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宋史吳芾傳》閱讀答案

《宋史吳芾傳》閱讀答案

《宋史吳芾傳》閱讀答案

  吳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舉進士第,遷秘書正字。是時秦檜已專政,芾與檜舊故,退然如未嘗識。公坐旅進,揖而退,檜疑之,風言者論罷。通判處、婺、越三郡。何溥薦芾材中御史,除監察御史。時金將敗盟,芾勸高宗專務修德,痛自悔咎,延見群臣,俾陳闕失,求合乎天地,無愧乎祖宗,則人心悅服,天亦助順,上韙其言。遷殿中侍御史。兩淮戰不利,廷臣爭陳退避計,芾言:“今日之事,有進無退,進為上策,退為無策。”既而金主亮斃,上疏勸親征。車駕至建康,芾請遂駐蹕,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歲兩淮諸城望風奔潰,無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檜求媚媾和之餘毒也。能反檜壅塞言路、挫折士氣之歧途,則士氣日振,而見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勸民義役,金華長山鄉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產,相次執役,幾二十年。芾輿致十一人者,與合宴,更其鄉曰“循理”,裡曰“信義”,以褒異之。

  知紹興府。會稽賦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攢宮在,奏免支移折變。鑑湖久廢,會歲大飢,出常平米募饑民浚治。芾去,大姓利於田,湖復廢。權刑部侍郎,遷給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閣直學士知臨安府。內侍家僮毆傷酒家保,芾捕治之,狥於市,權豪側目。執政議以芾使金,復除吏部侍郎,且議以龍大淵為副,芾曰:“是可與言行事者邪?”語聞,得罷,不行。下遷禮部侍郎,力求去,提舉太平興國宮。時芾與陳俊卿俱以剛直見忌,未幾,俊卿亦引去,閻安中為孝宗言:“此非國之福也。”後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歷陽卒久戍,潰歸,聲言欲趨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亂者繫獄以聞。詔褒諭。芾前後守六郡,各因其俗為寬猛,吏莫容奸,民懷惠利。屢告老,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後十年卒,年八十。嘗曰:“視官物當如己物,視公事當如私事。與其得罪於百姓,寧得罪於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閒者十有四年,自號湖山居士,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詩文三十卷。

  (選自《宋史吳芾傳》)

  【注】[1]義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鄉村民戶為了減輕保正、保長的重役,自行結合,割田出糧,幫助當役戶,稱為“義役”。[2]攢宮:古代皇帝、皇后暫殯之所。宋南渡後,帝、後塋冢均稱“攢宮”。表示暫厝,準備收復中原後遷葬河南。

  10.下面句子中的加點字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公坐旅進,揖而退 俱,共同

  B.檜疑之,風言者論罷 商議,議論

  C.天亦助順,上韙其言 以為是,同意,贊同

  D.芾捕治之,狥於市 通“徇”,徇罰,示眾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通判。宋初開始在諸州府設定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地位略高於州府長官,握有連署州府公事和監察官吏的實權。

  B.駐蹕。“蹕”,古代王出行時,先要派兵沿路戒嚴,禁止行人經過稱為“蹕”。而駐蹕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暫住。

  C.知某州。宋初,為限制節度使專權,防止地方割據,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事,稱“權知某州軍州事”,多為文人,且經常調整,後沿用。

  D.直學士。學士本為負責文學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參與機要政務,宋代始設專職,剛剛入直館閣者則稱為直學士。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吳芾忠君愛國,積極主戰。吳芾雖與秦檜故舊,但他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他還上疏請高宗親自北伐、抵抗金人、駐蹕建康。

  B.吳芾心繫百姓,體恤民情。在紹興知府任上,吳芾上書為百姓免除支移折變。他還組織人力開墾鑑湖周邊土地,最終讓百姓獲利。

  C.吳芾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在臨安知府任上,有皇宮內侍的家僮打傷了酒家的酒保,吳芾抓捕兇手治罪並在市集示眾,令權豪側目。

  D.吳芾明於吏治,頗有謀略。吳芾先後在六個州郡擔任知府,他根據各地民風習俗採取或寬或猛的策略,使官吏無法作惡,讓百姓受益。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自以甲乙第其產,相次執役,兒二十年。

  (2)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亂者繫獄以聞。

  參考答案

  10.B(論:論告,彈劾)

  11.A(“地位略高於州府長官”錯,通判的地位比州府長官低。)

