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心情散文兩篇

心情散文

心情散文兩篇

  流年似水,歲月蹉跎,不知不覺的便遺忘了許多,但是之前的隨筆還是能觸動現在的心情。

  心情散文篇一

  盯著一個東西久了

  盯著一個東西久了,黑暗感漸漸就來了,輝煌炫目也只是一瞬間的事。我,就像一棵孤零零在夜雨裡靜默的樹。父母生下我,但他們在無力顧及到我時,定會鬆開一直抓著我的手的。每個如我般膽小的人,一定也都期望自己身後能有座一直可以憑靠的山吧。哪怕將自己的整個命運都拿去,亦應該無怨無悔。僅僅不敢面對社會、挫折和災難。其實,身後並沒有這樣屹立不倒的山,所有的希冀都來自心理。初冬的原野,一片枯黃,荒草在冷風裡瑟瑟的抖著,顫抖的理由是悲哀,悲哀自己卑微,也悲哀這個曾經奉獻了豐美果實的土地,此刻已被季節遺忘。年輕時流行的情歌如今很少有人再唱起,眼前浮現的,都是些沒有對白的故事,結局都不完美,太完美的都是故事,裡面有人為的粉飾在其中。心意被破壞被曲解甚至扭曲成另一個模樣,斷斷續續,時隱時現,根本無法還原。人聲被無限制的放大的時候,夜靜了。常常剛剛睡下,天就亮了。

  許多時候,我都在是對是錯之間糾結。每做一件事情,都有肩負使命一樣的鄭重。哪怕是日常的瑣碎之事。怕變化,怕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怕不熟悉的人出現,自己應付不來。太瞭解了,失望得更徹底。好東西都是單純的,裡面無需有花哨蠱惑人的`東西。人被蠱惑的時候,都像是在做夢,魔魔怔怔的。我把時間都用完了,我把幸福也用光了。以後我希望自己不悲不喜,獲得平靜。今天比未來實在,也比未來美好,因為是具體的能看得見的。無非是早上起床,洗簌完畢坐車上班。街邊有的樹葉還沒有枯黃,就落了,因為突然霜降了。也寧靜也孤單也隨意,不矯情不掩飾返璞歸真。早晨看什麼東西都覺得小,晚上看什麼東西都覺得大,可能是夜矇蔽了視線,將眼前的東西凸現出來的緣故。有些離別無需再回眸,為著夙願上路,因為了解而釋然,只有離開。那些只為單純的寂寞而進行的往來,原本不算機緣。

  心情散文篇二

  晚秋三思

  “宇宙的自然法則和社會的倫理道德合為一體,很難獲得牢記,但在心理上則可以不言自明------憑個人的直覺,可以擺脫日常生活的憂慮,心靈上達到澄澈超然,所謂的物我兩忘,與宇宙靜在萬一。”這是朱熹治學“支離”之法之極的宇宙和道德觀。相反對的是“心學”,是天人合一觀,或者說,是陸九淵批評其“支離”學說的另一種思考捷徑;李贄一流,與此相對。

  作為一個簡單思考而非治學之人,竊以為,心學的影響要大於朱子對現實的關切,所謂的周國平的超然寧靜,《美的歷程》的宇宙和人類及事物的美感,皆是自己學識窄小空間所常認的。當然,與佛家的“常來佛塵埃”的平時修行,及其更為覺悟的“本無明鏡臺,”都是這種出世入世的路徑之一,或者普度的巷道之一。

  晚秋的瑟瑟風中,幾個同事打掃地面,結束之際,望一眼乾淨的院落,感到放達和寧靜,負累的焦慮在形體勞作和汗水浸染之間,蕩然無存。我不由說道:“庭院再淨,也是要經常打掃,掃地如靜心。”這是心學的基本功課吧。

  週日的秋陽之裡,是個上午,和兒子到北面的廣場,他到處走走,我坐在一尊雕像的旁邊等他。廣場人稀,遙遙處是三三兩兩的一群,曬著秋光聊天,我的正東面,是一座石橋,拱形而架,兩千年三國時期的運糧河水,彎彎的盪漾,西南而去。石橋一側,最惹我眼睛的,不是千年之前的舟楫連綿、繁榮不息的曹魏歷史,而是一株市內隨處可見的一棵柳樹。

  不知此柳是何年齡,粗壯如車輪,凹凸不平的深褐色外皮已見滄桑,數丈之高的主幹多有腐朽,一尺或右的地方,一手便可掰開,輕易粉碎,概為早年的創面。主幹往上的枝幹,向左斜處,支撐著巨大的樹冠。這種柳樹是我們所言純粹的那種,遠遠的望去,一絲一條,柔垂而下,近前細察,一些柳條垂到那彷彿平靜的水中,倒影奇幻,不覺心曠神怡。

  我憂恐打擾她一樣,悄悄的離開,依然坐在遠處,在陽光下細細打量,幽靜的思考。這種景緻是我常年追求的吧,況且是週日,忙碌的工作停放在十里之外的案几,紛擾的人事或者在萬里之外的不知何方,我可以什麼也不去做,只是默默的這樣打量,而且,她也正與我對視,彼此心照不宣,靜靜相守,如那年事已高的夫婦,久久年月的好友。且那遠處的兒子正從石橋而下,像神秘的使者奔跑而來。

  不經意之間,望見街頭隔離帶的那些石墩,整整齊齊延及遠方,在秋天明媚的陽光下,一一生姿;低頭憂思,不遠處一座陳舊而低矮的房屋之下,有幾株野草,竊以為,它們在秋陽中,仍然散發著最終的燦爛的餘光。夜色深沉,在黑暗的陽臺上整理雜物,展腰舉頭之際,猛然看到,目光遊弋的界域之內,有奇異的亮光閃動,哦,竟然是久違的,那顆叫做長庚的明星,長庚在幽幽深邃的夜空之裡,孤獨卻極具尊嚴的閃耀。

  天空與夜色,因為人的關照,而充滿詩情,生命一樣生輝輕語,或大言無聲,天人合一,融為一體,正是宇宙與我歸一,所謂太上忘情,物我兩忘,卻又你中有我。小草卑微的生命也是如此吧,與人間相和相融,便再無尊卑之別,鉅細之分,所以那秋光搖曳的一株野草,也是我生命的寫照;我在惡的環境中,轉身而去的向善,也是那株野草的向陽。

  最值得一提的,是那彷彿沒有靈性或生命的界墩,以及同類的一段殘壁,一枚沙礫,一滴濁水,都因為有著這樣的關照,而閃爍人性和道德的光亮;界墩的製作和運用,正是集合了文明的意識和人們的勞作,是智慧也是汗水,是物什也是心機。正如那長庚在西方稱為長庚,若在東方升起則稱為啟明,而在人間,他們又分別是周氏兄弟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