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精選5篇)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1

  故事"手端銀碗討飯吃":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第一位父親挑了一隻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付鐵鑄的弓箭。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野間狩獵。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完,最後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吃。愛招搖的兒子失去了招搖的資本,每天從金馬車上剝一小片金子,換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經常扛著獵物回來,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尹建莉老師對這個民間故事的寓意是這麼理解的: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時代發展到今天,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寶物呢?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主要是以下三樣東西。

  第一件寶物是"閱讀"

  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為任何一部書,只要它是一本好書,往往充滿真善美的情懷,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現在的我們比以前更重視閱讀,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就是非常好的榜樣,有時我聽說某某家長每天晩上堅持給孩子講故事,我發自內心的佩服,自己有了孩子的人會懂,我們有很多理由做不到這件事情。很多時候,連自己想靜下心來閱讀的想法也沒有。可是當一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他有沒有愛上閱讀,跟他所處的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這一點我有個家長在家長會上做過分享,她說家裡要營造閱讀氛圍,大人喜歡看書,孩子自然也會喜歡看書,如果大人真的不喜歡讀書,哪怕手裡拿的是娛樂雜誌陪在孩子旁邊,那也是好的。

  我覺得閱讀確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寬廣、人性的豐富。閱讀的前提是要選好書,有的書讓你更理解和寬容這個世界,有的書會帶來糟糕的體驗,這一點本人有親身經歷,在百度有個叫"戒小說吧"的群,裡面有很多讀錯了書的人的血淚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以此為戒。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讀好書。

  第二件寶物是"自由"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這點我們很多人都可以聯想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你今天的性格有多少是來自你原生家庭的影響。為什麼有的人善於自己拿主意做決定,而有的人優柔寡斷而更傾向於配合服從,有的人自信樂觀善於交際,而有的人沉默孤獨容易自卑。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自己的成長方式和經歷,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是一生中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人。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假如我們的父母懂得這些理念,多給孩子一些選擇,多放手一點,對犯錯誤更寬容一點,也許今天的我們就會少一點心理創傷,多一點身心和諧。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對不接納不認可自己性格的人,該是多麼絕望的'一句話。當然,過去已經不能改變,父母還是那個父母,性格已經定型,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反省、修補、改善,給我們的下一代少一些傷害。

  第三件寶物是"良好表率"

  給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和孩子如何相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裡面了。

  看到這裡大家會想到一個詞"言傳身教",我的原生家庭造就了我,我和另一半就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談舉止我們和孩子互動的方式都在無聲地教導,可是有時我們明知道這有多重要仍然惡習不改,脾氣壞的照樣脾氣壞,控制慾強的照樣控制慾強,不愛運動的照樣日復一日不運動,明知道讀書重要還是不去讀書,想想人的本性有時候是多麼頑劣頑固。有人跟你講道理,試圖感化你,可是有時你根本聽不進去,直到生活給你當頭一棒。看著自己的孩子,他有可愛的地方,也有不可愛的地方,想想那些不可愛的地方有多少是自己的影響,就沒有了生氣的理由。原來,任何時候,做好自己,完善自己,才是永遠的主題。

  如果說我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閱讀",它完全體現在孩子自己身上;第二份禮物"自由",它出現在成人和孩子的關係之中;第三份禮物則表現在成人自己身上。一個人,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無論你置身都是還是鄉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人。

  今天的故事和主要觀點選自尹建莉老師的一本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看這本書我做了一個思維導圖,這本書共有六個篇章,每篇文章都有核心觀點,採用案例寫作的方式,我們從文章裡可以看到作者說過的觀點——閱讀、自由、良好表率,尹建莉老師對我們當下兒童常出現的"多動症""自閉症"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感興趣的可以上網查閱。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2

  看了《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相知恨晚啊,作為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傳統的,從父母輩開始就是錯誤的,我再沿用這些不正確的方法,也只能讓我的孩子成為我的輪迴,或者說也超越不了我很多。

  當初生下這小小的人,看著她慢慢長大,對她的期許從原來的健健康康就行,到更聽話些,更有禮貌一些,學習的能力更強些,或者更出息些。原本希望她有個無憂無慮純玩的童年,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們之間能力之間有所差距,作為父母,我們不淡定了,還是忍不住去與別的孩子做比較。總是想著我的孩子怎麼就比別的孩子這方面差?什麼原因導致的我的孩子這方面差?

