】下面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齊師伐我伐竹取道

  B.又何間焉其間千二百里

  C.小大之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D.犧牲玉帛,弗敢加也萬鍾於我何加焉

  【小題3】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夫戰,勇氣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氣。“一鼓作氣”在選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幹勁,一口氣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對,揭示了敵我雙方士氣的對比,“彼竭我盈”之時正是反攻的有利時機。

  C.選文第二段寫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的言行,表現出曹劌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善於把握有利戰機。

  D.選文刻畫人物精練傳神,如“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僅僅八個字就刻畫出了魯莊公急於求成、輕率寡謀的特點。

  答案

  【小題1】B

  【小題1】C

  【小題1】A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4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小惠未徧( ) (2)彼竭我盈( )

  (3)犧牲玉帛( ) (4)又何間焉(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小題3】 文中莊公的“鄙”表現在哪些地方?(3分)

  【小題4】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是否多餘?請說說你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題1】(4分)(1)同“遍”,遍及,普遍;(2)充滿,這裡是士氣正旺盛;(3)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4)參與。

  【小題2】(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實情判斷。(或: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2)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減弱,第三次擊鼓勇氣已經枯竭了。

  【小題3】(3分)(1)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於身邊的近臣的擁護、神靈的保佑,而不是百姓的擁護。(2)戰鬥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不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3)戰後,“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麼原因,再次暴露“鄙”。(各一分)

  【小題4】(4分)不是多餘的(1分)這一對話,點明瞭曹劌拜見魯莊公的原因;(1分)同時也用鄉人與曹劌形成對比,突出了曹劌不同於一般人的膽識,遠見和愛國熱情;同時曹劌的答語也是全文的綱領,為下文寫曹劌的遠謀及莊公的鄙作鋪墊。(1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如“徧”是通假字,“犧牲”“間”為古今異義,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雖”“獄”“情”“鼓”“作”“衰”“竭”,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首先了解“鄙”的意思,根據文中內容,抓住文中魯莊公的言行表現來概括。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4】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內容,從曹劌拜見魯莊公的原因和人物形象的對比兩方面來分析概括。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為理解B。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5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褊,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①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②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③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註釋】①遂邑:今山東寧陽縣。②柯:齊邑,今山東陽穀縣阿城鎮。③倍,通“背”,違背,背叛。

  8.下面哪一組句子加點詞的意義相同?(2分)

  9.下面哪一個句子不是倒裝句?(2分)

  A.何以戰?

  B.子將何欲?

  C.何為者也?(《晏子使楚》)

  D.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l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勇力事魯莊公

  ②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11.乙文中魯國最終能將“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的原因是什麼?(3分)

  12.結合甲、乙兩段文字的內容,具體說說魯莊公在使用人才方面有什麼可取之處。(2分)

  參考答案:

  8.C(2分)

  9.D(2分)

  10.①(曹沫)憑藉著勇力侍奉魯莊公。(2分,關鍵詞“以”、“事”)

  ②齊桓公於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略的土地。(2分,關鍵詞“乃”、“許”、“盡”、“侵”)

  11.曹沫憑藉勇力,以死相脅,逼迫齊桓公答應交還失地。齊桓公怕反悔會失信於諸侯,失援於天下,只能實現承諾歸還領土。(3分,寫出一點得1分,寫出兩點得3分)

  12.禮賢下士,能虛心聽取和採納曹劌的建議;寬厚待人,曹沫帶兵與齊交戰,連連失敗,導致魯莊公只能割地求和,但是他沒有問罪於曹沫,還是讓他做將領。(2分,要有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