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閱讀答案範文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什麼型別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母親》閱讀答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母親》閱讀答案1
①生我的時候,母親已經到了四十歲。
②我是母親生下來的第七個孩子,也是活下來的四個孩子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
③那個年代的農村,一家六口人當中,有四個娃娃都要吃要喝,而家裡面只有一個半勞力——我的母親身體一直有殘疾,只能算是半個勞力的我家,在那每個勞動日的日值只有五毛錢的日子裡,生活起來,不容易啊。
④不過,從打我記事起,我就知道,我的母親非常的溺愛我。
⑤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吃奶一直吃到八九歲上。不過,母親畢竟是四十歲上才生養了我,故而媽媽的奶頭裡面,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奶水。但是,居然讓我一直吃到八九歲上,這在當時的農村,也算是極為少見的了。母親對我的溺愛,由此可見一般。
⑥我漸漸長大了,已經上了學的我,實在是到了非斷奶不可的年齡了。此時,母親知道正在長身體的我,需要大量的營養,故而,此時家中所有好吃的,總是我第一個吃——當然也是我吃得最多。
⑦不過,那個時侯也真的沒有什麼好吃的。在我看來,每天都只能跟玉米、紅薯打交道的我,能夠每個星期吃上兩三頓饅頭米飯的,已經非常知足啦。當然啦,對於我而言,哪裡的好吃的也不如母親給我做的雞蛋餅好吃——因此,每天一個雞蛋餅,對於我來說,那是必須的。
⑧後來,我上了高中;再後來,我上了大學;再後來,我參加了工作。高中,大學,工作,都只能每個星期回家一次。
⑨可是,這個時期的我,每次回到家,都能在第一時間,吃上母親做的雞蛋餅——雖然,此時已經經歷過外面世界精彩的我已經知道,母親給我做的雞蛋餅,真的並不是這天底下最好吃的食品,可是我還是要高興地大吃特吃一頓。此時,再看到已經非常蒼老的母親的笑臉,才算是心滿意足。
⑩任何一個人,只要你在外面飄,最擔心你的安全的,當然是母親——我的母親也不例外。
⑾上大學的時候,每當我要乘坐長途公交車離開家時,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站,直到眼看著我上的車走遠了,她才步履蹣跚地回了家。而每當我長途公交車回到家鄉的車站的時候,遠遠地,就會看到母親,在那裡等待——此時的我,只是不知道,母親在這裡,已經等了多久。
⑿而我每次勸她,不要這樣,她都會說:走走路,不礙事的。然後,每次都是依然故我的,迎啊,送啊的——直到,她再也迎送不了了,才算作罷。
⒀後來,已經參加了工作的我,有了戀人——就是我現在的妻子。我把戀人帶回家,母親熱情的張羅著飯菜。此時,我的戀人發現,我的母親做的西紅柿炒雞蛋特別好吃——當時的我在想:我吃了這麼多年,沒覺著母親做的西紅柿炒雞蛋好吃啊。
⒁再後來,每當我帶著戀人,結婚以後帶著妻子回家的時候,在我們家那並不豐盛的餐桌上,都會有母親親手做的西紅柿炒雞蛋。而關於這些,與我結婚已經二十多年的妻子,至今還歷歷在目。
⒂因為工作單位離我和妻子雙方的家都比較遠,故而,但是生活非常不寬裕的我們新婚小兩口兒,只能在我的單位附近租了房子住。此時,母親一個人在老家生活。我的父親,已經與我們陰陽兩隔了。
⒃母親病倒了,而我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正當屬於我自己的房子已經下來、我正準備裝修之際,母親病危了。
⒄此時的我,告訴母親說:您一定要堅持,您很快就會住在屬於您兒子名下的房子啦。
⒅母親卻冷靜地告訴我說:我可不住在屬於你名下的房子那裡!新裝修的房子,我住進去了,我死了,這房子多不吉利啊,你不擔心,你不害怕,別忘了,你還有媳婦兒啊!咱家可不能這樣做!兒子,你放心,我活不了幾天啦,這個月,我就會到那個世界找你父親去啦!
⒆可此時的我,要親口告訴她的卻是:您兒子,有了自己的房子啦!