  看了這本書後,我知道,根本不需要去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不能要求孩子各個方面都優秀,成功人士也會在某一方面或者多個方面是弱勢的。她那麼痴迷於畫畫,可能耽誤吃飯,就讓她認真的畫完,不要打擾她,“不打擾”是愛的最高境界。雖然這麼說,但是一看到因為玩或者因為畫畫而耽誤吃飯,就覺得是耽誤正事了。

  透過讀本書的第二章,終於釋懷,如果是因為背英語課文,因為解一道難題而耽誤吃飯,我們家長是不是就不會去打擾了呢?是啊,換個角度再看此問題,就能理解了。

  家長們傳統觀念並不能認同玩耍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只認為是在浪費時間,耽誤正事。其實,家長們不停地抑制和打壓孩子玩耍的天性,那麼被抑制的這個本能就要尋找各種不正當的出路,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回到剛才的話題,不打擾讓她畫畫,既讓她有成就感,還能培養她的專注力,還更尊重她。利遠遠大於弊啊。

  本書作者的一個觀點頗有意義,“不管是最好的管”,不管不是不負責任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為而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為,卻是最有效、最有力的一種方法,可謂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也許她短時期內學業不盡如人意,有些方面與很多孩子有差距,只要我們家長絕對信任孩子,為孩子營造一個友好善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無任何負罪感的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孩子有能力慢慢協調好遊戲和學業的關係。孩子從小能盡情的玩耍而從不被訓斥和鄙視,那麼她將來對工作和學習的認真和熱情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投入並富於激情。

  “規矩太多,難成方圓”,這個論點讓我感受頗深。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要遵守各種規矩,鞋子如何擺放,手怎麼洗,連吃飯也要被規定先吃菜後吃好吃的雞腿或者蝦,回到家,家長規定站有站相,坐有坐像,東西從哪裡拿放回哪去,等等等等。這些規矩就是約束,也可以理解為瑣碎的管制。媽媽和爸爸應該是孩子一想到就覺得最溫暖、最可靠、最可以放鬆的那個人,而不應該是眼裡的執法者和令人壓抑的君主。

  再說孩子的藝術教育,我們孩子雖然是在她的選擇下開始了鋼琴之路,除了一開始幾個月的興奮期過了,之後還是變成被動的了,難度一增加,興趣更加減少了。藝術教育本應該是甜的,現在被各種宣傳引導,尤其是一些出名的藝術家的成名之路,讓我們家長認為沒有苦哪有甜才是硬道理。我雖然沒有讓我孩子哭著練過琴,但是每次學難曲子,總是讓她咬牙挺過。想想換做是我練一個新曲子難免抗拒、退縮,因為雙手配合不好,怕彈不好聽,大人咬牙都很難熬這種難度較大的曲子,更別提這六七歲,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總是站在家長的高度去要求孩子、評判孩子,想想孩子還真是委屈。自從看了這本書後,我認為對待學鋼琴這件事,首先不要抱著成才的想法,也不要認為既然學了就一定要學好的想法,也不能說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要讓孩子來實現。要與孩子在同一個層面看待彈琴這件事,就好像我們是同學一起跟老師學琴。變換這個角度之後,我發現收效甚好。我不再要求每首曲子必須彈奏幾遍,只要她認為滿意就行,如果我聽著確實差很多,會建議是否再彈一遍,一起再感受下這個程度老師是否滿意,自己聽起來是否好聽。孩子慢慢能夠感受到彈琴不是給媽媽彈的了,彈琴也不是任務了,壓力感雖說還有但是完全在她可承受範圍內了,再也不用催促她彈琴,自己玩夠了,休息好了,自主的去練琴。而且能夠有自己的方法,先練自己順手的曲子,把困難的曲子放在最後。雖說現在還是在藝術之路體會不到甜,但至少不覺得那麼苦。

  綜上。我希望我能做到讓孩子的能量從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長的爭鬥中,不需要浪費在過渡的自我糾結中,而是全部用於自我成長。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才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才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長的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3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文章沒寫好,不是紙和筆的錯,而是寫作者的錯。”同樣的道理,孩子是否成才,父母責無旁貸。--題記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但這三種方法恰恰是我們最熱衷運用的。兒子進入初中後月考屢次失利,我的直覺就是孩子貪玩,管不住自己。為了端正他的學習態度,我曾和他進行長達4小時的溝通談心,講道理、威脅、談經歷,說得我都要被自己感動了,可是兒子還是滿不在乎的樣子,甚至在我情到深處的時候竟然忍不住笑了。面對這樣的現實,無奈、無力、無助如影相隨,我也曾苦苦思索,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應該與孩子怎樣交流?

