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劉辰翁《虞美人·用李後主韻二首(其一)》閱讀練習及答案

劉辰翁《虞美人·用李後主韻(其一)》閱讀練習及答案

劉辰翁《虞美人·用李後主韻二首(其一)》閱讀練習及答案

  虞美人·用李後主韻二首(其一)

  劉辰翁①

  梅梢臘盡春歸了,畢竟春寒少。亂山殘燭雪和風,猶勝陰山北海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華風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誰唱春花秋葉淚偷流。

  [注]①劉辰翁:南宋末年詞人,入元后不仕,詞近稼軒。②華風:絢麗的風格。

  1. “猶勝陰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個著名的典故?請簡要說明其作用。(5分)

  2.下闋“不曾愁”與“淚偷流”矛盾嗎?為什麼?試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①詞人引用的是蘇武牧羊的.典故。(陰山,匈奴世居之地;北海,匈奴極北之地的湖泊;窖指地窖,群者羊群。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風雪摧殘,但境遇也好過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蘇武。)(2分);②這一典故的運用,豐富了詞作內容,表現了作者從容面對風雪,以古人為師友,砥礪志節,不忘故國的高尚襟懷。(3分)

  2.①不矛盾。“不曾愁”是因為醉,“醉”與“淚”都是表現南宋遺民亡國愁恨之深。(2分)②亡國之痛只好借醉解脫,醉中卻又被“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歌聲勾起而更傷痛。 (2分)③這樣寫,因愁痛求解脫,解脫而不得,則遺民之憂傷愁恨,牢不可破。(2分)(只要能結合詩句合理分析即可)

  賞析:

  “梅梢臘盡春歸了。畢竟春寒少。”枝頭梅花將盡,冬去春又來。春寒比之冬寒還要好多了。起筆和從容,讀者可能以為已是春暖時節。實際上並非如此。

  “亂山殘燭雪和風。猶勝陰山海上窖群中。”亂山,寫出周圍的環境。殘燭,描摹所居室內之情物。雪和風,詞境復推向天地。上句是寫實。宋亡後,辰翁飄零隱匿於深山。下句跳宕翻跌,意境無比高遠。陰山,匈奴世居之地。北海,匈奴極北之地。窖指地窖,群者羊群。此句典出《漢書·蘇武傳》:“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詞人引蘇武故事,表現其對他民族氣節的無限景仰。“亂山殘燭雪和風。猶勝陰山海上窖群中”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風雨摧殘,但境遇也好過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蘇武。

  襟懷之高尚,讀之令人嘆然。只有如此襟抱,才能身冒風雪交加而從容道出畢竟春寒少的詩句。此二句,亂山、殘燭、風雪與陰山、海上、窖群相互對應,具見詞人以古人為師友,砥礪志節,故國之思不忘。作者另有詞句雲:“想關塞無煙,時動衰草。蘇郎臥處愁難掃。”“閒說那回,海上蘇李。雪深夜如被。想攜手、漢天不語,叫□不應疑水。”宋朝不少大臣在宋亡之時被擄北去,辰翁同鄉同學摯友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透過列舉的這兩句詞,可以證明陰山海上寓指被擄北上之宋臣,禪為尚友古人表明心志之意。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華風改。”此二句,由江郎才盡點化而來。但另有新意。“淹少以文章顯,晚年才思微退”,其後“文章躓矣”,以至“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年光老去才情仍在,詞人頗具自信之心。此二句忽然寫至自己之詞作,並非偶然。詞人言老來才情未改,只是改變了過去絢麗的風格,寄寓了深沉的亡國之悲。才情仍在,隱約透露出自己不改初衷之意。華風變盡,寓示亡國之後,心靈懷有萬千悲痛。詞風為之大變。寓亡國之悲於詞風之變,與李後主詞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可謂異曲同工“醉中幸自不曾愁。誰唱春花秋葉淚偷流。”醉中本想可逃愁。卻忽聽得有人唱起了李後主詞“春花秋月何時了”,不禁讓詞人潸然垂淚。只希望醉中能解千愁,逃脫憂愁,誰料得醉中也無可逃愁,反觸起無限傷心,則遺民生涯之,憂傷愁恨,牢不可破,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