⒇半個月之後,母親闔然而逝。 (選自《經典美文》2015·06)
18.小說中的“媽媽”為了“我”的成長,做了很多努力,請概括相關情節。(6分)
1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我”的妻子最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因此母親每次都為她做這道菜,體現了濃濃母愛。
B.母親不願住進兒子的新房子,是怕自己死了以後會在子女的心靈上造成陰影。
C.本文刻畫了一位非常疼愛子女的殘疾母親的形象。
D.文中“我”的妻子是一位賢惠的孝順老人的人。
20、根據要求回答下列兩小題。(6分)
⑴文章開頭①~③段什麼作用?(2分)
⑵簡要分析第⒄段畫線句子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4分)
21、閱讀連結材料,完成下列問題。(6分)
【連結材料】
母親死的時候才二十九歲,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親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但是我覺得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幹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裡,都葬送在沒有什麼意義的事務上,否則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
(鄒韜奮《我的母親》)
本文⒆⒇兩段文字和【連結材料】做為文章結尾,各有什麼異同點。(6分)
參考答案:
18.居然讓我喝奶喝到八九歲上;每天為我做一個雞蛋餅;公交車站迎來送往,牽掛著兒子。
19、A(文中說“我的戀人發現,我的母親做的西紅柿炒雞蛋特別好吃”這句話,並不是“妻子最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
20、 ⑴交代背景,突出家庭生活的貧困;寫母親四十歲的年紀,為下文寫母親對我的溺愛做鋪墊;寫子女多,形成對比,更突出母親對我的疼愛。(三點中答對兩點即給全分)
⑵內容上,這是一段語言描寫,表現我有了房子後的欣慰和對母親的牽掛;結構上,起著過渡作用,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
21、相同點:都表現了作者對母親去逝的哀痛和遺憾之情,不同點:本文透過心理描寫,將獲得房子後的喜悅與母親去逝後的悲哀形成對比,突出內心的傷痛;【連結材料】是透過議論,對母親品格的讚頌,以及對於母親過早去世,內心產生的遺憾之情。
《母親》閱讀答案2
自從搬進樓房,母親就很少下樓,我們都囑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樓層高、樓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著碰著就會給孩子添麻煩。每天我們在家的時候,她和我們一起忙家務,手腳不拾閒兒;我們一上班,孩子一上學,家裡只剩下她一個人時,大部分時間,她就呆在窗前。
那時,母親的房間,一張床緊靠著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幾乎佔了一面牆,母親坐在床上,靠著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覽無餘。陽光總是那樣燦爛,透過窗子照得母親全身暖洋洋的,母親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別愛追著太陽烤,讓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覺。有時候,不知不覺她就依著被子上睡著了。一個盹打過來,睜開眼睛,她會接著望窗外。
窗外有一條還沒有完全修好的馬路,馬路對面是一片工地,恐龍似的腳手架簇擁著正在蓋起的樓房,a切割著那片湛藍湛藍的天空,遮擋了遠處的視線。由於馬路沒有完全修好,來往的車輛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時間是安靜的,只有太陽在悄悄地移動,從窗子這邊移到另一邊,然後移到窗後面,留給母親一片陰涼。
我們回家,只要走到樓前,抬頭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見母親的身影。窗子開著的時候,母親花白的頭髮會迎風擺動,窗框就像恰到好處的畫框。等我們爬上樓梯,還沒掏出鑰匙,門已經開了,母親站在門口。不用說,我們從樓下看見母親時,母親也看見了我們。那時候,我們永遠不怕忘記帶房門鑰匙,有母親在窗前守候著,門後面總會有一張溫暖的臉龐。有時候我們晚上很晚才回家,樓下已經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親也能看見我們。其實,母親早就老眼昏花,不過是憑感覺而已,可她的感覺從來都是十拿九穩,她總是那樣及時地出現在家門的後面,替我們早早地開啟門。
母親最大的樂趣,是對我們講她這一天在窗前看見的新聞。她會告訴我們,今天馬路上開過來的汽車比往常多了幾輛;今天對面的路邊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們這邊的馬路邊栽了小樹苗;今天她的小孫子放學和同學一前一後追趕著,像一陣風似的;今天還有幾隻麻雀落在咱家的窗臺上……都是些平淡無奇的小事,但她有棗子一棍子,沒棗子一棒子地講起來時津津有味。
母親不愛看電視,總說她看不懂那玩意兒,但她看得懂窗前這一切,這一切都像是放電影似的,演著重複的和不重複的瑣瑣碎碎的故事,溝通著她和外界的聯絡。有時候,望著窗前的一切,她會生出一些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聯想,大多是些陳年往事,不過是過去住平房時的陳芝麻爛穀子,就是沉澱在農村老家時,她年輕的回憶。聽母親講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讓我感到歲月的流逝,人生的滄桑就是這樣在她的.眼睛裡和窗前閃現著。有時候,我偶爾會想,要是把母親的這些都寫下來,那才是真正的意識流呢。
母親在這座新樓裡一共住了五年。母親去世後,好長一段時間,我出門總是忘記帶鑰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樓下的時候,我也總是習慣地望望樓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蕩蕩的窗像是沒有畫幅的鏡框,像是沒有了牙齒的癟嘴。這時,我才明白那五年裡窗前母親的身影對我們是那麼的珍貴而溫馨,才明白窗前有母親的回憶,也有我們的回憶。
當然,更明白了:只要母親在,家裡的窗前就會有母親的身影。那是每個家庭裡無聲卻最動人的一幅畫。(作者肖復興,原文有改動)
13、文章第(6)段說母親最大的樂趣,是對子女講她這一天在窗前看見的“新聞”,又說那是“都是些平淡無奇的小事”,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
14、揣摩文中兩處畫線的句子,然後回答問題。(6分)
(1)體味a句中“切割”一詞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
(2)b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它的表達效果。
答:
15、第(9)段在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上有什麼作用?(3分)
答:
16、文章開篇說“在家裡,母親最愛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請結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答:
答案:
13、不矛盾。“新聞”是從母親的角度來說的,“平淡無奇的小事”是從子女的角度來說的。母親成天站在窗前,所見所聞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來是平淡無奇的小事,在母親看來就是新聞了。這樣寫,突出了母親生活的單調、寂寞。
14、(1)表現出了人物面對窗外自然風景被新建的樓房破壞和遮蔽的無奈、痛苦之情。(2)比喻。生動形象地將失去母親的窗比作沒有畫幅的鏡框和沒有牙齒的癟嘴,突出了母親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追憶和思念。
15、收束全文,點明主旨,深化文意。
16、(1)因為母親不能下樓,她對外界的感知就是透過“窗”,“窗”是聯絡母親和外界的紐帶。(2)“窗”是母親目送子女出去、盼望子女歸來的地方,“窗”是聯絡母親和子女的紐帶。(3)“窗”還連線著母親的現在和過去,窗前的一切,會使她聯想起一些陳年往事。
《母親》閱讀答案3
母親
①我五歲的時候,正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瀰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溼,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②這是一個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畫面,是我人生記憶的起點,也是我文學道路的起點。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我母親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飢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飢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談這個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沒有資格向母親提問。
③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裡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我總是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每當我下工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來已是傍晚,母親沒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欄、磨房、廁所裡去尋找,都沒有母親的蹤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不由地大聲哭起來。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她追問我為什麼哭。我含糊其詞,不敢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對我說:“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這是一個母親對她的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現在,儘管母親已經被閻王爺叫去了,但母親這句話裡所包含著的面對苦難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④在那些飢餓的歲月裡,我看到了許多因為飢餓而喪失了人格尊嚴的情景,譬如為了得到一塊豆餅,一群孩子圍著村裡的糧食保管員學狗叫。保管員說,誰學得最像,豆餅就賞賜給誰。我也是那些學狗叫的孩子中的一個。大家都學得很像。保管員便把那塊豆餅遠遠地擲了出去,孩子們蜂擁而上搶奪那塊豆餅。這情景被我父親看到眼裡。回家後,父親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也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對我說:嘴巴就是一個過道,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草根樹皮,吃到肚子裡都是一樣的,何必為了一塊豆餅而學狗叫呢?人應該有骨氣!他們的話,當時並不能說服我,因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樹皮吃到肚子裡並不一樣!但我也感到了他們的話裡有一種尊嚴,這是人的尊嚴,也是人的風度。人,不能像狗一樣活著。
⑤飢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複雜和單純,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準,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些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學的靈魂。
小題1:第①段對母親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寫很有特點,作者從哪些方面進行描寫的?請簡要分析。(4分)
小題2:揣摩第③段劃波浪線的句子,說說“我”害怕會發生什麼事?依據是什麼?(4分)
小題3:本文題目為“母親”,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寫了父親和爺爺,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寫的原因?(4分)
小題4:文章最後一段採用了什麼表達方式?其中劃線句子在表達上有何作用?(4分)
小題5:試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 (4分)從聽覺、視覺、嗅覺方面描寫母親捶打野菜的情景,構成了一幅有動作、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勞動場面。(答到“聽覺、視覺、嗅覺”得2分,分析2分)
小題2: (4分)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2分);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
被人誣陷,家裡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2分)
