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如月明的散文範文
古往今來,人們為月亮披上神秘的面紗,無論是一彎新月還是十五的圓月,都引起人們浪漫而新奇的遐想,詩心如月明。月亮的神秘和她所散射出的光輝也激發起無數文人墨客的靈感,萌發了綿綿不絕的詩情,他們以溢美之詞盡情詠歎月光的皎潔和冷豔。在吟誦和讚美月亮的過程中,詩人的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至善之美的詩心明如鏡,清如水。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詞中,詠月詩詞佔了很大比重,可謂是俯拾即是。其中有託月言志的,有望月思鄉的,有對月寄情的,有賞月寫景的,林林總總,風格各異,氣象萬千。
詠月詩詞源遠流長。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詠月戀情的。在《月出》中,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形容月亮的潔白光明,以“月出照兮”形容月亮高掛在天上像燈盞一樣。在月光下,“佼人僚兮”、“舒窈糾兮”,美人更美了,美人“勞心悄兮”,心兒也不安寧了。至漢魏六朝,以月入詩的佳句已不鮮見,漢末無名氏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東吳陸機的“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都充分運用了委曲含蓄的抒情手段。
託月言志的名篇當數兩宋時岳飛在《滿江紅》中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岳飛視功名如糞土,卻極言辛苦報國,拳拳之心,雲可感,月可鑑。對月抒發思鄉情懷在詠月詩詞中佔顯著地位,唐盧綸《晚次鄂州》的“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堪稱思鄉的佳句。漂泊於外,愁思鬢白,遇上蕭瑟秋景,傷感倍增;仰望明月,思念故鄉之心更切。還有唐朝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北宋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范仲淹的“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對月思鄉,遊子情懷愈熾,十分感人。宋蘇軾的“我行西北隅,如度半月弓”,說的是作者由瓊州到儋州,在海南島西北部走了一條半月形的路線,以路喻月,頗有新意。
對月寄情歌頌愛情的是詠月詩詞的重頭戲,佳句如雲,難以盡述。唐溫庭筠“團圓莫作波中月,潔白莫為枝上霜”,原是表達對堅貞愛情的願望,後可用以告誡人們,凡事要實在,切莫浮躁,很有情人遠隔天涯,同時相思,其心心相印之情,真摯纏綿,萬里相牽;還有“思君如滿月,夜夜減青輝”,以滿月的光輝減弱為譬,表現因“思君”而日益消瘦之狀,見出思情的深切、悲苦,老師筆記《詩心如月明》。詠月詩詞還演繹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宋晏幾道年輕時的許多時光都是在好友陳君龍和陳廉叔家飲酒聽歌度過的。陳、沈家中有四名妙齡歌女,她們能彈會唱,成為晏幾道的知音。但好景不長,陳君龍重病纏身臥床不起,沈廉叔不幸下世,昔日伴隨著他們度過美好時光的四位歌女也都被遣散到民間。晏幾道的晚年是寂寞的,他想起世事的悲歡離合,不僅撫卷黯然,寫下了傳世之作《臨江仙》,最後兩句即為膾炙人口的“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寫詠月詩詞的大家當首推詩仙李白,可以說他的生活中月光融融。他曾“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透露出詩人的孤獨之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透過一“望”一“思”,對故鄉的.相思表露於一俯一仰之間;“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月亮墜落,好像鏡子從天空飛下,何等形象;“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透視出詩人當時複雜而矛盾的思想情緒,流露出政治上不得志的深沉憤懣;“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以明月永恆,烘托出人生短暫,不勝感慨,寓意深刻。
唐朝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詠月的名篇,全詩共三十六行,其中有十五行有月字。詩的開頭就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字裡行間,人們似可見長江下游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明月升於東方,似從海潮中湧現,漸漸升高。結尾為“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天樹”,江樹滿掛著落月的餘輝,仍然牽引人的情思。全詩以月生起,以月落結,首尾相顧,和諧自然。
明月是永恆的,對月的吟誦也就不會衰竭。衍至當代,老一輩革命家陳毅一掃古人的傷感情調,信筆寫就“明月當頭思遠舉,豪氣滿座飲長江”的壯美詩句,充分展示出革命者的宏圖大志。“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戎馬倥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毛澤東的豪放和大氣磅礴躍然紙上。
明月當空,無處不在。舉頭望月,令人遐思悠悠,心潮波瀾不息。是千古明月照詩心呢,還是詩心千古如月明呢?月永恆,詩情就永遠不會泯滅,是眾多執著堅韌的詩人用明月般的心和聖潔的情美化著月,月才有了鮮活永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