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月光裡的舒伯特小樓現代文閱讀訓練含答案

月光裡的舒伯特小樓現代文閱讀訓練含答案

月光裡的舒伯特小樓現代文閱讀訓練含答案

  馮驥才

  人生有些機遇碰巧只有一次,過後一定會留在記憶裡。比如這次在維也納,駐奧大使史明德先生對我說,我國使館在維也納買了一處房產,是一座帶花園的小樓,屬於奧地利國家歷史文物,就守著世界文化遺產美泉宮的東門。大使夫人、翻譯家徐靜華還補充一句:是兩座樓,主樓和配樓。貝多芬曾在主樓裡邊彈過琴,配樓是舒伯特的故居之一。歷史文化積澱都很深厚。這地方已經整修好了,他們很想請我幫著看看怎樣做得更精更深。大使說,貝多芬彈琴那座樓樓上有間剛剛收拾好的客房,我可以來住兩天體驗一下。

  這邀請可勝過連續三年的山珍海味!

  當我拎著手提袋來到這樓前,即刻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簇密的松杉映襯著一座淡黃色古典巴洛克式建築,沉靜而端莊,乍一看與美泉宮的整體建築風格一致,頗有些皇家氣息,它不是美泉宮的一部分嗎?在歷史記載中,這房子建於1793年,法國建築師設計。它最初的主人是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建立過功績而被封為貴族的猶太商人卡爾瓦茨特之子萊蒙特瓦茨特。萊蒙特豪爽好客,終日賓朋滿座。那鐫刻在二樓山牆中間黑色牌子上的古希臘文歡迎一詞,不正是二百多年前好客的主人萊蒙特浪漫生活的寫照嗎?然而奢華的生活是不會被人記住的,留在歷史上的是貝多芬曾在這座樓裡彈琴的故事。

  貝多芬留下天籟的地方一定神奇不凡。它究竟怎樣神奇不凡?

  徐靜華引我穿入院門。陽光正把一大片樹影斑駁地鋪在滿院的綠茵上。各色小花擺放得錯落有致,顯出當今主人的精心。一座半隱在遠處的中國式的亭子引起我的興趣。據說,修整院子時有人建議將亭子改造後重新塗漆。徐靜華說,我們不同意做任何改動,歷史的東西應該保持原狀。

  我自然贊同這樣的做法。

  這個木結構的亭子看上去像個木籠,四四方方,亭頂沒有翼然的飛簷,卻正是那個時代(十九世紀中期以前)西方人眼睛裡的中國形態古樸、純淨、敦厚。就像那時代西方瓷器以及美泉宮牆紙上的中國形象。

  我終於站在貝多芬彈琴的圓廳裡貝多芬站在這圓廳裡是1800年。那年他30歲,剛剛寫過《第一交響曲》而驚動了音樂聖城維也納。他的精力與才華正處在人生的陽春五月。據說那天廳裡擺放著兩架鋼琴,他和另一位出色的鋼琴名家約塞夫沃爾夫爾彼此在鍵盤上展示自己最新的藝術思想與非凡的靈感,進而互相命題,即興彈奏,用驚人的才氣感動與啟發對方,待到兩人一同進入神交與知音的境界時,便並坐琴前,四手聯彈。那場面一定讓在場的深諳音樂的維也納人興奮得發狂。

  那個沒有錄音錄影的時代,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美妙的想象。

  比起這座主樓,那邊尖頂的配樓小一些。但樓內結構卻曲折得有點神秘感。從狹小盤桓的樓梯登到尖頂裡的閣樓,正是舒伯特住過的空間;歷經兩個世紀,舊物不存,但從留在那建築物上簡易的天窗,冬日裡生火禦寒的爐灶,光禿禿而厚重的木板門,以及晦暗的光線,可以想見舒伯特當年的生活。這叫我聯想到在巴黎附近奧維和的那個梵高住過的小樓與小屋。舒伯特一生只活了31歲,一直住在維也納。他自1813年離開寄宿學校,1816年專事寫作,生活貧困交加中,卻不斷創造出《聖母頌》、《小夜曲》、《鱒魚》等這些人間的仙樂與天音。直到1825年他的作品才得到出版,1827年成功地舉辦了個人音樂會,剛剛脫貧的舒伯特,一年之後(1828年)就與世長辭了。他一生寫了一千部作品。他蝸居在這閣樓裡是在哪年?寫下了哪些作品?這些都還有待音樂史家的考證。

  我真的住進這座令我敬畏的樓中。心裡感動,入夜難眠。午夜時分乾脆爬起來,走進貝多芬彈琴的那個圓廳。沒去開燈,穿窗而入的月光使廳內既晦暗又明徹。我忽然想起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開篇的琴音恰如眼前這種銀漿瀉地的感覺。那一瞬,我感到月光有一種神奇的質感,觸控一下,光滑與清涼,有如將手浸入水中;我還感到陽光屬於世界,月光屬於心靈。因為人只有在月光裡才能回憶。