小題3: (4分)從內容上,為了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豐富了文章內容;如果不寫父親、爺爺,內容就顯得單薄。從人物形象上,母親和父親、爺爺相互映襯補充,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從主旨上,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我的父親和爺爺又教育我,人要有尊嚴地活著,互為補充,文章有厚重感。(共4分,答到一點得2分,答到2點得滿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4: (4分)採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1分),劃線句高度讚揚了像母親一樣普通人的高貴品質,由此揭示出了題旨,深化了主題。(3分,意思答到即可)
小題5: (4分) ①捶打野菜的情景、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勤勞、樂觀;②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勇敢、堅韌、樸實。
小題1:
試題分析:抓住文段描寫中的細節,從描寫給讀者感官感受的角度來分析概括所描寫的景物的特徵。
小題2:
試題分析:找到此句在文中的位置,概括前後句子即可回答。
小題3:
試題分析:閱讀文章,瞭解人物之間的關係,從作者所寫到的人物對自己的影響這個角度分析解答。
小題4:
試題分析: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根據語言的特點判斷,從突出母親的形象和表達文章主旨來概括。
《母親》閱讀答案4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爾寺去,被一塊普通的石頭深深打動。
②這石其身不高,約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長,平整光滑。但它卻是一塊真正的文化石。當年宗喀巴就是從這塊石頭旁出發,進藏學佛。他的母親每天到山下背水時就在這塊石旁休息,西望拉薩,盼兒想兒。淚水滴於石,汗水抹於石,背靠石頭小憩時,體溫亦傳於石。後來,宗喀巴創立新教派成功,塔爾寺成了佛教聖地,這塊望兒石就被請到廟門口。這實在是一塊聖母石。現在每當虔誠的信徒們來朝拜時,都要以他們特有的習慣來表達對這塊石頭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層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幾絲紅線,有的放一枚銀針。時間一長,這石的原形早已難認,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個新貌,真正成了一塊母親石。就是畢加索、米開朗琪羅再世,也創作不出這樣的傑作啊。
③我在石旁駐足良久,細讀著那一層層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間遊走著的紅線和閃亮的銀針。紅線蜿蜒曲折如山間細流,飄忽來去又如晚照中的彩雲。而散落著的細針,發出淡淡的輕光,刺著遊子們的心微微發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親。那年我奉調進京,走前正在家裡收拾檔案書籍,忽然聽到樓下有“篤篤”的竹杖聲。我急忙推開門,老母親出現在樓梯口,背後窗戶的逆光勾映出她滿頭的白髮和微胖的身影。母親的家離我住地有幾里地,街上車水馬龍,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樣拄著杖走過來的。我趕緊去扶她。她看著我,大約有幾秒鐘,然後說:“你能不能不走?”聲音有點顫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親文化程度不低,母親卻基本上是文盲,她這一輩子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小時每天放學,一進門母親問的第一句話就是:“肚子餓了吧?”菜已炒好,爐子上的水已開過兩遍。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地工作,後調回來沒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裡。一下班,還是那一句話:“餓了吧。我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離開母親的時候。那年我已是17歲的小夥子,高中畢業,考上北京的學校。晚上父親和哥哥送我去火車站。我們出門後,母親一人對著空落落的房間,不知道該做什麼,就打來一盆水準備洗腳。但是直到幾個小時後父親送完我回來,她兩眼看著窗戶,兩隻腳擱在盆邊上沒有沾一點水。這是寒假回家時父親給我講的。現在,她年近80,卻要離別自己最小的兒子。我上前扶著母親,一瞬間我覺得我是這世上一個最不孝順的兒子。我還想起一個朋友講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裡辦完事就回村裡看老母親,說好明天走前就不見了。然而,當他第二天到機場時,遠遠地就看見老母親扶著柺杖坐在候機廳大門口。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女對他們的報答,哪及他們對兒女關懷的萬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東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涼的西北卻有這樣一塊溫情的望兒石,一塊偉大的聖母石。它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所有慈母的愛,也照出了所有兒女們的慚愧。
1、文章第③段畫線句子在描寫上很有特點,試作賞析。(3分)
2、請說出第④段中畫線的句子所表達的母親複雜的內心情感。(3分)
3、 文章中,作者為什麼要說“一瞬間我覺得我是這世上一個最不孝順的兒子”?(4分)
4、 試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5、文章第①段中說母親石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第②段中又說“但它卻是一塊真正的文化石”,讀完全文,說說你對這兩種說法的理解。(4分)
答案:
1、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突出了紅線和銀針的形狀和色彩,表達了母親石帶給作者的震撼。(共3點,每點1分。意對即可)
2、母親此刻內心充滿了對離家求學的兒子情感上的不捨,(1分)對離開母親呵護的兒子獨立生活的牽掛與擔憂。(2分)(意對即可。)
3、母親年近80,我卻要離開母親去外地工作,(2分)表達了我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的內疚和自責。(2分)(意對即可。)
4、 ①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讚頌母愛偉大的同時,警醒天下兒女更多關愛母親。(每點2分,共4分。)
5、母親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2分)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創始人宗喀巴母親的盼兒望兒深情的望兒石,被請到廟門口接受信徒崇拜,成為聖母石,普通的石頭賦予了濃厚的文化內涵,當然是一塊真正的文化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