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陸游> 蝶戀花 陸游 閱讀答案

蝶戀花 陸游 閱讀答案

蝶戀花 陸游 閱讀答案

  陸游《蝶戀花》這首詞是陸游晚年被罷官後所作,詞中表現了對抗金前線戎馬生活的懷念,和對抗敵重任無人可以託付的感嘆。

  

  蝶戀花

  陸游

  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

  【注】

  ①這首詞是陸游晚年被罷官後所作。

  ②《長楊賦》:漢代楊雄為諷諫漢成帝遊幸長楊官而作。

  練習題

  (1)首句景物描寫有何作用?(4分)

  (2)下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營造了悽清而蕭瑟的氛圍,②烘托了作者悲涼的心境,③觸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兩點且意思對即可)

  (2)①作者被罷官即將回家,滿腹韜略卻無人可託,表達了對抗金大業難以為繼的悲哀。(2分)②借用漢代揚雄作《長楊賦》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忠心耿耿獻計獻策卻不被重用的憤慨。(2分)(4分。結合詩句分析1分,答出所表達的情感1分)

  譯文:

  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樹葉子在早晨飄落,又聽到吟蛩[蟋蟀]在夜間鳴叫。這些標誌秋光的落葉和蟲鳴,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 “旅思”,旅途的愁緒。他遙望通向京城臨安的道路,覺得它分外暗淡。這裡作者用唐代都城長安(當時在金佔領下)借指南宋京城臨安。“黯[àn]”是暗淡的意思。這不僅是寫實,也還有象徵的意味。因為這時他在主和派排擠下被罷了官,從此遠離朝廷,也就更難以實現他抗金報國的理想了。

  這時湧上他心頭的,不是對官職的眷戀,而是那一段最不尋常的戰鬥經歷。當年在抗金前線的南鄭,他曾經“橫戈盤馬”,親臨前線。回想起來,至今還是那麼令人神往。“戈”古代一種長柄武器。“盤”是迴旋的意思。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線的大散關和渭水清流。在渭河上,他曾雪夜強渡;在大散關,他曾守關拒敵。在這兩個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現在,他多麼想知道,那大散關和渭河,是不是仍然同他在前線時一樣啊!看,他的所謂旅愁,不是哀嘆歲月,也不是感傷勞苦,他是在繫念著關係國家命運的前線,懷念著那實現他崇高理想的地方。這是一種有著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旅愁。 《蝶戀花 桐葉晨飄》詩意圖

  當他在懷念前線的時候,罷官的現實還迫使他思考以下的問題:“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陸游的家鄉山陰地接杭州灣,臨江近海。“江海輕舟”,駛往江海的小船,這裡用來代表駛往家鄉的小船。“具”是具備。這三句意思說,今天已經有了回鄉的小船,意味著已經罷了官,可以回鄉退隱了,然而,那對付金兵、收復失地的軍事韜略和計劃,卻沒有人可以託付,使他難以放心啊。原來,陸游不僅是詩人、詞人,他還熟知軍事,在南鄭前線任職時,曾經向川陝安撫使(邊防軍事機關的長官)王炎提出過恢復中原的進軍策略,由於朝廷的苟且偷安,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能實現。所以,我們對他“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的心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想到這裡,他的感情不由得從慨嘆轉為激憤。遭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西漢著名詞賦家揚雄。揚雄曾經寫《長楊賦》諷諫漢成帝遊獵於長楊宮。他很有才華,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陸游回顧自己一片愛國赤誠而終於不為朝廷所用,他以難以遏止的氣憤之詞來結束作品:“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如果早就料到(信)我這一生始終不會被瞭解,任用(不遇),我當初又何必象揚雄寫(草)《長楊賦》那樣忠心耿耿地獻計獻策呢!

  作品鑑賞:

  開頭一句“桐葉晨飄蛩夜語”,詞人託物起興,桐葉飄零,寒蛩夜鳴,引發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飄”與“夜語”對舉,表明了同朝至夕,終日觸目盈耳的,無往而非悽清蕭瑟的景象,這就充分渲染了時代氣氛和詞人的心境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啟後,“秋光”點明瞭時間的先後順序,葉落、蟲語,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長安路。”這一句有兩重含意,一為寫實,一為暗喻。從寫實方面來說,當日西北軍事重鎮長安已為金人佔領,詞人在南鄭王炎宣撫使幕中時,他們的主要進取目標就是收復長安,而一當朝廷下詔調走王炎,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長安收復,渺茫無期,道路黯黯,這一切使得詞人不禁悽然神傷從暗喻方面來說,“長安”是周、秦、漢、唐的古都,這裡是借指南宋京城臨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無光,隱喻著詞人對南宋小朝廷改變抗金決策的失望。“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詞人北望長安,東望臨安,都使他深為不安,而最使他關切的還是抗金前線的情況,那大散關頭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橫戈盤馬”之處,也曾是他立志恢復中原與實現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時的情況又怎樣呢?“忽記”,乃油然想起,猛上心頭,“應”字是懸想,但願“如故”,更擔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說,隨著王炎內調以後形勢的變化,金人會不會乘虛南下呢?表明詞人對國事憂慮的深重。這兩句不是旁斜橫逸的轉折,而是詞人所感情事的變化,詞人聯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戰鬥經歷,說明他旅思的內涵,不是個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風霜之苦,而是愛國憂時的情懷。

  下邊轉到描寫個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輕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來,其意來源於蘇軾《臨江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句話含有想隱歸江湖的意思。詞人對個人的進退是無所縈懷的,難以忘情的是“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一卷兵書”,既可實指他曾向王炎提出過的“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的一整套進軍策略,也可虛指為抗敵興國的重大報負。“無人”不是一般所說的沒有人,而是春秋時期秦國隨會對晉國使臣所說的“子無謂秦無人”中“無人”的意思,也就是慨嘆朝廷抗金志士零落無存,國家前途令人擔憂。歇拍兩句從慨嘆轉為激憤:“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長楊賦》是西漢辭賦家揚雄的名作,他是為了諷諫漢成帝遊幸長楊宮,縱胡客大校獵才獻上這篇賦的。詞裡活用了這個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會陳述什麼恢復方略了。這“悔”的背後是“恨”,透露出詞人的憤憤不平之氣,不過只用“悔”字表現得婉轉一些罷了。

  作者小傳: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