  12.B(“他還組織人力開墾鑑湖周邊土地”,錯。原文是“鑑湖久廢,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鬧饑荒,吳芾就命拿出常平米募饑民來進行浚治鑑湖。”)

  13.(1)(他們)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級評定他們的田產,然後按照次第相繼來服役,他們就這樣做了將近二十年。(得分點:第、次、幾各1分,整體2分)

  (2)吳芾召集他們厚厚地犒勞並加以遣散,然而卻秘密地逮捕了提議作亂計程車兵,把他們關進監獄,上報給皇帝知道。(得分點:犒、倡、系各1分,整體2分)

  翻譯

  吳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進士第,遷任秘書正字。當時秦檜已經專擅朝政。吳芾與秦檜是故人,吳芾拜見秦檜時恬退得就像和他從來不相識的樣子。吳芾和其他官員同時去拜見秦檜,且作揖就退出來(不單獨去見秦檜),檜就懷疑他,諫官就彈劾他將他罷免。吳芾先後擔任處、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薦吳芾認為他的.才能可以擔任中御史,於是,朝廷拜官讓他擔任了監察御史。當時金朝準備違背宋金簽訂的盟約,吳芾就勸高宗要全身心地從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實認真地反省自己的過錯,延請接見群臣,讓他們陳述朝政的闕失,力求人事合於天地,無愧於祖宗,這樣就會使全國人心悅服,即使是上天也會助順南宋,皇上認為他的意見說得非常對,遷任殿中侍御史。後來,兩淮戰況南宋方面不利,廷臣爭著陳述退避的謀劃,吳芾卻說:“今日的戰事,只有進沒有退,進是上策,退是無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顏亮死了,吳芾於是就上疏勸皇帝親自北征。皇上車駕到達建康,吳芾就請求皇帝就將車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為首都),這樣做來穩定中原人們的希望。吳芾又說:“去年,兩淮地區的各個城池的守軍望到敵人就奔跑潰敗,沒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這就是秦檜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餘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檜壅塞言路、挫折士氣的錯誤途徑,那麼我軍士氣一天天振奮,如此那些在危難面前勇於獻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吳芾知婺州的時候,吳芾鼓勵推行義役,金華長山鄉十一戶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級評定他們的田產,然後按照次第相繼來服役,他們就這樣做了將近二十年。吳芾讓人用車載著他們十一個人來到官府,吳芾與他們合宴,更改他們的鄉名為“循理”,改里巷名為“信義”,以此來褒揚他們以示與眾不同。吳芾知紹興府的時候。恰巧當地徵收賦稅繁重,並且用物抵稅的折色特別厲害,吳芾以皇帝、皇后攢宮在紹興暫厝,上奏請求免去支移折變的賦稅部分。境內鑑湖長期廢用,恰逢這年收成不好,境內出現大饑荒,吳芾於是命令開啟常平倉的米來招募饑民,疏通挖制鑑湖。吳芾離任後,大姓為了從田中獲利,又使鑑湖再一次荒廢。吳芾代理刑部侍郎遷任給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閣直學士的身份知臨安府。有內侍的家僮毆傷酒家的酒保,吳芾逮捕那個家僮並加以懲治,在集市上示眾,權豪都側目畏懼。執政當局議論讓吳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議論以龍大淵為副職,吳芾說:“龍大淵這個人是可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嗎?”這句話後來被皇上得知,於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來,沒有成行。下遷擔任禮部侍郎,他力求去職,於是就提舉太平興國宮。當時,吳芾與陳俊卿都以剛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罷了官,閻安中向孝宗進言說:“兩人被罷官,這不是國家的福氣啊。”後來起官,知太平州,他名人造船來為姑溪架橋。歷陽戍守計程車兵長期戍守,被打散要返回,他們揚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吳芾召集他們厚厚的犒勞他們並加以遣散,然而卻秘密地逮捕了提議作亂計程車兵,把他們關進監獄,上報給皇帝知道。朝廷下詔褒諭,吳芾前後守六郡,都能夠依據各地風俗採取或寬或猛的政策,官吏沒有能夠做壞事的,老百姓都懷念他帶來的惠利。吳芾屢次告老,最後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後死去,享年八十。吳芾曾經說:“對待公家的東西應當如對待自己的東西,對待公事應當如對待私事。與其得罪百姓,還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結黨,晚年退閉在家十四年,自號湖山居士,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奏文章五卷,詩文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