  苦思不得,我們夫婦開始對《我的孩子我來教》、《孩子成長諮詢手記》等家庭教育類書籍情有獨鍾,在這個過程中尹建莉的第二本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是我讀得最投入的,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越讀越有共鳴,越讀越痴迷,每讀一個小章節,就會忍不住在記憶裡搜尋,兒子成長過程中我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是不是和尹老師一樣的想法?我是不是犯過這樣的錯誤……

  “如果我早點看到這本書,也許兒子和我的相處就不是這樣的局面了。”這是我讀完此書後最真實的感受。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記下點點讀書感受,除了讓自己引以為戒之外更希望與大家共勉。我覺得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送給孩子“三個最美”:

  最美的給予是表率。“育兒先正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不如身教,在教育孩子之前,先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能潛移默化地接受到最美好的教育。“不要老玩遊戲!”“電視是看不完的。”家長如此教育兒子,可是自己回到家不是低頭對著手機就是盯著電視,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其實就是家長的鏡子,家長謙虛謹慎,誠信自尊,孩子也會學著說話算數,正直向上。夫妻間互相信任,互相關心,家庭成員間互相關愛,家裡的環境溫馨民主,孩子自然能自信、快樂。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一味訓斥,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慢慢安撫孩子的心,幫助孩子共同戰勝困難。

  最美的禮物是信任。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悅感,“你一個人在家裡會做作業嗎?”“這件事你做不了!”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反思自己,我總是以父親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記得一次兒子週末回家,興奮地告訴我們他的文章被語文老師推薦給全班同學,“你不是抄來的吧?”“一次作文寫得好說明不了什麼,不要太驕傲。”質疑能力的話我脫口而出,只見兒子的臉瞬間耷拉,轉個身不理我了。現在想來失去平等和信任的溝通,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賞識孩子,應該相信孩子的話。當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你的時候,應該懷著賞識的心態,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勵。

  最美的饋贈是自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這讓我想到了兒子學拉小提琴,打、罵、盯戰術讓他學會了小提琴,可是六級考出後至今沒有摸過小提琴,他說小提琴於他就是“樊籠”。同理,他寫作業的時候我們總是利用送水果、拿東西等理由督察他是否玩遊戲、看漫畫、QQ聊天,孩子常常拗著來,故意讓我們抓個正著,然後爆發新一輪的“鬥爭”。看了《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恍然明白,我們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時間,有利於孩子學會自主地安排事情,提高生活的獨立決斷力。給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間,會使孩子更加快樂,學會獨立思考,這些都可以為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賦予孩子最大的信任、給孩子自由成長的時空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4

  本月讀了尹建莉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書中傳達的有心無痕的教育理念,讓我感受很深,字裡行間流露出教育的美麗和質樸,再次讓我接受了心靈的洗禮。雖然兩本書落腳點在家庭教育上,但書中列舉出很多案例,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論證,簡單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方式,卻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鑑。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們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寬鬆、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結合我的實際,淺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的幾點感受:

  第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尹老師提到孩子注意力不需要培養,越培養越渙散。“不打擾”就是最好的培養。的確,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麼東西吸引,分散注意力;有的孩子會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好玩是他們的天性。玩耍也是孩子重要的學習途徑。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多在遊戲中讓孩子們找到學習中的樂趣,給他們寬鬆的學習學習氛圍。

  第二: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人的愛好也五花八門。一個人喜歡什麼,醉心於什麼,會受天賦和環境等各鍾因素的影響,微妙得不可捉摸,愛好就是天才,想想現在我教的一年級小朋友中,有個叫楊元生的孩子,他的表現在孩子中特別顯眼,不太和同齡的小朋友玩,一個人總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著自己的事情。他不願意和我交流,我主動找他說,主動和他拉勾勾,讓他願意和我交朋友。儘管看似他上課不認真聽,但是學習思維卻非常敏捷。

  第三:時刻關注自己的潛臺詞。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對孩子們的教育也要甜甜化。孩子們在不斷的長大,不光是身體的長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智發展,也會有變化。我要不斷的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尊重以孩子為主體的生命化教育。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愛是一門藝術,讓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筆記5

  最近一直在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作者用很容易讀懂的話語講述了教育的最最珍貴的道理。很多的教育案例都充分說明我們人作為子女或者家長身上存在的問題。正是自身的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和改善而影響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處事方式。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否真的做到了最簡單的教育了呢,我想肯定是沒有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當自己也成為一名老師的時候,能不能做到最簡單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自己了。因為,尹建莉在第67頁引用了一句蒙臺梭利的話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我們常常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

  “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時間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友善與平和呢?透過閱讀這部分內容,我覺得要從自身做起,建立鼓勵的常規方式,用表揚和鼓勵來代替指責和批評,也許課堂上難免會有對事情的批評和指正,但是每個人都是那麼的需要被發現和被關愛。我覺得作者的初衷就是讓每一個教育者明白,教育的最本真的源泉是要回歸,迴歸當初的美好,一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