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做慈善要勇於面對質疑閱讀題及答案

做慈善要勇於面對質疑閱讀題及答案

做慈善要勇於面對質疑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楊瀾:做慈善要勇於面對質疑

  記者:近期中國公益領域很多負面事件集中爆發,你認為根本原因是什麼?

  楊瀾:這其實是因為過去若干年以來,公眾在公益事件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知情權。如果十年以後或者二十年以後,我們再坐在一起說,因為當初有郭美美事件(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網上公然炫耀其奢華生活並稱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從而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紅十字會的質疑)等一系列的事件,所以中國慈善能夠立法;因為中國慈善機構必須回應公眾的疑問,所以他們開始公示捐款賬單,從而增加了公益機構的透明性,而公眾也因此開始知道了自己的捐款都花在了哪裡。那麼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還是比較積極地來看待這些事件的。

  記者:郭美美事件之後,中國公益機構遭遇了多方質疑,很多慈善機構獲得的捐款數額也出現大幅下滑的現象,你如何看待這種現狀?

  楊瀾:中國的公益事業一直在醞釀改革。多年來,我跟很多朋友一直在努力推進這方面的改革。這次郭美美事件的發生和之後的人們對慈善以及公益機構的一系列質疑,就像為改革打了一針“催產素”,也就是說改革已經在孕育了,但可能因為受到固有機制的一種慣性的拖延,“出生”的速度就會非常慢。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那麼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正是這一系列事件激發了民間力量來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的改革。

  記者:你認為目前亟待改變或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呢?

  楊瀾:我們現在的很多規範是粗線條的,不精準的,所以應該有更加明確的立法和規範;還有就是過去很多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往往來自於國家機關或者學校,在專業化的管理方面普遍不足,所以我想慈善機構自身隊伍的能力建設也是一個當務之急。另外,我覺得公眾層面也存在亟待改變的問題,過去我們一直覺得做慈善就是捐款,是有錢人的事情,是明星用來作秀的事情,其實這些觀念不對。公眾應該樹立一個更加健康、更加正確的理念,那就是慈善是我們每個人人性中自然存在的部分,我們需要有更加好的渠道把這些善的部分實踐出來,我們應該探討怎麼建立起一個充滿信任的社會,建立起一個更加有效的慈善機制。

  記者:近期你也頻頻被捲入有爭議的公益事件中,會為自己的負面新聞生氣嗎?

  楊瀾:公眾本身就有知情權。無論是慈善機構還是公眾人物,你既然在社會上做事情,就要敢於面對別人的質疑,雖然有時候這種質疑並不是以非常友好的方式提出來的,但是你還是要勇於面對。對於我來說,發生了一些事情的時候,我要求自己必須把事說清楚。當然,不管說了多少,最終還是要去做實事的。我相信做實事,我相信在做實事的過程中得到的那種非常持久的快樂,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我會一直做下去。

  記者:現在很多人會質疑名人做慈善的動機,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楊瀾:一個人做慈善,無論是出於宗教、感恩、贖罪還是出於快樂等目的都沒有問題。大家不應該去探究、質疑別人的動機,而更應該去研究什麼樣的慈善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大家可以一起探討是逢年過節每人發500塊錢效果更好,還是在當地設一個工廠更好,還是設完工廠以後再去為工廠的產品找到銷路更好。每個人都應該把注意力放到怎麼樣能夠讓慈善變得更有效上。

  記者:經過這麼多年,你對慈善事業的認識有改變嗎?

  楊瀾:最初我覺得慈善無非就是捐錢嘛,那就捐唄,捐完了讓別人去做,至於最後實際效果怎樣,很少去探究。後來我發現這個“做”字存在很大問題,同樣是捐100萬,做法不同,最後的實際效果就不同。過去我們常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在如今全球慈善事業發展的趨勢下,你教給他如何捕魚仍然不夠,如果他捕了魚,卻只夠自己吃,沒有辦法送給其他人,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講,他還陷在窮困中。所以你不但要給人魚,還要教人捕魚,最後還應該努力去建立一個魚市場。這樣的話,才算真正長期、可持續地去幫助人。

  (原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記者先從中國公益領域的.負面事件談起,然後談到這些事件帶來的影響,再談到目前中國公益事業應解決的問題,再談到楊瀾本身的事情,條理分明。

  B.從文中來看,目前中國的公益事業負面事件集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的事件。

  C.對於自己頻頻捲入有爭議的公益事件,楊瀾認為說比做更重要,不說清楚,就會讓在做事的過程中得到的那種非常持久的快樂消失得一乾二淨。

  D.公眾要有知情權,可公眾有時會以非常不友好的方式提出質疑,認為慈善就是捐款,是有錢人的事情,是明星用來作秀的事情,對此公眾人物可置之不理。

  E.楊瀾舉“逢年過節每人發500塊錢效果更好,還是在當地設一個工廠更好”的例子意在說明大家不要質疑慈善動機,而應研究如何才能使慈善達到最好效果。

  (2)文中“‘出生’的速度就會非常慢”中“出生”一詞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郭美美事件本來是一件醜聞,但是楊瀾為什麼會認為是一件好事?試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楊瀾對“做慈善”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結合自己的體驗,談談你對“慈善”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B項,根據原文可知,其根本原因是公眾在公益事件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知情權。C項,根據原文可知,楊瀾認為“必須把事說清楚。當然,不管說了多少,最終還是要去做實事的”。D項,根據原文可知,楊瀾認為面對質疑,要“勇於面對”。

  【答案】 AE

  (2)【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的能力。考生答題時可先分析“出生”的本意,然後結合其所處語境進行分析。“出生”的本意是誕生,而由文中的“中國的公益事業一直在醞釀改革”可知“出生”的主語為“中國的公益事業的改革措施”,然後再結合上下文就可知“出生”是“措施出臺”的意思。

  【答案】 “出生”指中國的公益事業改革措施的出臺。

  (3)【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評價文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能力。考生答題時可先找到楊瀾與之相對應的話語區間,然後整合並概括資訊。

  【答案】因為郭美美事件引發人們對慈善以及公益機構的質疑,激發出的民間力量推動了中國公益事業的改革,並促使慈善以及公益機構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和行動,所以楊瀾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4)【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以及探究文字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考生解答第一問時,由記者提問“你對慈善事業的認識有改變嗎?”可知楊瀾的認識經過了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對慈善的理解加深的過程。考生解答第二問時要注意結合文中的相關內容來分析,不能天馬行空。

  【答案】 ①經歷了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楊瀾最初對慈善的理解就是捐錢,現在追求慈善的最後實際效果,堅持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②(示例)a.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別人,自己也得到快樂。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b.做慈善事業要有理性的認識。c.要正確看待慈善事業的不良現象。d.要追求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