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理解> 畫匠閱讀理解

畫匠閱讀理解

畫匠閱讀理解

畫匠閱讀理解1

  光緒四年,父親打聽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領個徒弟。託人去說,一說就成功了。

  這位周師傅,在白石鋪一帶,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絕技。我跟著他學,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領,又喜歡這門手藝,學得很有興味。

  經過一段時間,學會了師傅的平刀法,又琢磨著改進了圓刀法。那時雕花匠所雕的花樣,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換個樣子,在花籃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還搬用平日常畫的飛禽走獸,造出許多新花樣,果然人人都誇。

  光緒八年,在一個主顧家中,無意間見到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仔細看了一遍,實在是好。向主顧藉了來,在我掙來的工資裡,勻出些錢,買了紙、顏料和毛筆,晚上用松油柴火為燈,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園畫譜》,除了殘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訂成了十六本。從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園畫譜》做根據了。

  一位遠房本家,名叫齊鐵珊的,他很關心我的畫。有一次,他對我說:“蕭薌陔快到我哥哥家裡來畫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為師!”這位蕭師傅,紙紮匠出身,畫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師。他把拿手本領都教給了我,畫像這一項,就算初入門徑了。

  光緒十五年剛過年,我第一次見到壽三爺。壽三爺名叫胡自倬,號沁園。那天正是他們詩會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壽三爺聽說我到了,很高興,當天就留我同詩會的朋友們一起吃午飯。

  他家延聘的教讀老夫子名叫陳作壎,號少蕃,學問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飯的時候,壽三爺說:“你如願意讀書的話,就拜陳老夫子的門吧!”吃過飯,按照老規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陳二位,做我的老師。

  少蕃師對我說:“畫畫總要會題詩才好,你就去讀《唐詩三百首》吧!詩的一道,本是易學難工,就看你有心沒心了!”我小時候讀過《千家詩》,幾乎全部能背出來,讀了《唐詩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見到了老朋友,讀得很有味。少蕃師又叫我在閒暇時,看看《聊齋志異》一類的小說,還時常給我講講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覺得這樣的讀書,真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了。

  讀書的同時,我跟胡沁園老師學工筆花鳥草蟲。他對我說:“石要瘦,樹要曲,鳥要活。”我常常畫了畫,拿給沁園師看,他都給我題上了詩。他還對我說:“你學學作詩吧!光會畫,不會作詩,總是美中不足。”那時正是三月天氣,牡丹盛開。沁園師約集詩會同人,賞花賦詩,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膽子,作了一首。沁園師看了,念道:“‘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這兩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譚的韻,也押得很穩。”這一炮,居然放響,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讀書學畫,有吃有住,心境安適得很,眼界也廣闊多了,只是總想起家裡的光景。那時照相還沒盛行,畫像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園師知道我這個意思,到處給我吹噓,附近的人都來請我去畫。後來我又琢磨出一種精細畫法,能夠在畫像的紗衣裡面,透現出袍褂上的團龍花紋,人家都說這是我的一項絕技。人家叫我畫細的,就送我四兩銀子,從此就作為定例。我覺得畫像掙的錢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鋸鑽鑿一類傢伙,改了行專做畫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來越豐,祖母笑著對我說:“阿芝!你倒沒有虧負了這支筆,從前我說過,哪見文章鍋裡煮,現在我看見你的畫,卻在鍋裡煮了!”(節選自《白石老人自述》)

  15.文中提及齊白石哪幾次重要的學藝經歷,促成他從雕花匠轉變為畫匠?(6分)

  16.齊白石曾用“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來告誡學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創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體現了這一藝術主張?(6分)

  17.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是什麼?結尾段蘊含哪些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5.(1)勾影《芥子園畫譜》;(2)跟蕭薌陔老師學畫像;(3)跟胡沁園老師學工筆畫。(每點2分)

  16.(1)雕花工藝上改進圓刀法;(2)雕花的花樣上造出許多新花樣;(3)畫像上琢磨出一種精細畫法。(每點2分)

  17.含義:可以靠賣畫養家餬口了。(2分)情感:表達了祖母對孫子以藝持家的讚賞與鼓勵,也表現了齊白石對自己畫藝的滿意。(4分,每點2分)

畫匠閱讀理解2

  吳曉

  ①畫匠已經三年沒上銅山了。畫匠沒了銅山就沒有了生計,沒有了生計眼看就要失了手藝,畫匠心裡焦急。

  ②閨女全看在了眼裡。這天,她哄畫匠說,“爹,今天正月十六,我陪你上山吧,去看看木雕,檀香的,好聞著呢。”畫匠動心了,決定跟閨女上山。臨行,他又帶上了最近塑的`幾十件小玩意。

