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10篇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學而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德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按】這段孔子主要從四個細節方面綜合闡述了儒家的修身為人之道.

  1)不重不威,莊重沉穩這是君子的為人處事的氣度目標.尤其是在企業團隊管理實踐中,部分團隊成員裡“遠之則怨,近之則不恭”,精力一味放在窺探領導隱私及愛好,以便投其所好走終南捷徑(無數的中國歷史充分證明這些人在所有團隊中都存在)。保持距離感的度,是LEADER親賢遠小人的必須。

  2)學習力,人與人的差別就在終身學習、格物致知上。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反過來修正理論。日格一物,日致一知,累計起來,透過3萬、5萬、8萬小時的積累後,人與人的差別就是天壤之別了。

  3)道不同不相為謀。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與分歧,表象上是利益分歧,本質上實際上是不同出身背景、家庭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經歷與閱歷、認知模式所決定的價值觀的分歧(對人、事、物、金錢的看法)。所以我們在關鍵團隊成員和合作夥伴的選擇過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寧願慢點來慎重選擇也不要貪快求全!

  4)知錯能改,不諱言忌醫。反省及自我糾正是偉大企業家與一般企業家的根本區別。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2

  看因講《論語》所體現出知性氣質而被眾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專訪,她這樣描述孔子: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專訪在笑聲中結束,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巨大的困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孔子?換言之,孔子及《論語》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在現實中的意義重點在於作為誘惑出現。眼睛作為對外界認知的一個通道,似乎更易被現實所亂,從而矇蔽內心。色彩是斑斕無常的,正如每一種誘惑與慾望,而能夠抵之御之的唯一辦法即是強大、堅定自己的內心。而溫度,正是內心的良藥。《論語》教與人天地和諧共處之道為先,其意很是明確:一個人可以閉世隱居(而這點確實由許多人難以揣測的社會因素造成),但他必須活在世上——意味必須先學會與自然相處,儒家所講的類似與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體現。

  而第二要務即為心靈之道,我覺得這足以體現孔子這個聖賢對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靈足夠強壯,那麼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氣平;同樣,是要給心靈找到正確的歸途,那麼仁、義、禮、智、信自然成為其準則,黑白清濁也就自然分明。國外的情詩中總說:WE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LOVE。雖然情感亦屬錯綜複雜,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個“足夠強壯”也與孔夫子所倡的心靈之道不謀而合。明白這兩點後,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問題。

  “為大事者不拘小節”主要的路徑已確定,自然就難墮迷途。我們確實能從《論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他擁有一個常人應有的率性,也擁有一個聖哲的豁朗與通徹;也會對天發誓,也會“知天命”而慨嘆。——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嚴格要求心靈,放鬆生活狀態。在現代社會紛雜之中,人生需要一個自己心靈的樂土,而《論語》的意義在於“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照耀下踏上歸途。”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3

  《論語》一書可謂是“聖人之言,行身之則”。如果你認為《論語》已經過時,那就大錯特錯了。

  《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因為已經列入了中學語文課本。

  《論語通譯》是這麼翻譯的,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一書實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們人生永遠的燈塔。孔子其人更是難得的聖賢,他更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4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我不是孔子,收不了徒弟教不了學生。和病友交流方面,以前把自己當菩薩普渡眾生,結果發現有些人我根本幫不了,自己著急上火的。現在是有所選擇的了,就像銀碗說的“佛亦只度有緣人”。

  不憤不啟,不發憤圖強的不啟發,不想康復,只是找個人聽他的哀怨和控訴,從根本上就不想轉變的不啟發;不悱不發,不接受自己病症,醫院確診了也說自己沒病,拒絕交流和幫助的,不啟發;不舉一反三,不主動積極,任何事不自己思考只管問別人該怎麼做的,只想找捷徑和固定模式的,不重複說。