  我一邊想著月光曲的旋律,一邊在屋裡輕輕走著,忽然從後窗看到月下那座銀白色、美得有點孤獨的舒伯特小樓,不覺想起這兩位音樂巨匠的交情。

  貝多芬年長舒伯特27歲,他們去世卻一前一後只隔一年,也算同時代人吧。

  貝多芬在這樓裡彈琴時,舒伯特才3歲。他們沒有在這房子裡相遇過,卻把各自的人生足跡和藝術情感留在了這裡。

  貝多芬對待舒伯特,很像舒曼對待勃拉姆斯十分欣賞年輕人的才華。

  貝多芬病危時,請人把舒伯特叫到病床前,對舒伯特說:你的音樂裡有神聖的光,我的靈魂屬於你。

  貝多芬去世後,舒伯特高擎火炬為貝多芬送葬。一年後,他也去世了,家人遵他遺囑,把他安葬在貝多芬的墓地旁。他們的靈魂緊緊相靠。

  這時,我心中響著的月光曲,已經把那個尖頂的小樓籠罩。光影婆娑中,我已經分不出月光和月光曲了。

  轉天,我在樓裡樓外轉來轉去才明白,何以有昨夜那些時光倒流般的感受。

  因為我陷入歷史中。

  經過二百多年、幾易其主的老房子,原先的一切早已空空如也。歷史在哪裡呢?我細心留意便注意到,它圓廳獨有的凸形窗玻璃得到刻意的保護,僅存的壁爐、座鐘與吊燈被視為珍寶,地窖裡的宗教壁畫如同剛被考古發現一般原封未動。一切修補都採用原先的形制、材質與製作方法。歷史不怕缺失,就怕新增。歷史的真實是用真正屬於它的細節證實的,不管還剩多少。這就是歷史、也是文物保護的嚴格之所在。

  當然,如果為了賺遊客的錢,給歷史披金戴銀而糟蹋了歷史就另當別論了。

  史明德大使說,奧地利人對歷史修復十分嚴格。在修整這一建築時,我們派去一支中國人的精裝修隊伍,奧地利派了專業的古建修復技師進行指導與監督。連牆的顏色都要嚴格按照規定的色板調色。然而,我們修復的原則是百分之百遵照人家的標準與尺度。奧地利的文物保護局長弗裡德利希達姆博士稱讚中國是熱愛和善待這座建築的主人,他們按照古建保護要求所完成的.工作,堪稱楷模。

  由這句話,我延伸想到,只有我們尊重別的國家與民族的文化,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而我們尊重自己的文化,也會受到人家的尊重。這也是現代文明和文明社會的準則。

  16.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我國使館在維也納買了一處房產,屬於奧地利國家歷史文物,有兩座樓,主樓和配樓。貝多芬曾在主樓裡邊彈過琴,配樓是舒伯特的故居之一。

  B.貝多芬30歲那年,因為剛寫過《第一交響曲》而驚動了音樂聖城維也納。在陽春五月裡,他和鋼琴名家約塞夫沃爾夫爾在這圓廳裡互相命題,即興彈奏。

  C.雖然歷經兩個世紀,舊物不存,但從留在那建築物上簡易的天窗,冬日裡生火禦寒的爐灶,光禿禿而厚重的木板門,以及晦暗的光線,可以想見舒伯特當年的生活。

  D.作者特別注意到,它圓廳獨有的凸形窗玻璃得到刻意的保護,僅存的壁爐、座鐘與吊燈被視為珍寶,地窖裡剛被考古發現的宗教壁畫一般都原封未動。

  E.作者因機緣巧合住進了舒伯特小樓。文章在描述與小樓有關的貝多芬和舒伯特兩位偉人的生平事蹟後,引申出奧地利政府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昇華了文章主旨。

  17.貝多芬留下天籟的地方一定神奇不凡這個地方神奇不凡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條簡要概括。(4分)

  18.文中畫線的句子那一瞬,我感到月光有一種神奇的質感,觸控一下,光滑與清涼,有如將手浸入水中,我還感到陽光屬於世界,月光屬於心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賞析其表達效果。(6分)

  19.歷史不怕缺失,就怕新增。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請結合文章內容及社會現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和感悟。(6分)

  參考答案:

  16.BD(B在陽春五月裡錯,原文是他的精力與才華正處在人生的陽春五月,是形容他的精力與才華,而不是說他演奏的時間。D剛被考古發現的宗教壁畫一般都原封未動錯,原文是地窖裡的宗教壁畫如同剛被考古發現一般原封未動,是以此作比較,說明壁畫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17答案:①這個地方見證了貝多芬的驚人才氣,也給維也納人帶來了非凡的音樂享受;②這座小樓能夠給人帶來無盡美妙的想象;③小樓的建築外觀及裡面的裝飾都得到刻意的保護。(每答對一點2分,答對兩點即可得4分)

  18答案:通感。(2分)月光本來是視覺形象,但在作者筆下,它變得可觸可感,化視覺為觸覺,寫出了月光的明亮和清涼,使讀者如身臨其境,(2分)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貝多芬作品的藝術感染力。(1分)表達了作者對貝多芬的景仰之情。(1分)

  19答案:(1)理解:歷史古蹟(歷史文物)經過漫長的時間淘洗後,缺損在所難免,但它仍是歷史本身,如果人為地新增或補充,反而破壞了歷史原貌,其結果往往得不償失。(2分)

  (2)感悟:奧地利人對歷史文物的修復、保護以及對文化的尊重,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反思。破壞和重建似乎是我們對待歷史文化常有的思維。要麼就是不重視,肆意破壞,毀屍滅跡;要麼就是利益當頭大肆重建,到處是所謂的文化“聖地”,到處是偉人故居,但真正的歷史、真正的文化在哪裡?這些現象讓我們心痛。我們應當反省,還歷史本來面目。(聯絡文章內容及現實,大意對即可)(4分)

熱門文章
  • 1