  ③到了山門,畫匠看到了一個相熟的朋友在景區門口賣香火。畫匠上去和朋友打招呼,周遭的老商戶都和畫匠有些交情,看見了不約而同圍上來,說,“這不是畫匠嗎?多日子沒見了?咋不來銅山了?”畫匠的朋友就上來打圓場,說,“來啥呢?泥爺泥奶都換成了木頭爺木頭奶了,咱莊稼人還拜個啥勁?木頭裡能長出麥穗來?”眾人附和,畫匠的臉愁苦得能擰出水來。進得山門,畫匠直奔東大殿。東大殿裡供著如來佛,觀音菩薩和文殊菩薩。畫匠記得當年塑文殊菩薩的坐騎時,他還管閨女要了倆玻璃球,給青獅當眼珠子,這是多年前的事了。閨女說,“爹,你聞聞,香吧,檀香木。”

  ④畫匠正神遊呢,一下子被閨女拉回到了現實,他抬頭看,眼前是一排披紅掛綠的木雕神像,素白的臉,傲著呢。他的眼睛猛然被木雕臉上的白光給刺傷了,一低頭,眼淚落到了大殿的青磚地面上。

  ⑤“走,走。”他扯扯閨女的袖子,悻悻地往滴水崖去。

  ⑥那個原本立在崖下,樸素得像個鄰家婆婆的滴水奶奶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個菩薩樣的木雕神像。畫匠的心裡又疼了一下。

  ⑦“你帶我去看看他們。”

  ⑧閨女知道爹說的是誰,便帶著畫匠繞過一片茶園,來到幾株竹子下,指著遠處黑咕隆咚的山罅隙說,“諾,在那呢。”

  ⑨閨女說,“爹,你別難過,出頂的泥塑還留著呢,上去看看?

  ⑩畫匠說,“不看了不看了,早晚也要……唉!我管不了他們,看了淨心疼,去人多的地方賣小玩意吧。”

  閨女就把畫匠帶到戲臺子那,攤開紅絨布,把畫匠塑的小玩意擺擺好,等人買。

  畫匠坐在溜地上,從隨身帶的工具包裡取出一團河泥,拍拍搓搓,很快捏出一個彌勒佛的樣兒。定了大樣後,又取出師父傳給他的一套象牙劈刀,抽出最最小號的一個,認真地摳、挖、抹、摸起來。

  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直到彌勒佛塑成了,也沒有一個人來買,哪怕是問個價碼也好。閨女有些不耐煩。

  “收了吧,爹。”她說。

  “不收,等。”

  剎戲了。人流洶湧著往山下去。“收了吧,爹。”閨女又說。

  “不收,等。”

  終於,一輛腳踏車調轉頭向他們來了。“師傅,這些,多少錢?那人從車上下來,小心地詢價。

  “二十塊錢一個。”畫匠沒抬頭,閨女替他說。

  “好!真好!”那人俯下身,仔細地打量起這些小玩意,“我全要了,你出個價吧師傅。”“一千。”閨女說。

  “好!成交。”那人開始從包裡往外數鈔票,唰唰,唰唰。

  閨女激動起來,拍拍畫匠的手,小聲說,“這麼多錢,你也看看呀爹”畫匠這才抬起頭,定定地盯著那人的臉看。看了一會兒,說“你幹嘛的?

  那人樂了,“師傅,你莫不是嫌錢少,後悔了?我沒那麼多錢,我是美院的學生,我來這採風的。”畫匠慢悠悠地說,“這些,不要錢,另外還送你一套泥塑刀。”

  畫匠邊說邊從工具包裡往外取象牙刀具。這下可把閨女嚇壞了,她哭喪著臉說,“爹,你幹嗎呢?這可是你的寶貝。”

  畫匠把象牙刀和泥塑鄭重地交託到學生的手上。畫匠笑了,紅絨布上的泥塑彌勒佛彷彿也笑了。

  (選自《小小說選刊》有刪改)

  4.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④節劃線句運用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以畫匠置身於東大殿受到的強烈心理衝擊為情節的特寫點,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了畫匠對泥雕像的深厚感情。

  B.小說中閨女孝順,善解人意,推動了小說情節的發展,上山看木雕,擺攤賣泥塑等情節都是在閨女的提議、參與下完成的。

  C.畫匠傳承了師傅的手藝,他對待這門手藝認真專心,對泥塑懷有深厚的感情,泥塑被木雕取代,畫匠的手藝就面臨失傳,所以傷心欲絕。

  D.小說運用了肖像、神態、語言和動作等描寫來刻畫人物,透過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敘述提出了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命題。

  5.請簡要概括小說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6.請探究小說最後一段的豐富意蘊。

  答案:

  4.D

  5.①借友人之口交代山上泥塑都換成木塑。②呼應開頭,交代了畫匠內心憂慮的原因,解開懸念。③為下文具體寫畫匠看到山上的泥雕塑換成木雕神像落淚心疼的情節作鋪墊。

  6.①“畫匠的笑”是畫匠對自己的泥雕像終於獲得別人認可時的高興;②“畫匠的笑”也傳達出畫匠對喜好泥雕像的美院學子有一種覓得“知音”的欣喜;③“畫匠的笑”體現自己手藝後繼有人的欣喜。④“泥塑的笑”讓我們看到了在現代商業氣息下,傳統藝術傳承雖然不易,但還是有人欣賞,還會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