  這些都是有教訓的。有的病友交流了一兩年也沒有起色,有的交流過一段時間就有很大的好轉,其實我說的話,我對每個人的態度都是一樣的,關鍵只在於他自己。

  主觀能動性對於康復很重要,我老說:“你想好,你就能好;你不想好,你就好不了”,如果連求治的慾望都沒有,我也無能為力,我不是醫生,也不是自殺干預機構,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要放在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那就是和希望康復的病友交流,提供我的經驗給他們做參考依據,告訴他們我的經歷,給他們鼓勵和信心。我不可能跑到誰家去把誰從床上拉起來說:“你,現在出去運動,和人交往”,也不可能把飯喂到誰的嘴裡說:“你,必須要吃飯”。我的話說完,字寫完,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了,具體怎麼做,只在於個人。我能在你身邊給你喊加油,可不能揹著你上路,自己的飯要自己吃,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日子要自己過。

  現在比剛開始“冷酷”了很多,不再是哄孩子一樣,哄是哄不好的。既然我打算把這個當作一輩子的事去做,那我就需要選擇正確的方向去進行,如果幫助別人,我自己都感受不到快樂,我還拿什麼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只幫我能夠幫助的人,唯有如此,唯有快樂的進行下去,我才可能不給自己不必要的壓力,好讓這事真的能夠做一輩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人都會說。交友之道也莫過於此。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凡事問心無愧,做人光明磊落,自然坦蕩蕩,逍遙自在;小人自私自利,只為自己不為他人,虧心事做多了,怎麼不怕夜半鬼敲門?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當如此。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裡說的是,己之所欲,施之於人。推己及人沒有問題,只是推的是不是“立”,是不是“達”。如果自己自身還存在問題,那麼在幫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幫助自己;在愛人之前,首先要愛自己。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希望自己堅強、獨立、理智、寬容,同樣的也就想把這些推廣出去,想幫助別人也能堅強、獨立、理智、寬容。

  抑鬱的時候,我和病友交流,鼓勵他們,卻讓自己很疲憊。那時候,我自己都還沒好,不可能有那麼多的精力和那麼大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有這個幫助的意願是好的,但只限於一種精神上的鼓勵才行。後來慢慢調整,好了以後又開始和病友交流,剛開始我會希望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親身體會的還會有錯嗎?漸漸又發現每個人是不同的,病情不同,經歷不同,那麼治療方法也就該不同。

  今天朋友開玩笑要我到聯合國去工作最好,這麼喜歡幫人,他在伊拉克工作,連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還怎麼去幫助別人呢?

  要保證自己是在幫人,不是害人,更不是害己。那就需要自己是在朝正確的方向走,不要錯誤指引;需要能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將心比心,自己不願意害自己,那麼也就不會去做傷害別人的事了。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施之於人。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6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不怕沒有自己的位置,只怕能讓自己站住腳的真本事;不怕沒人知道我,只求有可以讓人知道的真才實學。

  工作十幾年,換過很多,認真想起來,還真的沒有什麼求職經驗。有過辭職在家待業的時候,也去找過工作,可最後從事的,都是找上門來的工作。家電圈那幾年,做得好就不怕辭職,辭職了立即有幾家公司的人過來拉。脫離家電圈以後,開始新的工作,之後的公司都是朋友在做老闆,所以叫我過去幫忙。按理說,朋友是大老闆,自己在公司會被別人瞧不起,覺得是靠關係才進來的。沒問題,我會證明給大家看,我是憑關係還是憑本事。而這些老闆朋友也並不是很熟悉,只是在交流中覺得我的思想和理念還不錯,也是抱著嘗試的態度。我沒讓他們失望,也沒讓自己對不起這份信任和友誼。

  如果要說職場的人際交往,我是最不在行的,如何處理同事之間的關係?我就是很簡單的:我做我的事,別人的不多嘴。如何處理和上司的關係?我一直把自己當作他們的助手,我要做的就是漂亮的完成工作任務。今天公司群裡吵得很厲害,最後總編一句:“你沒錯我是不會找你麻煩的,你見過我找木碗嗎?”結束了爭吵。沒有人回這句話。這句話讓我很尷尬,不過也讓我確信,多做事少說話絕對沒錯,我加班沒人看見,我多辛苦多疲憊沒人看見,但是我的工作成績是看得見的。如果只是為了工資,這幾百塊錢絕對不值得我如此賣力,我需要的其實也只是一種成就感。

  我現在還是覺得費心去鑽營如何處理關係,不如花心思研究怎麼完成工作。我不喜歡那些表面功夫,那些都是需的,只有自己的本事和知識才是實實在在的,誰也搶不走。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這裡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必定會有和他思想接近的人做伴。我卻是覺得對我交友有所幫助。

  我以前寫過一篇什麼東西忘了,是說交友之道的。我覺得交朋友,不一定要主動出擊,就好像自己是一座花園,你到外面拉很多人來參觀,如果裡面只是枯枝敗葉,人家來了一次,下次再也不會來了,遠遠看見還要繞道呢。如果自己的小花園精心修飾,乾淨整潔,就算是不去拉人,有偶爾路過的遊人,自然會被吸引進來,流連忘返。給他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以後他自己主動就會想再來看看,說不定還帶著他的朋友一起來。而通往自己內心花園的小徑卻是要時常打掃,如果路沒了、或是門鎖了,就算有人路過,別人進不來,也是枉然啊。

  今天晚上和朋友還在聊這個話題。我說很奇怪啊,我以前很愛出去玩,整天和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卻總是覺得孤單。現在我整天忙得要命,很少出去,可是朋友卻越來越多,我還有點應付不過來的感覺,一到週末就犯愁。

  很多人都說找不到朋友,我的朋友好像都不是找的,是等的。跑到外面到處握手敬酒,也不見得能認識幾個真正的'朋友,自己把自己打掃乾淨,敞開心扉,讓大家都能清楚看到你的自然面貌,喜歡的,自然會留下,不喜歡的,也就不需要勉強了。和工作差不多。

  主動的提升自己,主動的充實自己,就不需要主動的找工作、找朋友了。多看書,眼界和思想上開闊了,和各種朋友也就都有話題可談。為人誠實坦白,自然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願意和你說心裡話,把你當作知己。寬容平等對待每個人,就不會有紛爭和怨恨,少了敵人,自然多了朋友。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7

  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麼評論。畢竟我對其瞭解的深入程度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對其歷史地位或性質妄加評論的程度。這個學期,思修課佈置寫《論語》的讀書筆記作為平時作業,於是我只有硬著頭皮寫一點點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錯誤,請老師給予指正。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8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焉用佞?何必要能言善辯呢?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靠著嘴多舌快和人爭辯,常常讓人憎惡。

  伶牙俐齒不代表自己就是聰明、正確。以德服人,不是以嘴服人。我的“辯論無益”思想大都來自於《論語》,現在更是覺得如此,嘴巴凌厲,不如腦子凌厲;言辭敏捷,不如思想敏捷;口才好,不如心態好。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基本上能做到。老者安之,嘿嘿,就差了點。媽媽都快七十了,還要替我擔心,上次心臟不舒服,如果不是實在難受,不會找媽媽要救心丸,實在不想看到她擔心的樣子。不過,好像隱瞞也不是讓父母安心的方式。

  能取信於朋友,也能關懷比我年紀小的人,就是讓長輩安心,這點還得再努力。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9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透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10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為他視人如己,要求統治者關愛弱者,愛護百姓,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治國思想,四處遊覽、講學。“仁”是他的思想表現,除此之外,孔子還主張以德教化人們,以禮治理國家,他有一部著作,名為《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在《論語》集裡,有許多句子是可以做為我的座右銘的,也有許多句子是終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學自己要對別人做什麼時,先想想自己是否願意承受這樣的事,如果自己不願意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我覺得《論語》這種為學的精神也是我們效法的地方,《論語》裡面的這種人生修養,我認為是永遠年輕的,所以這種學習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還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